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黑鬚馬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黑鬚馬偕》(Mackay─The Black Bearded Bible Man),是由台灣作曲家金希文及編劇邱瑗創作的三幕歌劇,以台、英語演唱。2002年文建會委託兩人以台灣在地故事為背景創作歌劇,於是以馬偕博士的生平事跡的歌劇成型。在台灣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女士策劃下,《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於2008年11月27日至2008年11月30日在國家戲劇院首演。

角色

[編輯]
角色 聲部 首演陣容
(指揮:簡文彬)
馬偕 男中音 湯瑪士‧梅格蘭札英語Thomas Meglioranza
張聰明(馬偕之妻) 女高音 陳美玲
嚴清華(馬偕首位學生) 男高音 崔勝震
吳老爹(吳益裕之父) 男中音 陳榮貴
吳益裕 男低音 廖聰文
林孽/葉順 男中音 林中光
母親/陳塔嫂 次女高音 翁若珮
長水嫂 女高音 林鄉雨
莽夫/林伓 男中音 蔡維恕
劉大人 男中音 許逸聖
王長水 男高音 孔孝誠
伴奏 國家交響樂團
合唱 台北愛樂合唱團

劇情大綱

[編輯]

第一幕

[編輯]

第一景:天——天父的旨意

[編輯]

第二景:地——美麗之島福爾摩莎 「The Land」

[編輯]

第三景:落腳淡水 與牧童學台語

[編輯]
1872年,馬偕來到台灣,立志宣揚基督教,來到台灣的他並沒有住在洋人樓,而是住在破舊的小屋中學習台語,但因洋人面孔使得馬偕一開始在台的生活並不順利,為了學習台語且與村民互動,馬偕用了懷錶引起了牧童的好奇心,進一步與他們打成一片,對這位"黑鬍番"感到好奇的嚴清華,在領悟了馬偕來台的所要進行的志業後大受感動,他告訴馬偕他不怕任何窮苦,願意多學習道理,成為了馬偕的首位學生。
可以輕鬆與牧童互動後,馬偕此時也發現,醫療也能成為讓他進入這個社群的好方法。

第二幕 突破與融入

[編輯]

第一景:衝突

[編輯]
馬偕所帶來的基督教與醫學,對當時的台灣人民是陌生的,早期對於怪病莫過於求神問卜將符水當成藥方喝下肚,吳益裕的小妹身染怪病,益裕知道若將小妹給馬偕醫治必定會引發家庭革命,但為求妹妹活命還是將其送往,此舉引來了父親及親友的不解,馬偕成了眾所矢之的對象甚至受到了暴力相待,幸好馬偕以拯救更多性命來化解這些衝突及誤解。

第二景:牛津學堂

[編輯]
馬偕從行醫做起,興建醫館、教堂與學校,在過程中馬偕及其夥伴們與當地的宗教信仰及教育概念總引發爭議,信徒們有時也對馬偕所做的事產生疑惑,但在嚴清華與妻子張聰明的信念堅定之下,馬偕的理想終於得到更多認同。

第三幕

[編輯]

第一景:避走海外 戰地鐘聲

[編輯]
中法戰爭爆發,當地居民因當地港口被法國軍隊封鎖,且無法分辨「番仔」的差異,認定馬偕與法國人有曖昧,吃裏扒外的出賣大家,憤怒使他們砸毀教堂、醫館學校等設施,學生及教友們見狀況惡劣,請馬偕先暫時走避香港。

第二景:告別馬偕 天國鐘聲

[編輯]
馬偕從香港回台時,港口被法軍封鎖,無法登陸,他懊悔著沒在最艱難的時刻與學生們待在台灣,同時也了解到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用情之深,以及無法割捨的思念,當他終於回到台灣後,蒙主承召時誓言『台灣是他永恆的家』。

製作團隊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