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坡里
拿坡里 Napoli Napule | |
---|---|
市鎮 | |
Comune di Napoli | |
綽號:Partenope | |
坐標:40°50′09″N 14°14′55″E / 40.8358°N 14.2486°E | |
國家 | 意大利 |
大區 | 坎帕尼亞大區 |
省份或廣域市 | 拿坡里廣域市 |
政府 | |
• 市長 | 路易吉·德·馬吉斯特里斯(橙黨) |
面積 | |
• 總計 | 117.27 平方公里(45.28 平方英里) |
海拔 | 17 公尺(56 英尺) |
人口(2012年估計)[1][2] | |
• 總計 | 1,061,644(市區) 4,200,000(城市群)人 |
• 密度 | 9,053人/平方公里(23,447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編 | 80100、80121-80147 |
電話區號 | 081 |
主保聖人 | 聖雅納略 |
主保慶日 | 9月19日 |
網站 | 官方網站 |
拿坡里(意大利語:Napoli [ˈnaːpoli] (ⓘ);拿坡里語:Napule [ˈnɑːpulə];拉丁語:Neapolis),又譯那不勒斯、拿波里、那波利[3][4],別稱帕特諾佩(意大利語:Parthènope)[5],是意大利南部的第一大城市,坎帕尼亞大區以及拿坡里廣域市的首府。市鎮面積117平方公里,人口略低於100萬。拿坡里都會區有大約380萬人口,是僅次於米蘭和羅馬的意大利第三大都會區[6]和歐洲第15大都會區[6]。拿坡里地區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
拿坡里位於拿坡里灣的北岸,其東西兩側分別是兩個火山區域:維蘇威火山和坎皮佛萊格瑞火山區。因此,該市自古至今不斷受到火山活動和地震的威脅。
拿坡里是由帕特諾佩和尼亞波利斯兩個古希臘城市合併成的,其中前者始建於西元前8世紀,後者始於約西元前600年[7],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美食而著稱,拿坡里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比薩餅起源於拿坡里。音樂是拿坡里文化中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發明了浪漫結他和曼陀林,以及對歌劇和拿坡里民謠的重大貢獻。
在其存在的2700餘年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該市為古希臘人所創建,在「大希臘」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羅馬人、諾曼人和西班牙人都在該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也曾經是波旁王朝統治的兩西西里王國的首都,直到意大利統一。今天,拿坡里仍是繁榮的地中海港口和商業城市,高速鐵路和地鐵網伴隨着都會區的擴張。另一方面,黑手黨組織克莫拉持續困擾著居民的生活,妨礙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來源請求]
歷史
希臘人創立,羅馬人獲取
該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當時,附近的希臘殖民地庫邁的居民在今天蛋堡的位置建立了一座名叫帕特諾佩(意大利語:Parthènope)的城市;庫邁自身則是由來自希臘優卑亞島的居民所創建[8]。帕特諾佩是希臘神話中一個塞壬(海妖)的名字,傳說她是拿坡里的創建者[9]。不過庫邁人在舊帕特諾佩的近旁又創建了尼亞波利(Νεάπολις,Neápolis,即「新城」,意為「新的城市」),這其中的確切原因並不為人知曉。在這一時期,他們阻止了伊特魯里亞人入侵的企圖[10]。新城的成長得益於強大的希臘人城邦錫拉庫薩的影響,還得益於拿坡里灣的新舊城市的合併[8]。
該市成為羅馬共和國對抗迦太基的盟友;環繞拿坡里的堅固城牆擋住了漢尼拔的進攻[11]。在薩莫奈戰爭期間,這個忙碌的貿易中心被薩莫奈人佔領。不過,不久尼亞波利城又被羅馬人奪取,成為一個羅馬殖民地[11]。該市由於其希臘化文明而受到羅馬人相當的尊重:人民保持了他們的希臘語和風俗,興建了精緻的別墅、高架渠、公共浴場、音樂廳、劇院和狄俄斯枯里神廟,克勞狄一世和提庇留等多位羅馬皇帝也選擇在這裏度假[11]。據說在基督教傳入拿坡里時,彼得和保羅兩位使徒都曾經來此佈道。而聖雅納略也在此殉道,後來被尊為該市的主保聖人[12]。
拿坡里公國
西羅馬帝國衰落以後,拿坡里被一支日耳曼部落東哥德人奪取,併入東哥德王國[13]。不過,在536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貝利撒留通過高架渠奪取了該市[14]。
哥特戰爭爆發了,東哥德國王托提拉在543年短暫地佔領了該市,但最終在維蘇威火山山坡進行的拉克塔留斯山戰役確定了拜占庭的勝利[13]。拿坡里與拜占庭帝國勢力在意大利半島的中心拉文納主教區保持聯繫[15]。拉文納主教區崩潰後,拿坡里公國成立,雖然拿坡里保持了自己的希臘-羅馬文化,最終還是在763年,在公爵斯蒂芬二世帶領下,由效忠君士坦丁堡轉為效忠羅馬的教宗[15]。
從818年到832年,是拿坡里與拜占庭皇帝之間的關係特別混亂,以及當地覬覦大公寶座者之間進行爭鬥的一段時期[16]。狄歐克提修斯的就任沒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後來被廢黜,由狄奧多爾二世取代。不過,將軍們將他趕出該市,另外選出斯蒂芬三世,他使用自己的姓名而不是拜占庭皇帝的姓名來鑄造貨幣。到840年,拿坡里獲得完全的獨立[16]。
拿坡里公國曾經被其長期對手卡普阿侯爵潘德福四世佔領,被倫巴底人的直接控制了3年時間,隨後又被受希臘-羅馬文化影響的公爵收復[16]。到11世紀,像這一地區許多地方一樣,拿坡里僱傭諾曼人與對手作戰;塞爾吉烏斯四世公爵僱傭了Rainulfo Drengot對付卡普阿[17]。到1137年,諾曼人的影響大為增強,控制了先前獨立的侯國和公國,例如卡普阿侯國、貝內維托侯國、薩萊諾侯國、阿馬爾菲公國、索倫托公國和加埃塔公國;這時,拿坡里這個意大利半島南部最後一個獨立的公國,落入諾曼人之手。最後一任公爵塞爾吉烏斯七世被迫向7年前自稱為西西里國王的羅傑二世投降,拿坡里遂加入以巴勒莫為首都的西西里王國[18]。
王國
諾曼到安茹王朝
諾曼王國末期,國王古列爾莫二世無嗣,指定出嫁起源於德國南部士瓦本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子海恩里希的姑母科斯坦察為繼承人。1189年古列爾莫二世駕崩後,西西里貴族為了避免被德國人統治,擁立古列爾莫二世的私生堂兄萊切伯爵坦克雷迪為王。1191年海恩里希登基為亨利六世皇帝后,發兵西西里奪取王位,一路城市都投降,但5月在拿坡里遇到阿塞拉伯爵理查德、阿耶洛的尼科洛、阿利傑諾·科托內(Aligerno Cottone)、布林迪西的馬加里托領導的抵抗。圍城持續到8月,瘟疫流行,波希米亞公爵康拉德二世和科隆大主教菲利普相繼去世,亨利六世也染病,雖然痊癒,卻被訛傳死亡,只得解圍撤軍。坦克雷迪在反撲時俘獲了科斯坦察皇后,並將她囚禁在拿坡里的蛋堡直至次年5月在教宗雷定三世施壓下將其釋放。1194年亨利六世再次征討西西里時,阿利傑諾·科托內不戰而降,西西里王國最終由霍亨斯陶芬王朝繼承[19]。腓特烈二世在該市創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國立大學:拿坡里費德里克二世大學,使拿坡里成為王國的知識中心[20]。
