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灵曦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Siofong留言 | 贡献2023年10月6日 (五) 23:52 (刪除重複段落)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建造中的第一座巴哈伊灵曦堂,位于阿什哈巴德

巴哈伊灵曦堂(阿拉伯语:مشرق اﻻذكار, Mashriqu'l-Adhkár‎)是巴哈伊信仰礼拜用的宗教场所[1]第一座灵曦堂完工于1908年,位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已毁。目前全球共有十处灵曦堂。巴哈伊教义中设想的崇拜场所还拥有一些附属建筑,满足社会、人文、教育和科学功能,除去已不存在的第一座灵曦堂外,目前还没有一座灵曦堂达到这样的要求。[2][3]

随着巴哈伊信仰的发展,巴哈伊社团拥有一些地产,以备建设将来的灵曦堂需要。巴哈伊灵曦堂是向公众开放的,并且仅仅用作崇拜,布道是被禁止的,在灵曦堂内只允许朗诵宗教经典。大多数的巴哈伊聚会在当地的巴哈伊中心,私人住宅,或租赁的房屋内进行。[2]

介绍

灵曦堂最早在巴哈欧拉的律法书《亚格达斯经》内提到,叫做马什里库阿德卡尔(Mashriqu'l-Adhkár,颂扬上帝的破晓之处)。具体的细节和机构设置由巴哈欧拉和他的继任者阿博都巴哈阐释。[3]

巴哈伊经典中说,灵曦堂应该在每一个城镇建起来,并强调灵曦堂的大门应该向所有人敞开,无论他们的宗教信仰,或其他身份如何。巴哈伊律法强调,灵曦堂的精神是,所有宗教的信徒能够不受宗派限制而一起崇拜上帝的场所。[3]巴哈伊律法还规定,只有巴哈伊信仰和其他宗教的神圣经典可以在灵曦堂里朗诵,可以以任何语言进行,而朗诵和祈祷可以合唱的形式进行,堂内不得演奏乐器,[3]不得布道,也不进行宗教仪式。[3]

所有的巴哈伊灵曦堂都有一些共同的建筑元素,某些是在巴哈伊经典中指定的。阿博都巴哈规定,灵曦堂的基本建筑特点是必须是九边形。[4]虽然目前所有现存灵曦堂都有穹顶,但这个建筑特点并未有过特别规定。[5]巴哈伊经典还规定,堂内不得有任何照片,塑像或图片展示,不得有偶像或祭坛作为建筑元素(讲者可以站在可移动的演讲台后面)[3]至今为止,所有的灵曦堂都在穹顶下有唯一一个不分隔的房间,而且,七座灵曦堂内所有的椅子都面向以色列阿卡巴哈欧拉陵寝。而每一座灵曦堂都是独特的,从建材,地形和建筑,都多多少少反应了当地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3]

巴哈伊经典规定,灵曦堂周围应有一系列人文、教育、慈善机构建筑,如学校,医院,老人院,大学,收容所等,以服务所在地区。[3][6] 守基·阿芬第巴哈伊信仰的圣护说灵曦堂的功能应该和巴哈伊中心相互补充,如果两者建在同一处是最好的。[7][8] 他还描述了将来崇拜和服务之间的关系,“得以解除如此长久,如此沉痛地折磨着人类的疾患。”[9]

现存的十座巴哈伊灵曦堂是由巴哈伊社团通过志愿捐赠的方式建造的。在服务过程中没有收集钱财的行为,且只有巴哈伊才被允许向巴哈伊基金捐赠,包括建筑的基金和维护灵曦堂的基金。灵曦堂由所在国的国家灵体会监管和维护。[3]巴孛陵寝和其他巴哈伊世界中心的建筑不是崇拜建筑,尽管经常有游人把陵寝误认为巴哈伊庙宇。

大洲灵曦堂

印度德里

28°33′11.46″N 77°15′35.10″E / 28.5531833°N 77.2597500°E / 28.5531833; 77.2597500

印度德里的巴哈伊灵曦堂

印度德里的灵曦堂竣工于1986年,作为印度次大陆的母堂。它赢得了多项建筑奖项,出现在许多报纸和杂志上。设计师Fariborz Sahba是伊朗人,现居加拿大

因莲花的形象得到灵感,灵曦堂的设计是由27瓣各自独立的大理石花瓣,排成三层,每层九边构成的。[10]

