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拓跋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星辰之叹留言 | 贡献2022年11月7日 (一) 14:3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拓跋仁
永昌王
前任:拓跋健
继任:
国家北魏
时代南北朝
族裔鲜卑拓跋部
世系明元帝六王系
出生不详
逝世兴安二年(453年)
长安
亲属
父亲永昌庄王拓跋健
其他亲属曾祖: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祖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仁(5世纪?—453年9月13日),鲜卑名库仁真[1][2],拥有直懃头衔[3]魏明元帝拓跋嗣之孙,抚军大将军、永昌庄王拓跋健之子,北魏宗室、官员。

生平

拓跋仁在父亲拓跋健去世后袭爵为永昌王,拓跋仁矫健勇猛,有父亲的风范,伯父魏太武帝认为他很奇特[4][5]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十一月,北魏选拔六州士兵中勇猛的两万人,派遣拓跋仁和高凉王拓跋那各率一万骑兵,向南进攻淮河泗水以北的刘宋地区,将青州和徐州的百姓迁徙充实到黄河以北[6][7]。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二月,拓跋仁到达高平,俘虏刘宋将军王章,又进攻金乡、方与,迁移刘宋百姓五千家到黄河以北[8][9]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刘宋太原郡人颜白鹿私自进入北魏境内,被北魏俘虏,北魏相州刺史要杀了颜白鹿,颜白鹿欺骗说:“是青州刺史杜骥派我来归顺。”北魏人将颜白鹿送到平城,魏太武帝高兴的说:“杜骥是我的母亲同姓。”魏太武帝命令崔浩写信给杜骥,派遣司徒祭酒王琦携带书信随颜白鹿南归,又命令永昌王拓跋仁、高凉王拓跋那率领士兵迎接杜骥,在历城进攻刘宋冀州刺史申恬,杜骥派遣宁朔司马夏侯祖权、中兵参军吉渊等人率领将士迅速救援历城,北魏攻克太原郡,得到四千多人口,牛六千多头。北魏军队于是侵犯兖州、青州和冀州,到清水以东而返回,杀死和掠夺了很多人,刘宋北部边境骚动[10][11]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五月,盖吴在杏城重新聚集党羽,自号秦地王,重振声势,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和拓跋那都督北道各路军队前往讨伐[12][13]。八月,盖吴被部下杀死,拓跋仁讨伐盖吴的残余党羽白广平、路那罗等人,将他们全部平定[14][15]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二月,魏太武帝派遣拓跋仁率领步兵和骑兵一万多人,驱赶从淮西六郡俘虏的百姓驻扎在汝阳郡,宋文帝刘义隆命令徐州刺史武陵王刘骏派兵进攻汝阳郡,刘骏派遣参军刘泰之、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国左常侍杜幼文率领军队进攻汝阳郡。魏军只以为宋军的救兵会从寿阳来,没料到北方彭城方向的宋军援军。魏军的军营扎在汝阳城北,离城三里左右。刘泰之等人到达时,魏军完全没有察觉。二月丁酉(450年3月5日),刘泰之等人直接冲入魏军大营发起突然袭击,杀死三千多人,焚烧魏军的军事物资。北魏军队一时之间逃走溃散,宋军追击,但因为已经行走了一整天,人马都很疲倦,就退回汝南郡。汝阳城内有一个军营,驻扎有魏军的骑兵和步兵五百人,魏军登上汝阳城知道刘泰之没有后援,又有北魏钜鹿公余嵩从虎牢率领士兵来支援,魏军就出城进攻刘泰之。刘泰之的军队没有进食,早上开战已经疲劳,还没能布下军阵,垣谦之先行撤退,宋军惊恐混乱,放弃兵器逃走,迷失道路前去渡过溵河,溵河水深岸高,人和马都下水争相渡河,刘泰之被北魏杀死,臧肇之溺水而死,督战的殿中将军程天祚被俘虏[16][17][18][19]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月,魏太武帝讨伐刘宋,魏太武帝命令各位将军分兵同时前进,派遣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向寿阳进军,尚书长孙真向马头进军,楚王拓跋建向钟离进军,高凉王拓跋那从青州向下邳进军,魏太武帝自己从东平向邹山进军[20][21]

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一月,拓跋仁进攻悬瓠,俘虏刘宋守将赵淮,又攻克项城,击败尉武戍,俘虏尉武戍的戍主。拓跋仁又进攻寿阳,驻扎在孙叔敖家,掠夺马头郡和钟离郡。刘义隆担心魏军进攻寿阳,征召刘康祖返回,十一月癸卯,拓跋仁率领八万骑兵在尉武追上了刘康祖。魏军四面围攻,从早上到下午申时,魏军死伤一万多人,但宋军也被魏军分割为三部分,到晚上日落大风急刮,魏军用骑兵背草烧宋军的军营,刘康祖被流箭射中脖子坠马而死,宋军不能作战,因此溃散,被魏军全部杀死,刘宋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人被俘虏送到魏太武帝的行宫。拓跋仁又命令士兵把斩下的头颅拖到寿阳城外,绕城三圈,堆积在城西,头颅和城墙一样高。刘宋守将南平王刘铄烧掉城郭四周的房屋,环城而守[22]

