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红
谢雪红 | |||||
---|---|---|---|---|---|
本名 | 谢氏阿女 | ||||
性别 | 女 | ||||
出生 | 日治台湾台中县线东堡彰化街小西 (今彰化县彰化市) | 1901年10月17日||||
逝世 | 1970年1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69岁)||||
国籍 | 大日本帝国 (1901年–1945年) 中华民国 (1945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970年) | ||||
别名 | 谢飞英 | ||||
政党 | 台湾共产党(1928年–1931年)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8年–1970年) 中国共产党(1948年–1970年) | ||||
信仰 | 无 | ||||
配偶 | 张树敏 (夫) 杨克煌 (伴侣) | ||||
父母 | 谢匏、陈银 | ||||
经历
| |||||
代表作
| |||||
汉语名称 | |||||
繁体字 | 謝雪紅 | ||||
简化字 | 谢雪红 | ||||
|
谢雪红(1901年10月17日—1970年11月5日),原名谢氏阿女,台湾彰化人,日治时期台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创始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首任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八大民主党派的参政政治人物之一。谢雪红后来陆续出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军政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54年当选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
谢雪红被认为是台湾社会主义革命先驱,享有“台湾第一位女革命家”之誉,也是二二八事件中坚持对国民政府采取武力抵抗之台中二七部队的参与组织者。二七部队抵抗国军失败之后,转赴厦门,后赴香港。
谢雪红一生的组织关系,是谢雪红相关研究热门问题。据谢雪红自述,她于1925年二赴上海时期,黄中美当介绍人,谢于上海住家经黄中美告知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却无证人、无入党仪式,因此谢雪红的党籍资格发生争议。谢雪红在台湾共产党建党之后,党籍成为台共,但是台湾共产党于1931年覆灭瓦解,而谢雪红直到1948年在香港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与创建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57年反右运动中,谢雪红被打成右派,并遭开除中共党籍[1][2][3][4],历经多次批斗,长期抑郁[1]。谢雪红于1970年被迫害致死[5]:50。文革结束后,1986年谢雪红得到平反[6]。
生平简介
早期
谢雪红原名谢氏阿女,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1901年10月17日出生于彰化县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八个子女中排行第四,幼时因家贫失学,父亲谢匏当搬运工人,母亲陈银靠替人缝制衣服维生,父母皆文盲。7岁时,要负责家务,替日本人带小孩,到木工厂当女工。
谢氏阿女的二姊,在17岁时,卖给人家当继室,以偿家中的欠债。写照了当时台湾社会的情形,谢氏阿女说出了她的心情写照:“处在那种吃人的万恶旧社会,环境使穷人任凭怎样拖磨、劳累,如牛马般的流血流汗工作,也摆脱不了那种饥寒交迫、借债过日之窘境,哪有亲生父母愿意出卖自己的骨肉?”
