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動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厲麼留言 | 貢獻2022年1月29日 (六) 12:07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動視出版公司
Activision Publishing, Inc.
曾用名
  • Computer Arts, Inc.
  • (1979年)
  • 動視公司(Activision, Inc.)
  • (1979年至1988年,1992年至2000年)
  • Mediagenic
  • (1988年至1992年)
公司類型子公司
成立1979年10月1日,​45年前​(1979-10-01
總部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
業務範圍全世界
產業電子遊戲
產品使命召喚系列
吉他英雄系列
古惑狼系列
小龍斯派羅系列
托尼霍克的職業滑板系列
命運系列
雷神之錘系列
命運戰士系列
舊蜘蛛俠系列及Amazing蜘蛛俠
毀滅戰士3邪惡復甦
所有權者微軟
員工人數4000
母公司動視暴雪
主要子公司雪樂山(動視僅保留其工作室和品牌)
Beachhead Studios
Beenox
DemonWare
FreeStyleGames
High Moon Studios
Infinity Ward
Radical Entertainment
Raven Software
Sledgehammer Games
Toys for Bob
Treyarch
Vicarious Visions
網站www.activision.com

動視(英語:Activision Publishing, Inc.)是一家電子遊戲開發商[1]發行商經銷商,成立於1979年10月1日。動視發行的第一個產品是一款在雅達利2600遊戲機上使用的遊戲卡帶,這款產品在美國市場發行於1980年7月,國際市場發行於1981年8月。[2]動視現在是世界最大的第三方電子遊戲發行商之一,2007年還是美國銷量最多的發行商。[3]2008年1月18日,動視宣布根據NPD Group的數據他們是2007年銷量最多的美國發行商。[4]

動視現任CEO是勞勃·柯提克英語Robert Kotick,他從1991年起就擔任動視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直到2008年7月9日動視與維旺迪遊戲合併成立新的動視暴雪公司。[5][6]2013年7月25日,動視暴雪宣布從維旺迪所有人手中購買價值23.4億美元的4.29億股票,使得動視暴雪成為獨立公司。[7]2022年,微軟以687億美元併購動視暴雪。

歷史

動視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

動視

在動視成立之前,電子遊戲都是直接通過遊戲設計公司發行的。比如雅達利就是雅達利2600的發行商。這樣的銷售方式給遊戲的開發商們帶來了不少麻煩,他們得不到那些賣座遊戲帶來的獎賞。在看到那些銷售商們收入每年數百萬美元到自己腰包里之後,一些程序員決定自己成立一家發行遊戲的公司。這其中包括雅達利的四位程式設計師大衛·克雷恩(David Crane)、拉里·卡普蘭(Larry Kaplan)、阿蘭·米勒(Alan Miller)和鮑勃·懷特海德(Bob Whitehead),他們四人所製作的遊戲佔了雅達利1979年遊戲銷量的六成,他們發現自己的作品為公司賺大錢卻沒得到應有的分紅,於是向公司的CEO爭取分紅和在遊戲包裝盒上印上程式設計師名字,但遭到對方以「毛巾設計員」、「誰都懂得弄遊戲卡帶」等刻薄回應,他們因此決定自立門戶,籌組一家第三方遊戲製作公司—這在當時而言屬十分創新的概念。

他們的律師為他們引薦音樂界的吉姆·萊維(Jim Levy),他當時打算投資進入電腦軟件行業。萊維接納他們的發展計劃並引入資本。四人先後自雅達利離職,加入由吉姆·萊維擔任首席執行官的新公司。他們也曾考慮以VSync, Inc.命名新公司,但擔心定位不清和難以發音所以放棄,結果一開始時公司的名稱是Computer Arts, Inc.,於197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後來萊維決定合併動態(active)及電視(television)二字,把公司名改為「Activision(動視)」。

由於四個頂尖程序員的離開,雅達利的遊戲開發工作接近崩潰,由此也引起了兩家公司間的長久的訴訟,這場官司直到1982年才結束。從此動視開始接手家庭遊戲的發行工作。

1982年,動視發布了《Pitfall!》,被認為是第一個平台遊戲,也是雅達利2600主機平台上面銷售最好的遊戲。儘管開發小組的技術實力早已體現出來,但是這個遊戲讓他們的成功更上一個台階。這個遊戲和後續版本成為1980年代熱門的遊戲之一。

1985年,動視和文字冒險類遊戲界先驅Infocom公司合併。吉姆從前是Infocom出品的遊戲的忠實愛好者,他希望能讓Infocom發揮更大的力量。但是事與願違,六個月後,布魯斯·戴維斯(Bruce Davis)取代之成為動視的CEO。大衛則反對這次合併,並且強迫Infocom改變市場策略,結果導致產品銷量直線下降。

