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約翰·麥凱恩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58.160.82.97留言2008年9月4日 (四) 02:56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約翰·麥凱恩
美國亞利桑那州資深參議員
现任
就任日期
1987年1月6日
与瓊·凱爾同时在任
前任貝利·高華德
继任現任(2011)
个人资料
出生 (1936-08-29) 1936年8月29日88歲)
美屬巴拿馬運河區
政党共和党
配偶(1) 卡羅·西普,離婚 (2) 辛蒂·亨絲莉·麥凱恩
宗教信仰圣公会

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三世John Sidney McCain III,1936年8月29日)是美國的政治家、相當具有影響力的共和黨人物,現為亞利桑那州資深參議員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

麥凱恩生於美国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域,父親小約翰·席德尼·麥凱恩John Sidney McCain Jr.)和祖父老約翰·席德尼·麥凱恩John Sidney McCain Sr.)皆曾晉階至美國海軍上將,並共同成為編號DDG-56的亞歷·柏克級驅逐艦「約翰·席德尼·麥凱恩號」(USS John S. McCain)的冠名緣由。麥凱恩在維吉尼亞州亚历山德里亚圣公会中學和安那波利斯美国海军学院接受教育。他接著擔任海軍的飛行員,在越戰执行战斗任务,被俘並拘禁了長達五年半的時間,也使他成為全国知名人物。

获釋回国後,麥凱恩在1982年當選亞利桑那州第一選區的眾議員,並在1986年當選參議員。他目前已經連任至第四屆參議員任期了。

麥凱恩在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曾經角逐共和黨的提名,但被喬治·沃克·布希擊敗。2007年2月28日宣布参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

早年生活和軍事生涯

麥凱恩生於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域一個名為可可索羅Coco Solo)的美國海軍基地。儘管生於美國境外,他的雙親皆為美國公民、並且在出生時皆已取得公民籍,這代表麥凱恩仍有資格參選總統[1]。麥凱恩的父親小約翰·麥凱恩和祖父老約翰·麥凱恩皆為知名的美國海軍上將,當後來麥凱恩於越戰中被俘虜時,他的父親仍於越南戰區指揮軍隊。他的祖父曾在1945年二戰的沖繩島戰役中指揮海軍飛行隊。他的母親為蘿伯塔·萊特(1912年生)。麥凱恩就讀了位於亚历山德里亚的聖公會中學(Episcopal High School)並且於1954年畢業。在那年秋天,如同祖父和父親選擇的道路,麥凱恩進入了美国海军学院就讀,並且在1958年畢業。在1965年,麥凱恩與一名來自費城的女模特兒卡羅·西普結婚,不過兩人後來在1980年4月2日離婚[2]

File:Jmpolit01.jpg
站在右邊的是擔任飛行教員的中尉約翰·麥凱恩,其他人是他的飛行中隊成員。時值1965年。

在從安那波利斯畢業後,麥凱恩先後前往位於佛羅里達州彭薩克拉(Pensacola)以及德州的柯柏斯克里斯提(Corpus Christi)的海軍飛行基地接受訓練,在柯柏斯克里斯提的一次練習飛行中麥凱恩的飛機發生意外墜落至柯柏斯克里斯提灣,但麥凱恩僥倖逃生只受到了輕傷[3]。最後他終於畢業,並且进入海軍的轻型攻擊部队。

越戰

麥凱恩在1967年7月29日又一次死裡逃生。當時美國海軍的佛瑞斯塔號航空母艦(CV-59)正駛離越南海岸準備發起攻擊行動,一架停在甲板上的F-4幽靈式戰鬥機掛載的火箭突然意外發射,擊中了麥凱恩所駕駛、正準備起飛的A-4E天鷹式攻擊機[4]。撞擊力量擊破了天鷹攻擊機的油箱,造成燃油開始洩漏,兩枚機載的炸彈也掉了下來。麥凱恩爬出了駕駛艙,跳離正在燃燒中的航空母艦甲板,緊接著就在意外發生的90秒後,掉落的炸彈在飛機底部爆炸。麥凱恩的腿部和胸部都被彈片擊中,但仍僥倖逃過一劫。爆炸和接踵而來的大火造成艦上134名水手罹難,62人受伤,摧毀了至少20架飛機,並差點造成航艦沉沒[5]

在佛瑞斯塔號事故後,麥凱恩加入了海軍VA-163「聖徒」飛行中隊,在1966年10月26日被分派至人手短缺的奧里斯卡尼號航空母艦(CV-34)。但在麥凱恩到達前不久,闪光弹走火造成航艦甲板起火,造成44人死亡,包括了24名飛行員在內。聖徒中隊是越戰中阵亡率最高的飛行中隊。

據傳當麥凱恩戰機被擊落後,北越士兵將其拉出水面俘虜的鏡頭。

1967年10月26日,麥凱恩駕駛的A-4天鷹式攻擊機被一枚北越的防空飛彈擊落,墜毀在白竹湖(Truc Bach)附近,在彈射出飛機時他還摔斷了雙臂和一條腿。在他逐漸恢復意識後,發現自己已被一大群越共包圍,不斷對他吐口水和踢踹,還扯掉了麥凱恩的飛行員服裝。他被北越士兵抓去拷問,拷問過程中還用刺刀戳擊他的左腳和鼠蹊部,他的肩膀也被步槍槍托所擊碎。接著麥凱恩被轉移至華盧監禁所(Hoa Lo)—也就是被美軍俘虜們戲稱為「河內希爾頓」的地方[6]

