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
22°16′50″N 114°10′51″E / 22.28066°N 114.18096°E
铜锣湾[注 1](英语:Causeway Bay[注 2])位于香港岛,是一个工商及住宅混合的地区,隶属湾仔区,原本是当地海湾的名字,因海湾形似铜锣而得名,铜锣湾避风塘则在正中,在填海工程后海湾的铜锣形不复见,但“铜锣湾”却成为了当地整个地区的名称。港岛铜锣湾的“湾”以“环”为读音(长沙湾/土瓜湾为例): 香港粤语常以阴平的“湾”作阳平的“环”[1]。但港铁却以“湾”报站,故部分市民以“湾”称之。历史上当地名为“铜锣湾”的海湾因为填海而两度北移,原海湾范围变成了现今的维多利亚公园,现今的“铜锣湾”海湾仅指兴发街、维园道和鸿兴道之间的海域,而铜锣湾地区的范围东至屈臣道、麦连街及蚬壳街,西至告士打道天桥,南至铜锣湾道及礼顿道。
铜锣湾主要分为东面的住宅区及西面的维多利亚公园,铜锣湾、跑马地一带早期本属东区[注 3],在香港区议会分区监察政府事务上,1980年代区议会把铜锣湾北及铜锣湾南划入东区,把铜锣湾中划入湾仔区,于1990年代亦新增属东区的铜锣湾东选区[2]然而在香港政府部门的运作下,以及香港回归前的立法局选举分区下(港岛中),仍然是以于1963年法定分区为基础而进行,整个铜锣湾仍然属于同一划区[3]。立法会于2014年1月22日通过的《二○一三年区议会条例修订令》,原属东区的“维园”及“天后”两个选区,于2016年开始改划入湾仔区议会的范围,自此整个铜锣湾均属于湾仔区。
因为铜锣湾天后庙,使铜锣湾、跑马地以及大坑自开埠以来即以闽籍人口为主要多数,建区以来有浓厚的天后文化[注 4],附近东角一带至今仍是全港最多闽籍同乡会的地方。维多利亚公园则是香港面积最大的公园,有很多休闲、体育设施,加上香港中央图书馆等全港性的文化设施,使铜锣湾成为香港市民重要的休闲以及文化活动中心。
简介
铜锣湾地理位置位处香港岛的中心,是文娱,酒店和住宅区.文化方面有香港第一间官中男女名校皇仁书院,庇理罗士女子中学、铜锣湾天后庙、铜锣湾岳王古庙、维多利亚公园及香港中央图书馆,亦包括铜锣湾区内的社会设施民政事务总署铜锣湾社区中心,铜锣湾街市和铜锣湾消防局。
天后、大丸、炮台山等是铜锣湾个别地方的俗称,但没有具体范围。铜锣湾的市中心是由现天后站周边向现在的炮台山站及香港中央图书馆方向伸展,早在19世纪便在现今铜锣湾东及天后站周边进行填海,而现天后站原是香港政府重要机构铜锣湾裁判司署,香港多数中年以上人士也曾到过此处,而铜锣湾西边尽头东角一带亦在19世纪进行填海而成为香港开埠以来最重要的码头之一。
1950年代铜锣湾的经已过度发展,香港政府便在铜锣湾东角一带大量填海。奇力岛连陆,使铜锣湾拥有一系列全港性的文娱、商业设施。现今铜锣湾西商业区多数地方,如维园、铜锣湾东维园及海旁周边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填海得来。服务铜锣湾的港铁站有铜锣湾站(铜锣湾西地区)、天后站(铜锣湾东南面地区、维园、中央图书馆)、炮台山站(铜锣湾东北地区,铜锣湾社区中心,维园东北入口)。
80年代开始,在监视政府的区议会事务上,虽然区议会是以选区为主,18区为副,铜锣湾一个选区(娱乐商场区)划入区议会湾仔区,希望带动湾仔区的住宅发展及分享商业设施,二个选区(文娱住宅区)连维园划入区议会东区,希望带动东区的商业发展及分享文娱设施。但全港性及不少政府的行政仍以铜锣湾为单位。而50年代以前,现大坑北面亦是铜锣湾的核心范围,而今鹅颈选区亦有1/3地方(坚拿道天桥以东)在法定分区加入铜锣湾,成为铜锣湾商业区的扩展。
历史与发展
铜锣湾的奇力岛(古名灯笼洲)[注 5]曾于1991年发现隋代至南宋时期的货币,证明铜锣湾地区大概早在隋代(公元581年至618年)年间已有居民。
18世纪
维多利亚公园由填海得来,未填海前,原维多利亚公园东西岸两边海岸线像一个铜锣,因而取名为铜锣湾。而昔日海岸线就在今日铜锣湾道。铜锣湾古称盐船湾,18世纪戴氏家族于海湾东岸建立了一座“盐船湾红香炉庙”,即今日的铜锣湾天后庙。
19世纪
取名与分区
19世纪末,由于来往香港岛东西需绕路或坐船经过铜锣湾甚为不便,故此兴建了一条连接海湾的海堤,即是现今的高士威道。这亦是铜锣湾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湾)的字源。而铜锣湾为四环九约的下环及其中一约。
1880年代,政府在铜锣湾先后再进行了2次填海工程,共取得50英亩土地。其中一地便是由现时的铜锣湾道填至现时的高士威道,高士威道对出的海湾,被修建成香港第一个避风塘。可见铜锣湾在开埠初期便是重点发展的最繁华市区之一。[4]此为香港第一次大型填海[5]。
