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型脑性瘫痪
外观
痉挛型脑性瘫痪 | |
---|---|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 |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醫學專科 | 神經內科 |
ICD-11 | 8D20 |
ICD-9-CM | 344.89 |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一类以痉挛状态或高肌张力为特征的脑性瘫痪,通常会导致运动僵硬不稳[1]。痉挛型脑性瘫痪病例根据受影响最严重的身体部位可进一步分类[2],包括痉挛型双侧瘫痪、痉挛型偏瘫、痉挛性四肢瘫痪和痉挛型单瘫[3]。
痉挛型脑性瘫痪影响大脑的运动皮质[1],这一部分大脑皮层负责随意运动的规划和完成[4]。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常见的一类脑性瘫痪,约占所有病例的80%[2]。痉挛型脑性瘫痪是一种永久性疾病,会影响患者一生[5]。导致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脑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保持稳定不再加深,但痉挛影响患者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1]。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可能会因肌肉痉挛、肌肉退化和关节活动范围丧失而导致骨骼畸形[1]。因此,患有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通常会有不同的支持治疗需求[6]。
治疗
痉挛性脑瘫无法治愈,也无法逆转最初的脑损伤然而,各种治疗和辅助设备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并让受影响的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不同的治疗组合适合每个人,并由个人及其护理团队决定。
一些常见的干预措施是:
- 物理治疗:锻炼平衡力和力量,学习行走、滚动或驾驶轮椅等技能。
- 职业治疗:帮助个人制定策略以独立或在安全舒适的协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例如穿衣、如厕和洗澡)的治疗。
- 矫形器:用于改善姿势和定位的支架和夹板(通常在腿或手臂上)。
- 辅助器具:轮椅、拐杖和助行器可以帮助痉挛性脑瘫患者安全行走。不同的设备可能用于不同的环境或更长的距离。脑瘫患者在运动时消耗的能量可能是正常人的 3-5 倍;因此,轮椅等设备可以减轻疲劳。
- 言语治疗:帮助某人更清晰地说话、更安全地吞咽或使用DynaVox等通信设备
- 药物:某些药物可以减轻过度活跃的肌肉僵硬并减轻疼痛。例如肉毒杆菌毒素或巴氯芬,后者通过口服或鞘内泵输送。
- 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当疼痛和僵硬妨碍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并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建议进行骨科和/或神经手术。
选择性背神经根切断术( SDR )
是一种选择性切断脊髓有问题的神经根的神经外科手术。
该手术在文献中已被确认为一种外科手术,用于缓解神经肌肉疾病的阴性症状,例如痉挛性双瘫和其他形式的痉挛性脑瘫。
使用肌电图(EMG) 刺激来识别诱发痉挛的特定感觉神经,并按 1(轻度)至 4(重度痉挛)的等级进行分级。异常的神经反应(通常为 3 或 4 级)被隔离并切断,从而减轻痉挛症状。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Spastic cerebral palsy. Cerebral Palsy Alliance. 2015-11-18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 ^ 2.0 2.1 What is Cerebral Palsy?.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04-30 [2020-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4) (美国英语).
- ^ Cerebral palsy spastic monoplegic.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6).
- ^ Knierim, James. Chapter 3: The motor cortex. Neuroscience online: An electronic textbook of the neuroscienc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Houston. 2020 [4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7).
- ^ Spastic diplegia cerebral palsy. Genetic and Rare Diseases Information Center (GARD). 7 August 2018 [2020-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9).
- ^ Haak, Peterson; Lenski, Madeleine; Hidecker, Mary Jo Cooley; Li, Min; Paneth, Nigel. Cerebral palsy and aging.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2009, 51 (4): 16–23. ISSN 0012-1622. PMC 4183123 . PMID 19740206. doi:10.1111/j.1469-8749.2009.0342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