1989年,在多年經營不善之後,動視關閉了Infocom在劍橋的工作室,而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工作室裡面的26個員工只剩下11個。

1988年,動視為了拓寬市場並分散投資風險,改名為Mediagenic,發行了由Infocom開發的關係數據庫程序《Cornerstone》,但是市場反應平淡。

1992年,Mediagenic啟動了破產保護程序,最先的動視從此消失。

新動視

Mediagenic經歷失敗導致其與The Disc公司合併,在經歷破產之後,公司改名回動視。在破產保護期間,它仍然在發布遊戲。

1991年,動視把原來Infocom開發的20個文字冒險遊戲做成CD發售,名叫《Infocom之失去的寶藏》(The Lost Treasures of Infocom)。這套合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後續版本又發行了11個遊戲。

2003年,動視和其他一些遊戲發行商被調查是否有「收回保護」行為。

2004年,動視公司慶祝成立25周年,並連續第12年實現收入增長。

動視暴雪

2007年12月,動視維旺迪集團的子公司維旺迪遊戲合併,合併後的動視公司更名為動視暴雪公司。[8]

2013年10月12日,由 Bobby Kotick 領導的動視管理層回購股份後,動視暴雪獨立。

全球遊戲巨頭動視暴雪宣布完成與前母公司維旺迪集團(Vivendi S.A.)和投資集團ASAC II LP先前達成的交易。動視發言人稱,回購案原定於10月15日完成,雖然受到起訴的影響,但依然在比原定計劃還要早。這筆交易由原動視公司CEO、現動視暴雪現任CEO Bobby Kotick 領導,該公司從維旺迪回購4.29億股股份,合計支付53.8億美元;動視暴雪身後的ASAC II LP出資23.4億美元購買1.72億股股份,雙方合計出資81.7億美元。

2014年8月,德國科隆遊戲展前夕,動視更新了雪樂山的官方網站,重啟雪樂山品牌。

旗下品牌

雪樂山

原來的雪樂山公司開發了上世紀80、90年代一些最受喜愛的遊戲作品,包括《花花公子拉瑞》(Leisure Suit Larry)、《鵝媽媽的困惑》(Mixed Up Mother Goose)、《英雄傳奇》(Quest for Glory)、《太空冒險》(Space Quest)以及《國王密使》(King's Quest)。

20世紀90年代中期,雪樂山的業務轉為遊戲發行,代表作品包括第一版的半條命(Half-Life)。

2000年代中期,在經歷了財務危機和大規模裁員之後,雪樂山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2008年,雪樂山被併入動視。

動視與維旺迪遊戲合併後,只保留了雪樂山的工作室和品牌如動視上海(原屬雪樂山,更早時是盛秦)。雪樂山的公司機構早已名存實亡,旗下的遊戲品牌幾乎都被收歸到動視名下。動視所做的一切都明確傳遞出其要停止運行並關閉雪樂山公司,甚至有傳言說,動視曾考慮賣掉這個品牌。

直到2014年8月的德國科隆遊戲展前夕,動視更新了雪樂山的官方網站,重啟雪樂山品牌。雪樂山銷聲匿跡將近5年時間,除了「雪樂山」這個名字得以保留以外,該公司的很多標誌性人物,比如聯合創始人肯·威廉姆斯(Ken Williams)和羅伯塔·威廉納斯(Roberta Williams),在很久之前(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退隱。

暴雪娛樂

暴雪娛樂是動視唯一的一個獨立部門,很多人因此擔憂暴雪的運行是否會受動視管理層的影響。對此,暴雪娛樂高層曾經向玩家保證,合併後,暴雪的管理上不會有任何改變,並且不會受到來自動視領導層的任何影響。迄今為止,尚無暴雪受到動視方面影響的確鑿證據。玩家們對此仍持關切態度,儘管對暴雪慢條斯理的開發步伐及頻繁跳票的習性有所不滿,但更難接受的是讓暴雪犧牲品質加快開發速度以滿足開發限期。

Robert Kotick於2008年動視和維旺迪遊戲合併後任CEO和董事會成員,在這之前1991年2月起則一直是動視的CEO。 Kotick是一名非玩家的純商人,而他更以堅持底線而著稱,也就是說他會把那種數豆子般斤斤計較的辦法用在自由運轉,妙趣橫生的遊戲開發行業里。動視與暴雪的合併在遊戲社群中引起了相當的關切,因為Kotick時常掛在嘴邊的行商經與暴雪那慢條斯理,精工細活的高品質設計實踐明顯相悖。

