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7月1日) |
聯合國會員國是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成員,在聯合國大會中擁有平等的代表權。截至2021年,聯合國一共有193個會員國。
原則上,只有主權國家可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今日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全部皆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過,在聯合國初創時,菲律賓、印度這2個創始會員國尚未從他們的殖民母國獨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為蘇聯加盟共和國。而美國在聯合國成立之初也爭取到了與蘇聯對等的增加兩個席位的權利,卻因無法在當時的48個州[註 1]中選出兩個州而擱置此事。如今,美國國務院網站在介紹聯合國的創建過程時,依然聲稱「美國至今仍保留在適當時候增加兩個聯合國代表席位的權利」。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則當時仍被視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仍未完全從英國獨立。
由於所有欲申請成為會員的國家必需通過安全理事會和大會的批准,部份依照《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可視為主權國家的政治實體,因為聯合國不承認他們的主權、缺乏國際普遍承認、或是遭受特定成員國的反對,導致這些國家沒有辦法成為聯合國的會員。
# 凡其他愛好和平之國家,接受本憲章所載之義務,經本組織認為確能並願意履行該項義務者,得為聯合國會員國。
- 准許上述國家為聯合國會員國,將由大會經安全理事會之推薦以決議行之。
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那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只能成為聯合國大會觀察員。觀察員可以在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能參與投票。
現任會員國
聯合國共有51個創始會員國,在1945年加入成為會員,其中49個國家或其後繼者至今仍然是成員國[註 2],另外兩個國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這兩個國家皆已解體,並且沒有國家接替他們的席位。以下列出了直至最新一個成員國——南蘇丹共和國在2011年7月14日加入後,全部193個聯合國成員國。並以國名之英文字母首字為序排列,其中創始會員國以天藍背景色襯托、粗體標示。[1][2]
成員國 | 席位名稱 | 加入日期 | 備註 |
---|---|---|---|
阿富汗 | Afghanistan | 1946年11月19日 | 在聯合國代表阿富汗的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已倒台,阿富汗現由塔利班領導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掌權。 |
阿爾巴尼亞 | Albania | 1955年12月14日 | |
阿爾及利亞 | Algeria | 1962年10月8日 | |
安道爾 | Andorra | 1993年7月28日 | |
安哥拉 | Angola | 1976年12月1日 |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Antigua and Barbuda | 1981年11月11日 | |
阿根廷 | Argentina | 1945年10月24日 | |
亞美尼亞 | Armenia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澳大利亞 | Australia | 1945年11月1日 | |
奧地利 | Austria | 1955年12月14日 | |
亞塞拜然 | Azerbaij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巴哈馬 | Bahamas | 1973年9月18日 | |
巴林 | Bahrain | 1971年9月21日 | |
孟加拉 | Bangladesh | 1974年9月17日 | |
巴貝多 | Barbados | 1966年12月9日 | |
白俄羅斯 | Belarus | 1945年10月24日 | 前成員國: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注1 |
比利時 | Belgium | 1945年12月27日 | |
貝里斯 | Belize | 1981年9月25日 | |
貝南[3] | Benin | 1960年9月20日 | |
不丹 | Bhutan | 1971年9月21日 | |
玻利維亞[4] | 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 | 1945年11月14日 | |
波赫[5]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1992年5月22日 |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
波札那 | Botswana | 1966年10月17日 | |
巴西 | Brazil | 1945年10月24日 | |
汶萊[6] | Brunei Darussalam | 1984年9月21日 | |
保加利亞 | Bulgaria | 1955年12月14日 | |
布吉納法索[7] | Burkina Faso | 1960年9月20日 | |
蒲隆地 | Burundi | 1962年9月18日 | |
維德角[8] | Cabo Verde | 1975年9月16日 | |
柬埔寨[9] | Cambodia | 1955年12月14日 | |
喀麥隆[10] | Cameroon | 1960年9月20日 | |
加拿大 | Canada | 1945年11月9日 | |
中非[11]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1960年9月20日 | |
查德 | Chad | 1960年9月20日 | |
智利 | Chile | 1945年10月24日 | |
中國 | China | 1945年10月24日 1971年10月25日註2 |
