跳至內容

科幻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94.177.118.118留言2021年11月3日 (三) 13:20 2018年:​ 内容扩充)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科幻中未來外星殖民地
科幻中的曲速引擎太空船

科幻電影(英語:Science fiction film)是電影的一類,採用科幻作為題材。確切來說,科幻電影是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電影。科幻電影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太空船機器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科幻電影自電影發明不久後的默片時代就存在了。1902年,喬治·梅里耶拍攝了《月球旅行記》。這部改編於儒勒·凡爾納同名小說的電影以巧妙的攝影效果折服了當時的觀眾。另一個早期科幻電影的例子是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從1930年代到1950年代,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而在1968年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里程碑作品《2001年太空漫遊》之後,科幻電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開始成為更為嚴肅的電影類型。1970年代末期,隨著電影《星際大戰》系列的第一部(加上前傳後的第四部)的上映並獲得成功,使用了大量特技效果的大製作的科幻電影逐漸流行起來,為日後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大片潮流奠定了基礎。

科幻片定義

要準確地判斷什麼電影是科幻電影是很難的一件事。科幻電影並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準確定義。實際上,科幻電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因通常為文學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的想像。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這個定義假設了在經驗主義(現實世界)和超驗主義超自然現象)之間存在著連續的過渡地段。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奇幻電影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異形》系列。

中國科幻片歷史

由於兩岸三地對於外國電影作品的翻譯名稱各有所異,故在中文譯名之後再加原文(英文名稱),也隨著拍攝技術及科技進步,科幻電影的作品也越來越多。

目前公認最早公開上映的中國科幻片是1938年的《六十年後上海灘》黑白片,講述了兩個上海男人因昏迷被葬入地下在60年後的1998年,被高科技復活之後見證1998年的上海灘景況,而當年片中被視為科幻的事物在今天現實中都已經實現,同時更多超乎當年人想像的科技也都出現在日常生活[1]。解放後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為《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雖然以時代背景的人民公社為題材帶有政治宣傳色彩,但也因此得以上映,片中科幻部分是描寫了一個共產主義未來美好世界的景象,其中出現了不少暢想中的未來科技產品也有部分在今日成為現實。出現在文革結束後的第一部科幻片為1980年《珊瑚島上的死光》科幻片但是有時代愛國色彩,描述一個發明原子能電池的華人科學家想將科技帶回國,卻被外國勢力阻止的故事,後來他墜毀在珊瑚島上遇到隱居的華裔科學家馬太,兩人聯手利用電池能量完成了雷射武器迎擊了來襲的西方國家海軍,整體雖為科幻題材但較類似007情報員的故事架構,以諜戰為主軸中間穿插一件科幻物品的編劇手法。五年後的《錯位》是中國第一部涉及生化機器人的電影,但並未走硬科幻路線而是以喜劇手法表現的通俗路線。

1988年在《珊瑚島上的死光》上映後八年,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又以47萬人民幣在當年物價下算是高昂成本,拍攝了兒童走向的科幻片《霹靂貝貝》,1990年《大氣層消失》上映,取材於臭氧層破洞的當年帶新興環保議題,描寫一個火車劫案造成三節黃色罐車的劇毒品洩漏,燒穿了某地區上空大氣全球的生命危在旦夕,片中的小男孩能夠聽懂動物的語言於是成為推動大人拯救世界的主角,略有科幻創意但還是結合時事的範圍並未有太天馬行空的想像屬於軟科幻,拍攝手法受日本特攝片影響借鑑頗多但請到了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演奏配樂。進入90年代後《魔錶》、《瘋狂的兔子》等科幻片陸續過審能公開上映,但多數特效道具還是較廉價簡易劇情著重在人物互動的刻畫,中國大陸民間逐漸接受科幻這一新題材的電影,21世紀後電影審查範圍進一步放鬆各種小成本科幻片不計其數如《危險智能》等[2]網路時代全面降臨後許多網路電影只在網上發表更是如過江之鯽,而大資本的電影公司也開始關注國產科幻片市場的開發,如《流浪地球》等高製作電影開始出現,

1900年-1929年

最早的電影和最早的科幻電影都誕生於法國。在無聲電影剛剛產生不久,科幻電影就出現了。最初的科幻電影是時長很短的黑白電影,富含幽默感,電影的主題偏向於某種技術的實現。現代電影使用的很多題材,像外星人、太空旅行、未來戰爭、人獸變異、機器人、人工智慧等,在最初的科幻電影中都有體現。

一些早期的科幻電影由科幻小說改編而成,往往帶有冒險和恐怖色彩。

  • 科學怪人》 Frankenstein 1910年
  • 《海底兩萬哩》 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1916年

在20世紀20年代,歐洲電影大多描述對未來的預測或藉以表達一種社會評論。

1930年-1949年

20世紀30年代初期,美國科幻電影受當時大蕭條和世界戰爭的環境影響,多帶有恐懼和悲觀的色彩,或描述困境中的浪漫。電影中往往會有一些瘋狂的科學家的形象。

但同期,也出現了一些高成本的科幻影片。

自1936年起,一些帶有科幻色彩的連環漫畫被改編成系列電影。 20世紀40年代,受二戰影響,科幻電影的發展速度放緩,一些影片也具有了抗戰宣傳的作用。

1950年-1959年

1960年-1969年

1970年-1979年

1980年-1989年

1990年-1999年

在1990年代時,全球資訊網的出現,促使了深入探討人與電腦、網路等科技產物關係的電影誕生,例如1990年的魔鬼總動員、1992年的天才除草人英語The Lawnmower Man (film),1999年的駭客任務都是屬於經典的網路龐克類型電影· 其它的題材包括災難型電影,例如1998年的世界末日彗星撞地球。外星人入侵地球電影,例如1996年的ID4星際終結者· 由於生命科學的突飛猛進,例如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與1997年的千鈞一髮·

這十年當中,電影對於特效的重要性扮演不可言喻的角色,例如魔鬼終結者2侏羅紀公園都有大量的電腦動畫。 隨著軟體的複雜性上升,便於製作更複雜的效果,也使製片人可以利用電腦提高動畫的品質,例如1995年的攻殼機動隊與1999年的鐵巨人·

2000年-2009年

在21世紀的這10年中,科幻電影的最大特徵就是超級英雄電影大量的出現,例如:《X戰警》、《蜘蛛人》、《綠巨人浩克》等等都是在這十年開拍的。還有地球科幻,比如《駭客任務》三部曲。在2005年,《星際大戰》六部曲收官於帶有黑色主題的《星際大戰三部曲:西斯大帝的復仇》。科幻片成了針對評論公共議題的一種工具例如人工智慧,關鍵報告,太陽浩劫人類之子。在2009年時,J·J·亞柏拉罕拍攝了星際爭霸戰,無疑就是一個廣受好評科幻片的例子

2010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未定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西方科幻電影網站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