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粉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Kethyga對話 | 貢獻2022年6月28日 (二) 07:56 (// Edit via Wikiplus https://www.beauties-secret.com/sharings/183/%E9%BB%91%E9%A0%AD 非可靠医学来源)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粉刺
又稱英語單數:comedo,英語複數: comedones
正常毛孔與白頭粉刺、黑頭粉刺比較的圖解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皮膚病學
MedlinePlus003238、​003236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粉刺(英語:comedo)是一種被角蛋白脂質填充而擴張和堵塞的毛囊「漏巵」(infundibulum,漏斗狀孔腔、管道、器官)[1],屬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多發生於顏面、胸、背等處,尤常與周圍的空氣、粉塵相接觸的部位。

粉刺分為黑頭粉刺、白頭粉刺兩類,分別俗稱為黑頭、白頭。黑頭是開放性粉刺,黑色是因為黑色素在表面沉積;白頭是閉合性粉刺,毛囊完全堵塞[2]。黑頭粉刺外觀為露在粗大毛孔外部的黑點,擠出後成條狀,或有黑色的頭部。

粉刺是痤瘡的前身,當痤瘡丙酸桿菌(Cutibacterium acnes)[3]引起粉刺的毛囊感染,則稱為痤瘡(acne)。

形成原因

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本身可以滋潤肌膚,當毛孔充滿多餘的油脂,毛孔被角質化的表皮細胞以及皮屑阻塞,油脂無法順利排出,這些油脂和皮屑等混合物被外界空氣氧化而形成粉刺。

身體自身因素、陽光、清潔過度、用手擠壓粉刺部位、溫度過高、熬夜過度、食用刺激性的食品。

參考來源

  1. ^ Bonamigo, Renan Rangel (編). Dermatology in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s. 2018. doi:10.1007/978-3-319-33919-1. Bonamigo, R. R., & Dornelles, S. I. T. (Eds.). (2018). Dermatology in Public Health Environments: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Springer. p461
  2. ^ Comedonal acne. dermnetnz.org. DermNet NZ. 2014-04 [2022-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6) (英語). 
  3. ^ 許德田, 鄭捷, 王秀麗. 痤疮丙酸杆菌更名为Cutibacterium acnes相关问题的探讨. Chinese Journal of Dermatology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20-09-25, (53(11)): 948-949 [2022-02-05]. doi:10.35541/cjd.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