闽南人聚居地与天后文化
铜锣湾天后庙是香港的香港法定古迹,本由闽南人兴建,福建人自唐宋朝起即控制中国对外的多数贸易,自明朝灭亡后,满清实行多次大屠杀,轮近香港的有广州大屠杀,而福建人则倾尽资本反清,但在施琅降清以后,台湾迅速被攻陷,福建人则把资本以及黄金运到南洋。鸦片战争结束后,福建人经香港转运货物到南洋或经香港到南洋经商,因为福建人非常信奉天后娘娘,很多福建人在铜锣湾天后庙一带作为家乡以及南洋的中转站以及货物转口地,而成为铜锣湾居民的压倒性多数,因为很多家庭不愿放盘以及搬出,自铜锣湾购物区开始发展以后,各区也有人口希望在区内或在周边置业,使区内楼价高企,因为铜锣湾是闽籍人口在港历史上的聚居中心,仍以闽籍人口有更强置业需求,但不少选择在附近的北角以及湾仔置业,铜锣湾直到现今仍以闽籍移民为大多数,铜锣湾商业区的发展亦带动北角以及湾仔的楼价。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由开埠至今仍以闽籍为大多数,而在1920年代以前,北角和鲗鱼涌还未发展,铜锣湾是港岛市区的尽头,港英政府设立铜锣湾旁设立炮台,而成为后来炮台山以及港铁站的地名,而铜锣湾的天后庙非常著名,后来又成为了铜锣湾天后庙以及天后站一带的地名。
铜锣湾一直以天后文化为主流文化,有著名的铜锣湾天后庙以及水上天后庙,由开埠以来都是福建人密集的区份,而香港开埠以后,广东以及福建商家都聚集在中上环,其余的福建人大多都在下环(湾仔),但全港各福建籍人口经常到铜锣湾天后庙上香,使香火鼎盛,铜锣湾天后庙为著名建筑,不少福建人下南洋回中国时亦会到铜锣湾天后庙上香,使很多福建人聚集在铜锣湾天后庙一带,包括天后和大坑的市区,不少也进行转口贸易。
香港的福建籍人不是以北角为中心在香港聚居的,香港早期的北角只有较少人口,除了中上环的商家外,他们是以铜锣湾天后庙为中心而聚居的,富豪如胡文虎等亦把虎豹别墅建在邻近天后庙的大坑,后来中国共产党夺权,香港人口暴增,很多福建籍港人南下香港,有部分迁入铜锣湾,但非常多人口聚居在东区,特别在北角以及鲗鱼涌,亦有很多筲箕湾以及柴湾,但逃港潮亦有为数不少的广东籍人口进入原为市区边缘的筲箕湾以及柴湾,北角在战后成为闽籍人口聚居地理上的中心,而南洋富商以及后来迁入的富商(其他籍贯富商以更多聚居在山顶以及南区)的聚居地由铜锣湾天后庙向南伸展到亦在大坑半山、跑马地半山以至渣甸山、另一面在20年代起由天后庙向东一直伸到整个北角半山,现今天后庙道则是由天后庙一直伸延到北角尽头,而在政府的规划上,北角半山、大坑半山以较富有的家庭为主,单位大多都是2000呎以下,而渣甸山、跑马地半山的独立屋以及大单位价格则更高。此外,市区的大单位亦有大量的富商聚居,如柏景台、城市花园等,但市区更多唐楼,住在半山区的小单位以及唐楼的人口不是富商。
客家移民与文化
铜锣湾除了市区的发展之外,在昔日属铜锣湾的大坑(现励德邨以北),有客家人聚居于山区,当时在山区亦可听到客家山歌,但自福建移民大量移入铜锣湾以后,客家人只占一个很少部分,因为香港岛的客家人没有丁权,政府收地建设住宅以后很大量都被迁入附近便宜的公屋励德邨。著名的事件有大坑舞火龙。
1950年代前铜锣湾东角填海前,大坑是铜锣湾的核心地区,直到1950年代铜锣湾海旁大规模填海后,大坑才在法定地区上加入大坑的名字,而新的大坑是铜锣湾的分区,而法定地址仍可加上铜锣湾,代表大坑为铜锣湾的分区,为铜锣湾大坑或大坑。而现今励德邨地址上地址仍包括铜锣湾。但大坑仍和铜锣湾主区一样享用铜锣湾的社会设施。
20世纪
民国动乱、南洋华侨移民潮以及虎豹别墅
鸦片战争以后,满清实行五口通商,割让香港,然而香港仍然未真正比五口通商兴旺,大多经营鸦片贸易以及人口贩卖,亦几乎由广府人控制,转口贸易则几乎福建人控制。
香港在1891年只有20万人口,大多为苦力、建筑工人以及经香港下南洋经商、工作或到西洋的华工,真正的人口不多。
而香港的商人大多聚居在中环半山,富有的鸦片商贩则聚居在山顶。
但清末动乱使广东人,福建人都大量南下香港,广府人主要聚居在九龙西区的油尖旺区以及深水埗区,福建人又主要居于下环,富人则居于铜锣湾天后、大坑一带,如富豪胡文虎的虎豹别墅位于大坑山头,大坑一带为南洋富商的密集区,因为民国的铜锣湾开发已达饱和,而铜锣湾的小福建社区又伸延到北角,郭春秧等开始开发北角,而北角半山亦是铜锣湾半山的延续,但当时北角半山的人口不多。很多人口迁入邻近铜锣湾的跑马地,跑马地的发展也远比北角早,亦是福建人的密集区,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设在北角和香港仔。北角更多为民国时的战后移民,和铜锣湾自开埠以来即成为南洋移民以及货运史的重要地点的历史,少了80多年,铜锣湾是南洋华侨移民史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虎豹别墅开放给公众参观,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但附近人口皆以福建人为主,很多闽籍人口都在虎豹别墅一带联谊。虎豹别墅于1935年建造完成,周边人口大多是福建人或福建华侨。
