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12月22日 (三) 22:31 (补救2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英語:New classical economics)也被译为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也被称为新興古典總體經濟學派(英語: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是宏觀經濟學派之一。它于1970年代形成,是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英語:Neoclassical economics)的後繼者。它強調總體經濟學必須立足於個體經濟學的基礎,主張理性預期,主要的理論競爭對手為新興凱恩斯學派

歷史

經濟大蕭條後,因羅斯福新政的成功,新凱恩斯學派成為經濟學界的主流。1970年代,停滯性通貨膨脹的出現,使第一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遭受質疑。米爾頓·佛利民建立的貨幣學派,以及小罗伯特·卢卡斯建立的理性預期假說,讓古典經濟學派重回經濟學舞台,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得以产生[1]。支持新興古典經濟學派的大學,被稱為淡水學派,它与支持凱恩斯主義的鹽水學派成為主流經濟學的兩大骨幹。

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由动态分析理性预期假说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因此最初被稱為理性预期学派(英語:Rational Expectation School)。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主要代表人物

備註

目前在台灣與中國大陆,“Neoclassical economics”与“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翻译方式并不相同。

  • 中国大陆,翻译方式如下
    • 对应于早期的,称“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 对应于始于1970年代的,称“第二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
  • 至於台灣,則有各自對應的翻譯名稱。
    • 對應於早期的,稱“新古典经济学派”(Neoclassical economics)。
    • 對應於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稱“新兴古典经济学派”((New Classical economics)。

参见

注释

  1. ^ 金融危机:为何不能完全预测和防范. [201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