由於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廷發生衝突,導致在1266年英諾森四世加冕安茹王朝的公爵卡洛一世成為王國的國王[21]。卡洛一世正式將首都從巴勒莫遷往他的住處,「新城堡」所在的拿坡里[22]。這一時期,大批哥德式建築出現在拿坡里,其中包括該市的主要教堂拿坡里主教座堂[23]。
1282年,西西里晚禱之後,王國一分為二。安茹王朝的拿坡里王國轄有意大利半島南部,而西西里島屬於西班牙阿拉貢王朝的西西里王國[21]。戰爭持續到1302年簽訂卡爾塔貝洛塔和約,教宗博義八世承認腓特烈三世為西西里島的國王,而卡洛二世為拿坡里國王[21]。儘管發生了分裂,拿坡里的重要性繼續增長,主要是這個作為地處地中海中央的大都市,成功吸引了比薩和熱那亞商人[24]、托斯卡納銀行家,和當時一些最受擁護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例如喬萬尼·薄伽丘、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喬托[25],所以仍被視為地中海交易的重要據點,阿拉貢王朝國王阿方索五世戰勝最後一位安茹王朝的國王勒內,征服了拿坡里,拿坡里再次短暫地與西西里合併[26]。
阿拉貢到波旁
西西里和拿坡里在1458年再次分開,但斐迪南一世統治下,仍是阿拉貢王朝的屬地[27]。新王朝通過與伊比利亞半島建立聯繫,增進了拿坡里的商業。拿坡里也是文藝復興的一個中心,Francesco Laurana、Antonello da Messina、Jacopo Sannazzaro和波利齊亞諾等藝術家都來到該市[28]。
在150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二開始統治拿坡里,而拿坡里國王腓特烈四世被作為囚犯送往法國[29];4年之後,西班牙在加利良諾戰役中獲勝,拿坡里在整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時期,都處於西班牙帝國的統治之下[29]。西班牙派遣總督駐紮拿坡里直接處理當地事務:其中最重要的是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他帶給該市社會、經濟和都市可觀的進步;他也支持宗教裁判所[30]。
在這一時期,拿坡里成為僅次於巴黎的歐洲第二大城市[31]。它是巴洛克時期的文化發電站,擁有卡拉瓦喬、薩爾瓦托羅沙和濟安·貝尼尼等藝術家,Bernardino Telesio、喬爾丹諾·布魯諾、康帕內拉和詹巴蒂斯塔·維柯等哲學家,和Gian Battista Marino等作家。1647年,因為不滿之前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公爵的集權政策,當地漁夫馬薩涅洛發動了一次革命,創立了獨立的拿坡里共和國,不過幾個月後就恢復了西班牙人的統治[29]。最後在1714年,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結果,西班牙放棄對拿坡里的統治;改由奧地利查理六世從維也納委派總督進行管理[32]。不過,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使西班牙重獲西西里和拿坡里,組成一個共主邦聯,在1738年維也納條約中承認,在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三世統治下獲得獨立地位[33]。
在斐迪南四世時期,法國革命影響了拿坡里,波旁王朝的盟友納爾遜於1798年警告該市。不過,斐迪南還是被迫撤退,逃往巴勒莫,在那裏得到英國海軍的保護[34]。拿坡里下層社會lazzaroni極為虔誠和忠君,擁護波旁王朝,他們反抗拿坡里的共和政府,引起內戰[34]。共和黨人佔領了聖埃爾莫城堡,宣佈成立Parthenopaean共和國,受法國軍隊保護[34]。Fabrizio Ruffo組成lazzaroni的宗教軍隊,大獲全勝,法國人從拿坡里的城堡投降,被允許從海路回到土倫[34]。
斐迪南四世恢復了王位;隨後,拿破崙佔領拿坡里7年,任命他的兄弟約瑟夫·波拿巴為國王[35]。由於奧地利帝國及其盟友的幫助,斐迪南四世在拿坡里戰爭中擊敗波拿巴家族,再一次恢復王國和王位[35]。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拿坡里王國和西西里王國合併組成兩西西里王國[35],首都設在拿坡里。1839年,拿坡里成為意大利半島上第一個擁有鐵路的城市[36],王國各處設有許多工廠,使其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中心[37]。
意大利統一
朱塞佩·加里波底率領千人團遠征之後,進行了有爭議的加埃塔之圍(1860年),1861年,拿坡里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結束了波旁王朝的統治。兩西西里王國曾經是富裕的國家,這時要從銀行取出8000萬達克特來捐獻給新成立國家的國庫,而在意大利統一過程中,其他原來的國家所捐獻數量遠少於此數[37]。昔日兩西西里地區的經濟崩潰了,導致了空前規模的大移民[38],從1876年到1913年,估計至少有400萬人離開了拿坡里或其附近地區[39]。
第二次世界大戰
拿坡里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空襲最多的意大利城市之一[40]。雖然拿坡里人在意大利法西斯統治下沒有反抗,但是拿坡里是第一個反對德國軍事佔領的意大利城市;1943年10月1日,拿坡里人舉行起義,使自己的城市獲得自由[41],重建了被美國空軍空襲摧毀的聖嘉勒聖殿,標誌著拿坡里的新生[40]。
戰後重建
從1950年到1984年,意大利政府的南部開發基金幫助了經濟有所改善,包括平民表決廣場和其他城市地標的復興[42]。並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操刀,修建了新的中心商務區。
現狀
拿坡里仍然面臨已經困擾該市多年的問題:克莫拉(一個黑社會組織)指揮的有組織犯罪、欺詐和毒品交易;群體鬥毆導致的高傷亡率;失業(大約25%);呆板的官僚作風減緩了基礎設施的發展。2008年拿坡里垃圾危機也被歸因於克莫拉[43]。2007年10月,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的意大利政府在拿坡里召開重要會議,表明將果斷解決這些問題[44]。2008年,馬提歐·加洛尼的電影《克莫拉》也涉及關於當地黑手黨的問題,諸如毒品交易、腐敗、高犯罪率和貧困。
地理