12岁父母双亡,无力抚养的哥哥姐姐把她送给台中洪姓人家作童养媳与小妾以筹葬母费及还债。当童养媳期间,名为洪素兰,饱受养母虐待。
17岁时,企图自杀,被邻居发现,救回了一命,使她鼓起了勇气,想要改变人生。
1917年(一说1918年)因不堪养母的苦毒剥削凌虐,洪素兰逃离了洪家,至台南当台南制糖株式会社女工(一说返回彰化)。经人介绍认识,台中东势大地主、雾峰林家之亲戚张树敏(1894生-1935殁)阿舍,透过张树敏付清卖身赎款后,被纳为妾。
1918年,张树敏带着谢氏阿女前往日本与中国大陆经商,在神户,初次接触穷人反抗富人的“米骚动”,首次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
1919年,到了青岛接触五四运动,见到五四青年、大学生、祖国同胞,排斥日本人、烧毁日货,反日的示威游行,大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心中激动不已,思想渐受冲击。她渴望读书识字,渴望像大学生在街头抗议,大声喊出诉求。青岛见闻,是她的转捩点,她说:“青岛是唤起我的汉民族精神、阶级斗争思想,以及对社会憧憬的地方。在那儿停留的日子,也是我一身经历的转折时期。”
在上海认识了俄国十月革命,见到了一张照片,想像著革命壮烈的情景,白雪上喷溅革命烈士的鲜血,令她热血沸腾,刻了一个“谢雪红”的姓名印章,展现她“洁白与火热”不灭的决心。 她知道这就是革命,“革命就必定要流血,要革命就会有人牺牲”。深切留下“社会反抗是合法”的观念,对其往后思想有极大之影响。
返台经营
1921年返台,加入林献堂、蒋渭水等人刚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深刻体认到台湾政治社会的脉动和方向,台湾文化协会历经左右分裂,后来属于共产党这一派,获得了优势,带有左翼色彩。启发了谢雪红妇女解放的思想,无怨无悔的投入民主运动。幼年的艰苦环境、多揣的豆蔻年华,造就了她对命运永不低头的坚韧性格。
1922年,谢雪红在台中市锦町“胜家裁缝机商会”担任业务员,后于台中州新盛街开设“嫩叶屋”洋服店自力更生,替人制作妇女衣服和童装,成为一个摩登的职业妇女,穿着西装、打领带、骑自行车,在当时的台中街头这样的装扮可以说是相当前卫,谢雪红这时才21岁。
她深信:“一个妇女若可依赖自己的工作而获得经济上之独立,则可免受男人之束缚,自由自在掌握自己命运。”
赴中国大陆就学
1925年孙中山逝世,她决心再前往中国大陆,张树敏卖掉了在台中的宅院梅镜堂(现已被列为历史建筑,今位于:台中市东区进德北路43巷7号,私人住宅),和谢雪红前往上海。到上海后,与林木顺一起同居,与张树敏愈来愈疏远,化名“谢飞英”,蒙蔽日本特务和张姓丈夫的追踪。谢雪红到了杭州参与了五卅运动,用刚学会的国语演讲,并投书浙江日报“收回台湾”。也加入由蔡孝乾、张深切、林维金、洪缉洽组成的台湾自治协会。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推荐进入国共合作创办之上海大学社会系(主任瞿秋白)就读四个月,经黄中美介绍,而被告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不符入党程序而使谢雪红的党籍资格发生争议,直到谢雪红过世多年后,于1986年中共平反谢雪红右派案时才追认其党龄,但并未完全平反)。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同时也参加了中国国民党及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的青年团。并寄宿在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
赴俄留学
1925年12月受中国共产党培植,与林木顺一起至苏联莫斯科专为共产国际培养东亚各国共产党干部的专门学校东方大学日本班就读学习,吸收共产主义思想,赴赴俄留学期间,表现杰出,共产组织给了“基尔莎诺娃”、“Kurcahoba”名号,做为联系之用。