铜锣湾亦是新加坡、南洋移民史、欧美闽籍人口移民史的一部分。此时北角已存在,而且天后一带的贸易扩展到渣华道,但铜锣湾的人口更密集。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至今一直是香港福建人以及南洋华侨的集中地,小福建社区则在战后移民潮才伸延到北角,此前维多利亚城各族群亦有,铜锣湾的人口以福建籍为大多数,尖沙咀以及深水埗区以广府人和四邑人为多数。
大量的华侨富豪聚居于大坑一带使各路商家云集铜锣湾东角,铜锣湾东角开始形成一个购物消费区,最重要的消费者以天后、大坑一带的富豪,也有来自北角以及湾仔的消费者。居于西半山以及山顶的人口较少到铜锣湾消费,他们以到中环为主,南洋富豪在铜锣湾东角的消费力远高于其他族群,亦使铜锣湾东角的购物区远比以当地居民日常需要的北角以及湾仔兴旺。
北角与铜锣湾一样,成为福建人下南洋的中转站,周边地区的历史,如红磡、鲗鱼涌、观塘也有相近的迁移史。
1940年代日占时期
香港日占时期,不少地区的行政区划也有变动,基本上最重要的区份会较少变动,但铜锣湾区,不但划分范围没有变动,连名字也没有变动,只是换了日本汉字“湾”(全名:銅鑼湾區)。
战后大陆以及南洋移民潮
战后香港人口由50万大升到220万,铜锣湾、北角(以及鲗鱼涌)、红磡、观塘亦有接收内地人口,以福建人为绝大多数,上环以及湾仔亦有接收闽籍人口,而北角接收的人口比铜锣湾多很多,而铜锣湾和北角都有相近的历史,都有不少南洋富商聚居,在战后夜总会林立。而铜锣湾、大坑、跑马地、北角(以及鲗鱼涌)的居民一直以福建人为大多数,至今铜锣湾商业区唯一的同乡会亦是成立多年在百德新街的福建安溪同乡会。而福建华侨一直致力收购区内同乡的旧楼重建,区内的业主和北角一样以福建籍为绝大多数,区内的主要重建商同为菲律宾华侨的金朝阳集团。以全世界最贵月租租出的京华中心同为菲律宾华侨持有,很多南洋华侨亦大量购置铜锣湾一带的物业,区内有菲律宾第二富豪的裕景中心和和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广场,在铜锣湾区国际化以后,又加入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富商投资。油尖旺区以广府人为主,但南洋华侨亦有投资,如香格里拉酒店。但铜锣湾现今商业区内的大业主为利希慎家族。
因为铜锣湾商业区光污染,声音污染严重,他们的物业被收购后又迁入天后、跑马地以及炮台山一带,或租出物业成为楼上铺,跑马地一带的闽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设在北角和香港仔。
新加坡人口其实大都由福建经香港转入南洋,他们部分也曾在铜锣湾居住,因为北角较后开发,他们大都是经铜锣湾下南洋,不少人如颜福伟,经香港到南洋,来港后又回铜锣湾一带居住,胡文虎等南洋华侨世居于大坑一带。而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的移民则以战后移民为主,和南洋华侨的关系远不及铜锣湾一带的,如1950年移居香港的蔡素玉(即锺嘉敏恩师)居于北角,与铜锣湾没有关系,亦和南洋华侨没有关系。但北角相当一部分亦是南洋华侨。
自铜锣湾商业区更大规模发展后,开始有广府人迁入,但仍以天后为主,加上天后20年前建了不少300多呎的单位,很多外区人口迁入,所以天后一带广府人亦不少,但以福建籍较多,铜锣湾东角因为唐楼非常多,除了在区内工作的人口,则大多仍为居住多以至数十年的闽籍人口。很多南洋商家来港也会到铜锣湾、北角一带居住,他们不少在铜锣湾、北角一带都持有物业。由铜锣湾、跑马地一直到鲗鱼涌的华人都是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亦是香港闽籍华人以及华侨的高度密集区,部分把物业放售后便有其他族群人口迁至,但整体来说,很多家庭都不愿放售区内物业,使人口改变轻微。但铜锣湾仍以天后较多人口混居,大坑、跑马地等交通不太方便的地区,较少外区人口迁入,使人口仍以闽籍为压倒性多数。 铜锣湾由开埠到胡文虎等富豪定居铜锣湾半山至今仍是南洋商家的来港的居住地,他们在区内拥有不少物业,亲属亦大多在天后、北角的豪宅以及铜锣湾半山、北角半山,但现今的铜锣湾已非常国际化,更倚靠港岛高消费族群。因为铜锣湾自开埠以来即成闽籍人口的聚集地,以及南洋富商的聚居地,北角半山区以及铜锣湾半山都是闽籍人口百多年前最早的居住地铜锣湾天后庙的伸延,铜锣湾在南洋闽籍人口史上比北角更重要,商家来港更多在铜锣湾而非北角,但因铜锣湾已成国际购物区,因为太古城也有较大型的购物区,很少个人化的街道,所以北角的小福建社区气氛更浓厚。天后一带有闽籍人口开设的甜品店,亦有广府人开设的食店,形成多元文化。