在拿坡里周圍地區有不少島嶼,例如普羅奇達島、卡普里島和伊斯基亞島,可以通過水翼艇和渡輪前往。索倫托和阿馬爾菲海岸位於拿坡里以南。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爆發的龐貝和赫庫蘭尼姆的羅馬廢墟也在附近。拿坡里的西側毗鄰稱為坎皮佛萊格瑞的火山區和港口城鎮波佐利和巴亞,那裏是古羅馬龐大的海軍基地朱里歐港口的一部分。
分區
以下是拿坡里的30個區:
- 皮亞努拉(Pianura)
- 貝格諾利(Bagnoli)
- 普斯里普(Posillipo)
- Fuorigrotta
- Soccavo
- Chiaiano
- Arenella
- 佛梅羅(Vomero)
- 基艾亞(Chiaia)
- 聖費迪南多(San Ferdinando)
- Montecalvario
- 聖約瑟佩(San Giuseppe)
- Avvocata
- Porto
- Pendino
- 聖洛倫佐(San Lorenzo)
- Mercato
- 維卡瑞亞(Vicaria)
- Stella
- San Carlo all'Arena
- Piscinola-Marianella
- Scampìa
- Miano
- Secondigliano
- S.Pietro a Patierno
- 波焦雷亞萊(Poggioreale)
- Zona Industriale
- San Giovanni a Teduccio
- Barra
- 彭蒂塞利(Ponticelli)
氣候
拿坡里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溫和濕潤,夏季溫熱乾燥。溫和的氣候和拿坡里灣的地理豐富性,使其在羅馬時期就因皇帝的度假勝地而著稱。
Napoli-Capodichino (1961-199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12.5 (54.5) |
13.2 (55.8) |
15.2 (59.4) |
18.2 (64.8) |
22.6 (72.7) |
26.2 (79.2) |
29.3 (84.7) |
29.5 (85.1) |
26.3 (79.3) |
21.8 (71.2) |
17.0 (62.6) |
13.6 (56.5) |
20.5 (68.8) |
平均低溫 °C(°F) | 3.8 (38.8) |
4.3 (39.7) |
5.9 (42.6) |
8.3 (46.9) |
12.1 (53.8) |
15.6 (60.1) |
18.0 (64.4) |
17.9 (64.2) |
15.3 (59.5) |
11.6 (52.9) |
7.7 (45.9) |
5.1 (41.2) |
10.5 (50.8)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04.4 (4.11) |
97.9 (3.85) |
85.7 (3.37) |
75.5 (2.97) |
49.6 (1.95) |
34.1 (1.34) |
24.3 (0.96) |
41.6 (1.64) |
80.3 (3.16) |
129.7 (5.11) |
162.1 (6.38) |
121.4 (4.78) |
1,006.6 (39.62) |
平均相對濕度(%) | 75 | 73 | 71 | 70 | 70 | 71 | 70 | 69 | 73 | 74 | 76 | 75 | 72 |
數據來源:MeteoAM[失效連結] |
人口
拿坡里市本身的人口大約為100萬,大都會區,有時稱為「大拿坡里」,另外有250萬人口:大都會區通常包括如下城鎮:阿爾扎諾、卡桑德里諾、卡薩瓦托雷、卡索里亞、切爾科拉、馬拉諾-迪那波利、梅利托-迪那波利、穆尼亞諾-迪那波利、波蒂奇、波佐利、夸爾托、聖佐治-阿克雷馬諾、聖塞巴斯蒂亞諾-阿爾維蘇威和沃拉[45]。拿坡里省的人口總體上相當年輕:19%的人口在14歲以下,13%的人口超過65歲,而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14%和19%[45]。該地的女性的百分比較高,為52.4%,男性只佔47.6%。目前拿坡里的出生率在意大利屬於較高的類型,達到每千人10.46人,高於意大利平均水平每千人9.45人[46]。
拿坡里地區也是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地方,意大利人口最稠密的6個市鎮(包括拿坡里市本身在內)均位於拿坡里省[47]。
與許多意大利北方城市不同,拿坡里的移民數量少得多,居民中98.5%為意大利人。2006年,該市共有19,188名外國人;大多數外國人來自東歐,特別是烏克蘭和波蘭[48]。大體而言,非歐洲人的數量較少,不過這裏還是有少量的斯里蘭卡和東亞移民團體。統計顯示大多數移民為女性;這是因為男性移民傾向於到北方尋找工作[45][48]。
拿坡里居民所講的方言,拿坡里語,與南意大利大部分地方所講的方言相類似。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Historic Centre of Naples(英文) Centre historique de Naples(法文) |
位置 | 意大利(歐洲和北美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v) |
參考編碼 | 726 |
登錄年份 | 1995年(第19屆會議) |
建築、市容與城市設計
拿坡里建築的最突出的形式是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49]。拿坡里歷史中心是建築上多產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50]。拿坡里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其擁有448座古老的教堂,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羅馬天主教化的城市之一[51]。
廣場
平民表決廣場是拿坡里主要的戶外中心城市廣場。它由波拿巴家族的國王若阿尚·繆拉開始建造,由波旁家族的國王費迪南多四世完成。其東西兩側分別是拿坡里王宮和兩邊帶有柱廊的保羅聖芳濟教堂。聖卡爾洛劇院就在近旁的的里雅斯特與特倫托廣場,這是意大利半島上最大最古老的歌劇院[52]。聖卡爾洛劇院的正對面就是翁貝托長廊(Galleria Umberto),這是一個購物中心,也是拿坡里人社會生活的中心。拿坡里其餘的著名的廣場還有但丁廣場、新耶穌廣場、加富爾廣場、聖多梅尼科馬焦雷廣場、市政廳廣場等,不少廣場周邊由數座教堂所環抱。
宮殿
除位於平民表決廣場的王宮外,兩西西里王國時期(1730-1860)的拿坡里國王還擁有另外三處住所。卡塞塔王宮是全球最大的王宮建築。另外兩處位於卡波迪蒙特山上和維蘇威火山山坡的波蒂奇(今拿坡里大學農學系所在地)。
西班牙宮和聖菲利切宮中有巴洛克風格的華麗樓梯。馬納約羅宮中有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旋轉樓梯。
城堡
