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華民國筆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cc22留言 | 贡献2022年12月9日 (五) 15:15 (內容擴充)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華民國筆會(英語:Taipei Chinese Center, P.E.N.),是國際筆會(International PEN)的分會之一。1924年成立,發起者有林語堂胡適徐志摩等人,由蔡元培擔任首任會長。1959年在台灣復會。筆會屬社團法人,會員為作家、文學評論家、編輯人,翻譯家。筆會長期關注文學與藝術發展,致力於推動台灣與國際藝文人士之交流與合作,鼓勵創作,研究文藝理論,並譯介及編譯台灣作品,辦理文學沙龍等活動。[1]

筆會於1972年創刊及發行英文刊物The Chinese PEN,譯介及刊出台灣文學創作,推廣至國際。2005年更名為The Taipei Chinese PEN 《當代台灣文學英譯》。截至2011年夏季號,已完成台灣文學作品之英譯計1,944篇,包含詩、散文、小說、藝術評介。歷任主編有殷張蘭熙齊邦媛、宋美璍、彭鏡禧、張惠娟、高天恩、梁欣榮。[2] 另有筆會叢書,截至2022年11月,計有14類出版品,包含《當代台灣文學藝術系列》4冊、《台灣與馬來西亞短篇小說選》(中文、馬來文、英文版)等。[1]

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筆會,成立於1930年11月16日在上海成立,由蔡元培楊杏佛胡適曾孟樸葉恭綽宗白華徐志摩戈公振謝壽康林語堂鄭振鐸邵洵美唐腴廬郭有守等14人發起。蔡元培出任首任理事長,戈公振為書記。根據《會章》,筆會的成立目的有二:“在國內則為各地作家的一種友誼結合,在國外則與世界各國的筆會聯絡,為文藝的及友誼的協助”。筆會成立後,會員以文學研究會新月社真美善社論語社成員為主,左翼作家並沒有參與其中。1933年,筆會曾接待蕭伯納訪華。此後筆會的活動基本停滯,直至1935年3月在上海再次召開全體會員大會,蔡元培被推舉為會長。1937年5月,筆會在上海舉行了最後一次大會,蔡元培因身體原因辭任會長,孫科被推為會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部分成員遷往重慶。1938年7月,中國筆會在國際筆會第16屆大會上入選執行委員會。此後中國筆會活動逐漸停止,不過胡適於1941年至1947年間被推選爲國際筆會戰時五人主席團成員。[3][4][5]

國民政府遷台後,筆會於1958年在台復會,定名為中華民國筆會,並恢復了國際筆會會籍。張道藩出任復會後的首任會長。1972年,《中華民國筆會季刊》創刊。1975年,會長林語堂當選國際筆會副會長。1990年,會長殷張蘭熙又當選國際筆會副會長至2017年去世。[5][6]

歷任會長

參考文獻

  1. ^ 1.0 1.1 中華民國筆會. 中華民國筆會. [2022-12-09] (中文). 
  2. ^ 2.0 2.1 2.2 梁, 欣榮; 項, 人慧. 打開臺灣文學的世界視窗:中華民國筆會. 編譯論叢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11-09, 第四卷 (第二期): 215-218 [2022-12-9]. 
  3. ^ 陈子善. 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活动考(1930-1937). 《文人事》.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4. ^ 范泉 (编).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5. ^ 5.0 5.1 张裕:独立中文笔会之源流. 独立中文笔会. 2016-02-2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7). 
  6. ^ 中華民國筆會簡史. 中華民國筆會.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6).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