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國」註2 |
哥倫比亞 | Colombia | 1945年11月5日 | |
葛摩 | Comoros | 1975年11月12日 | |
剛果共和國[12] | Congo | 1960年9月20日 | |
哥斯大黎加 | Costa Rica | 1945年11月2日 | |
象牙海岸[13] | Côte d'Ivoire | 1960年9月20日 | |
克羅地亞 | Croatia | 1992年5月22日 |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注3 |
古巴 | Cuba | 1945年10月24日 | |
賽普勒斯 | Cyprus | 1960年9月20日 | |
捷克 | Czech Republic | 1993年1月19日 | 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14]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5] |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 1991年9月17日 | |
剛果民主共和國[16] |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 1960年9月20日 | |
丹麥 | Denmark | 1945年10月24日 | |
吉布地 | Djibouti | 1977年9月20日 | |
多米尼克 | Dominica | 1978年12月18日 | |
多明尼加 | Dominican Republic | 1945年10月24日 | |
厄瓜多 | Ecuador | 1945年12月21日 | |
埃及[17] | Egypt | 1945年10月24日 | |
薩爾瓦多 | El Salvador | 1945年10月24日 | |
赤道幾內亞 | Equatorial Guinea | 1968年11月12日 | |
厄利垂亞 | Eritrea | 1993年5月28日 | |
愛沙尼亞 | Estonia | 1991年9月17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史瓦帝尼 | Eswatini | 1968年9月24日 | |
衣索比亞 | Ethiopia | 1945年11月13日 | |
斐濟 | Fiji | 1970年10月13日 | |
芬蘭 | Finland | 1955年12月14日 | |
法國 | France | 1945年10月24日 | |
加彭 | Gabon | 1960年9月20日 | |
甘比亞[18] | Gambia | 1965年9月21日 | |
喬治亞 | Georgia | 1992年7月31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德國 | Germany | 1973年9月18日 | 前成員國: 西德、 東德[19] |
迦納 | Ghana | 1957年3月8日 | |
希臘 | Greece | 1945年10月25日 | |
格瑞那達 | Grenada | 1974年9月17日 | |
瓜地馬拉 | Guatemala | 1945年11月21日 | |
幾內亞 | Guinea | 1958年12月12日 | |
幾內亞比索 | Guinea-Bissau | 1974年9月17日 | |
蓋亞那 | Guyana | 1966年9月20日 | |
海地 | Haiti | 1945年10月24日 | |
宏都拉斯 | Honduras | 1945年12月17日 | |
匈牙利 | Hungary | 1955年12月14日 | |
冰島 | Iceland | 1946年11月19日 | |
印度 | India | 1945年10月30日 | |
印度尼西亞 | Indonesia | 1950年9月28日 | 印度尼西亞退出聯合國(1965年-1966年)[20] |
伊朗[21] |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 1945年10月24日 | |
伊拉克 | Iraq | 1945年12月21日 | |
愛爾蘭 | Ireland | 1955年12月14日 | |
以色列 | Israel | 1949年5月11日 | |
義大利 | Italy | 1955年12月14日 | |
牙買加 | Jamaica | 1962年9月18日 | |
日本 | Japan | 1956年12月18日 | |
約旦 | Jordan | 1955年12月14日 | |
哈薩克[22] | Kazakhst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肯亞 | Kenya | 1963年12月16日 | |
基里巴斯 | Kiribati | 1999年9月14日 | |
大韓民國[23] | Republic of Korea | 1991年9月17日 | |
科威特 | Kuwait | 1963年5月14日 | |
吉爾吉斯 | Kyrgyzst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寮國[24] |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 1955年12月14日 | |
拉脫維亞 | Latvia | 1991年9月17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黎巴嫩 | Lebanon | 1945年10月24日 | |
賴索托 | Lesotho | 1966年10月17日 | |
利比里亞 | Liberia | 1945年11月2日 | |
利比亞[25] | Libya | 1955年12月14日 | |
列支敦斯登 | Liechtenstein | 1990年9月18日 | |
立陶宛 | Lithuania | 1991年9月17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盧森堡 | Luxembourg | 1945年10月24日 | |
馬達加斯加[26] | Madagascar | 1960年9月20日 | |
馬拉維 | Malawi | 1964年12月1日 | |
馬來西亞[27] | Malaysia | 1957年9月17日 | |
馬爾地夫[28] | Maldives | 1965年9月21日 | |
馬利 | Mali | 1960年9月28日 | |
