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拓跋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星辰之叹對話 | 貢獻2022年9月11日 (日) 07:10 生平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拓跋仁
永昌王
前任:拓跋健
繼任:
國家北魏
時代南北朝
族裔鮮卑拓跋部
世系明元帝六王系
出生不詳
逝世興安二年(453年)
長安
親屬
父親永昌莊王拓跋健
其他親屬曾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祖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仁(5世紀?—453年9月13日),鮮卑名庫仁真[1][2],擁有直懃頭銜[3]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孫,撫軍大將軍、永昌莊王拓跋健之子,北魏宗室、官員。

生平

拓跋仁在父親拓跋健去世後襲爵為永昌王,拓跋仁矯健勇猛,有父親的風範,伯父魏太武帝認為他很奇特[4][5]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北魏選拔六州士兵中勇猛的兩萬人,派遣拓跋仁和高涼王拓跋那各率一萬騎兵,向南進攻淮河泗水以北的劉宋地區,將青州和徐州的百姓遷徙充實到黃河以北[6][7]。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二月,拓跋仁到達高平,俘虜劉宋將軍王章,又進攻金鄉、方與,遷移劉宋百姓五千家到黃河以北[8][9]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劉宋太原郡人顏白鹿私自進入北魏境內,被北魏俘虜,北魏相州刺史要殺了顏白鹿,顏白鹿欺騙說:「是青州刺史杜驥派我來歸順。」北魏人將顏白鹿送到平城,魏太武帝高興的說:「杜驥是我的母親同姓。」魏太武帝命令崔浩寫信給杜驥,派遣司徒祭酒王琦攜帶書信隨顏白鹿南歸,又命令永昌王拓跋仁、高涼王拓跋那率領士兵迎接杜驥,在歷城進攻劉宋冀州刺史申恬,杜驥派遣寧朔司馬夏侯祖權、中兵參軍吉淵等人率領將士迅速救援歷城,北魏攻克太原郡,得到四千多人口,牛六千多頭。北魏軍隊於是侵犯兗州、青州和冀州,到清水以東而返回,殺死和掠奪了很多人,劉宋北部邊境騷動[10][11]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五月,蓋吳在杏城重新聚集黨羽,自號秦地王,重振聲勢,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和拓跋那都督北道各路軍隊前往討伐[12][13]。八月,蓋吳被部下殺死,拓跋仁討伐蓋吳的殘餘黨羽白廣平、路那羅等人,將他們全部平定[14][15]

太平真君十年(449年),魏太武帝討伐劉宋,魏太武帝命令各位將軍分兵同時前進,派遣永昌王拓跋仁從洛陽向壽陽進軍,尚書長孫真向馬頭進軍,楚王拓跋建向鍾離進軍,高涼王拓跋那從青州向下邳進軍,魏太武帝自己從東平向鄒山進軍[16][17]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二月,北魏發動大軍展開對劉宋的攻擊,拓跋燾御駕親征,後圍攻懸瓠,拓跋仁此時駐守在汝陽,魏軍從淮西六郡等地俘虜來的百姓都聚集在此處,劉宋武陵王劉駿從彭城派遣劉泰之、垣謙之、程天祚、杜幼文等軍隊攻打汝陽,拓跋仁沒有料到此時會有宋兵來犯,當時主營並無防備,宋軍攻入後殺魏軍三千多人,燒其裝備糧草,魏軍先行潰散,然而之後拓跋仁又重整軍隊,與從虎牢地區來的援軍會合,再返回擊敗宋軍,斬劉泰之,俘虜程天祚。四月北魏撤軍。

二月戰事結束後,七月劉宋展開北伐,十月北魏再度發動對劉宋的反擊,拓跋仁招募長安關中地區的民眾八萬人為士兵,先擊敗到坦之,拿下虎牢,再由洛陽出發,目標壽陽,行軍途中,拓跋仁又攻下了項城和懸瓠,在尉武遭遇宋軍將領劉康祖,劉康祖結陣與魏軍決戰,戰鬥歷經一天一夜,拓跋仁部隊殲滅康祖部隊。拓跋仁進逼壽陽後,分兵焚燒掠奪馬頭、鍾離等城,之後抵達長江沿岸。至隔年(451年)一月才隨拓跋燾撤退。