国际的富商到香港更多到中上环区,而铜锣湾的酒店住客大多为旅客以及闽籍商家。
商业转型以及成为全港最重要的消费区
铜锣湾的消费区早期以南洋闽籍华人为主,后来又加入邻近的北角以及湾仔区人口消费,再后来更发展成港岛以至世界最主要的消费区,不少居于山顶的富商也到铜锣湾消费(此前以到中环为主)。铜锣湾开始成为国际化的地区。
1950-1980年代填海发展时期
湾仔到北角在香港历史上一直是重要的住宅区,而铜锣湾则为两区的中心,不少商家看准了此区潜在的商机,而香港政府亦将不少全港性的设施放在铜锣湾,如维园,中央图书馆以及把全港第一间官中名校皇仁书院(中央书院)移到铜锣湾,铜锣湾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令此区发展高速发展。今时今日铜锣湾已成为香港最重要的购物,娱乐,公共娱乐中心之一。而香港市区随住人口不停增长,基本上港岛区和九龙西区已经是全港最发达的地区了,而铜锣湾亦是港岛区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1950年代前的铜锣湾的海岸线和现在的不同,现时铜锣湾西东角周围的繁华商业区亦是填海得来。50年代填海工程前的铜锣湾东角只是一个普通的避风塘岸边,而且面绩比现在少很多,因为原铜锣湾市中心发展已经供不应求,香港政府亦打算大量在铜锣湾区设置一些全港性的设施,和打做一个国际商业购物中心,原来的铜锣湾东角和奇力岛便被填平,整个铜锣湾避风塘继19世纪填海后再度被填平及北移,现今铜锣湾西大部,维园,铜锣湾东沿海,沿公园高楼大厦都是由填海得来,香港政府亦鼓励外资进占此地区,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铜锣湾西的便是全港的最重要购物消费的地方了。而原铜锣湾市中心(铜锣湾(东))以发展住宅为主,亦是铜锣湾管理的中心。
1950年代铜锣湾填海工程在1954左右开始分段完成,于1957年维园落成;及后,1960年铜锣湾全新购物区落成,以至大丸开业,于1970年代,铜锣湾全新购物区便成型了,而1960年大丸在记利佐治街开业,成为香港数一数二的百货公司,新东角周边填海区慢慢有了一个新名称,大丸,大丸已变成铜锣湾商场一带的通俗分区,现今大丸结业20年,但不少驶向铜锣湾的小巴目的地仍为大丸。大丸百货开业后,因为该百货公司成为香港地标之一,每年亦有大量利润,于是多家日资百货公司先后在铜锣湾开业,令铜锣湾成为港岛主要购物中心。铜锣湾西亦有了大丸之称,大丸虽然已结业20年,但此名称在小巴仍沿用至今.有一定数量30岁以上的人仍用此名指铜锣湾西。在1972年,作为推动铜锣湾发展的一部分,连接铜锣湾和红磡的海底隧道通车。铜锣湾购物区发展得更怏。
铜锣湾东部历史上是铜锣湾市中心,全区的政府部门都在现今铜锣湾东,早年位于铜锣湾(东)现在已拆毁的铜锣湾警署、铜锣湾裁判司署和现在还在的铜锣湾分区电力站、铜锣湾消防局和民政事务总署的铜锣湾社区中心,以及社区团体及宗教团体如铜锣湾街坊福利会大厦、铜锣湾浸信会亦都在现今东部。
因为铜锣湾已经高度发达,住了不少富裕人士,但香港在50年代前的名校都集中在政治中心中环一带,但中环一带是政治中心,不少地不是用作居住用途,居在中环的富裕人士人数上比在铜锣湾住宅区少很多,香港政府有见及此,将全港第一间官中男及女名校皇仁书院及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由香港行政中心中环移至铜锣湾,此两间名校一直是全港最难入的男校及女校,未取消小学会考前,不能像现在部分学生可以靠幸运而入读,当时不少香港人的目标都是在铜锣湾上课,在铜锣湾上课代表了可以就读这两间名校,但现今部分年轻人若父母不是在港长大的不明白这话何解,因为部分人误把此两校所处的地区当成北角或天后。现今不少人对铜锣湾的联想为商场区,但在50-80年代其实更令一定数量的人联想到学术。
1945年香港人口50万,1950年220万,1980年510万,当中不少由中国大陆来港,而1950-1980由中国大陆来港的方法只有偷渡,而当年只要安全抵达市区(即沙田),翌日便可以到铜锣湾领取身份证做香港人[6],现今铜锣湾天后地铁站的铜锣湾裁判司署便是多数新香港人诞生的地方,老一辈不少人都此区有很深的回忆。基本上多数成年人(80年代以前出生)也有去铜锣湾裁判司署的经历。详见香港语文或香港人口。
