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衛戍總司令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ASPdotNET Core留言 | 貢獻2022年12月10日 (六) 17:15 历史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衛戍總司令部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設立的軍事機關。負責首都地區的軍事警備任務。[1]

歷史

南京衛戍總督府

1912年1月1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設立南京衛戍總督府,統轄首都南京衛戍勤務。1912年1月18日公布《南京衛戍區司令官條例》,設總督1人,直隸於臨時大總統,統轄指揮衛戌區內之駐軍、憲兵、要塞等。分設東、西、北衛戍司令官。

護法軍政府衛戍總司令部

1917年9月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府),設立衛戍總司令部。

京畿衛戍總司令部

1917年8月18日北洋政府對德宣戰時設置京畿警備司令維持京師治安。1919年9月3日京畿警備司令部改為京畿衛戍總司令部。1919年11月19日公布《京畿衛戍總司令部組織令》,衛戍總司令直屬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掌:警衛京畿地方,災害救防,保護公府和官署,防護陸軍各建築物。京畿衛戍總司令部內設參謀、秘書、副官、執法、軍需、軍醫六處,平時所轄衛戍部隊由陸軍部指撥。

廣州衛戍司令部

1925年國民政府成立後,在其駐先後設立廣州衛戍司令部、

武漢衛戍司令部

1926年11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命令撤銷劉佐龍的武陽夏公安總司令部,成立武漢衛戍司令部。設在武昌原湖北督軍署(今武昌造船廠)內。

1927年11月,寧漢戰爭唐生智戰敗,由李宗仁新桂系討唐西征軍控制武漢。1929年4月4日蔣桂戰爭新桂系戰敗,中央軍控制武漢。1930年2月武漢衛戍司令部改組為武漢警備司令部。[2]內設辦公廳及參謀、副官、經理、軍法、稽查等5處,還設有船舶、火車、新聞、電報郵件等4個檢查所。先後擔任武漢警備司令的有

  1. 夏斗寅(1930.2—1932.4)
  2. 葉蓬(1932.4—1935.10)
  3. 陳繼承(1935.10—1936.12)
  4. 郭懺(1936.12—1938.10)

首都衛戍司令部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

京滬衛戍司令長官公署

1931年設立。[3]

南京衛戍總司令部

抗戰初期設立。總司令唐生智一級上將。副司令官羅卓英中將。憲兵司令部副司令官兼南京警備司令蕭山令少將。指揮了南京保衛戰。所轄部隊有從淞滬會戰中撤退下來的8個師、緊急馳援的5個師,共計13個師。包括:桂永清教導總隊(參戰3個旅6個團)、宋希濂第七十六軍(第36師)、王敬久第七十一軍(沈發藻第87師)、孫元良第七十二軍(第88師)等德式部隊;嫡系國械的俞濟時第七十四軍(王耀武第51師、馮聖法第58師)、憲兵部隊;臨時調來的粵軍葉肇第六十六軍葉肇第160師、譚邃第159師)和鄧龍光第八十三軍(巫劍雄第154師、李江第156師),黔軍何知重第103師、東北軍第五十七軍霍守義第112師

師長:;最後加入城防部隊的徐源泉二級上將的第二軍團(軍閥張宗昌直魯聯軍餘部)第十軍(轄丁治磐第41師、徐繼武第48師,是從漢口開來的滿編部隊)。全部兵力約15萬人。

11月20日,唐生智發布戒嚴令,南京地區進入戰時狀態。

武漢衛戍總司令部

1938年1月11日成立武漢衛戍總司令部,陳誠任衛戍總司令,衛戍部隊增至14個師、1個旅以及特種兵一部。隨後,組成江防部隊,兵力7個師。6月1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第九戰區,部隊由武漢衛戍部隊改編而成,陳誠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武漢及長江以南及武漢的防務;李宗仁第五戰區負責大別山南北兩翼及長江北岸的防務。