興安二年(453年)七月,拓跋仁與濮陽王閭若文謀反,被發覺,七月乙丑(453年9月13日),拓跋仁在長安被賜令自殺[18][19][20],封國被削除[4][5]

鮮卑名

北京大學研究生於子軒認為,拓跋仁的鮮卑語本名庫仁真可以復原作koñinčin,意思是羊倌[21]

家庭

妻妾

參考資料

  1. ^ 《宋書·卷五十·列傳第十》:會虜永昌王庫仁真以長安之眾八萬騎,與康祖相及於尉武。
  2. ^ 《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虜永昌王宜勤庫仁真救虎牢,坦之敗走。
  3. ^ 《宋書校勘記·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三》:虜永昌王宜勤庫仁真救虎牢 「宜勤」疑即「直勤」之誤。索虜傳又誤作「宜勒」。直勤或作直懃,又見索虜傳,亦即特勤之異譯。「庫仁真」各本並作「仁庫真」,據索虜傳改正。
  4. ^ 4.0 4.1 《魏書·卷十七·列傳第五》:子仁,襲。仁亦驍勇,有父風,世祖奇之。後與濮陽王閭若文謀為不軌,發覺,賜死,國除。
  5. ^ 5.0 5.1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子仁襲。仁亦驍勇有父風,太武奇之。後與濮陽王閭若文謀為不軌,發覺,賜死,國除。
  6.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選六州兵勇猛者二萬人,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領,為二道,各一萬騎,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實河北。
  7.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選六州兵勇猛者,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領為二道,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人以實河北。
  8.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劉義隆將王章,略金鄉、方與,遷其民五千家於河北。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魏選六州驍騎二萬,使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分將之,為二道,掠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實河北。
  10. ^ 《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其年,太原民顏白鹿私行入荒,為虜所錄,相州刺史欲殺之,白鹿詐雲「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相州刺史送白鹿至桑乾,燾喜曰:「我外家也。」使其司徒崔浩作書與驥,使司徒祭酒王琦齎書隨白鹿南歸。遣從弟高梁王以重軍延驥,入太原界,攻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恬擊破之。杜驥遣其寧朔府司馬夏侯祖歡、中兵參軍吉淵馳往赴援,虜破略太原,得四千餘口,牛六千餘頭。
  11.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太原顏白鹿私入魏境,為魏人所得,將殺之,詐雲青州刺史杜驥使其歸誠。魏人送白鹿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書與驥,且命永昌王仁、高涼王那將兵迎驥,攻冀州刺史申恬於歷城;杜驥遣其府司馬夏侯祖歡等將兵救歷城。魏人遂寇兗、青、冀三州,至清東而還;殺掠甚眾,北邊騷動。
  12.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蓋吳復聚杏城,自號秦地王,假署山民,眾旋復振。於是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同討之。
  13.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蓋吳收兵屯杏城,自號秦地王,聲勢復振。魏主遣永昌王仁、高涼王那督北道諸軍討之。
  14.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秋八月,蓋吳為其下人所殺,傳首京師,永昌王仁平其遺燼。
  15.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四》:永昌王仁等討吳餘黨白廣平、路那羅等,悉平之。
  16. ^ 《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乃命諸將分道並進:使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自洛陽出壽春,尚書長孫真趨馬頭,楚王建趨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趨下邳。
  17.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五》:魏主命諸將分道並進:永昌王仁自洛陽趨壽陽,尚書長孫真趣馬頭,楚王建趣鍾離,高涼王那自青州趣下邳,魏主自東平趣鄒山。
  18. ^ 《魏書·卷五·帝紀第五》:秋七月辛亥,行幸陰山。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謀反。乙丑,賜仁死於長安,若文伏誅。
  19. ^ 《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秋七月辛亥,行幸陰山。濮陽王閭若文、永昌王仁謀反。乙卯,仁賜死,若文伏誅。
  20.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七》:乙丑,魏濮陽王閭若文、征西大將軍永昌王仁皆坐謀叛,仁賜死於長安,若文伏誅。
  21. ^ 羅新.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北京市: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22年07月: 096. ISBN 9787547743126. 
  22. ^ 《魏書·卷八十九·列傳酷吏第七十七》:會永昌王仁隨世祖南征,得元後姊妹二人。
  23. ^ 《北史·卷八十七·列傳第七十五》:會永昌王仁隨太武南征,得元後姊妹二人,洪之潛相餉遺,結為兄弟,遂便如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