谢雪红一方面受自己的热情驱策,一方面被时代潮流带着向前,从童养媳的身份摇身一变,如今成为留学苏俄的大学生。到了贝加尔湖,想起了年轻时自杀未遂,日本警察抚慰她的话:“出去外面看看,世间是广阔的。”。
留学期间正遇上日本共产党内部发生山川主义与福本主义的辩论,林木顺与谢雪红列席了日共内部的辩论,认识了片山潜、德田球一、渡边政之辅、佐野丈夫、福本和夫、风间丈吉。后由共产国际对福本主义与山川主义的批判,成为了日本共产党《一九二七年纲领》的基础。
1926年年底,转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就读,并与小九岁的蒋经国先生当同学。
1927年11月,谢雪红和林木顺结束在莫斯科的课程,两人接受共产国际的指令,奉命与“日本共产党”联络,回到中国,筹组“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也就是“台湾共产党”。
台共的成立与消亡
1927年,在台湾发展共产党组织与妇女团体,并深入台湾当时左翼的台湾农民组合的民间公会团体。台湾发生文协左右分裂,日本发生昭和金融恐慌,中国大陆发生白色恐怖和“清党”。
1927年11月从海参崴回到上海及日本秘密活动,用“吴碧玉”化名掩护身份,在上海,组织了“上海台湾读书会”,用以培养党员。12月前往东京参加日共中央委员会接受建党指示,在上海租界参与建立“台湾共产党”(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
1928年3月15日,日本发生“三一五事件”,日本共产党重要领导人都遭到逮捕,所以将领导台共成立大会的任务委托给中共。
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成立大会,党员只有18人,建党大会也只有9人出席,谢雪红为大会主席。出席者为中共代表彭荣、朝鲜共产党代表吕运亨,以及谢雪红、翁泽生、林木顺、陈来旺、林日高、潘钦信、张茂良,等9人。会议选举林木顺、林日高、蔡孝乾(缺席)、洪朝宗(缺席)、庄春火(缺席)为中央委员。谢雪红、翁泽生当选中央候补委员。
就领导者而言,谢雪红的能力及学识是不容忽视的,但或许是台湾社会传统的思维,压迫了女性的崛起,谢雪红只当选了中央候补委员。
谢雪红草拟了台湾共产党“政治大纲”,认为拥护中国革命是台共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以“追求台湾独立、成立台湾共和国、树立工农政府”为大会宣言。在“青年运动纲领”指出,要引导祖国大陆的台湾青年参加祖国革命和台湾抗日斗争。而工运、农运及妇运的提纲,也都是她的功劳,她是整个组织的灵魂人物、主导者。
- 打倒总督专制政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台湾民族独立
- 建设台湾共和国
- 废除压制工农的恶法
- 七小时劳动 - 不劳动者不得食
- 罢工、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
- 土地归于农民
- 打倒封建残存势力
- 制定失业保护法
- 反对暴压日、鲜无产阶级的恶法
- 拥护苏维埃联邦
- 拥护中国革命
- 反对新帝国主义战争
1928年4月18日召开台共第一次中央委员会[9]。台共第一次中央委员会,决议林木顺、林日高、潘钦信、谢玉叶四人潜回台湾发展组织,谢雪红任中央候补委员,并兼任驻东京代表[5]:50。谢雪红负责与日共联系,翁泽生驻上海代表,负责与中共联系。
1928年4月20日,台共中央给中共中央致感谢信,对中共支持和领导台共成立大会表示由衷的谢意,强调绝大多数台共党员加入了中共,希望未来能继续获得这种支持。
1928年4月25日,台共建党甫满十天,因为“上海读书会”事件,为了声援在朝鲜被捕的共产党党员,在上海发传单鼓噪人民反抗日本,一天清早,日本秘密警察便逮捕了九名台共人员,其中包含谢雪红,被日人逮捕并遭受酷刑,解送回台湾审判。与谢雪红一起同居的林木顺则顺利脱逃。
1928年6月2日,在罪状不足的情况下,谢雪红在台湾获释[10]。
谢雪红回台获释后,不放弃坚持理想,谢雪红再次号召创党成员,决议工作路线。 台湾民众党创立者蒋渭水主动与她接触,交流抗日运动,并在依靠工农群众抗日战略上,达成共识。
