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唐河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唐河之戰
宋遼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988年十一月
地點
結果 宋軍獲勝
參戰方
宋朝 遼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李繼隆
袁繼忠
郭守文
遼聖宗
韓德讓
兵力
不祥 不詳
傷亡與損失
不詳 死亡一萬五千餘人

唐河之戰宋遼戰爭中的一場戰役,發生在988年十一月。結果宋軍憑藉靜塞軍騎兵衝垮遼國騎軍[1],獲得勝利。

過程

[編輯]

遼軍起兵

[編輯]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遼統和六年六月。遼朝自君子館得勝之後開始為下一輪南征做準備,「曉諭諸道兵馬準備南徵用的攻城器具。」[2]以八月,遼朝進行以青牛白馬祭天儀式。九月十四日,遼聖宗親臨南京(幽州),十九日祭旗鼓,正式南下進攻宋朝。二十六日,遼軍到達涿州,用箭射帛書入城中勸宋軍投降,宋軍沒有理會[3]。遼軍於10月開始圍攻涿州,在苦戰後佔領此城,駙馬蕭勤德、太師闥覽中箭受傷[4]

另外遼軍在代州方向也發動了進攻,但被宋將張齊賢打敗[5]

又十一月六日,遼聖宗率領的遼軍圍攻長城口。宋軍被擊潰試圖逃遁,遼軍耶律斜軫對宋軍進行勸降,宋軍沒有理會,遼聖宗與韓德讓聯手率軍截擊突圍的宋軍,將其「殺獲殆盡」[2]。十一月初八日,遼軍開始進攻滿城,將其包圍,三日後即將其攻破。城中宋軍曾打開北門逃亡,遼聖宗遣使勸降宋軍將領,宋軍將領接受,率宋軍投降。然後在數日內,遼軍又攻破祁州、新樂、小狼山砦,推進到唐河以北。[6]

唐河會戰

[編輯]
北宋騎兵(取自宋代大駕鹵薄圖)

此時宋軍河北諸將因為宋太宗堅壁清野的命令而不打算出城野戰[7]。判四方館事、領播州刺史、定州路行營馬步軍都監袁繼忠卻要違反詔令出戰,他說:「契丹在近,今城中屯重兵而不能殲滅,令他們長驅直入,侵掠四方州縣。我雖然也想安穩無事,但絕不受此侮辱,願身先士卒,死於敵手!」辭氣慷慨,眾皆伏。[8]中黃門林延壽連忙拿出不許出戰的詔書勸阻諸將不要出戰。但是這時保順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軍司都指揮使、定州都部署李繼隆慨然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往年我在河間(君子館)不死,就是要留得有用之身,報效國家!"[9]之後與袁繼忠一同出戰。

宋軍原來的易州靜塞軍騎兵非常驍勇,李繼隆把他們調到了自己的麾下,但卻把他們的家人都留在了易州,當時袁繼忠就勸他說:「把這些人調離易州,一旦遼軍來襲,恐怕易州保不住。」[10]李繼隆沒有聽從,後來遼軍果然來攻易州,易州淪陷後靜塞軍的家人也被擄走。李繼隆這時想把他們打散分配到各軍,以防生變。袁繼忠又勸他說:「不可以,只能給他們加官,並給以優厚俸祿,使他們為國盡節。」李繼隆這次接受了他的提議,果不其然靜塞軍將士非常感動,李繼忠更是求李繼隆讓他成為他的手下。於是宋軍定州部隊與靜塞軍一起出戰。

在宋遼兩軍交戰時,靜塞軍騎兵作為宋軍的先鋒,作戰勇猛,首先攻入敵陣並衝垮遼軍陣型,遼軍大敗,宋軍追擊到曹河,殺死敵軍一萬五千餘人,獲馬萬匹[11]。捷報送至汴梁,群臣互相慶祝,宋太宗下詔褒獎諸將,給予豐厚的賞賜。

後續

[編輯]

此戰遼軍雖然遭到挫敗,但是卻沒有退回遼國。直到次年(989年)正月初一才班師回朝。[12]

參考出處

[編輯]
  1.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至是摧鋒先入,契丹騎大潰。」
  2. ^ 2.0 2.1 《遼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3. ^ 《遼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庚戌,次涿州,射帛書諭城中降,不聽。」
  4. ^ 《遼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縱兵四面攻之,城破乃降,因撫諭其眾。駙馬蕭勤德、太師闥覽皆中流矢。」
  5.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遼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齊賢預簡廂兵千人為二部,分屯繁畤、崞縣。下令曰:「代西有寇,則崞縣之師應之;代東有寇,則繁畤之師應之。比接戰,則郡兵集矣。」至是,果為繁畤兵所敗。」
  6.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十一月,契丹大至唐河北,將入寇。」
  7.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諸將欲以詔書從事,堅壁清野勿與戰。」
  8.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
  9.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閫外之事,將帥得專焉。往年河間不即死者,固將有以報國家耳。"
  10.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此精卒,止可令守城,萬一寇至,城中誰與捍敵?」
  11.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九:「至是摧鋒先入,契丹騎大潰,追擊逾曹河,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12. ^ 《遼史》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七年春正月癸未朔,班師」

參考書籍

[編輯]
  • (宋)李燾.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元)脫脫. 《辽史》. 
  • (元)脫脫.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