[23]

[24]


七月刘宋展开北伐,十月北魏再度发动对刘宋的反击,拓跋仁招募长安关中地区的民众八万人为士兵,先击败到坦之,拿下虎牢,再由洛阳出发,目标寿阳,行军途中,拓跋仁又攻下了项城和悬瓠,在尉武遭遇宋军将领刘康祖,刘康祖结阵与魏军决战,战斗历经一天一夜,拓跋仁部队歼灭康祖部队。拓跋仁进逼寿阳后,分兵焚烧掠夺马头、锺离等城,之后抵达长江沿岸[25]

兴安二年(453年)七月,拓跋仁与濮阳王闾若文谋反,被发觉,七月乙丑(453年9月13日),拓跋仁在长安被赐令自杀[26][27][28],封国被削除[4][5]

鲜卑名

北京大学研究生于子轩认为,拓跋仁的鲜卑语本名库仁真可以复原作koñinčin,意思是羊倌[29]

家庭

妻妾

参考资料

  1. ^ 《宋书·卷五十·列传第十》:会虏永昌王库仁真以长安之众八万骑,与康祖相及于尉武。
  2. ^ 《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虏永昌王宜勤库仁真救虎牢,坦之败走。
  3. ^ 《宋书校勘记·卷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二·三》:虏永昌王宜勤库仁真救虎牢 “宜勤”疑即“直勤”之误。索虏传又误作“宜勒”。直勤或作直懃,又见索虏传,亦即特勤之异译。“库仁真”各本并作“仁库真”,据索虏传改正。
  4. ^ 4.0 4.1 《魏书·卷十七·列传第五》:子仁,袭。仁亦骁勇,有父风,世祖奇之。后与濮阳王闾若文谋为不轨,发觉,赐死,国除。
  5. ^ 5.0 5.1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子仁袭。仁亦骁勇有父风,太武奇之。后与濮阳王闾若文谋为不轨,发觉,赐死,国除。
  6.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选六州兵勇猛者二万人,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领,为二道,各一万骑,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
  7.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选六州兵勇猛者,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领为二道,南略淮、泗以北。徙青、徐之人以实河北。
  8.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永昌王仁至高平,擒刘义隆将王章,略金乡、方与,迁其民五千家于河北。
  9.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魏选六州骁骑二万,使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分将之,为二道,掠淮、泗以北,徙青、徐之民以实河北。
  10.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其年,太原民颜白鹿私行入荒,为虏所录,相州刺史欲杀之,白鹿诈云“青州刺史杜骥使其归诚”。相州刺史送白鹿至桑干,焘喜曰:“我外家也。”使其司徒崔浩作书与骥,使司徒祭酒王琦赍书随白鹿南归。遣从弟高梁王以重军延骥,入太原界,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恬击破之。杜骥遣其宁朔府司马夏侯祖欢、中兵参军吉渊驰往赴援,虏破略太原,得四千余口,牛六千余头。
  11.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太原颜白鹿私入魏境,为魏人所得,将杀之,诈云青州刺史杜骥使其归诚。魏人送白鹿诣平城,魏主喜曰:“我外家也。”使崔浩作书与骥,且命永昌王仁、高凉王那将兵迎骥,攻冀州刺史申恬于历城;杜骥遣其府司马夏侯祖欢等将兵救历城。魏人遂寇兖、青、冀三州,至清东而还;杀掠甚众,北边骚动。
  12.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盖吴复聚杏城,自号秦地王,假署山民,众旋复振。于是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同讨之。
  13.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盖吴收兵屯杏城,自号秦地王,声势复振。魏主遣永昌王仁、高凉王那督北道诸军讨之。
  14.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秋八月,盖吴为其下人所杀,传首京师,永昌王仁平其遗烬。
  15.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永昌王仁等讨吴余党白广平、路那罗等,悉平之。
  16. ^ 《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焘遣从弟永昌王库仁真步骑万余,将所略六郡口,北屯汝阳。时世祖镇彭城,太祖遣队主吴香炉乘驿敕世祖,遣千骑,赍三日粮袭之。世祖发百里内马,得千五百匹。众议举别驾刘延孙为元帅,延孙辞不肯行,举参军刘泰之自代。世祖以问司马王玄谟、长史张畅,畅等并赞成之。乃分为五军,以泰之为元帅,与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国左常侍杜幼文五人,各领其一。谦之领泰之军嗣殿中将军程天祚督战,至谯城,更简阅人马,得精骑千一百匹,直向汝阳。虏不意奇兵从北来,大营在汝阳北,去城三里许。泰之等至,虏都不觉,驰入袭之,杀三千余人,烧其辎重。营内有数区毡屋,屋中皆有帐,器仗甚精,食具皆是金银,帐内诸大主帅,悉杀之。诸亡口悉得东走,大呼云:“官军痛与手。”虏众一时奔散,因追之,行已经日,人马疲倦,引还汝南。城内有虏一幢,马步可五百,登城望知泰之无后继,又有别帅钜鹿公余嵩自虎牢至,因引出击泰之。泰之军未食,旦战已疲劳,结阵未及定,垣谦之先退,因是惊乱,弃仗奔走。行迷道趋溵水,水深岸高,人马悉走水争渡,泰之独不去,曰:“丧败如此,何面复还。”下马坐地,为虏所杀。肇之溺水死,天祚为虏所执,谦之、定、幼文及将士免者九百余人,马至者四百匹。