馬爾他 | Malta | 1964年12月1日 | |
馬紹爾群島 | Marshall Islands | 1991年9月17日 | |
毛里塔尼亞 | Mauritania | 1961年10月27日 | |
模里西斯 | Mauritius | 1968年4月24日 | |
墨西哥 | Mexico | 1945年11月7日 |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Micronesia | 1991年9月17日 | |
摩爾多瓦[29] | Republic of Moldova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摩納哥 | Monaco | 1993年5月28日 | |
蒙古國 | Mongolia | 1961年10月27日 | |
蒙特內哥羅 | Montenegro | 2006年6月28日 |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注3 |
摩洛哥 | Morocco | 1956年11月12日 | |
莫桑比克 | Mozambique | 1975年9月16日 | |
緬甸 | Myanmar | 1948年4月19日 | [30] |
納米比亞 | Namibia | 1990年4月23日 | |
瑙魯 | Nauru | 1999年9月14日 | |
尼泊爾 | Nepal | 1955年12月14日 | |
荷蘭 | Netherlands | 1945年12月10日 | |
新西蘭 | New Zea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尼加拉瓜 | Nicaragua | 1945年10月24日 | |
尼日爾 | Niger | 1960年9月20日 | |
奈及利亞 | Nigeria | 1960年10月7日 | |
北馬其頓[31] | North Macedonia | 1993年4月8日 | 注3 |
挪威 | Norway | 1945年11月27日 | |
阿曼 | Oman | 1971年10月7日 | |
巴基斯坦 | Pakistan | 1947年9月30日 | |
帛琉 | Palau | 1994年12月15日 | |
巴拿馬 | Panama | 1945年11月13日 |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Papua New Guinea | 1975年10月10日 | |
巴拉圭 | Paraguay | 1945年10月24日 | |
秘魯 | Peru | 1945年10月31日 | |
菲律賓 [32] | Philippines | 1945年10月24日 | |
波蘭 | Po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葡萄牙 | Portugal | 1955年12月14日 | |
卡達 | Qatar | 1971年9月21日 | |
羅馬尼亞 | Romania | 1955年12月14日 | |
俄羅斯[33] | Russian Federation | 1945年10月24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盧旺達 | Rwanda | 1962年9月18日 | |
聖基茨和尼維斯[34] | Saint Kitts and Nevis | 1983年9月23日 | |
聖盧西亞 | Saint Lucia | 1979年9月18日 |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1980年9月16日 | |
薩摩亞[35] | Samoa | 1976年12月15日 | |
聖馬力諾 | San Marino | 1992年3月2日 |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36] | Sao Tome and Principe | 1975年9月16日 | |
沙烏地阿拉伯 | Saudi Arabia | 1945年10月24日 | |
塞內加爾 | Senegal | 1960年9月28日 | |
塞爾維亞 | Serbia | 2000年11月1日 | 注1 |
塞舌爾 | Seychelles | 1976年9月21日 | |
獅子山 | Sierra Leone | 1961年9月27日 | |
新加坡 | Singapore | 1965年9月21日 | |
斯洛伐克 | Slovakia | 1993年1月19日 | [14] |
斯洛維尼亞 | Slovenia | 1992年5月22日 | 注3 |
所羅門群島 | Solomon Islands | 1978年9月19日 | |
索馬利亞 | Somalia | 1960年9月20日 | |
南非 | South Africa | 1945年11月7日 | [37] |
南蘇丹 | South Sudan | 2011年7月14日 | |
西班牙 | Spain | 1955年12月14日 | |
斯里蘭卡 [38] | Sri Lanka | 1955年12月14日 | |
蘇丹 | Sudan | 1956年11月12日 | |
蘇里南[39] | Suriname | 1975年12月4日 | |
瑞典 | Sweden | 1946年11月19日 | |
瑞士 | Switzerland | 2002年9月10日 | |
敘利亞[40] | Syrian Arab Republic | 1945年10月24日 | [17] |
塔吉克 | Tajikist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坦桑尼亞[41] |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 1961年12月14日 | [42] |
泰國 | Thailand | 1946年12月16日 | [43] |
東帝汶[44] | Timor-Leste | 2002年9月27日 | |
多哥 | Togo | 1960年9月20日 | |
東加 | Tonga | 1999年9月14日 |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Trinidad and Tobago | 1962年9月18日 | |
突尼西亞 | Tunisia | 1956年11月12日 | |
土耳其 | Turkey | 1945年10月24日 | |
土庫曼 | Turkmenist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吐瓦魯 | Tuvalu | 2000年9月5日 | |