1928年6月10日前后,与林日高、庄春火、蔡孝乾、洪朝宗等人发展台湾共产党组织,从事台湾革命活动[5]:50[11],在台北大桥淡水河畔召开台共第二届中央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谢雪红任台共中央委员。不久,蔡孝乾等潜至福建漳州,在台湾抗日的谢雪红成为台共的领导中央。谢雪红访问台湾文化协会及台湾农民组合,并与返台的共产党员联络[9]。主张妇女运动必须与革命同时进行,在台北大稻埕开设了一家左翼的“国际书局”(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一段155号),作为台共的秘密联络点,贩卖左派思想的书刊,在日本政府的统治下,进行地下活动。与日共取得联系,然而来台的日共人员,在基隆港遭日警枪杀,中断了与日共中央联系。
谢雪红开始与助手杨克煌姐弟恋。
台湾共产党,并对文化协会、农民组合及民众党三个团体,进行渗透:
- 说服重要干部,使他们转变为共产主义。
- 派遣干部渗透进入这些团体。
- 由内掌控这三个团体的领导权。
谢雪红采用,先渗透,再动员的策略,先让这些团体左倾,举办“青年干部训练班”,来宣传、渗透、学习左派思想。
首先,农民组合,成功左倾。再来,文协分裂,也成功左倾。谢雪红介绍她的大学女同学给蒋渭水,不久,台湾民众党,开始变质,改拥护马列主义的左派政党。
1929年2月12日,发生二一二事件,台湾三百处的台湾农民组合机构,被日警突击搜查并逮捕多人。日警到国际书局逮捕谢雪红和杨克煌。日本殖民当局,未查获农组与台共关系之相关证据,谢雪红于1929年3月1日获释。
获释后,谢雪红把苏新等人,派遣到矿区和铁路,开展工运工作,使台共的活动,植根工农群众中。
1929年12月12日,谢雪红创办的“台湾战线”和王万得创办的“伍人报”合并,组织“新台湾战线社”,发行新“台湾战线”,宣传反日及共产党理念。
1931年林日高与庄春火等人,脱党,谢雪红变为台共的唯一的最高领导人。
1931年5月,上大派翁泽生、王万得、潘钦信借机夺权,谢雪红被台共开除党籍[12][13][14][15]。
1931年6月26日,于日警全岛大逮捕中(台湾共产党在此次事件覆灭瓦解[16]),谢雪红再次被捕,以参与左派运动为由判刑13年,在狱中遭受各种酷刑,包括被用小木棍压指尖、针刺指甲缝、灌凉水、用棍子打腿,甚至剥光衣服被强奸,用点燃的香烟烫乳头…,谢雪红都从未屈服,很令人敬佩。入狱时,她还未满30岁。
1940年4月,在狱中关押9年,饱受折磨,谢雪红因感染肺炎,日本人见她奄奄一息,获准由家人领回等死。出狱后,谢雪红展现坚韧的生命力,挣脱死亡。康复后,改名为“山根美子”,定居台中市,住在台中继光街,并在台中经商,与在监狱被关押期间而另娶妻室小她7岁的情人杨克煌共同经营“三美堂”百货店。
1940至1945年,谢雪红好不容易过上安稳日子,但暗中仍持续经营共产地下组织及共产党外围团体“台湾农民组合”,积极重建台湾共产党。谢雪红受到日本警察的监视,谢雪红并不是做生意的料,做生意都亏钱,但她却是以做生意为幌子,实际上是在进行共产革命活动。这段时间,可能是谢雪红一生中最沉静的时期,也是生命中最平静的日子。
二战末期,美军几乎天天轰炸台中,就以很低廉的价格顶让三美堂。谢雪红带着左派死在狱中的同志赵港的女儿赵秀琼,还有杨克煌等核心干部,撤退到台中太平头汴坑的山区,在那种麻竹笋、龙眼,自力更生。
国民政府治台时期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在国民党政府“前进指挥所”进驻台湾之前,台湾社会的权力,处于真空的状态,受过共产国际专业干部培植的谢雪红,深切知道,此时,就是她要在台湾社会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的时刻。谢雪红把握机会,努力积极在布建台湾共产党组织活动。10月,谢雪红在台中组织“台湾人民协会”与“农民协会”,再次积极投入各项社会革命运动。传播“台人治台”的思想。其组织曾遭陈仪政府强迫解散。
谢雪红募款买下了位于今台中市自由路与居仁路口的建国工艺职业学校,担任校长,以教育青年学子,传播思想。日后,更动员学生组织二七部队反抗国民政府。[17]。