日落时的印度德里莲花庙

九扇门开向中心的大厅,灵曦堂可容纳2,500人,建筑超过40米高,表面是光洁的白色大理石,建筑仿佛浮在环绕其周的占地105,000平方米的九个池塘之上。灵曦堂的地点位于Bahapur村,德里国家首都辖区。购买土地所需资金大部分是来自于海得拉巴的Ardishír Rustampúr1953年的捐赠,他为此积攒了一生。[11]

自从1986年9月竣工,开始接受公众崇拜,新德里的灵曦堂截止都2002年已经接待了5000万游客,成为了世界上接待访客最多的建筑。[12]在这些年里,来此游览的游客人数超过了埃菲尔铁塔泰姬陵。在印度教的圣日,它吸引了15万人参观。它每年接待400万游客,相当于每天1万3千人,或每分钟9人。

这座灵曦堂常被巴哈伊信徒和非巴哈伊称作“莲花庙”。在印度,在印度教难近母女神节期间,有时莲花庙的形状会被扎成临时棚舍,用于崇拜难近母。[13]

美國伊利诺伊州,威尔米特

42°04′27.88″N 87°41′05.89″W / 42.0744111°N 87.6849694°W / 42.0744111; -87.6849694

伊利诺伊州威尔米特灵曦堂

伊利诺伊州威尔米特灵曦堂的角石是由Nettie Tobin 1912年在阿博都巴哈在他唯一一次访问美国加拿大时,从他手里接受并带去的。灵曦堂从1921年开始建设,1953年完工。在二战大萧条期间工期曾被延误。威尔米特灵曦堂是现存最老的灵曦堂,被巴哈伊称作“西部母堂”,正式名称为“北美洲巴哈伊灵曦堂”。位于密歇根湖岸边,伊利诺伊州库克郡。建筑的外墙是由白色的普通水泥和混凝土,以及白色洁净的石英骨料覆盖的。建筑获得了多项设计奖项,是芝加哥地区出色的地标建筑。1978年,威尔米特灵曦堂被加入了国家历史遗迹名录[14]

大厅的高度为42米,穹顶的直径是27.5米。大厅可容纳1192人。[15]与其他巴哈伊庙宇一样,威尔米特灵曦堂可供合唱团或独唱者演唱,器乐不允许在大厅的侍奉中出现,但在下面的会议室中各种音乐都能演奏。建筑全年向游客开放。目前,祈祷会在每天的早上9:15,下午12:30和5:15进行。在大厅的下面有一个游客中心,包括办公室,卫生间,一个图书馆,书店和研习室,观影室,一个地下大厅,用于大型的聚会和圣日的庆祝活动。大片的地下区域还包括一些不常规向公众开放的办公室,如媒体中心,工作室和巴哈伊档案室,在预约后可以访问。

九根柱子之一

主要的建筑师是Louis Bourgeois,但内部的覆盖层是由Shaw, Metz, and Dolio的Alfred Shaw设计的,工程计划由华盛顿特区研究部的艾伦·麦克丹尼尔制定,总承包商是 George A. Fuller公司,外部和内部的覆盖层均由John Joseph Earley和Earley工作室组装建造。[16]

灵曦堂内外仅有的装饰艺术是相互交叉的线条组成的图案,没有人物或地点的画像。建筑的本身的内外都由巴哈伊圣作的章节装饰,作者都是巴哈欧拉。建筑有九扇门进入,分别在入口的大门顶上和内部的壁龛顶上各有一节圣作。

外部的章节是以清晰的大字母刻在石头上的,在门顶上篆刻有小的“至大圣名”——巴哈伊常用的符号之一,一个精巧的设计,镶嵌有字母“ABHA”,代表了阿拉伯语的祈祷经句“阿拉欧阿帕哈”(Alláh-u-Abhá,上帝是至为荣耀的)。“ABHA”和“BAHA”(指巴哈欧拉)的数值加起来为9,也是为什么灵曦堂的大门总是九边的。

穹顶中央的至大圣名

最具装饰性的元素是建筑外部九根柱子上的窗格装饰,是由世界上几大主要的被承认的宗教标志互相缠绕而成的,包括十字架星月,大卫之星(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中使用了几千年的吉祥符号)。在厅内唯一的装饰符号是在穹顶正中央巨大的巴哈伊信仰符号,至大圣名

