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册府元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册府元龟》为中国宋代四部类书之一,初名《历代君臣事迹》,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诏王钦若杨亿修历代君臣事迹,前后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书成。有宋刻本传世,但已非完帙。“册府”是古代皇帝藏书册之府库,“元龟”即大龟,古代用于占卜,有龟鉴之意。[1]

编纂过程

[编辑]

《册府元龟》广泛取材于正史、实录,但不取笔记、杂史,引书处一律不注出处,成书多达一千卷,是宋代存世最大的著作,在《四库全书》中篇幅居第二(仅次于《佩文韵府》),其中唐朝五代史料极其丰富。《册府元龟》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超过《太平御览》一倍,有9,392,000余字。《册府元龟》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真宗曾写了序:“粤自正统,至于闰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多士名行,靡不具载,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凡一千卷。”《册府元龟》广泛收集,可以说概括了十七史

《册府元龟》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因所采多为常见书,又不加注资料出处,历代不为学者所重视。南宋洪迈更直言:

文献价值

[编辑]
  • 《册府元龟》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唐代五代十国这两个部分,由于在编纂而《册府元龟》时,距离唐代与五代未远,唐代与五代历朝所编纂的《实录》、韦述等唐代史官所编写的《国史》、柳芳崔龟从所编写的《唐历》与《续唐历》、贾纬的《唐年补录》、薛居正所编修的《旧五代史》、范质的《五代通录》并未散失,又其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所以在清代乾隆年间,为了复原已经失传《旧五代史》,除了从永乐大典采辑外,也从《册府元龟》撷取不少资料。
  • 道光年间,刘文淇刘毓崧等为岑建功校《旧唐书》时,即受益于《册府元龟》许多。对此,唐史专家岑仲勉认为:“《元龟》之文,多采唐代实录……旧纪、旧传亦常直接或间接本自实录,而删削互有不同,故《元龟》与今本旧书【指旧唐书】之字句略异者,不能定谓《元龟》是采自旧书,此为校旧书者所最当注意之一点。”[3]
  •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则用《册府元龟》补《魏书》的缺页、《周书》的缺字。王仲荦先生用《册府元龟》对校《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做到文通字顺。

类目

[编辑]

册府元龟之三十一部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静、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

主要版本

[编辑]

宋刻本

[编辑]
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册府元龟》第三百七卷
藏于静嘉堂的《册府元龟》第二百二十九卷

现存宋刻本总数596卷[4],主要有两种版本。

  • 一种题名为《新刊监本册府元龟》,南宋刻本,残存8卷,现藏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一种题名为《册府元龟》,南宋刻本,残存588卷,其中重复的有15卷,所以总共573卷,分别藏于:

明刻本

[编辑]
  • 崇祯15年(1642年),福建建阳县知县黄国琦在经历十余年整理众家抄本后,再得到福建巡按御史李嗣京等人的资助下,加以刊刻行世,而在1960年,中华书局曾加以影印,并按照陆心源的记载,将宋本多出的页数、条数校于每卷之后,为今日的通行本。

清刻本

[编辑]
  • 康熙11年(1672年),五绣堂曾翻刻过明刻本。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周书‧金縢》曰:“今我即命于元龟”,《史记集解》引:“孔安国曰:‘就受三王之命于元龟,卜知吉凶者也。’马融云:‘元龟,大龟也。’”
  2. ^ 《容斋四笔》卷一一〈册府元龟〉
  3. ^ 《唐史馀渖·卷四杂述》〈册府元龟多采唐实录及唐年补录〉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234-236。
  4. ^ 1989年,中华书局曾经去除掉重复的卷数后,加以影印出版,见《宋本册府元龟》影印说明。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5。

来源

[编辑]
  • (宋)王钦若 等 编纂,《册府元龟》,北京市,中华书局,1960年
  •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市,商务印书馆,1987年
  • (宋)王钦若 等 编纂,《宋本册府元龟》,北京市,中华书局,1989年
  • 岑仲勉,《唐史馀渖·外一种》,北京市,中华书局,2004年
  • 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 (宋)王钦若 等 编纂; 周勋初 等 校订,《册府元龟》,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6年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