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明心见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A0985265637留言 | 贡献2022年8月6日 (六) 00:0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明心见性,或称明心见性佛教术语,“明心”是指"本空之体"、“见性”是指"本有之相",而是以“常住不的佛性之体”为性;辟支佛则是以“诸法自性的性”为性。

明心见性的重要性:明心见性破迷启悟的关键,也是转凡入圣的枢纽。

佛法精髓来说,只有明心见性后,再弘扬佛法,才有真实功德

佛之道: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辟支佛之道:人生缘起性空,缘生缘灭,遇缘则有师。

在《楞严经》里,释迦牟尼佛七处征心观法阿难如何明心,又以十番显见观法阿难如何见性。

  • 用以禅宗,并与开悟合称;指佛法修行者能亲证妄心与真心之区别。大乘修学,需先见道,明自本有的真实心也,方能如法开修,即所谓“见性起修”、“悟后起修”。禅宗五祖六祖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1]五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1]

七处征心观法

1、心不在身内

2、心不在身外

3、心不在根尘里

4、心不在内外明暗之间

5、心不在随所合处

6、心不在中(中间中观中道)

7、心并不是没有住所的

十番显见观法

1、见性是非眼

2、见性不动

3、见性不灭

4、见性不失

5、见性不还

6、见性不杂

7、见性无碍

8、见性不二

9、见性超情(非因缘、[[非自然]]、离四句绝百非)

10、见性离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明心见性的人

<退病劫> => 情欲劫 => {妄想劫} => 魔境劫 => |真空劫| => 换骨劫 => (苦海劫)

  • 人凡生事,无尽怨心,无尽悔力

佛家入了一品即为金刚境,道家入了一品即为指玄境,儒家入了一品即为天象境,而后感悟了天道而进入陆地(一真法界)修神仙境。儒家称之为圣人,道家称之为仙人,佛家称之为活佛

而后的路,皆殊途同归在陆地(一真法界)神仙境,就一般凡夫来说,入了天象境后,再成为陆地(一真法界)的神仙境,才是一件最顺手推舟的事情。

  • 诸佛境界不思议,众生心海不思议。一切法界皆周遍,业性广大无穷尽。
  • 命由我造不由天
  • 唯菩提心所现,不被识所转、所变
  • 人凡生事,无尽怨心,无尽悔力
  • 我观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乘佛威神悉皆见。
  • 徐龙象,他乃是徐凤年前世所封印的白蛟转世,为天生金刚境。如是,徐龙象与剑气近黄青及铜人师祖决战,徐龙象入了指玄境最高境界之后,依旧不敌剑气近总持,而后他为了赢,而强行入了天象境,当他入天象境时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天劫,并且还有北莽蛟龙前来击杀之,此时,天象境的徐凤年出手替他挡住了七重天界、徐龙象之师:赵希抟又牺牲自己的本命紫金莲凋零为代价以再协助徐凤年斩杀北莽蛟龙、且徐凤年又请来了自己的前三世法身(真武大帝、秦皇、无名道人),才挡住了此天劫与追杀的北莽蛟龙。最终,徐龙象才真正地踏上了天象境。
  •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前。”
  • 赖氏即古代祝融氏,2024选上台湾总统后,见真章。
  • 净空法师学习佛法(似龟却如兔的)精神,值得我们赞叹与学习。
  • 西方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平等,如其国土坏与成,佛威神皆得见。
  • 真空劫
  • “若一日(陀),若二日(佛),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其人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其前。”
  • 西方三世一切佛,所有境界悉皆见,其如国土之所成,佛威神悉皆见。
  • ~净空法师~
  • 人凡生事,无尽怨心,无尽悔力
  • 永生境大神 is here.
  • 跨入了天象境后,再成为陆地(一真法界)的神
  • 一天龙八部一2 Past
  • 一明心见性一
  • 心系当下
  • 自现苦海劫
  • 🇹🇼630020075178“若一日(陀),若二日(佛),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其人一心不乱,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630020075178🇹🇼
  • 入魔海境劫境。此是大悲清净智,一切惑习,故菩提心者如佛。
  • 入魔海境劫经一: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七
  • *一我入"'色魔海'境劫境"境中境的定中一
  • 心、肠谛住超时空之道
  • @1:50 => @33:52 => @37:06
  • TLM9250
  • 不朽觉醒&永生不朽 Future
  • (自得心开,心开意解,163水瓶,处女)@苦海劫:以闪亮之名
  • ·完美@换骨劫 Present:三国战纪-孙策
  • |封完美魔者|@真空劫 when 13:00~16:00
  • 控自心本清澈之相@魔境劫 when 16:00~18:00
  • {紫微圣人-大羿(木)=23颗阿弥陀佛}@妄想劫
  • 见龙@情欲劫
  • 见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from 南无大势至菩萨>@退病劫