拿坡里以其具有歷史性的古堡著稱。蛋堡為諾曼人所建,修建在袖珍小島Megarides上,這裏是庫邁的古希臘殖民者建立該城市的地方,也是流放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的地點,後來成為要塞,也曾作為監獄使用,曾在1191—1192年間用於囚禁被西西里人俘虜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科斯坦察,及被處決前的西西里國王康拉丁和拿坡里女王喬萬娜一世。
「新堡」位於拿坡里王宮的東側海濱,是該市著名的地標建築之一,又稱安茹城堡。它建立後即取代蛋堡成為主要的軍事要塞。新堡建於拿坡里王國第一位國王查理一世時代。在新城堡曾經舉行過一些歷史性的宗教活動,例如在1294年,教宗雷定五世在城堡的大廳宣佈辭職,隨後新教宗博義八世由樞機主教團在此選出,並立刻遷往羅馬。
名單上的第三座城堡是聖埃莫堡,它完成於1329年,建築呈星形,在馬薩尼埃洛起義期間,西班牙人逃進聖埃莫堡避難。聖埃莫堡是俯瞰全城景色的最佳觀景點,許多拿坡里的全景照片都是在該城堡拍的。
博物館
拿坡里擁有眾多古老的博物館,其中有一些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博物館。拿坡里國家考古博物館是主要博物館之一,被認為是世界上羅馬帝國遺物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53],它還擁有許多從龐貝和赫庫蘭尼姆挖掘出來的,以及一些大希臘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物[53]。
卡波迪蒙特美術館曾經是波旁王朝的王宮,現在是博物館和美術館,也許是拿坡里最重要的美術館。它主要收藏13世紀到18世紀繪畫,其中包括西蒙尼·馬蒂尼、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格雷考以及胡塞佩·德·里貝拉、盧卡·焦爾達諾等拿坡里畫派畫家的重要作品。這座王宮佈置有18世紀的古老家具和瓷器,著名的卡波迪蒙特瓷器工廠就非常接近這座王宮。
聖瑪蒂諾修道院位於俯瞰拿坡里灣的山頂,曾經是加爾都西會的隱修院,現在仍是拿坡里最顯著的地標之一,不過已經改為國家博物館。館內有西班牙和波旁時期的文物展示,以及據認為世界上最好的聖誕劇展示。別得拉撒鐵路博物館也位於拿坡里,展示該市引以為傲的鐵路歷史,包括亞平寧半島的第一輛鐵路機車[36]。
其他博物館還有皮尼亞泰利別墅和科摩府邸,伊瑪紐爾三世國家圖書館也位於該市。
宗教建築
拿坡里是天主教拿坡里總教區的所在地,羅馬天主教信仰對於當地居民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市內擁有數以百計的教堂[51]。拿坡里主教座堂是該市最重要的宗教場所,每年9月19日舉行「聖雅納略(該市主保聖人)的奇蹟」[54]。屆時數以千計的拿坡里人聚集圍觀以下奇蹟:據說聖雅納略凝結變干的血液又變成了液體。這是拿坡里人最重要的傳統之一[54]。以下是拿坡里最著名的教堂和修道院列表:
其他
拿坡里還有其他一些名勝。地下拿坡里是由於數百年的採礦而形成的一連串洞穴和建築,這是拿坡里地下地熱帶的一部分,公眾可以在地下遊覽。
聖雅納略濟貧院由西班牙人興建於1667年,是一所以窮人為取向的醫院,至今尚存。在此之後,卡洛斯三世又開始為該市的窮人和病人興建了規模巨大的波旁濟貧院(Ospedale L'Albergo Reale dei Poveri),為他們提供一個生活和工作的自給自足的團體。今天這裏已經不再是醫院[55]。
在拿坡里的公園中,最突出的是市民公園(Villa Comunale),曾經稱為皇家花園,因為它是根據波旁王朝的國王斐迪南四世的命令在1780年代興建[56]。另一個重要的公園是維吉爾公園(Parco Virgiliano),滿目青翠,可以眺望袖珍的火山島尼西達島;在遠處是普羅奇達島和伊斯基亞島[57]。它得名於被認為安葬於附近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57]。
經濟
拿坡里及其附近地區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旅遊業、商業、工業和農業;拿坡里還是一個繁忙的貨運港口。拿坡里曾經是一個忙碌的工業城市,不過現在許多工廠已經搬離此處。該市從前擁有重要的鋼鐵工業和巨大的美孚石油精煉廠。今天,該市工業中包括位於附近Pomigliano d'Arco的阿爾法·羅密歐汽車工廠;公司名稱中的「羅密歐」是指拿坡里工程師尼古拉·羅密歐[58]。
按照總增加值計算,拿坡里省在意大利103個省份中排名在94名以後[59]。統計數據不包括在黑市產生的財富和未納稅的工資。由於失業率高達28%,拿坡里的工人遷移到北方並不罕見[60]。Centro Direzionale是拿坡里新興的中心商務區,展示了丹下健三的摩天樓設計藝術;這是一次集中和提升拿坡里商業和經濟的嘗試,其旅館和商店也提供了工作崗位[61]。
紡織是拿坡里的傳統職業。高級西服必須由男性工人手工縫製,拿坡里生產的西服和禮服主要提供梵蒂岡以及歐洲王室和貴族。此外拿坡里人偶也是特色產品。
近年來,拿坡里省傳統上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逐漸轉型為以服務業為基礎[59]。2002年初,拿坡里省在商會註冊的企業達到249,590個[59],僱傭了大部分人口,不過其中超過半數是不足20人的小型企業;超過200人的中型企業有70個;超過500人的企業有15個[59]。拿坡里省不同經濟部門的僱傭情況如下:[59]
公共服務 | 製造業 | 商業 | 建築業 | 運輸業 | 金融業 | 農業 | 旅館 | 其他 | |
---|---|---|---|---|---|---|---|---|---|
百分比 | 30.7% | 18% | 14% | 9.5% | 8.2% | 7.4% | 5.1% | 3.7% | 3.4% |
教育
在拿坡里有許多公立和私立的高等教育機構,以及為數眾多的學會和研究中心。拿坡里擁有據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立大學:拿坡里腓特烈二世大學,由腓特烈二世創建於1224年[20]。這是意大利南部目前為止最重要的大學,擁有大約10萬名學生和3000多名教授[62]。拿坡里植物園是這所大學的一部分,由約瑟夫·波拿巴創立於1807年,15公頃面積的園內,種植了大約10,000個種類的植物[63]。
拿坡里第二大學成立於1989年,與鄰近的卡塞塔省聯繫密切[64]。拿坡里東方大學是該市一所專門研究東方文化的獨特的教育機構,由耶穌會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從清朝康熙皇帝的宮廷返回後,創建於1732年[65]。
在拿坡里還有其他優秀的大學,例如拿坡里帕斯諾普大學、私立的拿坡里索爾·奧爾索拉·貝寧卡薩大學(Istituto Universitario Suor Orsola Benincasa)和耶穌會開辦的南意大利神學院[66][67]。與其強大的音樂遺產相一致,拿坡里擁有一個學習音樂的場所:聖彼德羅音樂學院。拿坡里最早的音樂學校可以追溯到16世紀西班牙統治時期[68]。
文化
烹飪