烏干達 | Uganda | 1962年10月25日 | |
烏克蘭 | Ukraine | 1945年10月24日 | 前成員國: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注1 |
阿聯酋[45] | United Arab Emirates | 1971年12月9日 | |
英國[46] |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 1945年10月24日 | |
美國[47]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945年10月24日 | |
烏拉圭 | Uruguay | 1945年12月18日 | |
烏茲別克 | Uzbekistan | 1992年3月2日 | 前成員國: 蘇聯注1 |
萬那杜 | Vanuatu | 1981年9月15日 | |
委內瑞拉[48] | 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 | 1945年11月15日 | |
越南[49] | Viet Nam | 1977年9月20日 | |
葉門 | Yemen | 1947年9月30日 | [50] |
尚比亞 | Zambia | 1964年12月1日 | |
辛巴威 | Zimbabwe | 1980年8月25日 |
觀察員和非會員
觀察員
聯合國還設有聯合國大會觀察員制度,邀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政治實體參與聯合國事務。觀察員在聯合國大會上可以發言,但沒有參與會議投票的權利。聯合國大會共有65個觀察員。當中包含2個觀察員國、5個觀察員實體、和58個觀察員組織。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瑞士聯邦在2002年9月10日成為正式會員國之前的1948年至2002年間,亦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國;梵蒂岡城國自1964年4月6日起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1974年11月22日根據聯合國大會的3237號決議得到觀察員席位。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稱擁有巴勒斯坦地區的主權之後,1988年12月15日大會依照A/RES/43/177號決議將其名稱改為「巴勒斯坦國」。2012年11月29日,根據聯合國大會67/19號決議成為觀察員國。許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諸如歐洲聯盟、馬耳他騎士團等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治實體,皆被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
非會員情況
西撒哈拉的主權爭議在摩洛哥王國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之間爭持不下,摩洛哥實際上統治大部分西撒哈拉地區,剩下的少部份地區則由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控制。波利薩里奧陣線所代表的西撒國是非洲聯盟的正式會員國,但既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也不具聯合國觀察員身分。
索馬里蘭共和國是位於索馬里東北部一個未被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自索馬里內戰之後,索馬里政權組織四分五裂,被索馬里聯邦政府及索馬里蘭共和國、邦特蘭、西南索馬里等政權割據統治,其中,西南索馬里和邦特蘭等已名義上有重新加入索馬里聯邦共和國的意願並落實,而索馬里蘭共和國事實上獨立於索馬里聯邦共和國,並不屬於索馬里聯邦政府管控。目前無任何承認,政治較為穩定,與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和歐盟有較多經貿往來。
作為新西蘭王國的聯繫邦國,庫克群島和紐埃擁有完整的自治權利,但是其國防、外交事務由新西蘭負責,兩國都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原先由中華民國代表,但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現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之名義做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會員。基於以「中華民國」名義推動「返聯」的效果有限,台灣獨立運動推動者與支持者根據台灣主權未定論,推動以「台灣」的名義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入聯),與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一個中國」代表權之爭做出區別,並主張台灣早已是獨立於中國內政之外的政治實體。主張方式有以下幾種方式[51]:
- 爭取在總務委員會進行台灣加入聯合國之辯論
- 爭取友邦在大會發言幫助台灣發聲
- 爭取友邦聯名致函聯合國秘書長表達友邦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
聯合國沒有承認科索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根據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244號決議和關於科索沃政治地位的正在進行的對話,科索沃共和國雖然與半數會員國有外交的關係,但不是聯合國會員國。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以及國際奧委會的成員,曾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但在2015年以微弱優勢被拒絕。[52]
會員國席位變遷
中國席位