透过她的男朋友杨克煌担任记者的《和平日报》攻击陈仪的弊政。此时的谢雪红非常活跃,还接收了一家南北货批发商的鹿鸣行。
1947年2月28日发生“二二八事件”。
1947年3月2日,台中市民在台中举行市民大会,当时为台中市妇女会理事长的谢雪红,被推选担任市民大会的大会主席。会中群众决定游行示威,谢雪红等人呼吁台中市民响应台北的起义,驱逐各地贪官污吏,于当日下午成立“台中人民政府”。
1947年3月3日组成“台中地区治安委员会作战本部”,谢雪红自任总指挥,民军攻占军营及弹药库,以供应嘉义、虎尾等地的起义军。
1947年3月4日民军队伍共攻占台中县警察局、台中市警察局、台中市政府,以及台湾省专卖局台中分局及台中广播电台等机关[18][5]:49[19]。
1947年3月5日取消台中人民政府,另组“特别志愿队”。
1947年3月6日作战本部将在地八部队,及四百余名青年、学生改组成著名的“二七部队”以对抗国军部队。之后国军大批增援部队抵达台湾进行全岛平乱。
1947年3月12日二七部队转移至南投埔里,并希望在山区进行游击战,但当地原住民不支持游击作战;二七部队孤立无援、又无法与他处队伍联系。
1947年3月16日晚间,二七部队埋藏武器后遂行解散,谢雪红开始逃亡。
国民政府开始通缉谢雪红和杨克煌,两人透过关系,从高雄左营军港搭乘军舰逃往厦门。
1947年4月,谢雪红与杨克煌逃离台湾辗转抵达香港,之后终生未返台。
香港与北京时期
1947年11月谢雪红与苏新等人的努力下,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并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席的身份进入中国共产党高层担任党政要员,出任中国大陆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副主席。
1948年2月,廖文毅曾邀谢雪红共同组织“台湾再解放联盟”,但遭拒绝。
1948年谢雪红进入中国大陆。
1949年起担任中共的全国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高阶要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谢雪红就站在毛泽东的右后方。
1950年2月28日谢雪红代表共和国政府,发表第一份,告台湾同胞书。
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于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发言讨论宪法草案[20],谢也是中共建国初期对台政治的主要发言人。1951年谢雪红提出处理台湾问题须考虑到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特殊环境,以中国民族主义来要求台湾是不近人情的。因为谢雪红的深厚的台湾意识,使她被李纯青等人批评为地方主义。
另外,据台盟人士指出,有三个重要因素导致谢雪红后来失势。第一,早在“二七事件”时,便有战友对谢的领导风格有意见。台盟改选主席时,谢雪红遭到内外诸多批评,因刘少奇认为贸然撤换谢雪红不利对台工作,谢仍留任主席虚衔,却未直接管理会务。第二,谢雪红在组织之上倾向任用具有日本经历、或曾在日本政府或汪精卫政权下任职之的台籍干部,其他台盟与中共人士对此不能理解。第三,据台盟反对谢雪红的人士称,谢雪红在1949年后曾经对若干台盟同僚(如吴克泰、苏新、叶纪东)有所指责,被指责者认为谢之意见纯属诬陷。
文革与病逝
1957年谢雪红命运开始转变,谢雪红晚年落魄受辱,毛泽东发动反右运动中,谢雪红被打成右派,并遭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1][2][3][4]。台盟与谢有个人恩怨者,纷纷出面指责谢雪红。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红卫兵压跪在地,新闻标题,搭配照片写着,“永不低头的谢雪红终于低头了!”