拿坡里擁有製作各種著名美食和酒類的漫長歷史;在不同時期曾經受到希臘、西班牙和法國等統治者文化的影響[69]。拿坡里美食在18世紀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69]在味覺方面的成分特別豐富,而又使普通平民能夠消費[70]。
也許拿坡里烹飪最著名的方面是其豐盛的savoury菜餚。拿坡里是比薩餅的發源地[71]。它最初是窮人的食品,但是在斐迪南四世統治時期變得廣為人知:「瑪格麗塔」就是以訪問該市的薩伏依的瑪格麗塔王后命名[71]。傳統上是在燃燒木頭的烤爐中製作,用料受到2004年規則的嚴格控制,必須使用「00」號小麥麵粉、「0」號酵母、天然水、剝皮的番茄或新鮮的櫻桃番茄、海鹽和特級初榨橄欖油[71]。如今Pizza已成為風靡東西方世界的食品。意大利麵條也與該市有關,拿坡里意式肉醬是通常使用的醬料:拿坡里人的標誌就是正在吃一盤意大利麵條的傳說中的人物彼得魯什卡[72]。
拿坡里還擁有一些著名的甜點,包括色彩鮮艷的gelato(意大利手工雪糕),與雪糕類似但是水果成分較多[73]。糕點則包括「zeppole」、「Rum baba|babà」、「sfogliatelle」和「pastiera」,最後一種是特別為復活節預備[74]。另一種季節性的甜點是在聖誕節時食用的「struffoli」,具有蜂蜜的口感[75]。拿坡里還出產飲料:維蘇威火山地區出產「基督的眼淚」(Lacryma Christi)和「Terzigno」等酒類。檸檬酒(limoncello,一種廣受歡迎的檸檬利口酒)也來自拿坡里[76][77]。
音樂
在數百年中,拿坡里在西歐音樂發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78]。拿坡里豐富的音樂傳統可以追溯到西班牙統治時期,那時成立了拿坡里音樂學校。在巴洛克時期後期,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多梅尼科·斯卡拉蒂之父)建立了歌劇的拿坡里學派;這是採用當時新發展的正歌劇形式[79]。另一個起源於拿坡里的歌劇形式是輕歌劇,這是一種與裴高累西和皮契尼有關的喜歌劇;後來焦阿基諾·羅西尼和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都創作過這種類型的作品[80]。宏偉的聖卡洛劇院修建於1737年,這是歐洲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劇院,至今仍是該市的歌劇中心[81]。
最早的六弦結他是由一位拿坡里人Gaetano Vinaccia在1779年發明(稱為浪漫結他);Vinaccia家族還發明了曼陀林[82][83]。拿坡里人和西班牙人一同成為古典結他音樂的先驅,費爾迪南多·卡魯里和莫羅·朱利亞尼是傑出的代表人物[84]。朱利亞尼實際上來自拿坡里王國南部的普利亞,後來移居到拿坡里;他和同時代西班牙的費爾南多·索爾一起,被認為是19世紀最偉大的結他演奏家和作曲家[85][86]。另一位產生世界性影響的拿坡里音樂藝術家是歌劇演唱家恩里科·卡魯索,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男高音[87],並被認為出身於拿坡里的勞工階層[88]。
也許拿坡里音樂最知名的部分還是「拿坡里民謠」(Canzone Napoletana),這種該市固有的民歌有數百首保留曲目,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13世紀[89]。歌曲《我的太陽》(O sole mio)和《登山纜車》(Funiculì Funiculà)都屬於這種風格,在拿坡里以外的地方同樣廣為人知。這種民歌在1835年,由於舉辦一年一度的「皮地格羅塔作曲競賽節」而正式定型[89]。在此領域的著名藝術家有Roberto Murolo、Sergio Bruni和Renato Carosone[90]。在拿坡里還有一種不為外界所知但在本地非常流行的音樂形式,例如「cantautore」(唱作人)和「sceneggiata」(一種音樂肥皂劇);這種風格最著名的藝術家是馬里奧·梅羅拉[91]。
繪畫
在過去數個世紀拿坡里眾多的繪畫中,最具藝術價值的作品屬於17世紀和19世紀。在17世紀,出現了一批呈現自身特色的拿坡里畫家,包括巴提斯泰羅·卡拉喬洛、安尼羅·法爾科內、朱塞佩·德·里貝拉、馬提亞·布列提和盧卡·焦爾達諾,而卡拉瓦喬也在1607年到1610年之間在拿坡里教授美術。到18世紀,拿坡里的繪畫接近了歐洲的潮流。但是到19世紀,拿坡里繪畫的風格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從巴洛克風格轉變為浪漫主義,其代表就是1820年到1850年之間的波西利波畫派,而拿坡里美術學院是該畫派的活動中心。
現代藝術
拿坡里的藝術不僅擁有豐富的過去,同樣也是現代藝術重要的實驗室和國際櫥窗。該市的兩個現代藝術博物館相當活躍:拿坡里藝術宮和唐納雷吉納當代藝術博物館。前者於2005年開設在一座18世紀建築羅切拉宮內,舉辦各種流派藝術作品的展出活動。後者位於母皇(唐納雷吉納)聖母瑪利亞修女院,由阿爾巴多·西薩加以改建,收藏永久藏品。拿坡里的地鐵車站不僅是交通運輸場所,而且設計成約瑟·柯舒斯、米莫·羅泰拉、馬里奧·梅茨等國際知名藝術家作品的展示場所。現在在每年聖誕節期間形成一個傳統:米莫·帕拉迪諾、理查德·塞拉、麗貝卡·合恩、路齊亞諾·法布羅等國際知名藝術家來佈置平民表決廣場。2005年,拿坡里舉辦了「歐洲和地中海青年藝術家雙年展」,有700名青年藝術家參加。
戲劇
戲劇是拿坡里最為古老的藝術傳統之一,其中的傑出人物有安東尼奧·佩蒂托、拉斐爾·維維安尼、愛德華多·德·菲利波等人。愛德華多·德·菲利波的喜劇作品反映拿坡里的人情世態,其中重要作品有《拿坡里,百萬富翁之城》、《人與紳士》等。該市最大的劇院是聖卡爾洛劇院,有3000個座位,是歐洲第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劇院。此外該市還擁有戴安娜、聖費迪南多、博萊科、貝利尼等許多劇院。由於具有悠久的戲劇傳統,以及劇院數量多於意大利其他城市,拿坡里被意大利政府性選為2007-2009年國家戲劇節舉辦城市。
電影
拿坡里和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一起,是意大利和外國電影攝製者表現最多的意大利城市。1898年,盧米埃兄弟就在拿坡里海濱拍攝了一些鏡頭,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有馬里奧·莫尼切利、皮耶·保羅·帕索里尼、里娜·韋特繆勒、維多里奧·狄西嘉、伊托·斯柯拉、迪諾·里西、馬里奧·馬托里、梅爾維爾·謝弗爾森,目前則有馬西莫·特羅西、保羅·格林格拉斯、朱塞佩·托納托雷、納尼·洛伊、保羅·索倫蒂諾。
一些意大利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例如《拿坡里的黃金》、《意大利式結婚》,以及由維多里奧·狄西嘉導演、索非婭·羅蘭和馬切洛·馬斯楚安尼主演的《昨日·今日·明日》,都是在拿坡里拍攝。播出超過10年的肥皂劇《郎心如鐵》也攝製於拿坡里。2019年電影《少年黑手黨》取景於拿坡里。
體育