由中華民國代表的「中國」,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並於1945年10月24日成為會員,為創始會員國。因中國國民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中華民國政府被迫在1949年自南京市遷至台北市,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中央人民政府,但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數國家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因此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依然維持中國席位,儘管相較於統治中國大部分地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民國政府的實際管轄範圍已僅限於台澎金馬。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迫提前宣布退出聯合國[53],隨後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不再視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代表,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因此目前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台澎金馬地區,實際上被排除在聯合國以及聯合國系統機構之外。自1990年代起,中華民國多次嘗試申請加入聯合國,中華民國政府在申請書中表示在聯合國中將只代表臺灣地區的人民,而非全中國,並以「中華民國(臺灣)」、或僅「臺灣」等各種名義提出申請;但因聯合國遵守一個中國政策,所有申請要求皆被拒絕。除了會員外,中華民國同樣也被聯合國拒絕給予「觀察員國」資格(如梵蒂岡、巴勒斯坦國),或「觀察員實體」資格(如馬耳他騎士團)。目前,有14個聯合國成員國和梵蒂岡與中華民國之間有大使級外交關係[54]。
前南斯拉夫相關
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於1945年6月26日簽署,1945年10月19日批准《憲章》,在下列國家成立並隨後加入聯合國後解體: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北馬其頓、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與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而黑山共和國則於2006年獨立,從此塞爾維亞共和國繼承塞爾維亞和黑山在聯合國的席位和權利。目前存在領土爭議的科索沃共和國未被聯合國承認,聯合國認定其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7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 克羅地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8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 斯洛文尼亞共和國由大會1992年5月22日A/RES/46/236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 北馬其頓共和國由大會1993年4月8日A/RES/47/225號決議決定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在該國國名引起的爭端解決之前,國號暫時稱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2019年2月席位名改稱「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
-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由大會2000年11月1日A/RES/55/12號決議接納為聯合國會員國。
前蘇聯相關
- 蘇聯是聯合國5個創辦國之一,其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創始會員國。1991年12月2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葉利欽於蘇聯解體前夕通知聯合國秘書長,在獨立國家聯合體的11個會員國支持下,俄羅斯聯邦將會繼承蘇聯在聯合國大會和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 目前存在爭議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被聯合國認定為是烏克蘭的一部分,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為格魯吉亞的一部分,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為摩爾多瓦的一部分;而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由於事實脫離烏克蘭後直接併入俄羅斯聯邦並未獨立,所以其在聯合國沒有席位問題;但聯合國不承認克里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托波爾為俄羅斯聯邦政府領土,也不承認俄羅斯聯邦吞併克里米亞,依舊認定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為烏克蘭的一部分。
其他前蘇聯成員國目前全部皆是聯合國成員國:
- 白俄羅斯共和國和烏克蘭共和國都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1991年兩國重新獨立以前在聯合國的席位名稱分別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在1991年9月17日加入聯合國。
- 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摩爾多瓦在1992年3月2日加入聯合國。
- 格魯吉亞在1992年7月31日加入聯合國。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 ^ 聯合國. 联合国会员国名单. 2006年10月3日 [2016年7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3日) (英語).
- ^ 聯合國. 联合国会员国名单. 2006年6月28日 [2016年7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1月7日) (中文(簡體)).
