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黃金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黃金酒当前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3年1月7日 (六) 23:17 (补救7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9.2)。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黃金酒

黃金酒是指含有微量黄金的酒(一般为人工加入金粉或金箔)。由於將微量黄金加入酒中能呈現華麗的視覺效果,故世界各地都不乏黃金酒的產品,例如在欧洲长期销售的金施拉格肉桂酒(Goldschläger)和金水酒(Goldwasser)[1],而某些昂貴的雞尾酒亦有加入金箔[2]。此外,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有稱為「黃金酒」的五糧液,但其中並無添加任何可食用金屬。

金箔

[编辑]

中國最早記載金箔加工的文獻是明朝的《天工開物》:「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後,包入烏金紙內,竭力揮椎打成。」[3]而現在則是以機械取代人力,一般來說採用物理性的方式製程,先以高溫熔化金塊後,將其製成金條,金條經過滾輪延壓機反覆輾壓成薄片,再夾在烏金紙中間,透過機器或人力反覆捶打,厚度約可從120奈米至150奈米[4]
但隨著加工技術的演進,現在亦有金箔透過物理氣相沉積法生產[5],重整黃金的原子結構後,再以磊晶堆疊技術,將金粒子還原成片狀金箔,其厚度約為30奈米[6]

安全性

[编辑]

由于黄金不能被人体消化,所以純粹食用黃金是沒有毒性及刺激性的[7],但由於金箔中常會混雜許多如鐵、銅......等對人體產生危害的重金屬元素,故將金箔加入酒中必須經過法規的約束。黃金已被歐盟接受可成為食品添加物,用作食品添加劑的金的E編碼為175,但E編碼並非受到各國的一致認同,故大多數的黃金酒安全與否,仍取決於該國的衛生相關機關規定。而在台灣食品添加物的法規規定,金箔純度必須要在90%以上,含銅量4%以下,含銀量7%以下,才符合食用安全性[8]。但也有人体对添加了金的酒品出现过敏反应的案例[9]

功用

[编辑]

傳統醫學很早就有引金入藥的說法,中國古代甚至有服用黃金能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迷信,而在《本草綱目》中亦提到食金可「主治鎮精神、堅骨隨、通利五臟邪氣,服之神仙。療小兒驚傷,五臟風癲失志,鎮心安魂魄」[10],但由於缺乏實證,故一般黃金酒中的金箔仍被大眾認為純粹增添視覺效果而已。
然而2013年有科學實驗證實,透過白老鼠實驗,物理氣相沉積法生產的物理製程金箔添加於酒液中,可以減少酒精引起的肝臟損傷[11],另也有實驗顯示,物理製程金箔添加入酒液中,可縮短酒液熟成時間[12]

但另外,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将吞金描述成一种自杀的方式[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中国官方考虑允许在白酒里加点金.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5年2月4日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2. ^ Gold Flakes Martini - 24 Karat Cocktail.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3. ^ 《天工開物》宋應星 著,五金第十四,黃金.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4. ^ 《黄金的妙用 奈米黄金在生活和醫療的應用與功效》唐上文、陳嘉南、黄怡慧 著,商周出版,2013年12月,64-66
  5. ^ 物理氣相沉積法. [2014-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9). 
  6. ^ 《黄金的妙用 奈米黄金在生活和醫療的應用與功效》唐上文、陳嘉南、黄怡慧 著,商周出版,2013年12月,36
  7. ^ S Dierks. Gold MSD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lectronic Space Products International. May 2005.
  8.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品添加物之規格 (PDF). [2014-12-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24). 
  9. ^ Gold. PubChem.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10. ^ 《本草綱目》李時珍 著,金石之一 金類二十八種,金屑.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11. ^ 國際科學期刊 Amelioration of ethanol-induced liver injury in rats by nanogold flakes-Alcohol 47(6)467-72, 2013
  12. ^ 《高粱酒添加奈米金箔後的香氣成份變化》劉品駿 著,宜蘭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 碩士班專題討論,201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