足球是拿坡里最流行的運動項目,以1904年由一群英國水手傳入該市[92],並且已經深深植入當地文化中。當地文化中:從scugnizzi(拿坡里的街童)到職業水平,每個人都踢足球。來自該市最著名的俱樂部是拿坡里足球俱樂部,主場為Fuorigrotta區的聖保羅球場(Stadio San Paolo),參加高水平的意大利足球甲級聯賽,在迭戈·馬勒當拿加盟的時代曾兩度獲得冠軍,並曾經贏得歐洲聯盟杯[93]。該市產生了眾多的職業球員,其中最著名的有奇羅·費拉拉和法比奧·卡納瓦羅,後者作為隊長帶領意大利國家足球隊贏得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被選為國際足協世界足球先生。來自該市較小的俱樂部還有Sporting Neapolis和Internapoli,他們的主場在Arturo Collana球場。該市也參與其他一些較少普及的運動:拿坡里籃球隊代表該市參加意大利籃球甲級聯賽;帕特諾佩欖球隊曾兩度贏得意大利欖球甲級聯賽。其他運動項目還有水球、賽馬、航海,以及劍術、拳擊、跆拳道等。拿坡里國家劍術學校是意大利唯一授予「劍術大師」頭銜的地方[94]。
交通
拿坡里與高速公路的聯繫良好。意大利最長的一條高速公路,A1高速公路(太陽高速公路),從拿坡里向北一直通往米蘭[95]。A3高速公路向南通往薩萊諾,接上通往雷焦卡拉布里亞的高速公路。A16高速公路因為連接第勒尼安海和亞得里亞海[96],又稱為兩海高速公路,從拿坡里向東通往普利亞大區的Canosa[97]。
2007年,拿坡里與羅馬之間已有高速鐵路相通,火車時速達到每小時300公里,使得旅行時間縮短到不到一小時[98]。
在拿坡里市內,有許多公共交通的形式,包括有軌電車、無軌電車、公共汽車、纜車[99]和地鐵,拿坡里地鐵是一個擁有數條線路的單一系統[99]。郊區鐵路服務由意大利國鐵、循環列車(Circumvesuviana)、Ferrovia Cumana和拿坡里地鐵公司提供。該市主要的火車站是拿坡里中央車站,位於加里波第廣場;另一個重要車站是拿坡里佛萊格雷營車站(Napoli Campi Flegrei)[100]。拿坡里有許多街道都非常狹窄,因此結構緊湊的掀背車和速克達極為常見[101]。
拿坡里港口有一些渡輪、水翼艇和雙體船為公眾服務,其中大部分是前往拿坡里省內的卡普里島、伊斯基亞島和索倫托等地,和薩萊諾省的薩萊諾、波西塔諾和阿馬爾菲[102]。不過也有一些是前往較遠的目的地,例如西西里島、撒丁島、龐廷群島和伊奧利亞群島[102]。在港口有許多重要的貨運企業。位於郊區的拿坡里國際機場是意大利南部最重要的機場,每年運送數百萬旅客,而每天到發大約140個航班[103]。
位於卡波迪基諾區域的拿坡里國際機場是服務拿坡里的主要機場。
旅遊
拿坡里是意大利重要的旅遊城鎮之一,被《米芝蓮旅遊指南》評為「三星級旅遊推薦」(最高級別)[104]。拿坡里的治安欠佳,小偷問題尤其嚴重,在地鐵車廂及火車站大堂都有不少的吉卜賽人專門對遊客下手。
人文古蹟
自然景觀
名人
|
|
友好城市
與拿坡里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的城市如下[105]:
- 鹿兒島(日本)
- 雅典(希臘)
- 布達佩斯(匈牙利)
- 克勒拉希(羅馬尼亞)
- 加夫薩(突尼西亞)
- 納布盧斯(巴勒斯坦)
- 貝島(馬達加斯加)
- 帕爾馬 (馬略卡)(西班牙)
- 聖地牙哥 (古巴)(古巴)
- 錫蓋圖-馬爾馬切伊(羅馬尼亞)
- 華倫西亞(委內瑞拉)
- 鄭州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考文獻
- ^ 'City' population(i.e. that of the commune or municipality). City of Nap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muni-italiani.it. 2012. Retrieved April 11, 2012.
- ^ Principal Agglomerations of the Worl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itypopulation.de. October 1, 2011. Retrieved April 1, 2012.
- ^ 張紹飛撰; 王佳; 葛岳靜修訂. 那波利(那不勒斯).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3-06-15 [2023-09-11].
- ^ 周定國 (編). Napoli 那波利(那不勒斯).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664.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NLC 003756704.
英語慣用名 Naples
- ^ Perché Napoli è detta partenopea?. [2023-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2).
- ^ 6.0 6.1 World Gazetteer: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of Europe. world-gazetteer.com. [201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1) (英語).
- ^ Naples. Britannica.com. 2008年1月8日 [201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英語).
- ^ 8.0 8.1 Greek Naples. Faculty.ed.umuc.edu.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1日).
- ^ Center of Naples, Italy. Chadab Napoli. 2007-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 ^ Napoli (Neapolis). Archeona.arti.beniculturali.it.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6月10日).
- ^ 11.0 11.1 11.2 Antic Naples. Naples.Rome-in-Italy.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5日).
- ^ 1913年天主教百科全書,拿坡里條目
- ^ 13.0 13.1 Wolfram, Herwig. The Roman Empire and Its Germanic Peop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10-20]. ISBN 978-0520085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 ^ Belisarius - Famous Byzantine General. About.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8月30日).