很长一段时间,北美的巴哈伊灵曦堂都和一家美国巴哈伊社团办的“老人之家”相联系。巴哈伊之家后来关闭了,但楼房留给当地的巴哈伊学校和培训机构使用。[17]

2007年4月30日,威尔米特灵曦堂被伊利诺伊旅游局评为伊利诺伊州的七大奇迹之一,代表芝加哥都市区。[18]

乌干达,坎帕拉

位于乌干达坎帕拉的巴哈伊灵曦堂

非洲母堂位于坎帕拉乌干达的首都及最大的城市北部。于1958年奠基,1961年1月13日建成。

建筑超过130米高,基部的直径超过100米。顶部由花边瓦组成,直径13米,高度37米。地基深入地下3米,以保护整座建筑免于在当地常见的地震中摧毁。

绿色的穹顶由意大利进口的马赛克铺成,下面的房顶瓦片是比利时的。灵曦堂的墙是在乌干达挖掘的预制石料,墙上的彩色玻璃是从德国运来的,制作门和长椅的木料是乌干达本地产的。整块地产,200,000平方米,包含了一座灵曦堂,外围的花园,一个招待所和一个行政中心。[19]

澳大利亚,悉尼

澳大利亚悉尼的巴哈伊灵曦堂

悉尼的巴哈伊灵曦堂1961年9月17日建成,建成后四年向公众开放。最初的设计于1957年通过后交给悉尼的建築师John Brogan完善定稿。建築材料包括当地的硬木和混凝土,总共有600个座位。 建筑有38米高,最宽处的直径有20米,在悉尼的北部海滩是夺目的地标。[20]

周围的花园种植有当地的植物,包括特洛皮,一些银桦金合欢和木本梨,包括三种桉树。该地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築,如遊客中心、书店、野餐区、旅社、看守者小屋,和澳大利亚巴哈伊社团的行政办公室。[21]

这处地产位于380,000平方米的天然森林高地,位于英格塞,悉尼的北部郊区,俯瞰太平洋。这座灵曦堂是澳大利亚的母堂。

2005-2006年,由于周围的森林火灾,这座灵曦堂的安全曾受到危险,但大火最终没有烧到灵曦堂。

德國,法兰克福(朗根海恩-霍夫海姆)

德国朗根海恩巴哈伊灵曦堂

欧洲的母堂位于德国的陶努斯山脚下、黑森州霍夫海姆、法兰克福的郊区,朗根海恩村内。由Teuto Rocholl设计。于1964年建造完成,建材是钢铁,铝和玻璃。540扇菱形的窗户供穹顶采光,阳光得以透进大厅。声音在穹顶和无数的窗户壁架之间相互反射,形成了奇妙的声学效果。合唱团有时沿着建筑的四周站立演唱,而观众坐在中间。

目前有计划建造一家老人院,是该灵曦堂的第一家附属机构。

巴拿马,巴拿马城

巴拿马城巴哈伊灵曦堂

1972年完工的巴拿马城灵曦堂由Peter Tillotson设计,是拉丁美洲的母堂。它坐落于高耸的悬崖上,(名为“Cerro Sonsonate”,意为“歌唱的山”)俯视整个城市。主要的建筑材料是当地的石材,建筑的风格让人联想起传统的美洲土著纺织品。

穹顶由数千片小的椭圆形瓦片覆盖,入口处的大门采用了独特的三维设计,每扇门都由三根竖直的柱子,以及柱子之间以不同角度伸展的几排连接木条,木条逐渐由竖直转为水平,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萨摩亚,Tiapapata

Tiapapata的巴哈伊灵曦堂位于萨摩亚阿皮亚8公里以外,于1984年建成,是太平洋群岛的母堂。由侯赛因·阿马纳设计,萨摩亚国王,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二世(1913-2007)宣布竣工。马列托亚·塔努马菲利二世是第一位在位的巴哈伊君主。这座完全四面透风的30m穹顶建筑向公众开放,用于个人祷告,纪念巴哈伊圣日,以及每周的祈祷会聚会。

智利,圣地亚哥

智利灵曦堂

2002年底,智利巴哈伊国家灵体会和世界正义院宣布,南美洲母堂的设计完成,将在智利圣地亚哥城外修建。设计者是多伦多Hariri Pontarini建筑公司的Siamak Hariri。[22]

灵曦堂的九边将由半透明的雪花石膏和铸玻璃建造。内部建筑将由晶格结构的钢铁承载上部穹顶。建设于2010年9月开工,[23]于2016年10月完工,[24]并于2016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25]