- ^ 貝寧(Benin)最初使用「達荷美」(Dahomey)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 ^ 玻利維亞使用全名「多民族玻利維亞國」(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稱玻利維亞(Bolivia)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 ^ 波黑使用全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作為席位名稱。
- ^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作為席位名稱。
- ^ 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原初使用「 上伏塔」(Upper Volt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 ^ 佛得角(「Cabo Verde」),原初使用意義國名佛得角(「Cape Verde」)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2013年10月24日申請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 ^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稱柬埔寨(Cambodia)申請加入聯合國。1970年10月7日改為高棉共和國(Khmer Republic)。1975年4月30日恢復原名柬埔寨(Cambodia)。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 Kampuchea)。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 ^ 喀麥隆(Cameroon)在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Cameroun」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為喀麥隆聯合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Cameroon)。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 ^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在讓-貝德爾·博卡薩統治後期,於1976年12月20日聯合國席位更名為「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1979年9月20日恢復原名。
- ^ 剛果共和國使用通稱剛果(Congo)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Congo (Brazza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 ^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Ivory Coast」)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請改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 ^ 14.0 14.1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 ^ 朝鮮使用全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作為席位名稱。
- ^ 民主剛果使用全稱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Congo (Leopold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又於1971年10月27日改為「 薩伊」(Zaire),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 ^ 17.0 17.1 埃及和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 ^ 岡比亞,英語席位名稱:「Gambia」,原初使用英語名稱「The Gambia」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 ^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 ^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ran (Islamic Republic of))作為席位名稱。
- ^ 哈薩克斯坦,英語名稱:「Kazakhstan」,最初使用英語名稱「Kazakstan」作為席位名稱,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 ^ 韓國使用全名「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作為席位名稱。
- ^ 老撾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稱「老撾」(Laos)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 ^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Libyan Arab Republic)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Libyan Arab Jamahiriya)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稱「利比亞」(Libya)作為席位名稱。
- ^ 馬達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稱「馬爾加什共和國」(Malagasy Republic)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沙撈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 ^ 馬爾代夫(Maldives)最初使用「馬爾代夫群島」(Maldive Islands)作為席位名稱。
- ^ 摩爾多瓦使用全名「摩爾多瓦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稱「摩爾多瓦」作為席位名稱申請加入聯合國。
- ^ 緬甸,英語席位名稱:「Myanmar」,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Burma」申請加入聯合國。
- ^ 北馬其頓因原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後與希臘在國號名稱上發生爭議,1993年4月8日至2019年2月14日曾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作為該國聯合國席位名稱。
- ^ 菲律賓(Philippines)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Philippine Commonwealth)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俄羅斯使用全名「俄羅斯聯邦」(Russian Federation)作為席位名稱。
- ^ 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最初使用「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作為席位名稱,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 ^ 薩摩亞(Samoa)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West Samo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注意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使用無附加符號的英語席位名稱:「Sao Tome and Principe」,並非有附加符號的「São Tomé and Príncipe」或葡萄牙語名稱「São Tomé e Príncipe」。
- ^ 南非(South Africa)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斯里蘭卡(Sri Lanka)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Ceylon)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蘇里南,英語名稱:「Suriname」,最初使用英語名稱「Surinam」作為席位名稱,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 ^ 敘利亞使用全名「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 ^ 坦桑尼亞使用全名「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
- ^ 坦加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尚吉巴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0月29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 ^ 泰國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Siam)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 ^ 東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稱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而非英文名稱「East Timor」。
- ^ 阿聯酋使用全名「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作為席位名稱。
- ^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 ^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 ^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稱委內瑞拉(Venezuela)申請加入聯合國,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 ^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稱按照官方標準為「Viet Nam」而非英文慣用的「Vietnam」。
- ^ 阿拉伯也門( 北也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民主也門( 南也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 ^ 仇佩芬. 防止激化中國再啟斷交攻勢 今年我參與聯合國將採「溫和原則」. 上報 UP Media. 2018-08-30 [2018-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1) (中文(臺灣)).
- ^ Tenth plenary meeting of the 38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Page 14 (PDF). UNESCO.org. [2015-11-09].
- ^ 塗成吉著.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 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一版. 秀威資訊科技. 2008-08-01: p.107 [2020-02-11]. ISBN 97898622105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
- ^ 詳細請參考中華民國外交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