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果
外观
第三人效果(英語:The Third-Person Effect)指的是“大眾媒體對那些報道這種現象的人以外的人產生巨大的影響。”[1]1983年,菲利普斯·戴維森(W. Phillips Davison)提出“第三人效果假說”(third-person effect hypothesis),該假說預測:“在認知層面上,人們往往會高估大眾媒體信息對他人在態度和行為上的影響,即受眾接觸到說服訊息時,可能會預期該信息對其他人的影響力大於對自己的影響。在行為層面上,該假說預測,這種“第三人效果”認知會使人們可能採取某些相應的行動,以免他人受到媒介內容的影響,從而避免他人受影響後的行為影響到本人的權益。所以,人們可能支持對媒介內容有所管制,以防止媒介對他人造成不良影響。”[2][3]
參考資料
- ^ CHANDLER D,MUNDAY R.third-person effects[EB/OL].(2011) [2020-07-10]https://www.oxfordreference.com/view/10.1093/acref/9780199568758.001.0001/acref-9780199568758-e-278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VISON WP.The Third-person Effect in Communication[J].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83,47(1):1-15.
- ^ 郭小安,尹鳳意.民族主義運動中大學生群體的愛國情感與“第三人效果”——以抵制韓國“樂天”事件為例[J].新聞大學,2019,4(15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