當麥凱恩抵達河內希爾頓後,他被監禁於一間小囚房裡,並且每天都會被審訊。由於麥凱恩拒絕向北越提供任何情報,他經常被拷打至失去意識為止[7]

當北越人發現麥凱恩的父親是美軍太平洋指揮總部(CINCPAC)的總指揮官—所有美軍在越南的部隊的指揮官時,北越人給了麥凱恩被釋放回國的機會,但他斷然拒絕了交换条件[8]

1974年4月24日麥凱恩剛被釋放回美國後接受訪問的鏡頭。

有一次在經過嚴厲而殘忍的拷打後,當麥凱恩的手臂已被打到抬不起來時,他被迫簽下一份由越南文寫成的反美宣傳文件。依據麥凱恩的說法,誤簽這份文件是他身為戰俘的數年裡最感到後悔的一件事。不過在麥凱恩簽下文件後,北越人覺得這份文件不夠好而沒有使用,試著強迫他簽下第二份聲明,這次麥凱恩拒絕了。由於不斷拒絕北越的要求,麥凱恩每週固定都要被拷打兩到三次[9]

麥凱恩在北越當了五年半的戰俘,大多數時間都被拘禁於臭名昭彰的河內希爾頓,最後他終於在1973年被釋放。由於最初拒絕北越提供的特殊釋放的機會,麥凱恩被額外拘禁了將近五年的時間。在被釋放後不久麥凱恩重新返回崗位,成為海軍VA-174「地獄剃刀」飛行中隊的指揮官:一支駐紮在東海岸、配備A-7海盜式攻擊機的海軍訓練中隊[10]。在1976年他成為美國海軍在參議院的聯絡官[11]。他在1981年以上校的軍階自海軍退休[12]。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他總共取得一枚銀星獎章、一枚銅星獎章、一枚功勳勳章(Legion of Merit)、一枚紫心勳章、以及一枚飛行十字勳章(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

麥凱恩是目前美國參議院裡伍名越南老兵之一,另外有內布拉斯加州的共和黨議員查克·哈格爾、以及麻薩諸塞州的民主黨議員約翰·凱利[13]

政治生涯

參議員約翰·麥凱恩。

在1981年麥凱恩與辛蒂·亨絲莉結婚,並且遷徙至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他在那裡替岳父經營的百威啤酒代理分销公司工作,在那裡他也開始得到當地商業團體的政治支持[11]。當亞利桑那州任職最久的共和黨眾議員約翰·雅各·羅德(John Jacob Rhodes)宣布退休時,麥凱恩宣布將角逐以共和黨籍參選1982年的眾議員選舉,最後成功當選[14]。在1986年,順應共和黨參議員貝利·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的退休,麥凱恩也成功在接下來的選舉中接替他的參議員職位。

2000年總統提名

在1997年,時代雜誌將麥凱恩列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麥凱恩在1999年所寫的回憶錄《將門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成為了最暢銷書,這也促漲了他的總統選舉聲勢。麥凱恩跳過了在愛荷華州的共和黨初選,專注於贏得新罕布夏州的初選。在訪問至一個城鎮時他发表了10分鐘的演講(主題為竞选改革議題),接著宣布他將會留在那裡回答每一個人的問題。他在新罕布夏州逗留了200多個地點,幾乎走遍新罕布夏州的每一個鎮,試圖以這種「零售政治」的宣傳方式戰勝布希的家族名聲。最後他以49-30的票數贏得新罕布夏州初選,瞬間成為时下知名人物。分析家預言若是麥凱恩在南卡羅來納州獲勝,他將會擁有無可抵擋的獲勝氣勢。然而,麥凱恩輸掉了南卡羅來納州的初選,使得布希重振選舉氣勢。分析将麥凱恩在南卡羅來納州落败归咎于布希動員了該州的福音派選民,同時麥凱恩的選戰策略有失误,将布希的诚实与时任总统克林顿做比较的竞选广告给选民的感觉过于负面[15]。双方均指责对方有攻轩行为。據傳布希陣營還發起了一次虛假的電話民意調查以抹黑麥凱恩,鎖定南方的保守派共和黨選民為目標,在電話中质问选民是否支持麥凱恩,如果他與黑人婦女有混血私生女。麥凱恩實際上的確从孟加拉领養了一个女兒。這種抹黑論調在布希的選戰助手卡爾·洛夫(Karl Rove)所著的Bush's Brain一書裡也出現過[16]。除此之外,保守派的評論家Rush Limbaugh也表態支持布希的選戰。

File:McCain-Bush-050321.jpg
麥凱恩和布希總統在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2005年3月21日。