国家和地方灵曦堂

柬埔寨,马德望

哥倫比亞

历史上的灵曦堂

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特

第一座巴哈伊灵曦堂

史上第一座灵曦堂位于阿什哈巴特,后被俄国占领,现在是土库曼斯坦的首都。于1902年开工,1908年完工。[3][26]由 Ostad Ali-Akbar Banna设计, Vakílu'd-Dawlih监工,他后来被称为第19个巴哈欧拉的使徒.[3][26]

阿什哈巴特位于土库曼斯坦西部的沙漠平原,在阿尔兹伯特山脉的山脚下。在俄国当局的保护和许诺的自由下,巴哈伊的數目增长到超过1000人,并且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真正的巴哈伊社区,拥有自己的学校,医疗机构,墓园等。最终,阿什哈巴特的巴哈伊决定为巴哈伊社区建立一座灵性和社会的心脏机构:灵曦堂。

灵曦堂周围环绕着花园。在花园的四角有四座建筑:一所学校,一座旅馆供旅行的巴哈伊居住,一座小型医院,守护人的一座楼。巴哈伊们居住在离灵曦堂尽可能近的地方。这在物质和灵性上都是社团的中心。阿什哈巴特的灵曦堂至今为止是唯一一座有附属的人道主义机构的灵曦堂。[26]

在为社区服务了二十年以后,灵曦堂于1928年被苏维埃政权没收,并出租给巴哈伊。直到1938年,共产主义政府将之彻底世俗化,改建为一所艺术博物馆。在1948年阿什哈巴特地震中,建筑受到重创,被宣布为危楼,后来几年的大雨进一步弱化了建筑结构,最终于1963年被拆毁,原址改建为公园.[3]

计划修建的灵曦堂

世界正义院提到了123处未来灵曦堂的修建处。[27]

2012文告

2012年,世界正义院宣布,除了大洲灵曦堂外,还要修建两处国家灵曦堂。[28]是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修建的。另外,还宣布了第一批地区灵曦堂的修建计划:柬埔寨马德望印度比哈尔谢里夫肯尼亚的Matunda Soy,哥伦比亚的 Norte del Cauca,还有瓦努阿图塔納島

其他提到的地点

伊朗,德黑兰

尽管地点已经选好,也已经有了修建德黑兰巴哈伊灵曦堂的计划,但修建计划在伊朗目前的政治状况下是不可能的。

守基·阿芬第的提议下,查尔斯·梅森·里米提供了一个设计图。

以色列,海法

标记未来灵曦堂位置的方尖碑,位于海法卡梅尔山

以色列海法卡梅尔山上的巴哈伊世界中心附近,已经为巴哈伊灵曦堂选址一处。位于巴哈欧拉吟诵了《卡梅尔书简》处的附近,据守基·阿芬第所说,“那座山上信仰的世界灵性和行政中心的宪章” 。守基·阿芬第通过了查尔斯·梅森·里米的一份设计。[29]那座模型的照片可以在《巴哈伊世界》第12卷,p.548找到。目前放置在巴吉宅邸的上层大厅内。[30]1971年的8月,世界正义院在选址处建造了方尖碑,在碑的侧面刻有至大圣名

其他地点

直到1963年,下列地点被列为将来灵曦堂的建造地:[31]

南美洲
城市 国家
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根廷
拉巴斯 玻利维亚
里约热内卢 巴西
波哥大 哥伦比亚
基多 厄瓜多尔
马那瓜 尼加拉瓜
亚松森 巴拉圭
利马 秘鲁
蒙得维的亚 乌拉圭
加拉加斯 委内瑞拉
北美洲
城市 国家
多伦多 加拿大
圣何塞 哥斯达黎加
圣多明哥 多米尼加共和国
圣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
危地马拉市 危地马拉
太子港 海地
特古西加尔巴 洪都拉斯
金斯敦 牙买加
墨西哥城 墨西哥
安克雷奇 美国
欧洲
城市 国家
维也纳 奥地利
巴黎 法国
罗马 意大利
海牙 荷兰[32]
奥斯陆 挪威
马德里 西班牙
斯德哥尔摩 瑞典
伯尔尼 瑞士
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
伦敦 英国
非洲
城市 国家
开罗 埃及
班加西 利比亚
梅克内斯 摩洛哥
约翰内斯堡 南非
突尼斯市 突尼斯
亚太
城市 国家
苏瓦 斐济
雅加达 印度尼西亚
东京 日本
仰光 缅甸
奥克兰 新西兰
亚洲
城市 国家
巴格达 伊拉克
德黑兰 伊朗
海法 以色列
卡拉奇 巴基斯坦

