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6日) |
感冒是以鼻症狀(鼻塞、流鼻水)和發燒為主要特徵的人類常見的疾病。發燒是由於上呼吸道重度發炎。重度發炎引起的併發症還包括頭暈、頭痛、咽痛、畏寒、腸胃不適、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等。
原因
感冒的原因是指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的條件。人的肌體表面有一層薄膜,體外部分是皮膚,延伸到體內是黏膜。是肌體防止被微生物感染的屏障。
空氣中含有空氣顆粒物,其中偶含各種微生物,它們隨吸入空氣進入呼吸道,依粒徑的大小依次分布、沉積在鼻腔、咽喉和氣管成為呼吸道微生物[1]。微生物的種類取決於吸入環境。濃度取決於吸入環境空氣微生物的生發狀態[2]。濃度越大、吸入速度越快,吸入空氣微生物在呼吸道沉積的數量就越多,一旦上呼吸道黏膜破損,呼吸道微生物的數量就決定了感染的嚴重程度。
打噴嚏是由外界因素刺激鼻黏膜和肌體發生的。外界因素有顆粒物(濃度和性質)、失熱和光照等等。打噴嚏的作用是清除呼吸道異物。
侵入微生物數量不同導致的不同結果
當進入黏膜下的微生物較少時,肌體的自然防禦機制能夠抵禦發炎。
當進入的微生物較多時,黏膜下的發炎會緩慢展開進入鼻腔和口腔(耳、眼)。
當進入的微生物更多一些時,鼻咽部的發炎會引發鼻塞和流鼻水的鼻症狀。不發燒即是「傷風」。傷風往往會很快自癒。
當有大量微生物進入時,重症發炎,體溫迅速升高。
兒童易患感冒是因為兒童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上呼吸道黏膜脆弱,呼吸速度較快而且他們的吸入空氣環境更惡劣。
繼發病
感冒發生後而發生的肌體其它部位疾病是感冒的繼發病。
鼻塞、流鼻水會使鼻腔過濾功能下降,大量吸入空氣顆粒物和上呼吸道發炎的碎屑沉積在下呼吸道會引發咳嗽和哮喘,其中的微生物會引發氣管炎和肺炎。
引起頭暈、頭痛的發炎發生在鼻腔的上部。當發炎持續惡化,微生物會侵蝕、破壞大腦保護層造成腦膜炎或腦炎。
從發炎處進入血液的微生物隨血流游遍全身,大量持續進入血液的微生物會造成各種傷害,生成不同的疾病。
治療
不論是體外皮膚還是體內黏膜發炎,直接對病灶給藥是最好的消炎方法。在鼻咽處進行消炎處置,這也是治療鼻咽炎傳統經典的方法。
參見
參考書目
- ^ 朱貴卿 1984,呼吸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北京 p129 統一書號14048.4535
- ^ 車鳳翔,2004,空氣生物學原理及應用,科學出版社 北京 p28 ISBN 7-03-0115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