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离骚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小林子冲留言 | 贡献2024年1月12日 (五) 15:22 音樂方面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宋代米芾行楷《离骚》
离骚
1645 年出版的《离骚》。
繁体字 離騷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代楚辞,作者为楚国屈原,是楚辞中最著名最出色的作品,共约2470字,属自传文学与抒情诗。在《离骚》中,屈原自述身世、才华与志向,抨击他指称为“小人”的人诽谤中伤,抒发因被君王疏远而感到悲愤,申明择善固执,宁死不悔,坚持初衷,绝不同流合污。屈原于此作品中声称,其向“神灵”陈辞,叩问巫师,在去留之间犹疑不决,设想上升天界,驾御飞龙玉车,周游四方,但天门不开,向神女求婚失败,最后因不忍去国而留下。《离骚》表达屈原遗世独立,悲叹了无知音,举世溷浊,时不我予的思想感情。作品风格浪漫,想像丰富,感情激荡,辞采瑰丽,擅用比喻,托物寄兴,以披花缀草、玉石宝剑等意象象征自己高洁不群的品格。《离骚》对后世文人深具感染力,其主题与风格为其他辞赋作家所模仿,发展为汉代“士不遇”的辞赋传统,启发游仙诗闺怨诗的写作,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

背景

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离骚》作者乃屈原楚国贵族与王族成员,博学多才,受楚怀王重用,担任左徒和三闾大夫,受令草拟宪令。他忠君爱国,过度热心,受毁谤中伤,其政敌批评他把功劳据为己有,使楚怀王疏远了他,派他出使齐国[1]。政治上,屈原主张合纵抗秦,抗议与秦国交好,被放逐到楚国南方,仍试图苦谏朝廷。楚怀王的遇害和都的沦陷,使屈原大受打击,最后自沉于汨罗江自尽[2]陆侃如认为,《离骚》作于屈原约29岁时[3],完成于《九章》之先,当时屈原开始政治失意[4]廖平胡适、何天行怀疑《离骚》不是屈原所作,但学术界一般相信屈原是《离骚》作者[2]

内容

诗题“离骚”指遭逢忧患、牢骚[5],或不幸遭遇的悲愤[2]。全篇2477字[6],约400句,可说是屈原的自序[3]。竹治贞夫把《离骚》分为五段,第一段自我介绍,叙述充当楚国大臣,蒙受毁谤,终至退隐[4]。文章一开始指出高阳(即颛顼)是他的始祖[1],自叙系谱、远祖与父亲名字,出生年月日[7],夸耀自己的才能[3]:60和美德,用花比拟自己的品德。他的宏愿是协助君主治国,害怕和厌恶无良官员误导君王,贪婪谄谀,他选择了为理想而战斗,以达到“彭咸遗则”。彭咸可能是殷商时贤人、巫师祖先[1],或道家真人[2]。奸官因嫉妒而诬捏他自命不凡,被谗见疏后,屈原心知抗争无可避免失败,仍尽力挽回君主的信任,但始终被疏远[1]。第二段叙述诗人立下游观四方之志,但受到女媭反对和劝告,于是向重华询问[4]。女媭是屈原的姐姐或女侍[6],警告他不要过于固执,要他将就一点,但他仍要维持自己的道德标准[1]。他渡过沅、湘,向九嶷山的神灵重华陈辞[4],评论夏桀商纣夏禹商汤[6],历述贤主昏君古今成败之迹[3],治乱兴亡的历史,表述自己对楚国宫廷的态度[4],申明宁死不悔[3]

《离骚》第三段叙述诗人游观上下四方以求索美女,但苦无良媒而失败[4]。诗人向天界漫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揔余辔乎扶桑”,有神灵扈从,龙凤为御,风雷为他奔波,仙禽为他开路,云霓玉鸾簇拥着他飞向皇天[7]。他到达天帝的宫门,但不能进入,然后求下界的美女[4],求宓妃而中途违弃,欲求简狄有虞二姚,都苦无良媒[6]。第四段叙述诗人感失落失意,向灵氛和巫咸求教[1](此二人是巫师或占卜师[6]),占卜去留,他们都劝诗人再远行以求美女[4],做人圆滑一点,不要坚持理想,或离开楚国。屈原犹豫未决,内心强烈斗争[1],在去国与留下来之间挣扎[6],抒发了对楚国现状的感慨。第五段叙述诗人再次登上周游之途,穷极四方,但不忍怀乡之情,以致终止行程[4]。他飞升上天,周流远游,游踪广远,气派宏大壮观,是文章的高潮。他驾着飞龙,以神驹驾车,粮食精美,载歌载舞[6],有龙凤玉车,历经昆仑县圃、流沙、不周山和皇天[1]:144,打算远走高飞,希望寻得新天地[6],找寻理想伴侣,但并不成功[1]。他舍不得离开故乡,内心矛盾[6],最后决定留在楚国[1],突然放弃了追求,“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要回到理想化的世界,投奔彭咸而去[8]。篇末最后五句称为“乱”,情感特别激昂[3],批评国人对他并不公正[2]