至2004年,计划的地点总数达123处。

注释

  1. ^ 巴哈伊灵曦堂. 香港巴哈伊团体. [2012-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2. ^ 2.0 2.1 Momen, M. The Bahá'í Community.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the Bahá'í Faith. Oxford, UK: One World Publications. 1997 [2012-04-14]. ISBN 1-85168-20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Rafati, V.; Sahba, F. Bahai temples. Encyclopædia Iranica. 1989. 
  4. ^ 'Abdu'l-Bahá. The Promulgation of Universal Peace Hardcover.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82: 71 [1912] [2012-04-15]. ISBN 0-87743-1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5. ^ Shoghi Effendi to an individual believer, pg 311 Lights of Divine Guidance (volume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Abdu'l-Bahá. Selections From the Writings of 'Abdu'l-Bahá Hardcover. Wilmette, Illinois, US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78: 65 [2012-04-18]. ISBN 0-85398-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7. ^ Momen, Moojan. Haziratu'l-Quds. [200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0). 
  8. ^ Bahá'í World Centre. Unpublished compilation on Haziratu'l-Quds and Mashriqu'l-Adhkar. 2 July 1998 [200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06). 
  9. ^ Taherzadeh, A. The Revelation of Bahá'u'lláh, Volume 3: 'Akka, The Early Years 1868-77. Oxford, UK: George Ronald. 1984: 347. ISBN 0-85398-144-2 authorlink=Adib Taherzadeh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10. ^ Architecture of the Bahá'í House of Worship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Faizi, Gloria. Stories about Bahá'í Funds. New Delhi, India: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1993. ISBN 81-85091-76-5. 
  12. ^ Baha'i Community of Canad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10-20..
  13. ^ Chakraborty, Debarati. Newsline 28 September 2006: Here's Delhi's Lotus Temple for you at Singhi Park!. [200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8). 
  14. ^ John Richardson. Preserving the Baha’i House of Worship: Unusual Mandate, Material,and Method (PDF).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ational Park Service: 50. 1997-12 [2010-06-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5-27). 
  15. ^ Visitor's Center brochure, October 2007.
  16. ^ Whitmore (1984).
  17. ^ Village of Wilmette, Illinois. Affordable Housing Plan (PDF): 9. 2004-12-14 [2010-06-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12-06). 
  18. ^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a'is of the United States. It's official! Baha'i House of Worship voted 1 of 7 Wonders of Illinois. April 30, 2007 [2010-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6日). .
  19. ^ UGPulse Uganda.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8). 
  20. ^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Australia. Bahá'í House of Worship: Construction. 2006 [200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21. ^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Australia. Bahá'í House of Worship: Facilities. 2006 [2007-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5). 
  22. ^ Scott, Alec (July 13, 2006). "Higher Power: Toronto architect Siamak Hariri ascends to architectural greatnes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BC.ca Arts.
  23. ^ BWNS: Excavation work commences for Chile's "temple of ligh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8 November 2010. See also Bahá'í Faith in Chile.
  24. ^ Watkins, Katie. In Progress: Bahá’í Temple of South America / Hariri Pontarini Architects. archdaily.com. Arch Daily. [2 Febr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25. ^ Bahá’í House of Worship for South America. http://templo.bahai.cl/. [13 Octo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26. ^ 26.0 26.1 26.2 Baha'i House of Worship - Ashkabad, Central Asia. The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a'i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7 [2007-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08). 
  27. ^ Official US Bahá'í statistics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11-29..
  28. ^ Plans to build new Houses of Worship announced. Bahá'í World News Service (Bahá’í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22 April 2012 [2012-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29. ^ MacEoin, Denis; Collins, William. Architecture. The Babi and Baha'i Religions: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Greenwood Press's ongoing series of Bibliographies and Indexes in Religious Studies: 165. [2008-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5). 
  30. ^ Baha'i World, vol. XII, 1950-1954.
  31. ^ Information Statistical and Comparative, Inclu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en Year International Bahá'í Teaching & Consolidation Plan 1953-196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The Bahá'í World 1968-1973 pp.286. Bahá'í Publishing Trust, Wilmette.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