在南卡羅來納州被擊敗後,麥凱恩再也沒有恢復最初的氣勢,雖然他後來仍贏得了密西根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初選。不過,麥凱恩在維吉尼亞州的一次演講中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在演講中麥凱恩批評了右派的福音教派名人如Pat Robertson和Jerry Falwell,這個錯誤最終使他失去了贏得密西根州初選所能帶來的氣勢。麥凱恩接著在維吉尼亞州的初選中落敗,並在隔週密集的初選日裡連續輸掉13個州裡的9個州。麥凱恩的失敗被認為是因為他的錯誤發言所導致,尤其是他之前曾錯誤指控布希有反天主教傾向[17]。同時也是因為他錯誤的批評了右派宗教人士[18]。麥凱恩還被批評曾經稱呼那些俘虜他的越南人為「gooks」(對亞裔人士的貶稱)[19],最初麥凱恩堅持使用這一詞是正確的[20],在遭遇沉重批評後,麥凱恩才終於願意對此道歉。由於道歉的遲緩,這起事件也激起了亞裔美國人的憤怒。麥凱恩之後仍贏得了幾個州的初選(麻薩諸塞州、羅德島州、康乃迪克州和佛蒙特州),但最後仍無法與布希相較量。

2004年總統選舉

麥凱恩在200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裡公開支持布什。自從2001年911襲擊事件以來,他經常讚美布什在反恐戰爭中的領導能力。麥凱恩的老友和同僚、也是2004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麻薩諸塞州參議員約翰·凱利據傳還曾邀請麥凱恩擔任他的競選搭檔[21]。不過,麥凱恩在選戰中一直站在布希陣營一邊,但在快艇老兵事件中,他说对凱利的服役紀錄的攻击是「不誠實而且可恥的。」[22]

2008年總統選戰

在2006年的期中選舉後,麥凱恩組成了一支研究小組,考察2008年參選總統的可能性。2007年2月28日他宣布角逐2008年美国总统职位。

如果麥凱恩在2008年的選舉中獲勝,他將成為美國史上依據就任時間計算第二年長的總統,72歲的年紀超過了1980年以69歲高齡就任總統的隆納·雷根。麥凱恩也否認了有關他的年齡和健康狀況的疑慮(2000年罹患皮肤癌),在2005年時宣稱他的健康狀況「非常良好」[23][24]

麥凱恩在2008年的選舉中佔有的許多優勢[25]包括他是全國知名的政治人物、曾發起許多主要的遊說案和競選資金改革法案、並且帶頭揭發了阿布拉莫夫醜聞[26]、服役记录(包括了曾經身為戰俘的紀錄)、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也曾大顯鋒頭(贏得了共和黨新罕布夏州初選)、廣泛的募款管道和能力、2004年的總統選舉裡大力協助了布希總統、及對中間選民的巨大感召力。麥凱恩對民主黨選民也有一定吸引力,例如有报道約翰·凱利曾邀請他擔任2004年民主党的副總統候选人。在2007年1月進行的一次民調中,他的支持度仅落后希拉蕊·柯林頓一个百分点[27]。在2006年的期中選舉裡,麥凱恩參與了共和黨的346場競選集會、募集超過$1050萬元選舉資金。他還捐出了其中的$150萬元給聯邦、州、和地方共和党人士。

在2006年5月,麥凱恩发表了福音教派牧師Jerry Falwell所創立的自由大學(Liberty University)的开学演讲。在2000年選戰中他批評Falwell是“狭隘的特工”,媒體对此进行大幅報導,麥凱恩宣稱他永遠不會收回这个指称。在大學開幕典禮上他也解釋了參與2008年總統選舉的可能性、以及他與Falwell之間的關係,稱他們兩人已經讨论过相同的價值觀了[28]

不過,在2006年12月,麥凱恩推行了一項名為「停止在線上剝削我們孩子」的法案[29],將會規定上百萬個商業網站和個人部落格必須申報他們所刊載的違法圖片或影片,否則將會被處以$300,000元的罰款。這個法案將會影響所有大量的社交網站,而且並沒有明確定義審查的範圍和程度。一般推測這樣的法案將會激起許多線上網站用戶的反彈,並且對麥凱恩的2008年選戰有相當的負面影響。

選戰過程

麥凱恩於超級星期二中大獲全勝,確立了其在共和黨內領先的地位,朝總統候選人提名近了一步。[30] 經過了2008年2月5日超級星期二後,羅姆尼宣佈退出角逐選,選票人數距離第二名的麥克·赫卡比則在3月4日的「迷你星期二」後承認敗選,確定由麥凱恩代表共和黨競逐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總統布什正式表態支持麥凱恩,布什在白宮接見了麥凱恩和他的妻子辛迪,並相信麥凱恩會取得總統大選的勝利;麥凱恩在共和黨內也曾受到保守派的質疑,認為他的立場不夠保守。[31]

勝出州份

超級星期二

2008年3月4日

已獲得足夠的黨代表票數

政治觀點

麥凱恩一生都是共和黨員,並且被美國保守派聯盟American Conservative Union)列為參議院裡保守程度第83名的參議員[32]。不過,麥凱恩也支持了一些共和黨所反對的法案,並被美國媒體稱為共和黨裡的「異議份子」[33]

外交政策

麥凱恩在五角大廈發表演說,1997年9月19日。

麥凱恩一直表現出他在外交政策上的鷹派立場。他支持2003的伊拉克戰爭、支持美國推翻海珊政權的決定、支持在伊拉克維持長久的駐軍、並且支持大多數布希總統的外交政策[34]。他在2004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便是以外交政策為主軸。儘管支持戰爭,麥凱恩也曾建議布希政府改變對伊拉克的政策、但同時也要「維持既有路線」。他批評了五角大廈好幾次,認為他們在伊拉克的駐軍數量過低[35],並且還主張應該吸納不同種族群體的人員參與伊拉克國民軍,以表現多族群的面貌。他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更努力維持公眾對於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強調道:「在海珊被推翻並遭囚禁之後,美國、伊拉克、以及全世界都因此變的更好了…為了紀念美軍的奉獻,我們必須將這場戰爭視為是一場邁向勝利的任務。」