主题思想

明代文徵明小楷《离骚》

《离骚》是自传抒情诗,强调诗人身处困境中种种情感的激荡与挣扎,抒写激情倾诉、苦闷矛盾中的呐喊彷徨[7],并描写诗人从出生到政治失败的生活[1]。作品主题是死守善道[6],诗人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在和女媭、灵氛和巫咸辩论时,他并没有被说服去同流合污,对他来说,皇天是正直的,好人一定有报酬[1],申明对纯洁的追寻以及与邪恶的斗争[7]。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抱负[9],以向神女求婚,比喻追求贤人和贤君[3]。他以楚国为己任,被命运付托,必须导引国君,其悲哀在于他将至高极美的自我奉献给国君时,国君却拒绝他的正直与忠诚,结束在“踡局顾而不行”的悬止中,形成一个永恒静止的姿势,象征诗人无法解决的生命困境[7]。诗人重复说他并不怕死[1],表明宁死不悔的决心[3],愿意为人性的纯洁至美对抗不义,付出性命,“虽九死其犹未悔”,有种近乎宗教殉道者的情感[7]:298

《离骚》充满孤芳自赏之情[2],将自己认同于自然纯美的品质,显现出自恋的倾向。作品开端的自传书写,深具“自我建构”的意味,显示诗人心理上自我肯定的强烈意欲[7]。他像个遗世独立的英雄,怀抱百代流芳的热望,远游天国仙乡[5]。诗人明白自己生不逢时,世界溷浊,颠倒是非,丑与恶受到赞扬,善和美却被蔑视,嫉妒与谄媚之徒得势掌权,有才能者却因君主反复无常,听信谗言而牺牲[2]:35,叹息无人了解自己的才德[3],“国无人莫我知”的孤独寂寞[7]。他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愿望,于是登上天上世界去追求他的理想。但天门不为他而开,他在天上世界寻找哲王和美女,终究是徒劳无益[10],最后意识到,鲜花香草和道德气节都不再为人所珍视[9]。诗人因群小当道,谗谄交加,失意仕途之余,忧心忡忡,竭力在短暂的人世间追求安身之所,顿觉人生如寄,短暂不居[5],慨叹时不我予,时光飞逝,“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6]

《离骚》所写进入天界,应是宗教上的神秘体验,采取存想与集中精神而进入恍惚状态英语trance,然后人格解离而神魂翱翔升天[11]。《离骚》抒发无法在情感上舍弃故土,诗人虚拟两次天界遨游,象喻他企图远离中心,另求理想以摆脱眼前困境的尝试,但第一次求女不成而返,第二次则停顿半空中,意味无论经过多少痛苦的挣扎,都无法转移诗人对自己国家的爱恋。只有楚国,才是他生命唯一的中心[7]

风格与手法

明末清初萧云从《萧尺木离骚图》书影

《离骚》风格浪漫,想像丰富,感情激荡,情怀悲壮,辞采瑰丽[6]:34,语言繁丽,语调高亢,气象雄伟[5]:204、206,有叙事诗式的表现手法[4]:225,神话富丽堂皇,意象华美[7]:283,修辞奇特,具戏剧性的表演性质,运用了香草香花、天界巡游、圣哲古帝三种的意象,铺张陈列,构成雄伟奇丽的风格,充满巫术浪漫神秘的色彩与戏剧风格[7]:288、293。陈炳良认为《离骚》是悲剧诗,诗人的不妥协态度导致他的悲剧。他坚持道德情操,同时准备接受一切后果[1]:137、139、142。诗中有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命运的逆转,为了减轻读者的精神压力,诗人用了多种手法,如花和美人的意象,历史故事、占卜和天空飞翔,做成艺术的距离[1]:144-145

