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
外觀
危機(英語:Crisis),指危險、困難的關頭。
西方勵志用法
在一些西方勵志演講或成功學言論中,演講者會使用「在中文裏,『危機』一詞由『危險』和『機會』組成」,來試圖說明在一個危機中既有危險也有機遇(crisis = danger + opportunity)。
這種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在華傳教士的英文刊物中[1][2],但真正使它廣泛傳播是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1959年和1960年的競選演講中的橋段[2]:「在漢語中,『危機』一詞由兩個字組成,一個代表危險,另一個代表機會。」[3]從此,不少西方政客、商界人士、勵志演講者和教育者都會用這個橋段來激勵人們抓住危機中的機遇,其中包括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在2007年一次中東和平協商中[4],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在他的書《一個難以忽視的真相》的引言中和諾貝爾和平獎獲獎致辭中[5][6]。近十年來,甚至有的中國人在和其他國家人士交流時,也會使用「漢語中『危機』由『機 會』組成」的說法。
然而在語言學上,「危機=危險+機會」的理解是不盡正確的。漢學家梅維恆指出:這種用法是一種在英語使用者之中廣泛傳播的誤解,「機」是一個高度多義的字,單獨看該字時不應該簡單地認為它就是「機會」的意思[7]。另根據《新華字典》,「機」放在「危機」中時,字義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樞紐」,「機會」則是前述字義的引申義之一,其還有另一個引申義,是「對事情成敗有保密性質的事件」,例如「機密」[8][注 1]。
危機列表
人類史
科學史
有關虛構危機事件的娛樂產品
參見
註釋
- ^ 如果可以用「危機=危險+機會」來激勵人們抓住危機中的機遇,那麼也可以用「危機=危險+機密」來說服別人將危機隱瞞保密,這樣屬於任意解釋語言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參考文獻
- ^ Chinese Recorder (January 1938, "The Challenge of Unusual Times")
- ^ 2.0 2.1 Zimmer, Benjamin. Crisis = danger + opportunity: The plot thickens. Language Log. 27 March 2007 [19 Jan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langlog」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Speech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President Kennedy at 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 fundraiser, Indianapolis, Indiana, 12 April 1959, and Valley Forge Country Club, Valley Forge, Pennsylvania, 29 October 1960
- ^ Kessler, Glenn. Rice Highlights Opportunities After Setbacks On Mideast Trip. The Washington Post. 2007-01-19: A14 [200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8).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8-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Gore, Al. Al Gore: The Nobel Peace Prize 2007: Nobel Lecture. Oslo: Nobel Foundation. 2007-12-10 [2007-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 ^ Mair, Victor H. danger + opportunity ≠ crisis: How a misunderstanding about Chinese characters has led many astray. PinyinInfo.com. 2005 [15 Jan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 ^ 新华字典 第10版大字本.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205. ISBN 7-100-02893-0.
❶事物發生、變化的樞紐:生~.危~.轉~.(引)1.對事情成敗有保密性質的事件:軍~.~密.~要.2.機會,合宜的時候:隨~應變.勿失良~.好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