- ^ 15.0 15.1 Kleinhenz, Christopher. Medieval Italy: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2008-10-20]. ISBN 978-0415221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 ^ 16.0 16.1 16.2 McKitterick, Rosamon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10-20]. ISBN 978-0521853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 ^ Bradbury, Jim.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Medieval Warfare. Routledge. [2008-10-21]. ISBN 978-04152212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 ^ Kingdom of Sicily, or Trinacria. Britannica.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26日).
- ^ Swabian Naples. Faculty.ed.umuc.edu.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1日).
- ^ 20.0 20.1 Italy: PhD Scholarships in Various Fields at University of Naples-Federico II. ScholarshipNet.info.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30日).
- ^ 21.0 21.1 21.2 Sicilian History. Dieli.net.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4日).
- ^ Naples - Castel Nuovo. PlanetWare.com.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8日).
- ^ Bruzelius, Caroline. "ad modum franciae": Charles of Anjou and Gothic Architecture in the Kingdom of Sicily.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 ^ Constable, Olivia Remie. DM Housing the Stranger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Lodging, Trade, and Travel. Humana Press. ISBN 1588291715.
- ^ Angioino Castle, Naples. Naples-City.info.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9月29日).
- ^ Aragonese Overseas Expansion, 1282-1479. Zum.de.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2月29日).
- ^ Hzhn5HLhnkkhWHHhXn!602093125?docId=5000263626 Ferrante of Naples: the statecraft of a Renaissance prince. Questia.com. 2007年10月7日.
- ^ Naples Middle-Ages. Naples.Rome-in-Italy.com.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0日).
- ^ 29.0 29.1 29.2 Spanish acquisition of Naples. Britannica.com.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18日).
- ^ Don Pedro de Toledo. Faculty.ed.umuc.edu.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9日).
- ^ Naples Through the Ages. Fodors.com.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20日).
- ^ Charles VI, Holy Roman emperor. Bartleby.com.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2日).
- ^ Charles of Bourbon - the restorer of the Kingdom of Naples. RealCasaDiBorbone.it.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9月26日).
- ^ 34.0 34.1 34.2 34.3 The Parthenopean Republic. Faculty.ed.umuc.edu.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年3月6日).
- ^ 35.0 35.1 35.2 Austria Naples - Neapolitan War 1815. Onwar.com.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年7月31日).
- ^ 36.0 36.1 La dolce vita? Italy by rail, 1839-1914. Questia.com.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24日).
- ^ 37.0 37.1 Why Neo-Bourbons. NeoBorbonici.it.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2日).
- ^ Italians around the World: Teaching Italian Migration from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AH.org.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1月27日).