麥凱恩也曾表達他對前國防部長唐納德·倫斯斐的「不信任態度」,但拒絕以他的名義要求他辭職,他解釋道:「是總統挑選了這支團隊,只要總統願意,他有權利選擇維持這支團隊。」[36]

環保議題

與布希政府和其他共和黨人不同的是,麥凱恩也關注全球暖化和其他的環保議題[37]。他也表示反對在北極圈野生動物保護區進行石油探測,他在國會的投票紀錄也顯示了這一傾向[38][39]。不過,他也曾經投票贊成允許石油探測的法案[40]

麥凱恩反對政府向乙醇燃料業界的補貼。在2000年的選舉中他放棄了大多數愛荷華州的初選,便是因為了解到他對乙醇燃料業的長期反對使他沒有機會在這樣一個乙醇汽油業盛行的州份獲勝。

麥凱恩也是共和黨內環境保護聯盟Republica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的成員。

社會議題

麥凱恩投票反對了聯邦婚姻修正案Federal Marriage Amendment):一項以否認同性婚姻為目標的法案。他主張每個州應該有權利選擇是否承認同性婚姻[41] [42]。不過他也支持在亞利桑那州禁止同性婚姻的提案,雖然提案最後在2006年闖關失敗[43]。在1984年6月26日,麥凱恩投票支持編號H.R.5490的反墮胎修正案,將「人」定義為包括尚未出生的嬰兒,從懷孕開始便算在內。他支持的類似法案還包括了H.R. 552生命權利法案,這個法案在2005年2月2日被提出,目的是要「對於每個出生和未出生的人類提供相同的生命權利保護」。

非法移民

麥凱恩投票支持了一項移民法案,賦予大約1,200-2,000萬的非法移民取得合法居留权的途径,並且創設替移民設計的就業計畫。他也支持了一些放鬆美國移民政策的法案[44],包括了對H-1B簽證計畫的擴展(雖然那並非正式的移民簽證)。在2005年,他與民主黨參議員泰德·甘迺迪一同發起了一項以擴展工作簽證為目標的法案[45]。不過,他也投票支持禁止所有帶有愛滋病的人取得移民資格[46]。在談及2006年對美國移民改革法案的抗議活動時,麥凱恩對西裔美國人社群提出警告,指出若是太多西裔國家色彩的旗幟飄揚在抗議會場,恐怕會引起美國公眾的反彈[47]。在一次接受訪問中,麥凱恩在被問到對由移民法案的看法時(包括了在美國-墨西哥邊界建立圍欄)這樣說道:「以短期間來看,那或許會保護我們的土地」但他繼續說道「以長期來看,如果你疏離那些西裔美國人,你將會付出很沉重的代價。除此之外,我認為圍欄是最沒有效率的做法,但如果人們真的想要,我還是會建立這道該死的圍牆。」[4]

教育

麥凱恩曾表示他支持將智能设计论包括在學校的教材裡[48]。在2005年麥凱恩告訴Arizona Daily Star日報:他相信「所有的觀點」都應該讓學生知道[48]

麥凱恩也支持幹細胞研究,儘管他之前曾經反對過[49]

中東

麥凱恩堅定地支持以色列。在2002年5月23日出席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的一次演講中他便明確表達了這樣的立場。在2006年以黎衝突中麥凱恩表示以色列軍方對於伊斯蘭游擊隊所採取的反擊行動是正當的:「試想如果某個傢伙跨越我們的國界、殺害或綁架我們的士兵,我們會作出什麼回應?」他並且說「你覺得我們會表現徹底自制的態度嗎?那樣的自制要求應該施加在真主黨和那些支持它的國家身上—尤其是伊朗。」每當麥凱恩談及外交事務時便會變得相當暢談並且無所節制,尤其是當他談及自己對北韓伊拉克、以及美國反恐戰爭的觀點時[50]

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中麥凱恩曾企圖遊說FIFA禁止伊朗參賽[51],以懲罰之前伊朗總統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說出猶太人大屠殺從未發生過的言論(這樣的言論在比賽的舉行地德國是違法的)。

「14人幫」和參議院議事阻撓

在2005年5月23日,麥凱恩與其他13名參議員達成了一個跨黨派協議,阻止民主黨繼續使用議事阻撓手段干擾國會運作,同時也阻止了共和黨人繼續實行所謂的「核子手段」(以多數派優勢快速通過法案)的僵局。在這個協議之下,參議員們仍會保有對法官提名的議事阻撓權力,但民主黨同意只會在「極端的情況下」才會以此阻撓布希的提名人選,而參與協議的共和黨人則必須反制同僚的核子手段投票。由於這個協議,最後布希對上訴法院所提名的最受爭議的三名法官都被參議院所通過了。

對非常規囚犯的拘禁和拷問

身為曾經淪為戰俘的越戰老兵,麥凱恩原本一直對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對非常規戰俘的拘禁和待遇議題諱忌如深。但到了2005年10月3日,麥凱恩主動發起了一項被稱為「麥凱恩拘禁修正案」的法案,這項法案在2005年10月5日被參議院以90-9的票數通過[52]。這項法案禁止對戰俘實行不人道的待遇,包括了那些在關塔那摩灣的戰俘在內。

