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活堡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活堡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中期,104.46–98.37 Ma
日本恐龍展《砂漠の奇跡》展出的活堡龍骨架模型
無效狀況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科: 結節龍科 Nodosauridae
屬: 活堡龍屬 Animantarx
Carpenter et al., 1999
模式種
活堡龍
Animantarx ramaljonesi

Carpenter, Kirkland, Burge & Bird, 1999

活堡龍屬屬名Animantarx)是結節龍科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北美洲。牠是一種行動緩慢的四足植食性恐龍,背部有重裝甲盾板,但沒有尾槌。頭顱骨約為 25 公分長,身長可能約 3 公尺不等。

屬名是由拉丁文的「animatus」(意即「有生命的」)及「arx」(意即「堡壘」)結合而成,是按照牠的裝甲特徵而命名。這個名稱來自於古生物學家理查·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對甲龍亞目的評論,魯爾表示牠們是「活生生的堡壘,實際上不能攻破的……」[1]模式種是「A. ramaljonesi」,種名是以其發現者 Ramal Jones 而來,他的太太 Carol Jones 也在附近發現了一種同時代的恐龍,命名為原賴氏龍

發現及物種

[編輯]
活堡龍的想像圖
活堡龍與人類體型的比較

活堡龍目前只有一個標本。化石包括:頭顱骨的後半段、下頜、頸椎背椎、及多個四肢骨頭。活堡龍的特徵是頭顱骨後呈圓頂狀、眶後骨方顴骨上的小角、及只有一半裝甲的下頜。

這些化石是發現於美國猶他州東部的雪松山組 Mussentuchit 段。這個地層的地質年代是白堊紀阿爾布階末期至森諾曼階早期,約1億500萬到9,800萬年前。在此地層至少發現有80種其他脊椎動物,包括魚類青蛙蜥蜴鱷魚恐龍鳥類哺乳動物,但並非每個物種的化石完整,有些尚未命名。此地層還出土很多恐龍,包括肉食性獸腳亞目,及幾種不同的植食性恐龍,如禽龍類原賴氏龍。水中生物(如魚類及青蛙)的存在,以及發現化石處的泥岩,顯示這地層過去是一個氾濫平原的環境[2]

雪松山組的早期地層含有不同的結節龍科物種。最古老的地層是 Yellow Cat 段,當中就含有加斯頓龍;而中間的 Poison Strip 段及 Ruby Ranch 段就有屬於蜥結龍的化石。而 Mussentuchit 段是最年輕的地層,就只有活堡龍。雪松山組的不同年代地層,與不同的結節龍科與恐龍的相對應,產生了雪松山組曾存在者三個不同動物群的假說。Mussentuchit 段的動物群包括很多可能是源自亞洲的動物,這顯示當時有動物由亞洲分散至北美洲[2][3]

在這個地區的化石常有少許放射性,而活堡龍的化石是由 Ramal Jones 進行的一個放射性測量中被發現。後來的挖掘就發現了活堡龍的骨骼化石,當中沒有一根骨頭是暴露在地層表面[4]

分類

[編輯]

活堡龍通常都被認為是結節龍科恐龍,雖然牠在結節龍科內的演化關係並不確定。因為牠的圓形眶上孔突、及肩胛骨上的瘤狀肩峰,有學者認為活堡龍是結節龍科的分類未定屬,但大部分近年的甲龍亞目分支系統學分析並不包括活堡龍[5]。兩項針對活堡龍的研究,認為牠們是在結節龍科內埃德蒙頓甲龍的姊妹分類單元[6][7]

參考

[編輯]
  1. ^ Lull, R.S. 1914. Rulers of the Mesozoic. Yale Review 3: 352-363.
  2. ^ 2.0 2.1 Kirkland, J.I., Britt, B., Burge, D.L., Carpenter, K., Cifelli, R., DeCourten, F., Eaton, J., Hasiotis, S., and Lawton, T. 1997. Lower to Middle Cretaceous dinosaur faunas of the Central Colorado Plateau: a key to understanding 35 million years of tectonics, sedimentology, evolution, and biogeograph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Geology Studies 42:69-103.
  3. ^ Carpenter, K., Kirkland, J.I., Burge, D.L., & Bird, J. 1999. Ankylosaurs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of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Utah, and their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In: Gillette, D. (Ed.)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in Utah. Utah Geological Survey Miscellaneous Publication 99-1. Pp. 243-251.
  4. ^ Jones, R.D. & Burge, D.L. 1995. Radiological surveying as a method for mapping dinosaur bone site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5: 38A.
  5. ^ Vickaryous, M.K., Maryanska, T., & Weishampel, D.B. 2004. Ankylosauria.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 Osmó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363-392.
  6. ^ Carpenter, K. 2001.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Ankylosauria. In: Carpenter, K. (Ed.). The Armored Dinosaurs.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 454–483.
  7. ^ Hill, R.V., Witmer, L.M., Norell, M.A. 2003. A New specimen of Pinacosaurus grangeri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ankylosaurs. American Museum Novitates 3395: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