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米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Artoria2e5留言 | 貢獻2022年3月1日 (二) 05:31 地区分类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生米粉
臨夏市運載米粉的貨車

米粉是用稻米為主要材料製作的細長的麵條狀食品,在中國南方臺灣東南亞由於盛產稻米,故比較流行。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煮不糊湯,乾炒不易斷。不同地區的米粉由於製法不同,會有不同的長短、粗細、質地和口味。米粉的日語發音「ビーフン」即是沿用臺語閩南語發音「bí-hún」,印尼語與馬來語亦將其稱作「bihun」。

由於米粉柔韌不易斷且細長,搭配羹湯可吸收更多湯汁增加風味,加入黃麵能中和米粉本身韌度較高的口感,在咀嚼時也凸顯出米粉的彈性,是很好的搭配方式,稱米粉麵。

定義

地區分類

字面上說,一切以稻米為主要材料的面狀食品都稱米粉(英語:rice noodles)。然而「米粉」種類繁多,有:

  • 廣東福建港澳台灣,以及沿用「米粉」閩南語發音的區域(日本、東南亞),「米粉」指的是一種細長的面,英語稱rice vermicelli。有稱「細米粉」、「米粉絲」。
  • 湖北所有有米粉這種食物的地區以及湖南湘東大部分地區如澧縣岳陽益陽長沙衡陽等地,米粉通常指的是「寬粉」,相比於其他地方的乾米粉製作工藝而言水分含量較高,更接近其他地方所稱的河粉或者粿條
  • 湖南常德地區傳統的米粉為「圓粉」。現如今受「常德牛肉米粉」遍佈湖南各地的影響。湖南其他地區的「米粉」也開始默認是「圓粉」。而湖北不受此影響,「米粉」依然默認是「寬粉」。以至於湖北製作的「常德牛肉米粉」被湖南常德當地人誤以為用河粉代替了米粉,實際上是因為湖北當地的米粉製作工藝接近「河粉」,而與常德所稱「米粉」不同。

除此之外,不以中文稱「米粉」,但也是以稻米為主做成的面,有:

法規

在台灣,因為食物製造過程中加入過量澱粉和其他穀物粉的爭議,2014年後,衛福部規定,只有含米量100%的,才可直接稱「米粉」。只有含米量超過50%以上的,可稱為「調和米粉」。[1]含米量未超過50%,只能稱為「炊粉」或「水粉」。[2]

起源

米粉據傳說是中國古代五胡亂華時期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食品。一說是為了方便走難時攜帶和食用,因為米粉已預先煮熟,使烹煮容易,外出攜帶也方便。

另一說法為當時漢人南遷華南地區,卻懷念北方的麵條,因此以稻米取代麥榨條而吃,根據《新竹市志》上的記載:「五胡亂華,華人南遷時,仍以稻米榨條而食,即當今之米粉也」、「米粉之製法由福建惠安傳入台灣」。

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級食品」,只有喜慶宴客、特殊節日才會以「炒米粉」招待客人。

各地特色

參見

販售米粉湯的店面

其他

  • 由於成本等問題,台灣多數米粉都含有玉米澱粉,而且實際含米量常低於標示量,甚至有添加小麥製品卻未標示的問題(一些人會對小麥過敏)[5]
  • 2013年台灣毒澱粉事件

註釋

  1. ^ www.fda.gov.tw. 市售包裝米粉絲產品標示規定. 2 December 2013 [22 July 2016]. 
  2. ^ www.fda.gov.tw. 食品標示法規手冊 (PDF). [22 July 2016]. 
  3. ^ 新疆炒米粉,你这是在玩火. 2020-06-11 [2021-11-18]. 
  4. ^ 興化粉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9-24.
  5. ^ 揭開米粉界沒有說的秘密–9成米粉充斥廉價玉米澱粉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