《离骚》善用比喻手法,托物寓意,正如王逸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8]:255、260。作品通篇充满芬芳的香草香花,意象洁美,奇丽缤纷,带有巫术祭祀仪式的神圣意义。屈原以这些具有灵性的花草,作为自我表述的象征[7]:288。他佩戴“江离与辟芷”等香草,塑造一个重视道德修养,出身高贵的朝臣的形象[8]:260。他以花草、玉石、宝剑等饰物[11]:9,披花缀草,强化自己的美德,纯化自己的人格[8]:260,象征其圣洁的人格,有别于混浊的世俗,并象征一位完美主义者对美与善的坚持[11]:9、16。他以荷花、芙蓉为衣裳,表达其洁身自持的初衷;以戴冠和佩剑,表现他所禀受的教养,能正式进入楚廷的仕宦生活,彰显其君子形象[11]:13、20,又以兰花暗示自己的忠贞、才华与美德[2]:31。栽培和佩戴香花芳草,象征高风亮节[5]:195,恶草椒木最后侵犯和毁掉兰蕙,则是楚怀王听信谗言而酿成的[8]:268。《离骚》以用“鸷鸟”的孤独以自喻个性及处境,暗喻小人为嘈杂的雀鸟,并将君臣上下的关系比拟为君妾的相对待,“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11]:28-29,模拟女性的善怨口吻。通媒求女,象征他一再寻求同志以谋合作,却因世俗的妒才心理而致败[11]:30-31

句式方面,《离骚》以四句为一节,在偶数句末押韵[4]:242,全篇换韵70多处。语言方面,《离骚》语句形象深刻,深具感染力[3]:65,用了几十个双声词、叠韵词及叠词,如“零落”、“纯粹”、“耿介”、“冉冉”等,使音调格外婉转凄凉[3]:66。结构方面,《离骚》全篇一气呵成[4]:228,不分段,后人难以划分章节。缺点是层次感不足,没有层递手法,词意前后反复,缺乏严谨结构[6]:31-34

影响

文学方面

《离骚》对辞赋发展影响深远,其主题与风格为其他楚辞作品所模仿[2]:5,汉代文人发展为“士不遇”的辞赋传统[11]:36。《离骚》用对话体,有女媭重华、灵氛、巫咸四段谈话,后来演化为汉赋子虚赋》、《上林赋》中的问答[3]:64。《离骚》善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后世辞赋作家司马相如陆机等人都学习《离骚》这种联绵词[3]:66。《离骚》抒写被君王所疏远,明知失败也要跟贪婪和腐败的官僚战斗,能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1]:141,深具感染力,汉代贾谊刘安司马迁都深受感动[5]:192,刘安为《离骚》作注释[9]:107扬雄读《离骚》读至痛哭流涕[1]:141柳宗元被贬谪时写下辞赋《吊屈原文》,重现《离骚》的主题[2]:61-62。《离骚》周游天界,开启了后世的游仙文学[11]:36,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前无古人,后来的摹拟作品也有所不及[12]:108、110。《离骚》以弃妇比喻逐臣,以失宠女子的语气埋怨被楚王疏离,将君臣关系比作男女关系,开启了后世闺怨诗的政治隐喻传统[13]。《离骚》中屈原曾食菊花,后世文学上菊花成为独立不群、孤芳自赏的象征[2]:51

音乐方面

古琴音乐中有以《离骚》为题之琴曲,现存最早的版本在明代的《神奇秘谱》中,至少37个琴谱中有此曲。[14]自1950年代起,琴人着手于古代琴曲之打谱,《离骚》便是其中之一,以管平湖吴文光根据《神奇秘谱》打谱的版本最具代表性。[15][16]在此之外,余青欣梅曰强二人各自依《自远堂琴谱》打谱并录音。[17][18]

绘画方面

明末画家萧云从绘有《离骚图》。

地位

File:吴仁杰《离骚草木疏》.jpg
南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书影

《离骚》是楚辞和屈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4]:250、225,是楚辞里最著名和写得最好的一篇[1]:137,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6]:34。屈原之前,中国没有知名的诗人,《离骚》“宣告中国诗歌第一个抒情自我的诞生”[7]:275、300。东汉王逸认为《离骚》“依托五经以立义”,能承继《诗经》的传统,诤谏君王[2]:28、30。后世文人遇有挫折,往往读《离骚》作为寄托。历代对《离骚》有多家注解,如南宋吴仁杰《离骚草木疏》[11]:36。在近代,《离骚》有时被用作悼念为国捐躯的革命者,闻一多赞扬《离骚》是人民的艺术形式的创作,在政治上的成就大于艺术上的成就[2]:88、120。1949年以后,屈原成为文化英雄和政治样版,郭沫若赞扬《离骚》既是浪漫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周扬宣称,《离骚》表露了屈原“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嫉恶如仇的精神和雄奇壮美的幻想而成为光照千古的杰作”[2]:151、170-171。徐志啸认为《离骚》可与意大利但丁神曲》媲美,两者都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擅用比喻和象征手法[6]:33