  17.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永昌王仁大破刘义隆将刘坦之、程天祚于汝东,斩坦之,擒天祚。
  18. ^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十一年二月,世祖欲猎于云梦,发使告义隆,勿相猜阻,义隆请奉诏。世祖南巡,义隆边城闭门拒守,世祖忿之,乃攻悬瓠。分遣使者安慰降民,其不服者诛戮之。义隆汝南、南顿、汝阳、颍川太守,并弃城奔走。义隆安北将军、武陵王骏遣参军刘泰之、臧肇之,殿中将军尹怀义、程天祚等以千余骑至汝阳,永昌王仁击破之,斩泰之、肇之,执天祚等。
  19.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主遣永昌王仁将步骑万馀,驱所掠六郡生口北屯汝阳。时徐州刺史武陵王骏镇彭城,帝遣间使命骏发骑,赍三日粮袭之。骏发百里内马得千五百匹,分为五军,遣参军刘泰之帅安北骑兵行参军垣谦之、田曹行参军臧肇之、集曹行参军尹定、武陵左常侍杜幼文、殿中将军程天祚等将之,直趋汝阳。魏人唯虎救兵自寿阳来,不备彭城。丁酉,泰之等潜进击之,杀三千馀人,烧其辎重,魏人奔散,诸生口悉得东走。魏人侦知泰之等兵无后继,复引兵击之。垣谦之先退,士卒惊乱,弃仗走。泰之为魏人所杀,肇之溺死,天祚为魏所擒,谦之、定、幼文及士卒免者九百馀人,马还者四百匹。
  20.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
  21.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主命诸将分道并进:永昌王仁自洛阳趋寿阳,尚书长孙真趣马头,楚王建趣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趣下邳,魏主自东平趣邹山。
  22. ^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是月,永昌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义隆将刘康祖,斩之,并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
  23. ^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永昌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过定项城,破尉武戍,执其戍主。进攻寿阳,屯兵于孙叔敖家,掠马头、钟离二郡。义隆遣左军将军刘康祖赴寿阳,与仁相遇,仁大破之,尽坑其众,斩康祖,传首示寿春,获其将胡盛之、王罗汉等。以所斩首使军士曳之,绕城三匝,积之城西,高与城齐。刘铄乃焚四郭庐舍,婴城固守。
  24.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五》:魏永昌王仁攻悬瓠、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癸卯,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武。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乃结车营而进,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自旦至晡,杀魏兵万余人,流血没踝,康祖身被十创,意气弥厉。魏分其众为三,且休且战。会日暮风急,魏以骑负草烧车营,康祖随补其阙。有流矢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
  25. ^ 《魏书·卷九十七·列传第八十五》:十一月,车驾从东安山出下邳,义隆邹山戍主、鲁阳阳平二郡太守崔邪利降。楚王建、南康侯杜道俊进军清西,至留建成。义隆镇军刘骏参军马文恭至萧城,军主嵇玄敬至留城,并为觇候,见官军俱时退走。永昌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过定项城,破尉武戍,执其戍主。进攻寿阳,屯兵于孙叔敖家,掠马头、钟离二郡。义隆遣左军将军刘康祖赴寿阳,与仁相遇,仁大破之,尽坑其众,斩康祖,传首示寿春,获其将胡盛之、王罗汉等。以所斩首使军士曳之,绕城三匝,积之城西,高与城齐。刘铄乃焚四郭庐舍,婴城固守。车驾至盱眙、淮、泗。义隆遣辅国将军臧质率师至盱眙,顿军城北。六军于上流济淮,质遣司马胡崇之等率所领于山上立营,建威将军毛熙祚据城前大浦。诏攻二军,斩崇之、熙祚等及他首数千级,众悉赴水死。淮南之民皆诣军降。高梁王那出山阳,永昌王仁于寿阳出横江,凡所经过,莫不风靡。
  26. ^ 《魏书·卷五·帝纪第五》:秋七月辛亥,行幸阴山。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谋反。乙丑,赐仁死于长安,若文伏诛。
  27. ^ 《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秋七月辛亥,行幸阴山。濮阳王闾若文、永昌王仁谋反。乙卯,仁赐死,若文伏诛。
  28.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七》:乙丑,魏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皆坐谋叛,仁赐死于长安,若文伏诛。
  29. ^ 罗新.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北京市: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年07月: 096. ISBN 9787547743126. 
  30. ^ 《魏书·卷八十九·列传酷吏第七十七》:会永昌王仁随世祖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
  31. ^ 《北史·卷八十七·列传第七十五》:会永昌王仁随太武南征,得元后姊妹二人,洪之潜相饷遗,结为兄弟,遂便如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