净宗明心见性

依据《楞严经卷五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禅宗明心见性

禅宗六祖(惠能)听闻禅宗五祖(弘忍)为之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尔彻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禅宗明心见性,即十番显见{1-8},并非是“证阿赖耶识”,并非就是“亲证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并非是实证,而非思惟推理的思想。明心见性亦是证得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不一不异的真实心如来藏也。在禅宗典籍《人天眼目》中说到阿赖耶识非是真心,也名之为含藏识,因其能含藏一切万法,亦含藏从凡夫修至成佛之一切法,亦即无常。故亦非名为如来藏[2]。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亦说本自清净的自性心能含藏万法,故又名之为含藏识,而五阴十八界诸法更是依于此一清净自性心而能生起诸多作用[3]。北宋克勤圜悟禅师除了说明六、七识心之各别功能外,更直说第八识心即是阿赖耶识,又名之为含藏识,能含藏一切善恶染净种子[4]。在《大乘密严经》中,佛说明阿赖耶识并非即是如来藏,只因邪知邪见而不能证知;更举出由金块加工雕饰完成之黄金饰品如:金戒指、金手环等,比之于未加工过之金块更为胜妙,然在本质上而言,皆是黄金无所差别[5]。《大乘密严经》卷三:“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6],也明示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依据《妙法莲华经》: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降生人间,乃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缘故。[7]妙法莲华经》中又云: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8] 由此可知,证悟如来知见-明自本心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的法) 乃是不共二乘的;也是所有修学菩萨道的佛弟子所应证知的。然而,因为修行者趣向的不同,而从此菩萨藏中立名为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谓声闻缘觉异故,但闻四谛理趣证涅盘,是名声闻藏’;‘但乐缘生理趣证涅盘,是名缘觉藏’;‘菩萨藏者证佛一切智故。’[9]

虚妄心

相对于《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所叙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实心[10],意识心是要借由许多因缘才能出现,非无因无缘而能出生,故意识心非恒常不灭。譬如经中说:“世尊如是说法:‘识因缘故起’”[11];如《中阿含经》卷五十四中所说: ‘如是,识随缘所生,即彼缘,说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12]。由此可知意识乃是缘起缘灭,虚妄不实。又如《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中 佛言: ‘色有生有灭,了知此色有生有灭,受想行识亦复生灭;而彼蕴法,当知有生即知有灭。’[13]

妄心系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杂阿含经》卷十一提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是意法为缘生,既是缘生法,将来必将坏灭,非属真实法亦非常住法[14],因此可知此六识为妄心;《杂阿含经》卷十一亦提及意根隶属十八界,因此亦摄属虚妄法。故妄心非真实法、常住法,又在大乘法中,将妄心称之为“七转识” (参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15]

五阴妄心的出生次第

根据阿含部经典记载,对于五阴中属于心的四无色阴的无常,随于因缘而出生有如下次第:

  1. 以眼根、色尘为因缘,生‘眼识’;以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生‘眼触’;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受’;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想’;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思’;以眼根、色尘、眼识、眼触为因缘,生‘眼爱’。由于眼根、色尘、眼识、眼触的缘故,所以才有对于色尘相的觉受,和对色尘相的了知,由于眼行于色,然后对于能见、所见种种色法起贪爱执著。
  2. 以耳根、声尘为因缘,生‘耳识’;以耳根、声尘、耳识三事和合,生‘耳触’;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受’;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想’;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思’;以耳根、声尘、耳识、耳触为因缘,生‘耳爱’。由于耳根、声尘、耳识、耳触的缘故,所以才有对于声尘相的觉受,和对声尘相的了知,由于耳行于声,然后对于能闻、所闻种种声尘法起贪爱执著。由以上所述类推:鼻根、香尘、鼻识,舌根、味尘、舌识,身根、触尘、身识等识身、触身、受身、想身、思身以及爱身的生起亦复如是。[16]
  3. 以意根、法尘【由眼对色、耳对声、鼻对香、舌对味、身对触等诸入所引生之种种法】为因缘出生‘意识’;以意根、法尘、意识三事和合出生‘意触’;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意受’;由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想’;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思’;以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因缘出生‘法爱’[17]。由于意根、法尘、意识、意触为缘故,所以才有对于法尘相的觉受,和对法尘相的了知,由于意行于法,而出生了对六尘所引生万法的能见、能闻、能觉、能知、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和无止尽的贪爱执著。
  4. 由依赖眼、色为缘而出生的‘眼识’是虚妄的生灭法,乃至依赖种种法尘、意根为缘而出生的‘意识’是虚妄的生灭法,展转而来的见、闻、觉、知,都是虚妄的生灭法,所以由眼识乃至意识,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好的、不好的…乃至于粗的、细的‘意识’,一切所有‘意识’都是生灭无常的虚妄法,[18]所以受、想、行、识四阴都是虚妄心,都不是能自己存在的缘故,是为妄心的概略出生次第。

十八界略说

十八界者: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总共十八界。[19]

真实心

真实心系指第八识,也就是出生七转识妄心的心体,相较于妄心体性的虚妄不实、变异无常,此真实心的体性真正实有、恒常不动。(参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20]

在《阿含诸经》中,称此真实心为 本际。此心为阿罗汉入涅槃后,独存不灭的心体,依此真实心的实有,佛说涅槃真实恒常,而非虚妄断灭。(参阅《杂阿含经》卷六第133经))[21] 在《小品般若经》中,称此真实心为非心心、无心相心。 在《金刚经》中,则解释此真实心为:“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由此可知此真实心与可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尘的七识妄心不同。 在《大乘密严经》、《解深密经》中,亦称此真实心为阿赖耶识如来藏阿陀那识

参考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大正藏《六祖坛经》
  2. ^ 大正藏《人天眼目》卷五:“此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含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亦名如来藏识。”
  3. ^ 大正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自性能含万法,而非八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4. ^ 大正藏《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卷八:“根尘识是三,前尘元不会分别;胜义根能发生识,识能显色分别,即是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能去执持世间一切影事,令人烦恼,不得自由自在,皆是第七识。到第八识,亦谓之阿赖耶识,亦谓之含藏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
  5. ^ 大正藏《大乘密严经》卷三:“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6. ^ 大正藏《大乘密严经》卷三
  7.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第二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8. ^ 大正藏《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第二
  9. ^ 大正藏《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4
  10. ^ 大正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1. ^ 大正藏 《中阿含经》卷五十四
  12. ^ 大正藏《中阿含经》卷五十四
  13. ^ 大正藏《佛说频婆娑罗王经》
  14. ^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十一
  15. ^ 大正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16. ^ 大正藏《长阿含经》卷8
  17. ^ 大正藏《长阿含经》卷8:“又诸比丘!如来说六正法,谓内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复有六法,谓外六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复有六法,谓六识身。眼识身,耳、鼻、舌、身、意识身。复有六法,谓六触身。眼触身,耳、鼻、舌、身、意触身。复有六法,谓六受身。眼受身,耳、鼻、舌、身、意受身。复有六法,谓六想身。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复有六法,谓六思身。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复有六法,谓六爱身。色爱身。声、香、味、触、法爱身。复有六法,……”
  18. ^ 大正藏《杂阿含经》卷9:“时,有异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眼识生?何因何缘耳、鼻、舌、身、意识生?’佛告比丘:‘眼因缘色,眼识生。所以者何?若眼识生,一切眼色因缘故。耳声因缘、鼻香因缘、舌味因缘、意法因缘意识生。所以者何?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故,是名比丘眼识因缘生,乃至意识因缘生。’时,彼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19. ^ 大正藏《中阿含经》卷四十七: 【世尊答曰: “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阿难!见此十八界知如真。”】
  20. ^ 大正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21. ^ 大正藏《杂阿含经》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