铜锣湾裁判署(Causeway Bay Magistracy)位于电气道20号,是一座楼高10层、充满十九世纪色彩的古典建筑物,由巴马丹拿画则师楼设计,于1958年10月动工,并于1960年春落成。落成时裁判署大楼低层用作裁判法院,高层则拨予社会福利署、市政事务署及人口登记局使用,顶层则设有饭堂。后来高层办公室辗转加入库务署、婚姻注册处等政府部门。裁判署大楼南侧设有一个露天停车场,位于柏景台第1座现址,司署东面与英皇道之间则设有无比(即美孚)油站。于1982年3月拆卸。原址现在变成了港铁港岛线的天后站出口及2座39及51层的柏景台。因为1960-1980年,大量人士由大陆偷渡到香港,铜锣湾经常出现新来港人士,是此区当时的特色之一。
1980年代以后
1985上半年,1982年3月动工之地铁港岛线首期通车,座落铜锣湾一带的港铁站有铜锣湾站,天后站和炮台山站。
由于而铜锣湾(东)在香港历史上一直是香港的主要已高度发展住宅区及市区之一,不少全港性的康乐文娱设施如维园,中央图书馆等也设于此区。为方便铜锣湾(东)住宅区交通,港铁在铜锣湾(东)北面的尽头铜锣湾社区中心附近设炮台山地铁站,南边的尽头铜锣湾天后庙设天后地铁站。此举使铜锣湾(东)市区发展一直向南伸展到天后庙道及大坑北面等本来交通不太方便地区和向北加强北角边缘的发展和重建(如城市花园,豪廷峰等)。因此铜锣湾整区东边,西南边,东北边尽头亦设地铁站,交通是全港最港最方便的地区之一。每个香港人对天后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会把整个铜锣湾(东)称为天后,有些人只把天后地铁站附近称为天后,老一辈口头上沿用铜锣湾称呼铜锣湾(东),东角为铜锣湾(西)。而铜锣湾(东)的铜锣湾街市便刚刚在港铁天后站和炮台山站中心。炮台山站出站步行1分钟便到铜锣湾警署。铜锣湾警署职务于八十年代末期平分给湾仔警署和北角警署。
地下铁路原建议在铜锣湾中心地区(东边)建设一个港铁站,而不设在新兴购物中心东角一带.而港铁站名则用代表铜锣湾远久历史的天后,在1967年《香港集体运输研究》及1970年《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最后计划都是这样,但当时铜锣湾经济强劲,港铁最终取消了跑马地站方案,最后设一个铜锣湾站于铜锣湾西,一个天后站在铜锣湾(东)南边,一个炮台山站在铜锣湾东北和北角交界的地底,但出口在北角。[7]
1985年全盛时期,铜锣湾西购物区共有4间日资百货公司,分别为大丸、松坂屋、三越及崇光。踏入1990年代,日资百货公司不是结业便是易手,取而代之的乃一个一个的购物商场。其中香港电车在铜锣湾的原车厂,重建成今日的时代广场;位于波斯富街的戏院利舞台,则于1992年拆卸,改建成利舞台广场,而香港仔隧道亦成为鸭脷洲、黄竹坑及香港仔往来铜锣湾之主要通道,到1990年元旦时,东区海底隧道成为直通东九龙和新界东的主要通道,而该区倒数活动亦由于东隧通车而于1989至96年进入全盛时期,但1997年12月开始九龙东钻石山荷里活广场、观塘apm、澳门多个旅游渡假区开幕、雨伞革命和中上环区举行欧陆嘉年华后,铜锣湾倒数活动已差不多去到袛有世贸中心硕果仅存至现在不断艰苦经营之地步了。
因为铜锣湾的交通商业文化配套已经比周边高出了不少,香港政府将铜锣湾东及西分别分配给港岛东区及湾仔区,希望各自的配套能将繁华市区伸展至周边。1982年,第一届区议会选举铜锣湾细分为铜锣湾北,铜锣湾南,铜锣湾中。铜锣湾北,铜锣湾南属东区;铜锣湾中,还有过去属于铜锣湾管理的大坑分区属湾仔区。1991年,铜锣湾再细分为为铜锣湾北,铜锣湾南,铜锣湾中,铜锣湾东。新分出来的铜锣湾东属东区。细见香港区议会各年详细名单。[8]
之后2届选举(94,99)区份扩大,用东南西北加法定地区已不可行了,全港各分区也没了东南西北,而由94起划分区份基本和下面的选区分析一样了。铜锣湾北,铜锣湾南大约是现在的维园选区和天后选区的加大版,铜锣湾中大约是现在的铜锣湾选区。
而全港性建设仍以法定分区为基础,区议会地区决定都是各细选区(如维园选区)自己处事,但有少量决定是以18区(如18区中的湾仔区)为本位。
整个铜锣湾(包括整个东面和西面)在城市规划分区属于H6铜锣湾区[9]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建设,便是以铜锣湾整区为考虑的全港性建设。
而铜锣湾是香港政府的法定区份,是各种要负法律责任文件中规定的地名,香港每地方只可归于单一区份。而不是根据个别人士主观意愿而定的,主观意愿的通俗地名如天后,炮台山及彩虹,范围不明,而且可以很大。
而法定区份不等于选区名称,也不等于18区分区名称.法定区份是正称的地址名,而行政分区则是政府的地区行政分区。湾仔在行政分区的湾仔区,跑马地也在行政分区的湾仔区,但跑马地邮寄地址为跑马地。