生命像是一场残酷的玩笑。年迈的谢雪红万分感叹,发现对待自己最狠毒的,竟是她视为伙伴,并为此奋斗一辈子的共产党。
1958年,中国大陆的反右运动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党组关于右派分子谢雪红的政治结论”文中写道:“谢雪红主张台湾“自治”,“高度自治”,“台人治台”。这种主张,实际上是要台湾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她和杨克煌都说:在日本统治时期,台湾人是一个“独立民族”。谢又强调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陆有不同的特征,台湾人与大陆人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特殊的政治要求。根据上述理论,即独立民族和台湾特殊的理论,她坚持要求台湾“自治”,说“自治是台湾人民几十年来的要求,反对自治就是台湾人民和台湾历史的罪人”(斗争会上说的)。她的所谓“自治”是要求“省、县,市长,都要选举台湾人”(在党组会上说的)。一九四九年七月,在台盟华北总支部台湾要在北京设立一个机构,“与各国通商”。她还组织了一个文化企业公司,在筹备会上,她答应这个公司将来可以回台湾接收文化企业。显然的 ,她的所谓“自治”实际上就是台湾独立。”
依谢雪红口述、杨克煌笔录之传记《我的半生记》中所附年表记载,谢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在1966年到1969年之间,曾多次被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各派批斗,其被批斗纪录如下:
对谢雪红来说,生命低谷里的小小救赎,也许是小她七岁、相伴半生的杨克煌。二二八事件后,杨克煌留下妻女,跟谢雪红前往中国大陆,颠沛受打压,两人一度被迫分开,于生命最后的末段才又重逢。那时谢雪红身体已大不如前,杨克煌也中风,身体多有障碍。
1969年年中,杨克煌开始写下,谢雪红口述自己的一生,一直写到1970年11月,谢雪红病逝于北京医院。
1970年11月5日,谢雪红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她不是死在病房里,而是医院的走道上。
1986年,中共为谢雪红平反,9月15日骨灰移放八宝山革命公墓[1][21],由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员致悼词,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出席追悼会,台盟主席苏子蘅主持追悼会,周恩来遗孀,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致赠花圈。但中共与若干台盟人士认为谢雪红虽不是“右派”,在组织与原则上仍有很多“问题”应该追究,所以追悼文上这样说:“尽管她一生中有过‘曲折和错误’,但她为反对外来侵略,实现祖国统一而斗争的精神,以及为此而作出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今天为谢雪红同志举行骨灰移放仪式,正是表达我们对她的纪念,也是表达我们对过去和现在一切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的台湾同胞的崇敬。”由于中共官方在改革开放后也承认毛泽东发动文革是重大错误,所以谢雪红的“曲折和错误”基本上没有影响中共对她的平反。
评价
1948年,在谢雪红离开台湾抵达香港后,首次见到谢的金尧如这样描述:中高身材,脸色秀气[5]:51。
2000年,台湾公共电视纪录片系列《世纪女性,台湾第一》的其中一集《台湾第一位女革命家:谢雪红》介绍谢雪红的生平,对她有以下的评价:
“ | 谢雪红的出身决定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仰,加上日本对台湾之暴虐殖民,身为女性的她,深感于父权与殖民者之双重迫害。第一次中国之行,开展眼界,置身中国最动荡的时代,革命情怀大受激励。莫斯科东方大学造就她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凭着天生的领导才能,成立台共。武装部队与国军部队抗争,显现其非凡的气魄,在在不让须眉,足为女性争自由的典范。下半生长住中国大陆地区,但仍心念家乡,争取台湾人民之权益。 | ” |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2000年 |
2022年,张亚中评:谢雪红“这是非常传奇的一生,大家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很带种的女性啊,出生非常的寒微,但她一生过得也够精彩了。她为她的理念在奋斗”(请参详:二二八事件中台湾的政治菁英被消失殆尽? ?张亚中全面剖析直指真相 EP3【中天朋友圈|风导】1:07:16)
轶事
- 德田球一的皮箱。杨克煌回忆:“谢雪红当时用一个小皮箱装了她的衣服,那只皮箱是1928年初谢在东京向德田球一同志借的,到这时也已二十年的历史了。后来1954年在上海时,这只皮箱可能给周明拿去用了。”;古瑞云回忆:在228事件发生后藏匿期间,谢提到在莫斯科时“德田球一很器重我。回国时把自己的皮箱留下给我,作纪念。”;“我根据会议上的决议(1948年在香港召开的省工委会议),写了一篇关于谢的文章(日文)寄给在神户的杨春松,发表于日共机关报《赤旗》报。原稿标题是“德田球一的皮箱”,……描写谢在战后的活动,末了说:如今她拎着德田球一给她的皮箱在海外奋斗。”杨春松把标题改为“台湾人民的妈妈”。
相关创作
- 汪其楣/著,李耀宗/译,《谢雪红:汪其楣剧作》(台北:允晨文化,2018)
- 陈芳明/著,《谢雪红评传》(麦田,2009)
参考文献
引用
- ^ 1.0 1.1 1.2 1.3 首任台盟中央主席谢雪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政协辽宁省委员会,2009-02-20
- ^ 2.0 2.1 探索台湾史观,第123页,陈芳明,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92
- ^ 3.0 3.1 台湾游有感- 生存杂谈- 东湖社区[永久失效链接],湖北新闻网
- ^ 4.0 4.1 〔专题报道〕走出阴影的谢雪红(2003.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网,2007-08-01
- ^ 5.0 5.1 5.2 5.3 5.4 金尧如. 〈「二·二八事件」目擊記——潛伏台灣的中共地方黨領導人與當年台共領導人謝雪紅揭開歷史真相〉. 《明报月刊》1998年4月号 (香港).