在2005年12月15日,布希總統宣布他會接受麥凱恩的意見,並且會「讓全世界知道,這個政府(美國)並不會對囚犯實行拷問,同時也會遵守國際的人道協議,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53]布希總統在2005年12月30日再度聲明了他的看法,並且簽下一份署名的聲明,但仍保留了身為總統的法案解讀權限,以在必要時避免恐怖攻擊發生[54]

麥凱恩認為美國的軍事和情報人員在未來的聲譽會因為2006年的虐囚醜聞而蒙上一層陰影,他擔心政府的政策最終會導致美國囚犯也蒙受拷問的危險,草率執行死刑和其他酷刑,而沒有考慮到日內瓦公約的約束。他主張他提出的法案能使囚犯們得知審判中的重要情報,並且會避免刑求逼供的現象。他也主張這項法案能使中央情報局免於遭受虐待囚犯的指責。麥凱恩堅持這項法案的重要性是超乎政治考量的。

擁有在越南遭受囚禁達6年的戰俘經驗,麥凱恩也在2006年9月於參議院促成了一項協議,通過2006年的「軍事委員會法」(Military Commissions Act),禁止執政部門以人身保護令條款為由拘押那些所謂的「非法戰鬥人員」,並且使囚犯有機會在法院上對自己的拘禁提出抗辯(麥凱恩曾於1968年遭北越俘虜時被迫簽下一份假的聲明)。麥凱恩的協議案也赦免了所有在2005年12月30日之前9年曾經對軍事囚犯從事刑求逼共以取得虛假口供的美國官員[55]。這則法案最後終於在2006年10月17日由布希總統簽署頒布。

競選籌款管制

麥凱恩主張透過政府管制選舉中的競選募款和資金流動,他在2000年的總統選舉中便將競選籌款改革作為選戰的重要議題之一。與威斯康辛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拉斯·費高德一同提出2002年的兩黨競選改革法案(Bipartisan Campaign Reform Act),禁止對全國性政黨進行毫無限制的捐款,並且限制在特定議題上進行過度宣傳[56]

預算

在經濟政策上,麥凱恩通常強調減少預算赤字,而非共和黨一般主張的減稅措施。這與布希總統在2000年總統選舉時以減稅作為主要政見形成強烈對比[57],在布希成為總統後,麥凱恩仍然反對布希所提出的減稅措施[58]。麥凱恩也是參議院裡最常批評政治分肥現象的參議員之一[59]

爭議

基廷五人事件

被稱為「基廷五人」(Keating Five)的事件指的是一起在1980年代末期與大量信貸機構破產有關的國會醜聞。麥凱恩與其他幾名國會議員在1987年曾與聯邦住房貸款委員會Federal Home Loan Banks Board)主席Edwin J. Gray至少見兩次面,商討如何阻止政府接管林肯儲蓄信貸Lincoln Savings and Loan)銀行,當時這間銀行是查理斯·基廷Charles Keating)的美洲大陸公司American Continental Corporation)旗下機構。在1982年至1987年之間,麥凱恩從基廷和其幕僚那裡取得了大約$112,000元的政治捐款,此外麥凱恩的妻子和岳父在1986年4月投資了$359,100元至基廷擁有的一間購物中心。麥凱恩家人和保姆還从基廷处报销至少九次旅行費用,有時候免费搭乘大陆航空的班机。在得知基廷的林肯儲蓄信貸銀行發生問題後,麥凱恩趕緊支付了所有的空中航程費用,一共高達$13,433元[60]。聯邦政府最後對基廷提出了高達$11億元的訴訟,指控他掏空林肯銀行的儲蓄挪作私用和投入政治捐款。麥凱恩由于为基廷出面干预联邦管制机构和行为失察,遭到參議院風紀委員會的譴責。在談到基廷五人事件時,麥凱恩說:「這件事帶給人一種錯誤的形象。一群參議員與一群聯邦政府人員會面是不應該的,因為那會帶給人施加不当影响的印象,這樣做也是錯誤的事情。」

其他爭議

  • 據傳麥凱恩曾在1998年一場共和黨的募款集會上,拿當時總統比爾·柯林頓的女兒雀兒喜開了個不雅笑話:「雀兒喜·柯林頓為什麼長得那麼醜?因為她的父親其實是珍妮特·雷諾。」(Janet Reno,當時美國司法部長)麥凱恩後來對此向柯林頓總統道歉,柯林頓也接受了道歉。[61]
  • 麥凱恩承認曾在從越南返國後不久有過一段婚外情。當他還在越南時,他的妻子卡羅遇上一場車禍而嚴重受傷。在1973年回到美國後,麥凱恩發現妻子已經與兩人結婚時變得大不相同了。由於這場車禍,她的身高矮了四英吋,身材也臃腫了起來,並且必須使用柺杖才能走路。到了1979年時麥凱恩認識了另一名女子辛蒂·亨絲莉,兩人逐漸發展出了婚外情。一年之後麥凱恩決定要與妻子離婚,並且在離婚後一個月與辛蒂結婚。麥凱恩依然與卡羅保持良好的關係,卡羅在2000年曾對此說道:「我仍然深戀著麥凱恩,而且我愛他直到心坎裡。」[62]
  • 幾名來自「911受難者家屬美國國家安全促進會」的成員指稱有一次與麥凱恩相會時,他們批評麥凱恩提出的移民改革法案不够严格、無法有效阻止恐怖份子跨越南部邊境,結果麥凱恩對他們「大吼大叫」。[63]
  • 麥凱恩是國際共和協會(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的理事會主席,一名美國曾派駐海地的前外交官指控這個組織曾經在2000年選舉之後暗地破壞總統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與反對黨之間的協商[64]
  • 在一次談論到越戰經驗時,麥凱恩曾公開使用帶有強烈種族歧視意味的「gook」一詞來形容越南人。在2000年的總統選戰中,他曾拒絕對此道歉、並且繼續使用這一詞長達好一段時間,宣稱這一詞只是為稱呼那些俘虜他的北越人[65]。後來在初選階段中,由於越來越多亞裔社区的抗議,為了贏得亞裔族群數量龐大的加州初選,麥凱恩才宣布不再公開使用這一詞。[66]