而铜锣湾西面的行政分区属湾仔区,法定区份仍是铜锣湾,东面法定区份也是铜锣湾,分别就是东区和湾仔区管治下的铜锣湾。
区议会之后,基本上地方事务是细分给各选区,而各选区综合事务(较少,主要是各选区自理)仍由18区各分区各分区管理,综合选区事务是以湾仔区为大区考虑而不是以大坑,铜锣湾,而政府的施政不一定是以18区为基础,好像民政事务署,湾仔区和东区是在同一区,而在东区的铜锣湾社区中心服务对像也是全铜锣湾及少量周边地方。同样道理,位于湾仔的铜锣湾消防局服务对像也是全铜锣湾。
18区的分区主要是各选区及总区处理下放的资源,而东区之名不是在法定区份的地址上,法定区份的地址要香港政府批准才会转的。
近年发展
现在铜锣湾租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加入竞赛的品牌是世界性的,不限于如LV,GUCCI等国际名牌,连美国服装店forever21,近年亦以1100万月租极高价钱租下由菲律宾福建华侨持有的京华中心。[10]
近年铜锣湾东部,因为较西部宁静,而有一系列社区设施,往返铜锣湾西面步行只须5分钟,发展商建了不少酒店,都是以铜锣湾命名,如香港铜锣湾海景酒店,铜锣湾皇悦酒店,铜锣湾维景酒店等.此区是香港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建住宅的地理位置优越,早在20年前已经过度开发了,拆卸楼宇有了高度限制,而成本过高,近20年建成的高楼大厦住宅只有海景轩,其余都是酒店和办公大楼.而在铜锣湾东边尽头近十年建了不少办公大楼如友邦广场。
由于铜锣湾的政府机构多数设于东部,处理民生的民政事务处铜锣湾联络组属于东区管理下,包括大厦管理[11]和铜锣湾街坊福利会的活动[12][13]而在政府有法律效力的法定文件的地址或会出现“东区”、“湾仔区”或“铜锣湾”,但不会有“炮台山”或“天后”等字眼[14][15]。
各分区发展
具体范围
铜锣湾位于湾仔以东,北角以西,大坑,跑马地以北,横跨湾仔区及东区:东包括铜锣湾街市,尽头为铜锣湾社区中心,以油街和北角分隔,西至坚拿道天桥(鹅颈桥),南至铜锣湾道及礼顿道,铜锣湾道以南属大坑,礼顿道以南属跑马地、礼顿山、加路连山。其中香港海底隧道、维多利亚公园、港铁天后站、怡和午炮等则位于铜锣湾东区部分。天后,大丸是铜锣湾个别地方的别称。铜锣湾曾管有大坑及扫杆埔北部,填海后南面和北面关系减弱。现今励德邨,南华体育会便是铜锣湾当年最南部,现今这两建筑地址仍包括铜锣湾。
东角
位于铜锣湾西的东角,位于现时在崇光百货附近的东角道,以及东角Laforet商场(原为东角Nu Face Sogo)。另一方面,因为铜锣湾东角的称呼,铜锣湾东角周边也有“东区”的别称,现时仍保留的痕迹包括礼顿道的电讯盈科电讯大厦及怡和街的华人银行东区大厦等。而现时铜锣湾站的位置,地铁站建成前则经常被称为东角,指铜锣湾东角,意思为维多利亚城之东的一个海角。东角的位置大约是现时维多利亚公园与波斯富街之间的地区,即东角道附近。
部分中小学生或较后移民家庭误以为铜锣湾只是地铁站名和地铁站周边的地方,40岁以上又是在香港土生土长而有接触过港岛区的人一定会知道铜锣湾东及西的大概范围.而现今的香港学生家长不少亦不是在香港长大,所以已经部分中小学生不知道铜锣湾的意思和所处的地区了.近数年,渐渐听到铜锣湾的核心地方被说成北角的核心地方,部分报章报导误把铜锣湾的核心地方写成北角,如香港商报某报导把维园所在地的兴发街说成北角。不知道铜锣湾分区的人只集中在比较后期移民家庭,亦不是主流,但近年有了不少新增的通俗分区带来了港岛以法定地区为地址的混乱,如邮政系统,因为通俗分区没有一个固定范围,参看香港行政区划。
铜锣湾住宅区的居民自东角大丸开业后普遍用大丸来指铜锣湾东角一带,大丸结业后普遍使用商场来代替,近年少量在港铁站建成后才来港定居的新移民家庭使用铜锣湾来代替铜锣湾西面商场一带,而在其余的铜锣湾地区则加上主观的通俗分区或归入错误的法定地区.而其他地区的人普遍使用铜锣湾来称呼全区,去大丸一带或会用大丸代替。
1960年代,铜锣湾西快速发展,东角的称呼是在早期正式文件上,因为大丸是香港数一数二的百货公司[16]。,所以铜锣湾西由1960年开始被称为大丸,小巴将开往铜锣湾西地方的目的地写为大丸,而大丸成功由百货公司名变为公共交通工具的地名,除了政府分区外,大丸的叫法很普遍,直到现在大丸结业了20年,小巴的目的地仍然为大丸。在大丸结业后出生的人很少再以大丸来称呼铜锣湾西,但有一定数量35岁以上市民仍用此名。[17]
大坑和加路连山
