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博帕尔事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uYu2016留言 | 贡献2022年7月12日 (二) 09:32 (翻译参考文献)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博帕尔在印度的位置
博帕尔
博帕尔
博帕尔市位置
现在位于博帕尔的事件纪念碑。

博帕尔事件印地语भोपाल गैस काण्ड)发生于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美国联合碳化物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泄漏事件。官方公布瞬间死亡人数为2,259人,当地政府确认和气体泄漏有关的死亡人数为3,787人[1]。还有大约8,000人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丧命,另外大约8,000人因为气体泄漏而死亡[2]。根据一份2006年的官方文件显示,这次泄漏共造成558,125人受伤,包括38,478人暂时局部残疾,以及大约39,000人严重和永久残疾[3]。该事件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工业事故。

农药厂的所有者是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主要由美国联合碳化物(英语: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UCC)控股,印度政府控制的银行和印度公众持有49.1%股份。1989年,UCC支付4.7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的8.71亿美元)以平息事件相关的诉讼。1994年,UCC将UCIL的股份出售给Eveready 工业印度有限公司(英语:Eveready Industries India Limited, EIIL),随后又并入麦克劳德·罗素(印度)有限公司(英语:McLeod Russel (India) Ltd)。1998年,Eveready公司的99 年土地租赁到期,公司清理了该区域并将土地控制权移交给中央邦政府。灾难发生17年后,陶氏化工于2001年收购联合碳化物公司。

沃伦·安德森(英语:Warren Anderson)是当时UCC的首席执行官。从1986年到2012年,在美国针对他和UCC的多起民事、刑事起诉都被驳回,并转交给印度法院。美国法院认为UCIL是印度管辖的独立实体。UCC、UCIL和安德森也在印度博帕尔的地区法院受到民事和刑事起诉。[4][5]2010 年 6 月,七名当年的印度籍UCIL员工,包括前UCIL主席,在博帕尔被判处过失杀人罪,获刑两年并各处罚金约2000美元。这是印度法律规定的最高处罚。七人均在判决后迅速获得保释。另有一位前员工也被起诉,但是在判决前已去世。[6]

背景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印度政府于1964年开展“绿色革命”,引进农药化肥等物资。1969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帕博尔市设立了一间生产杀虫剂的工厂。试产3年后,建成了一座5,000吨高效杀虫剂能力的大型农药厂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7]

1979 年,公司扩建了一座异氰酸甲酯工厂,用于生产甲萘威,商品名是Sevin。[8][9][10]博帕尔的工厂用甲胺光气反应生成异氰酸甲酯,然后再与1-萘酚反应生成最终产品:甲萘威拜耳公司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Institude小镇的工厂也使用这一反应过程,该工厂曾经属于UCC。[11][12]

工厂建成后,包括拜耳在内的其他生产商也可以不用异氰酸甲酯生产甲萘威,只是成本更高。UCIL 的生产过程与无异氰酸甲酯的合成路径原料相同,区别在于生产顺序。另一合成路径是,光气萘酚反应生成氯甲酸酯,再与甲胺反应。二十世纪 80 年代初期,杀虫剂的需求下降,但是生产仍在继续,导致博帕尔的工厂积累了大量无用的异氰酸甲酯[2][13]

异氰酸甲酯为剧毒,曾被纳粹德国用于屠杀犹太人。因此,UCIL将异氰酸甲酯以液态形式储存在3个不锈钢制储气罐,重量达45吨。但是UCIL的生产安全出现重大问题。1982年,有报告称博帕尔工厂“一共61处危险”。1984年,工厂停工并大量裁员,惨案发生时,安全系统无一正常运转。[7]

早期泄漏

1976年,两个当地贸易联盟投诉该工厂的污染。[2][14]1981年,一位工人在维护工厂管道时意外被光气喷溅。他在恐慌中摘下毒气面具,吸入大量有毒的光气,导致72小时后死亡。[2][14]发生这些事件后,记者拉杰库马尔·凯斯瓦尼(英语:Rajkumar Keswani)开始调查,并在博帕尔本地报纸《会议》(英语:Rapat)上发表调查结果,敦促民众:“快醒醒,博帕尔的人民,你们正在火山的边缘。”(英语:Wake up, people of Bhopal, you are on the edge of a volcano[15][16]

1982年,24名工人暴露在泄漏的光气中,随后全部住院。在此之前没有人要求他们穿戴防护设备。一个月后的1982年2月,18名工人被异氰酸甲酯泄漏波及。1982年8月,一位化学工程师接触了液化异氰酸甲酯,导致全身30%烧伤。1982年10月,异氰酸甲酯再次泄露。处置泄漏的过程中,异氰酸甲酯工厂的管理员受到严重化学烧伤,另有两名工人严重暴露在气体中。1983年到1984年间,工厂出现过异氰酸甲酯光气萘酚甲胺四氯化碳泄漏,有时多种物质一起泄漏。[2][14]

