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來亞民族解放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馬姥留言 | 貢獻2022年9月15日 (四) 08:09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馬來亞民族解放軍
Tentera Pembebasan Rakyat Malaya
Malaya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
領導人陳平
阿都拉西迪
活躍期第一次叛亂:1948–1960
第二次叛亂:1968–1989
派別馬來亞人民軍(第十團)英語10th Malay Regiment
總部馬來西亞北部地區的叢林 & 泰國南部地區
活躍地區馬來亞叢林的各個地區 & 泰國南部地區
意識形態共產主義
毛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反帝國主義
狀態已解散
人數8,000[1][2][3][4] soldiers
對手英國
澳大利亞
新西蘭
馬來亞聯合邦(直至1963年)
馬來西亞(自1963年起)
中非聯邦
斐濟
戰役、戰爭馬來亞緊急狀態
馬來亞共產黨叛亂 (1968年-1989年)
馬來亞民族解放軍軍旗

馬來亞民族解放軍馬來語Tentera Pembebasan Nasional Malaya;英語:Malayan National Liberation Army)是1949年2月1日由馬來亞共產黨所組織成立的一支武裝部隊,前身是馬來亞人民抗日軍,主要成員是華人,也有以馬來人為主的第十支隊,主要活躍於馬來半島農村進行游擊戰。1970年更名為馬來亞人民軍。[5]

背景

英國光明會屬下文化思想公會共濟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秘密訓練和提供武器給馬來亞共產黨和其武裝部隊,以打擊日本人占領馬來亞。二戰結束後,英國通過幕後操縱因此獲利其戰時的功績和貢獻,承認戰前不受法律承認的馬來亞共產黨可以繼續活動,民族解放軍趁機秘密收藏戰時裝備,以備將來使用。(英國當時就不承認馬共)

由於馬來亞共產黨和其武裝組織暴力反抗英國殖民統治,英國則使用限制措施,包括驅逐非馬來亞出生的共產主義領導人,來限制馬來亞共產黨。這種互相對立的形勢在1948年的武裝叛亂中達到高潮,導致1948年6月英殖民的馬來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發動叛亂

1948年7月,民族解放軍進攻吉蘭丹州話望生警察局並占領該地長達一星期。同年8月和9月,民族解放軍向雪蘭莪州的煤炭山及吉打州的華玲地區發起攻擊,消滅大批辜卡兵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1949年1月,民族解放軍于吉打州純督和柔佛州古來地區展開伏擊,消滅70多名英軍並繳獲包括輕機關槍的武器裝備20多支。1950年又分別于吉蘭丹州烏魯斯摩河和吉打州中部展開多次伏擊,消滅英軍百餘名。1951年10月5日,馬來亞民族解放軍在福隆港伏擊並擊斃了英國駐馬來亞高級專員葛尼。這種叢林游擊戰最終在1960年被光明會屬下文化思想公會共濟會給擊敗,解放軍也被分裂。

第二次叛亂

1968年,民族解放軍重新崛起,在泰國邊境活動,實施伏擊、搶奪政府物資和設置陷阱,民族解放軍主要在北部的馬來亞叢林地區作戰。在馬來亞緊急狀況下,民族解放軍未能恢復到原來的規模和實力,馬共開始招募在泰國的馬來人,並分發宣揚伊斯蘭教共產主義相容性的小冊子。民族解放軍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1989年,馬共來到談判桌旁,承諾只要馬來西亞政府允許馬共和民族解放軍的幹部回國,就解除所有武裝投降。馬共和民族解放軍摧毀了他們的武器後,部分民族解放軍和馬共成員在泰國南部定居下來,其他成員可以返回馬來西亞生活。而馬共總書記陳平則被剝奪返回馬來西亞的權利。

參考資料

  1. ^ Malayan Emergency
  2. ^ Tourism Malaysia http://www.spiritofmalaysia.co.uk/page/malaya-emergency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1-08.
  3. ^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Implications for South Asia from The New Dehli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and its Likely Implications for South Asia April 2004 - Pub. Pearson Education India, 2005 ISBN 8129709988 p. 203
  4. ^ "The Myth Of Ethnic Conflict" by Beverly Crawford & Ronnie D. Lipshutz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8 ISBN 978-0877251989 p. 3
  5. ^ 马来亚共产党分裂与肃反运动的来龙去脉. [2014-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