大坑北面和加路连山(或扫杆埔北面)50年代前属于铜锣湾,早年位于铜锣湾(东)现在已拆毁的铜锣湾警署,铜锣湾裁判司署和现在还在的铜锣湾消防局和铜锣湾社区中心便要负责全铜锣湾分区的社会工作。现今大坑和加路连山虽然和铜锣湾有一段距离,但不少地址上仍然是用铜锣湾大坑,但亦有不少人用只用大坑为地址名。自1950年代填海后,新铜锣湾面积已经很大,加上市区亦慢慢伸展入内陆本来不及市区发达的大坑内陆和加路连山等地。而大坑和加路连山同被划为附属于铜锣湾的大坑分区。而和铜锣湾的关系慢慢淡化,但不少地名上仍沿用铜锣湾。励德邨,南华体育会仍用铜锣湾名称为地址亦不算错误。但在这两建筑南面(励德邨入口)的大坑和扫杆埔地区多数亦不会用铜锣湾。而区议会选举大坑北面和加路连山同属B05大坑选区。
大坑和扫杆埔不同于天后,大丸,是香港政府定下铜锣湾辖下的成区。而1950年东角填海是令铜锣湾由东向西的伸廷。现在铜锣湾东西亦是铜锣湾重心地区。
天后
天后是从地铁站名而衍生出来的通俗叫法,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地区,天后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铜锣湾包括整个天后的地区,如果以天后港铁站中心划一个由一个圆型选区般大的大圈,都只包括铜锣湾命名的建筑,包括维园选区大部,未到铜锣湾街市,包括维园大部。天后选区中间小部铜锣湾天后庙,及大坑选区北部的皇仁书院和铜锣湾运动场和香港中央图书馆。
现在铜锣湾东的巴士站名,天后站交汇处的会以铜锣湾(天后)代表,而北面有铜锣湾(威非路道)巴士总站。
而天后作为通俗地区名,已经被过分乱用了,每个定义的天后距离很远,如铜锣湾中央图书馆及北角威景台,摩天大厦及大坑励德邨。近年不少中、小学生开始用港铁站名来称正式地址,如以彩虹为正式地址名去彩虹站一带的地方,虽然只是很少量的人把天后作为地址的开首,因为天后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区域,会做成一定邮政上的混乱。一般以小学初中人士居多,最大多数年纪不足30岁。
炮台山
炮台山是指铜锣湾皇悦酒店以北一带,包括铜锣湾街市,铜锣湾社区中心,铜锣湾消防局,离炮台山站比天后站更近,所以铜锣湾东面的北部亦有炮台山的俗称,而被称为炮台山的另一半,即油街以北,便是法定分区的北角了。
商业区范围
在城规会的分区规划大纲下,铜锣湾被分入四个区域,铜锣湾(商业区)只包括告士打道,波斯富街和礼顿道之间的范围,在分区计划大纲中是要建设世界性的商业区,此区亦加入了大坑的未发展部分,即大坑西部,作为商业区的缓冲。而铜锣湾,维园,大坑的已发展住宅区,包括属区议会湾仔区的大坑东部浣纱街直到李昇大坑小学以及属东区的大坑上林,都属H8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波斯富街以西如时代广场部分则划入湾仔区,礼顿道以南及加路连山则划入跑马地,此举是为了防止商业区过度扩张,影响住宅区的规划,亦更集中资源在商业区的范围之中。但其余大多数分区,如消防,民政分区,仍完整地保留全区。部分地产经纪会误把原铜锣湾分入湾仔,北角,跑马地等,但绝大多数地产发展商会根据1960年代编成的法定分区,如时代广场为铜锣湾时代广场,铜锣湾东面的酒店以铜锣湾命名,铜锣湾维园、铜锣湾大坑,而非北角维园、北角大坑。因为H8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包含一半铜锣湾地区,范围超过铜锣湾西的商业规划区四倍,是全港最大的规划区之一,而铜锣湾商业规划区则是全港最细的规划区。[18]
著名地点
文娱康乐设施
学校
佛教黄焯菴小学
公共机构
已拆去的建筑
交通
本区为港岛区的交通枢纽地区,往返不同地区都十分方便。港铁港岛线铜锣湾站即服务此区。此外,在怡和街,轩尼诗道,礼顿道,告士打道等主要街道亦有大量巴士路线前往港九新界各区。电车则驶经怡和街和波斯富街。而小巴路线则集中在骆克道和谢斐道。
主要交通干道
公共交通
照片集
区议会议席分布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告士打道以东、礼顿道、铜锣湾道以北、屈臣道以西为范围。
年度/范围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告士打道以东、高士威道、屈臣道以西(包括维多利亚公园) | 维园选区
| |||||
铜锣湾道以北 | 大坑选区
|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注释
- ^ 新界沙田区也有一名为“铜锣湾”的地方,名称源于当地的“铜锣湾村”,而当地的山丘也因村名而被命名为“铜锣湾山”,该村名为20世纪初港英政府的华民政务司所定,与本文讨论的香港岛铜锣湾并无任何关联。由于香港岛铜锣湾为香港重要地区,而沙田区的铜锣湾则较偏僻,村外人一般不会涉足当地,故对于一般香港市民,甚至境外游客来说,如果不作明确说明,在香港提及“铜锣湾”三字则一定是指香港岛的铜锣湾,不需要刻意标识其区属,但如果要讨论沙田区的铜锣湾则必须要清楚说明其区属,以资识别;不过由于香港岛铜锣湾至今已无乡村,也没有以“铜锣湾”命名的山峦,故提及“铜锣湾村”或“铜锣湾山”则一定是指沙田区的铜锣湾。