Kotick在媒體和遊戲群體中是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他只為受歡迎的遊戲系列開發續作而對開發新遊戲漠不關心。在回復為何動視暴雪不願發布某些遊戲時,他暗示公司對那些無法在多個平台上經年盈利,沒有開發續作潛力和無法創億收入的遊戲不感興趣。

一些媒體公開批評Kotick了做法。Ars Technica的編輯Ben Kuchera寫到,毫無疑問,Kotick根本不懂遊戲行業。Kotick曾威脅索尼公司,如果不降低主機價格就會取消對所有PS3主機的支持;另外他在評論《使命召喚》,《吉他英雄》和《魔獸世界》系列遊戲的成功時曾一度引起不滿。在聽到《現代戰爭2 Prestige版》售$149.99,《托尼霍克:直立滑行》套裝售$119.99以及《DJ英雄》售$119.99的新聞後,Kotick向一名記者指出,「如果換作我的話,我會再價上加價的。」

眾所周知的是,Bobby Kotick沒有參與過任何暴雪遊戲的開發,投入也為零,《暗黑破壞神3》也不例外。Bobby不是遊戲人也不會設計遊戲,但是他卻知道如何毫釐不落地榨取每一分利益。他的投入,如果有的話,也只是在加快開發,降低投入或是市場和配給專員方面。

2010年8月Gamescom上,暗黑3的遊戲總監Jay Wilson在採訪中被問及他與動視的交往經歷。

  • in.Diablo.d3:暴雪現在與動視合併了,那麼現在就有很多人在議論這會為遊戲帶來什麼樣的改變。Bobby Kotick這個名字現在頻繁地出現,那麼動視是否會影響到你們製作遊戲的方式呢?
  • Jay Wilson:我與動視方面唯一的一些經歷都是積極的。動視在配給方面非常專業。這其實是商業範疇,但他們的配給渠道確實一流,對《星際爭霸2》的發布助力頗足。我這邊從來沒有被動視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他們也從來沒有要求暴雪內其他遊戲總監做任何事情。我們慢條斯理地製作精品遊戲,這一點他們是尊重的;另一方面他們的配給和出版手段一流,我們也尊重他們。很多人猜測我們被動視壓着要做這做那,或是傳Bobby讓他們束手束腳的,但我是沒有見過。

這是很中肯的回覆。但Jay在評論中幾乎不提實際遊戲製作方面的問題。他沒有談到戰網的改變等問題,比如論壇實名制的崩潰。

旗下工作室

現存

已關閉

已出售

動視發行的著名遊戲

部分遊戲無官方譯名或者通用中文翻譯名稱

旗下品牌發行的著名遊戲

雪樂山

參考文獻

  1. ^ Activision – Investor Relations: Historical Time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Activision's official website
  2. ^ Zoom. [201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Activision Beats EA As Top Third Party Publisher In U.S.. Gamasutra. [July 24,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8月11日). 
  4. ^ Activision Beats EA As Top Third Party Publisher In U.S.. [201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 
  5. ^ About Us - Board of Directors - ROBERT A. KOTICK. [2014-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1). 
  6. ^ Rachel Rosmarin. Vivendi To Merge With Activision. Forbes (Forbes.com LLC). 2 December 2007 [22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0). 
  7. ^ Activision Blizzard Announces Transformative Purchase of Shares from Vivendi and New Capital Structur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etrieved 25 July 2013.
  8. ^ Vivendi to Acquire Activision.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3, 2007 [2007-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3).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幫助)
  9. ^ Activision lays off about 200 employees, shuts down Santa Monica studio Luxoflux. Los Angeles Times. February 11, 2010 [May 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5月15日). 
  10. ^ Michael McWhertor. Activision Lays Off Shaba's Ranks, Closes Studio (Update). Kotaku.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0). 
  11. ^ Activision confirms Shaba Studios closure | News.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2. ^ 12.0 12.1 Luke Plunkett. Activision Shutters Guitar Hero Creators, GH: Van Halen Developers (Update). Kotaku.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3). 
  13. ^ Activision Acquires U.K. Game Developer Bizarre Creatio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om Activision's website
  14. ^ Fahey, Mike. Report: Neversoft Merging With Call Of Duty Developer Infinity Ward. kotaku.com. 3 May 2014 [16 June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4). 
  15. ^ Phillips, Tom. Tony Hawk studio Neversoft bids farewell, burns eyeball effigy. Eurogamer. July 10, 2014 [July 1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3).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