在廣播、電視、和電影的演出

麥凱恩曾在各式各樣的媒體節目上出現。他在2005年的夏季電影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裡客串演出,扮演他自己。這使他被一些評論家指稱為偽善,因為他本人之前曾經批評好萊塢善於捏造這樣風格的電影[67]。知名的網路記者Matt Drudge評論麥凱恩的演出和整部電影是「一場笨蛋的聚會」。麥凱恩則在接受電視談話節目“The Tonight Show”訪問時對此作出回覆,稱他其實「平常都在華盛頓與一堆笨蛋工作」[68]

麥凱恩也參與了電視談話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在2002年10月12日的演出,使他成為第二位參與這個節目的美國參議員。

在2005年由Eugene Jarecki執導的紀錄片Why We Fight中,麥凱恩也接受了訪問。

麥凱恩在電視劇《24》裡作了短暫的客串演出[69]

麥凱恩也曾在2005年接受了電視談話節目《柯南-歐布萊恩深夜秀》(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的採訪[70]

一部在2005年製作於電視上播放的電影《將門虎子》(Faith of My Fathers)是由麥凱恩所撰寫的越戰回憶錄為藍本拍攝的[71]

私人生活

麥凱恩目前與他的第二任妻子辛蒂·亨絲莉·麥凱恩一同居住在費城。辛蒂本人也是大型啤酒公司安海斯-布希产品分销商Hansley公司的董事長,這個公司是由她父親創立的[72][73]。辛蒂在2004年4月時曾經因高血壓而中風,但目前顯然已經康復了[74]

麥凱恩的宗教信仰隸屬圣公会[75][76]

麥凱恩長年來曾接受多次醫療以治療身上的皮膚癌胎記瘤,但病症仍一再復發,最近的幾次包括1993年、2000年、和2002年[77]

麥凱恩育有七名子女以及四名孫子女。麥凱恩收養了與前妻生下的兩名兒子(道格和安迪),以及一名女兒(辛妮)。麥凱恩與第二任妻子辛蒂生下了三名子女—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2007)的馬格漢、就讀於美国海军学院(2009)的傑克、以及就讀於布羅菲大學預備學校Brophy College Preparatory)的詹姆斯。除此之外,他與辛蒂多年前曾從一間位於孟加拉德蕾莎修女經營的孤兒院中認養了一名小女兒布麗姬特。麥凱恩的兒子詹姆士在2006年被海军陆战队徵召入伍,並且在2006年9月開始新兵訓練[78],於2008年初結束第一次派赴伊拉克戰場任務。

獲獎

  • 2004年12月麥凱恩成為愛爾蘭三一大學(Trinity College)的所屬的哲學學會(Philosophical Society)榮譽會員[79]
  • 2005年9月28日,艾森豪協會(The Eisenhower Institute)頒給了麥凱恩「艾森豪領導獎」[80]。這個獎是為了表揚那些在生涯中達成了德懷特·艾森豪的正直和領導能力成就的個人。
  • 2006年12月5日,美國猶太國家安全事務研究所(Jewish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頒給麥凱恩一枚「亨利·傑克遜傑出服務獎」。

著作

  • Character Is Destiny: Inspiring Stories Every Young Person Should Know and Every Adult Should Remember—《性格決定一切:青少年和每個成人必讀的勵志故事》,約翰·麥凱恩與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5年11月) ISBN 1-4000-6412-0
  • Why Courage Matters: The Way to a Braver Life—《為何勇氣重要:邁向勇敢生命之路》,約翰·麥凱恩與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4年4月) ISBN 1-4000-6030-3
  • Odysseus in America—《奧德修斯在美國》,由Jonathan Shay、Max Cleland、約翰·麥凱恩合著。(Scribner, 2002年11月) ISBN 0-7432-1156-1
  • Worth the Fighting for: A Memoir—《值得奮鬥的價值:回憶錄》約翰·麥凱恩與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2002年9月) ISBN 0-375-50542-3
  • Unfinished Business: Afghanistan, the Middle East and Beyond—Defusing the Dangers That Threaten America's Security—《未完的任務:阿富汗、中東、和其他地方—如何去除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由Harlan Ullman與約翰·麥凱恩合著(Citadel Press, 2002年6月) ISBN 0-8065-2431-6
  • Faith of My Fathers—《將門虎子》,約翰·麥凱恩與Mark Salter合著。(Random House, 1999年8月) ISBN 0-375-50191-6
  • The Reminiscences of Admiral John S. McCain, Jr., U.S. Navy (retired)—《對美國海軍上將(已退休的)老約翰·S·麥凱恩的回憶》由約翰·麥凱恩所著(U.S. Naval Institute, 1999年) ISBN B0006RY8ZK