- ^ 新界东沙田区也有一名为“铜锣湾”的地方,其官方英文名称采用粤音拼读“Tung Lo Wan”,至于本文讨论的香港岛铜锣湾,由于港英政府在开始殖民统治后不久便已将当地命名为“Causeway Bay”,故香港岛铜锣湾的官方英文名称一直都是“Causeway Bay”而没有使用“铜锣湾”三字的粤音拼读。需要注意的是,香港岛铜锣湾区内两条以“铜锣湾”命名的道路(即铜锣湾道和铜锣湾径),其官方英文名称却使用了与沙田区铜锣湾相同的粤音拼读,分别名为“Tung Lo Wan Road”(铜锣湾道)及“Tung Lo Wan Drive”(铜锣湾径),至于沙田区铜锣湾的铜锣湾山路的英文名称则为“Tung Lo Wan Hill Road”。
- ^ 跑马地东区污水厂,铜锣湾很多东区命名的大厦
- ^ 铜锣湾避风塘水上天后庙、铜锣湾天后庙
- ^ 在铜锣湾填海后,奇力岛已经与香港岛连接在一起,原址即现今的红磡海底隧道湾仔出入口处。
参考文献
- ^ 灣轉讀環. [2009-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第367K章 附表 (《區議會選區(市政局轄區)(議席空缺數目)令》; 《選舉規定條例》). legislation.gov.hk. [2012-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64). Hong Kong 1963. The Government Printer.
- ^ 銅鑼夕照_懷舊堂主的空間_百度空间. baidu.com. [201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hk-place.com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快周刊 (第384期) 香港地‧老友記 夏雨. xpweekly.com. [201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 ^ 香港集体运输研究及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
- ^ 维基'香港区议会'条目及其所有备注
- ^ 香港地方 - 政策及背景資料 - 城市規劃制度. hk-place.com. [2012-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香港新浪新聞. sina.com.hk. [201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4).
- ^ 存档副本 (PDF). [2012-02-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5-12).
- ^ 銅鑼灣坊會賀街坊節 頒發足球賽獎盃獎金_中國窗-香港商報. hkcd.com.h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 ^ 中國窗-香港商報電子報. hkcd.com.h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 ^ HADLA. hadla.gov.hk. [2015-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 ^ 存档副本. [2012-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9-23).
- ^ RTHK-香港故事(第19輯)08-中產崛起-2012-4-09. YouTube. 10 April 2012 [201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2).
- ^ RTHK-香港故事(第18輯)01-銅鑼灣-2011-12-12. YouTube. 26 December 2011 [2013-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6).
- ^ 城规会,分区规划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