经过

1984年12月3日0:56,厂内的异氰酸酯储气罐发生放热反应,温度升至200℃,但冷却设备、净化器、自动点燃装置先后失灵,巨大的压强导致储存罐阀门被冲开。异氰酸酯气体散布。

法律问题

在灾难发生后,死难者的代表分别向印度和美国法院提出赔偿诉讼。最后由印度政府代表死难者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赔偿要求,最后裁定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及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赔偿4.7亿美元。由印度政府成立基金,分配给各死难者。

但官司仍未完结,现时美国纽约的法院,仍然处理美国联合碳化物一切法律责任的继承者兼母公司——美国陶氏化工是否有责任为博帕尔灾难进行善后工作。

影响

由于这次大灾难,世界各国化学集团改变了拒绝与社区通报的态度,亦加强了安全措施。但亦因这事件引发邻避效应,很多环保人士以及民众,将化工厂视为嫌恶设施,都反对设于邻近民居的地点。新化工厂的设置,常会引发民众的抗争。

而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经过在美国和印度多番诉讼,亦因这次惨剧要向印度政府赔偿4.7亿美元,并要出售该集团持有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50%股权,用以兴建治疗受影响居民的医院和研究中心。不久,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被人狙击,虽然狙击失败,但董事局仍将美国联合碳化物分拆成若干公司,包括永备电池集团(Energizer)。而美国联合碳化物集团在2001年2月,成为美国陶氏化工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

文化作品

2004年12月3日,事件的20周年,英国广播公司播出访问片段,一名声称陶氏化工的代表宣布公司愿意清理灾难现场和赔偿死伤者[17]。播出后陶氏化工的股价在23分钟内下跌4.2%,市值约20亿美元。陶氏化工立即发表声明指该名受访者与公司毫无关系。BBC发出更正并播出道歉声明。该名受访者原来是恶作剧组织The Yes Men的成员。该组织于2002年曾冒认陶氏化工设立网站解释博帕尔事件经过。2004年,BBC一名监制向假冒的网站发出电邮,邀请接受访问,The Yes Men的成员欣然答允。该组织表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向大众展示企业如何能够为事件作出补偿,以及为事件争取曝光,因为该次灾难已渐被淡忘。

国家地理频道灾难调查节目《重返危机现场》第四季曾就该事件制作过一档节目来探讨其中的原因。

参阅

参考文献

  1. ^ Madhya Pradesh Government : Bhopal Gas Tragedy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Bhopal. Mp.gov.in.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8). 
  2. ^ 2.0 2.1 2.2 2.3 2.4 Eckerman, Ingrid. The Bhopal Saga—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al Disaster [博帕尔的故事——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灾难的起因和后果]. India: Universities Press. 2005 [2017-06-16]. ISBN 81-7371-515-7. doi:10.13140/2.1.3457.53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8). 
  3. ^ AK Dubey. Bhopal Gas Tragedy: 92% injuries termed "minor". First14 News. 2010-06-21 [2010-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6). 
  4. ^ Company Defends Chief in Bhopal Disaster [公司为博帕尔灾难中的负责人辩护]. The New York Times. 3 August 2009 [26 April 2010]. 
  5. ^ U.S. Exec Arrest Sought in Bhopal Disaster. CBS News. 31 July 2009 [26 April 2010]. 
  6. ^ Bhopal trial: Eight convicted over India gas disaster [博帕尔审判:八人因印度气体灾难被定罪]. BBC News. 7 June 2010 [7 June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7 June 2010). 
  7. ^ 7.0 7.1 揭开历史的疮疤:印度博帕尔工业灾难.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2). 
  8. ^ Methyl isocyanate. New York: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1976.  F-41443A-7/76
  9. ^ Carbon monoxide, Phosgene and Methyl isocyanate. Unit Safety Procedures Manual. Bhopal: Union Carbide India Limi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vision. 1978. 
  10. ^ Behl VK, Agarwal VN, Choudhary SP, Khanna S. Operating Manual Part-II. Methyl Isocyanate Unit. Bhopal: Union Carbide India Limi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vision. 1979. 
  11. ^ Kovel (2002).
  12. ^ Ward, Ken Jr. Bayer gives up fight to restart Institute MIC unit [拜耳放弃重启位于Institute的异氰酸甲酯厂区]. The Charleston Gazette. 18 March 2011 [24 September 2013]. 
  13. ^ Kovel (2002).
  14. ^ 14.0 14.1 14.2 Eckerman, Ingrid. The Bhopal Disaster 1984 – working condi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trade unions [1984年的博帕尔灾难——工作环境和工会的作用] (PDF). Asian Pacific Newsletter on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2006, 13 (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July 2011). 
  15. ^ Hazarika, Sanjoy. Indian journalist offered warning [印度记者曾经发出警告]. [2 October 2018] (英语). 
  16. ^ The Week. How to be really well informed in minutes. Croydon: Ebury Press. 2012: 222–225. ISBN 978-0-09194-706-4. 
  17. ^ 影像:存档副本. [2004-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2-1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