參考文獻

  1. ^ Rudin, Ken. "Citizen McCain's Panama Problem?". The Washington Post. 1998-07-09. Retrieved on 2006-11-17.
  2. ^ Alexander, Paul. John McCain: Man of the People. John Wiley & Sons. 2002: pp. 92. ISBN 0-471-22829-X. 
  3. ^ Alexander (2002), pp. 32.
  4. ^ Alexander (2002), pp. 39-41.
  5. ^ FAITH OF MY FATHERS—THE JOHN McCAIN STORY. B-29s over Korea. [2006-08-15]. 
  6. ^ Alexander (2002), pp. 49.
  7. ^ Alexander (2002), pp. 50.
  8. ^ Vietnam War - Senator John McCain of Arizona Biography
  9. ^ Alexander (2002), pp. 60.
  10. ^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Aviation Squadrons - Volume 1 (PDF).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11. ^ 11.0 11.1 Frantz, Douglas, "THE 2000 CAMPAIGN: THE ARIZONA TIES; A Beer Baron and a Powerful Publisher Put McCain on a Political Path", The New York Times, pp. A14, February 21, 2000, URL retrieved November 29, 2006.
  12. ^ "Just the facts about McCain", The Arizona Republic. 2006-09-18. Retrieved on 2006-11-17.
  13. ^ http://www.azcentral.com/news/election/special3/articles/mccain_facts-CR.html
  14. ^ Mary Thornton, "Arizona 1st District John McCain," Washington Post, Dec. 16, 1982
  15. ^ Corera, Gordon. McCain down, but not out. BBC News. 2000-02-21 [2006-08-15]. 
  16. ^ Ferullo, Mike. 'Push polling' takes center stage in Bush-McCain South Carolina fight; Dems campaign in California. CNN. 2000-02-10 [2006-08-15]. 
  17. ^ Freedman, Samuel G. Thanks, but no thanks. Politics2000 (Salon.com). 2000-03-10 [2006-08-15]. 
  18. ^ Robinson, B.A. RELIGION AND THE U.S. PRESIDENTIAL PRIMARIES IN THE YEAR 2000.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2000-03-09 [2006-08-15]. 
  19. ^ Nevius, C.W.; Sandalow, Marc; and Wildermuth, John. McCain Criticized for Slu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0-02-18 [2006-08-15]. 
  20. ^ Tapper, Jack. Straight talk. Politics2000 (Salon.com). 2000-02-17 [2006-08-15]. 
  21. ^ [1]
  22. ^ Coile, Zachary. Vets group attacks Kerry; McCain defends Democrat.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4-08-06 [2006-08-15]. 
  23. ^ McCain, John. Interview transcript. Meet the Press. MSNBC. 2005-06-19. Retrieved 2006-11-14.
  24. ^ McCain, John. Interview transcript. Larry King Live. CNN. 2005-11-03. Retrieved 2006-11-14.
  25. ^ Balz, Dan. For Possible '08 Run, McCain Is Courting Bush Loyalists. Washington Post. 2006-02-12: A01 [2006-08-15]. 
  26. ^ Richard Cohen, "McCain's Day to Crow,"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5, 2006; Page A15 [2]
  27. ^ [3]
  28. ^ VIDEO: McCain Says Jerry Falwell is No Longer an ‘Agent of Intolerance’. Think Progress. 2006-04-02 [2006-08-15]. 
  29. ^ McCullagh, Declan. 'Senator: Illegal images must be reported'. net. 2006-12-13 [2006-12-13]. 
  30. ^ BBC中文網-羅姆尼退出美國總統競選. 2008年8月19日查閱
  31. ^ BBC中文網-美國總統布什表態支持麥凱恩. 2008年8月19日
  32. ^ Joshua Green, "The Big Switch," Washington Monthly, May 2002.
  33. ^ Barone, Michael, et al. The Almanac of American Politics: 2006 (2005) pp 93-98
  34. ^ York, Byron. America’s (second) most important hawk. The Hill. 2005-12-08 [2006-08-15]. 
  35. ^ McCain criticizes Pentagon on Iraq war. CNN. 2004-12-05 [2006-08-15]. 
  36. ^ Hardball's College Tour with John McCain. Hardball with Chris Matthews. 2006-10-19 [2006-10-24]. 
  37. ^ Barone (2005)
  38. ^ http://www.whereistand.com/JohnMcCain/16044
  39. ^ http://quiz.ontheissues.org/Celeb/John_McCain_Energy_+_Oil.htm John McCain on Energy & Oil
  40. ^ http://www.vote-smart.org/voting_category.php?can_id=S0061103
  41. ^ McCain's Senate website, Statement on the Federal Marriage Amendment, July 13, 2004, accessed November 18, 2006
  42. ^ McCain's Senate website, Statement on the Marriage Protection Amendment, June 6, 2006, accessed November 18, 2006
  43. ^ Díaz, Elvia. Gay-marriage ban initiative wins support from McCain. Arizona Republic. 2005-08-26 [2006-11-18]. 
  44. ^ John McCain Immigration-Reduction Report Card. Americans for Better Immigration. [2006-08-15]. 
  45. ^ Patterson, Crystal. Quick Guide to Kennedy-McCain Immigration Bill. Daily Kos. 2005-03-15 [2006-08-15]. 