重慶衛戍總司令部

1940年成立。

下轄重慶防空部、川江航運部。4個警備區、第九十三軍第九十七軍

1946年6月改稱重慶警備總司令部,隸屬武漢行營。原副總司令王敬久繼任警總總司令,警總副總司令李根固。1946年8月,總司令王敬久調任第32集團軍總司令,孫元良繼任總司令。

首都衛戍總司令部

1946年5月在南京設立。[4]

1947年秋憲兵司令部警務少將處長衛持平任首都衛戍總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兼第一屆國民大會警衛處處長。1947年12月聯勤第8補給區(蘭州)中將司令張知行調任參謀長。

1948年初傅作義就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孫連仲主動辭去保定綏靖公署主任職務,任總統府參軍長兼首都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1948年11月,張耀明由西北戰場調回南京, 任首都衛戍總司令。副總司令覃異之[5]陳沛

1949年3月24日晚,所轄第四十五軍第97師師長王晏清率部289團、290團北渡長江,在南京西郊採石附近起義投共。空軍飛機向投共部隊投撒宣傳單勸說後,僅289團團長楊正洲(楊鎮洲)是王晏清親信,290團團長黃子安看到傳單後即率部返回,走在前面的289團看到290團返回後,也跟著回去了。楊鎮洲跟著王宴清以及幾個參與起義事宜的幹部,帶著師部警衛排繼續向北快速前進,最後只有100多人跟著王晏清起義投共成功。[6]第四十五軍軍長趙霞因此被撤職查辦後,首都衛戍副總司令陳沛兼任該軍軍長。

京滬衛戍總司令部

1945年9月4日第三方面軍司令部在上海華懋飯店(今和平飯店)7樓成立「第三方面軍前進指揮所」主持上海軍事工作,主任張雪中。9月7日第三方面軍司令部遷滬,改稱京滬衛戍總司令部,負責京滬區受降。1945年12月遷無錫。

  • 總司令長官湯恩伯
  • 副司令孫元良張雪中鄭洞國(1946年11月調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副司令長官)
  • 總參議徐祖詒
  • 參謀長王光漢
  • 副參謀長李元凱
  • 秘書主任胡靜如
  • 空中運輸總指揮繆啟賢
  • 外事處長謝灝岑(內分聯絡、招待、翻譯三組)
  • 第三戰區兵站司令部:1945年9月7日成立,駐地為寶山路寶興路口175號。司令楊政民。參謀長何以鳴。轄有江灣汽車廠、江灣軍用醫院及汽車兵團(計4個營),辦理糧秣補給任務。同年12月兵站隨第三方面軍遷無錫。上海留一個指揮所,25日奉令撤銷。
  • 上海指揮所:第三方面軍遷錫後成立,駐江灣路指揮該部留滬各單位。主任張雪中(1946年初由鄭洞國繼任)。副主任兼參謀長宋思一。該部內設;機要、參謀、副官三組,指揮外事處、對日聯絡組、警衛部隊特務連隊以及統一指揮總部留滬機關。
  • 政治部:1945年11月中旬在滬成立,駐黃陸路(今黃渡路)55號。主任孫元良
  • 上海港口運輸司令部:1945年11月16日成立,內設三個組:港務組、檢查組、總務組。司令謝灝岑
  • 日俘管理處;1945年9月成立,駐九江路45號。辦理日俘管理事宜
  • 日僑管理處:1945年9月成立,駐狄思威路(今溧陽路)東洋花園內。處長王光漢,副處長鄒任之
  • 新聞聯絡組:組長張玉麟


1949年1月18日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並發表湯恩伯專任總司令(撤銷衢州綏靖公署)。

參考文獻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武漢市志·軍事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06月版,第9-11頁。
  3.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4.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5. ^ 覃異之:「回憶南京解放前夕二三事」,《江蘇文史資料》第30輯,1989年版。
  6. ^ 王淼:「國民黨御林軍起義前後」,《解放軍報》,2012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