- ^ Social Networks and Migrations: Italy 1876-1913. Enrico Moretti. 2007年10月7日.
- ^ 40.0 40.1 Bombing of Naples. Faculty.ed.umuc.edu.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6月11日).
- ^ Contemporary Time. Naples.Rome-in-Italy.com.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0日).
- ^ North and South: The Tragedy of Equalization in Italy (PDF). Frontier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2月26日).
- ^ Naples at the mercy of the mob. BBC.co.uk.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6月14日).
- ^ Berlusconi Takes Cabinet to Naples, Plans Tax Cuts, Crime Bill. Bloomberg.com. 2007年10月7日.
- ^ 45.0 45.1 45.2 Demographics of Naples. Faculty.ed.umuc.edu.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8日).
- ^ Demographics. ISTAT.it.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4月26日).
- ^ Istat 2001年意大利人口统计资料.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2).
- ^ 48.0 48.1 Commune Napoli. ISTAT.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19日).
- ^ historical centre. INaples.it.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10日).
- ^ Historic Centre of Naples. UNESCO.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4月12日).
- ^ 51.0 51.1 Naples. Red Travel.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3月3日).
- ^ Naples: View across the Piazza del Plebiscito. Telegraph.co.uk.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31日).
- ^ 53.0 53.1 Napoli. Best.unina.it.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15日).
- ^ 54.0 54.1 Saint Gennaro. SplendorofTruth.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5月22日).
- ^ Ceva Grimaldi, Francesco. Della città di Napoli dal tempo della sua fondazione sino al presente (1857). Original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Villa Comunale. Faculty.ed.umuc.edu.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年8月29日).
- ^ 57.0 57.1 Parco Virgiliano. SkyTeam.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0月3日).
- ^ Alfa Romeo - Company History. FundingUniverse.com. 2008-01-08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3).
- ^ 59.0 59.1 59.2 59.3 59.4 Rapporto sullo stato dell'economia della Provincia di Napoli. Istituto ISSM. 2008-01-08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 ^ Lavoro: a Napoli disoccupazione al 28%. Intrage.it. 2008-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1-25).
- ^ Napoli e dintorni. Napoli nella storia. Kenzo Tange ref. pp.38 of google books. Touring club italiano. 2001 [2016-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 UNINA.it.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29日).
- ^ Orto Botanico di Napoli. OrtoBotanico.UNINA.it.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12日).
- ^ Scuola: Le Università. NapoliAffari.com.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7月19日).
- ^ Ripa, Matteo. Memoirs of Father Ripa: During Thirteen Years Residence at the Court of Peking in the Service of the Emperor of China.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 ^ Pontificia Facoltà Teologica dell'Italia Meridionale. PFTIM.it.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9日).
- ^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Suor Orsola Benincasa - Napoli. UNISOB.na.it. 2007年10月7日 [2008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3月5日).
- ^ History. SanPietroaMajella.it. 2007年10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7日).
- ^ 69.0 69.1 La cucina tradizionale napoletana. eat-oline.net. 2007年6月24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19日).
- ^ The Foods Of Sicily - A Culinary Journey. ItalianFoodForever.com. 2007年6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12日).
- ^ 71.0 71.1 71.2 Pizza - The Pride of Naples. HolidayCityFlash.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6月19日).
- ^ La cucina napoletana. PortaNapoli.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5日).
- ^ Healthy treat: Napoli's Gelato serves up an Italian dessert. Topeka Capital-Journal.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月16日).
- ^ Campania - Cakes and Desserts. Emmeti.it.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6月5日).
- ^ Struffoli - Neapolitan Christmas Treats. About.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10日).
- ^ Lacryma Christi - A Legendary Wine. BellaOnline.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9日).
- ^ Limoncello. PizzaToday.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2月23日).
- ^ Naples. AgendaOnline.it.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年4月7日).
- ^ Timeline: Opera. TimelineIndex.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0月11日).
- ^ What is opera buffa?. ClassicalMusic.About.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20日).
- ^ Teatro San Carlo. WhatsOnWhen.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22日).
- ^ Vinaccia 1779. EarlyRomanticGuiar.com. 2008年1月8日 [2022年3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3月15日).
- ^ Tyler, James. The Guitar and Its Music: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Classical Era. Routledge. [2022-03-29]. ISBN 019816713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 ^ Cyclopaedia of Classical Guitar Composers. Cyclopaedia of Classical Guitar Composers.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1月14日).
- ^ The Masters of Classical Guitar. LagunaGuitars.com.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9日).
- ^ Starobin Plays Sor and Giuliani. FineFretted.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3月16日).
- ^ Enrico Carus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6日).
- ^ Enrico Caruso. Grandi-Tenori.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2月9日).
- ^ 89.0 89.1 History. FestaDiPiedigrotta.it.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2月23日).
- ^ Artisti classici napoletani. NaplesMyLove.com. 2008年1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2日).
- ^ Mario Merola. Guardian.co.uk. 2008年1月8日.
- ^ Storia Del Club, by Pietro Gentile and Valerio Rossano. Napoli2000.com. 2007年6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2日).
- ^ Storia. CalcioNapoliNet.com. 2007年6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8月9日).
- ^ Fencing. 2008年6月12日 [2008年10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月2日).
- ^ Driving around Italy. OneStopItaly.com.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
- ^ A16 - Autostrada dei due Mari. AISCAT.it.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7).
- ^ A3. AISCAT.it.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7).
- ^ High Speed Rail Operations, Italy. Railway-Technology.com.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3).
- ^ 99.0 99.1 Naples Italy Transportation Options. GoEurope.com.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6).
- ^ The Naples Train Station-Napoli Centrale. RailEurope.com.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9).
- ^ Naples - City Insider. Marriott.co.uk.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 ^ 102.0 102.1 Ferries from Naples. ItalyHeaven.co.uk. 2007-06-26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5).
- ^ Nap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 (PDF). Gesac.it. 2007-06-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4-08).
- ^ travelguide.michelin.com. Travelguide Naples. travelguide.michelin.com. [2020-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英語).
- ^ Gemellaggi. Comune di Napoli. 2008年1月8日 [2008年10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