  46. ^ The Body (1999-08-01). Election 2000 Presidential Candidate Report.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12-15.
  47. ^ Fournier, Ron. Ariz. at the Center of Immigration Debate. Forbes. 2006-03-31 [2006-08-15]. 
  48. ^ 48.0 48.1 Karamargin, C.J. McCain sounds like presidential hopeful. Arizona Daily Star. 2005-08-24 [2006-08-15]. 
  49. ^ Allen, Jonathan. GOP hopefuls getting more time to weigh stem-cell vote. The Hill. 2005-10-25 [2006-08-15]. 
  50. ^ McCain: Israel's response is appropriate
  51. ^ MaCain Introduces Resolution Calling On FIFA To Ban Iran From Soccer World Cup
  52. ^ Roll Call Votes 109th Congress - 1st Session on the Amendment (McCain Amdt. No. 1977). United States Senate. 2005-10-05 [2006-08-15]. 
  53. ^ McCain, Bush agree on torture ban. CNN. 2005-12-15 [2006-08-16]. 
  54. ^ White House (2005-12-30). President's Statement on Signing of H.R. 2863,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Emergency Supplemental Appropriations to Address Hurricanes in the Gulf of Mexico, and Pandemic Influenza Act, 2006.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08-16.
  55. ^ William Neikirk, Andrew Zajac, Mark Silva. Tribunal bill OKd by Senate. Chicago Tribune. 2006-09-29 [2006-09-29]. 
  56. ^ Dan Balz, "In Long Battle, Small Victories Added Up," Washington Post, March 21, 2002
  57. ^ Eric Pianin and Albert B. Crenshaw, "GOP Fight Bares Schism on Taxes," Washington Post, Jan. 22, 2000.
  58. ^ Dana Milbank and Jim VandeHei, "Key GOP Senators Object to Bush Plan," Washington Post, Jan. 11, 2003.
  59. ^ Howard Kurtz, "McCain, Rising Up Against 'Spartacus'," Washington Post, May 13, 2002.
  60. ^ http://www.azcentral.com/specials/special39/articles/1003mccainbook5.html The Arizona Republic: The Keating Five
  61. ^ Corn, David. A joke too bad to print?. Salon.com. 1998-06-25 [2006-08-16]. 
  62. ^ Our current howler (part II): To the good times. Daily Howler. 2000-03-09 [2006-08-16]. 
  63. ^ John McCain SCREAMS AT 9/11 FSA MEMBERS FOR OPPOSING HIS BILL TO GIVE AMNESTY FOR ILLEGALS. 9/11 Families for a Secure America. [2006-08-16]. 
  64. ^ Bogdanich, Walt and Nordberg, Jenny. Mixed U.S. Signals Helped Tilt Haiti Toward Chao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1-29 [2006-08-16]. 
  65. ^ http://archive.salon.com/politics2000/feature/2000/02/17/mccain/print.html
  66. ^ http://www.asianweek.com/2000_02_24/feature_mccainapology.html
  67. ^ Sherwell, Philip. McCain attacked for cameo role in Wedding Crasher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5-07-31 [2006-08-16]. 
  68. ^ Kovacs, Joe. McCain on sexy film: I work with boobs every day. World Net Daily. 2005-07-18 [2006-08-31]. 
  69. ^ Dufour, Jeff. McCain tortures no one in ‘24’ cameo. The Hill. 2006-02-02 [2006-12-08]. 
  70. ^ Celebrity secrets: McCain secrets. Late Night with Conan O'Brien. [2006-08-16]. 
  71.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Faith of My Fathers》的资料(英文). Retrieved on 2006-08-01.
  72. ^ "About Us: Our People", Hensley & Company website, URL last accessed 2006-11-14.
  73. ^ "Hensley & Company company profile", Yahoo! Finance, URL last accessed 2006-11-14.
  74. ^ Villa, Judi. Cindy McCain goes home; full recovery is expected. Arizona Central. 2004-04-17 [2006-08-16]. 
  75. ^ Candidate profile of John McCain. Election 2000 (U.S. News & World Report). [2006-08-16]. 
  76. ^ John McCain. OntheIssues.org. [2006-08-16]. 
  77. ^ "Just the facts about McCain", The Arizona Republic. 2006-09-18. Retrieved on 2006-11-17.
  78. ^ Sen. McCain’s youngest son joins Marine Corps. Marine Corps Times (Associated Press). July 31, 2006 [2006-08-01]. 
  79. ^ "Honourary Patrons". 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Society. Trinity College Dublin. 2006-10-21 [2006-11-14]. 
  80. ^ The Eisenhower Institute (2005-08-24). "Senator John S. McCain to Receive 2005 Eisenhower Leadership Prize". Press release. Retrieved on 2006-11-14.

外部連結

前任:
John Jacob Rhodes
美國亞利桑那州眾議員(第1選區)
1983—1987
繼任:
John Jacob Rhodes III
前任者:
貝利·高華德
美國亞利桑那州(第3類)參議員
1987-現在
現任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