- ^ 纪念二二八 大陆台盟:谢雪红非台独之母_资讯_凤凰新媒体. news.ifeng.com. [202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 ^ 臺灣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林木順》.
- ^ 王乃信、王康旼、林至洁、林献香、周再添、许江汉、黄玉坤、苏必凯、郑溪北.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 - 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 台北市: 海峡学术出版社. 2006-06: 14页. ISBN 986-7359-42-9.
- ^ 9.0 9.1 早期留俄的台湾人(3):战后的谢雪红女士与医界人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朱真一,第51卷,第3期,杏林随笔
- ^ 台湾百年人物志─谢雪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民国《台湾公共电视台》
- ^ 台湾大百科─台湾共产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义麟,文化部,2009-09-24
- ^ 早期留俄的台湾人(3):战前的谢雪红女士与医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57页,朱真一,杏林随笔,第51卷,第3期,2008
- ^ 日治时代台湾女性的故事—真实与虚构的交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3页,黄美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2009-06-30
- ^ 林献堂与妇女教育 - 国立台湾图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96页,李毓岚,《台湾学研究》第13期,2012-06
- ^ 苏新的革命道路-一位台共在东亚共产运动的矛盾与困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黄文源,成功大学机构典藏,2010-01-05
- ^ 日治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55页,杨翠,夏季学校-文化与历史研习营
- ^ 228受害文教机构 可申请赔偿、复办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记者林晓云/台北报导,自由时报,2010-10-22
- ^ 228事件 人民组二七部队反抗国民政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廖期铮 徐荣骏 杨以诺 李新隆 综合,客家电视,2017-03-01
- ^ 二二八事件60周年特别报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广播电台,2007
- ^ 张希坡著.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建史.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08: 657. ISBN 978-7-5098-0341-7.
- ^ 徐宗懋. 谢雪红与二二八. 中国时报. 2016年2月29日 [2019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4月1日).
来源
-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2000,《台湾第一位女革命家:谢雪红(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nline]。台北: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 陈芳明,1991,《谢雪红评传:落土不凋的雨夜花》。台北:前卫出版社。
- 陈芳明,1998a,〈谢雪红的俄国经验与台湾革命〉。见陈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页29-46。台北:麦田出版。
- 陈芳明,1998b,〈林木顺与台湾共产党的建立〉。见陈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页47-98。台北:麦田出版。
- 古瑞云,1990,《台中的风雷:跟谢雪红在一起的日子里》。台北:人间出版社。
- 许淑真,1999,《政治与传记书写:谢雪红形象的变迁》。东海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 杨碧川,1997,《台湾历史词典》。台北:前卫。
- 谢雪红 口述,杨克煌 笔录,1997,《我的半生记》。台北:杨翠华发行出版。
外部链接
参见
政党职务 | ||
---|---|---|
新头衔 |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主席 1949年—1958年 |
继任: 蔡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