翻译

《离骚》英译本有15家,分别出自帕克(Parker,1879年)、理雅各(1895年)、林文庆(1929年)、白英(1947年)、杨宪益戴乃迭(1953年)、霍克思(1959年)、约翰逊(1959年)、柳无忌(1975年)、许渊冲(1994年)、宇文所安(1996年)、孙大雨(1996年)、卓振英(2006年)、吴伏生(2008年)、夏克胡(Gopal Sukhu,2012年)、马思清(2013年)[19]。《楚辞》日文译本有多种,收录于《汉籍国字解全书》(1911年)、《汉文大系》(1916年)、《国译汉文大成》(1922年)、《汉文丛书》(1928年)、《中国古典文学全集》(1960年)、《新译汉文大系日语新釈漢文大系》(1970年)、《中国古典文学大系日语中国古典文学大系》(1969年)、《中国古典新书》(1970年)等[20]:58-59。《离骚》法文译本出自让·弗朗索瓦·罗林(Jean-François Rollin,1990年)[21]

注释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陈炳良. 〈「離騷」的悲劇主題〉. 郑树森等 (编). 《中西比較文學論集》. 台北: 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0: 135–154 (中文(繁体)).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施耐德(Laurence Schneider). 《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 张啸虎等译.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ISBN 7535105033 (中文(简体)).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藤野岩友日语藤野岩友. 《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 韩基国编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5. ISBN 7536664168 (中文(简体)).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竹治贞夫. 〈《離騷》——夢幻式敘事詩〉. 尹锡康等 (编). 《楚辭資料海外編》. 孙歌等译.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25–254 (中文(繁体)). 
  5. ^ 5.0 5.1 5.2 5.3 5.4 5.5 陈世骧. 〈“詩的時間”之誕生——《離騷》欣賞與分析〉. 尹锡康等 (编). 《楚辭資料海外編》. 周发祥译.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189–207 (中文(繁体)).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黄维梁. 〈委心逐辭 辭溺者傷亂——從《文心雕龍.熔裁》論《離騷》的結構〉. 《云梦学刊》. 2005, 6: 31–34 [2017-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中文(简体)).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张淑香. 〈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 柯庆明等 (编). 《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 台北: 台大出版中心. 2009: 275–302 [2017-12-26]. ISBN 97898602116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中文(繁体)). 
  8. ^ 8.0 8.1 8.2 8.3 8.4 王靖献. 〈衣飾與追求——《離騷》、《仙后》比較研究〉. 尹锡康等 (编). 《楚辭資料海外編》. 周发祥译.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55–276 (中文(繁体)). 
  9. ^ 9.0 9.1 9.2 孙康宜、宇文所安 (编). 《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 刘倩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3. ISBN 7108044684 (中文(简体)). 
  10. ^ 小南一郎日语小南一郎. 〈《楚辭》的時間觀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6: 72–79 [2017-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中文(简体)).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李丰楙. 〈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 《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 北京: 中华书局. 2010: 1–45. ISBN 9787101073959 (中文(简体)). 
  12. ^ 朱光潜. 〈遊仙詩〉. 《詩論新編》. 台北: 洪范书店. 1984: 105–130 (中文(繁体)). 
  13. ^ 冯幼衡. 〈風花雪月事 曠古沉哀圖——唐寅的仕女畫及其意涵〉. 一点资讯. 2017-06-22 [2017-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7) (中文(繁体)). 
  14. ^ 查阜西 (编). 《存見古琴曲譜輯覽》.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9. ISBN 9787503931765. 
  15. ^ 管平湖. 《管平湖古琴曲集》. 香港: 龙音制作有限公司. 1995. 
  16. ^ 吴文光. 《神奇秘譜樂詮》. 中国: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512516. 
  17. ^ 余青欣. 《清新致爽》.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2015. 
  18. ^ 梅曰强. 《移雲齋心旨》. 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6. 
  19. ^ 冯俊. 〈《離騷》在西方:典籍翻譯與中華文化“走出去”〉. 凤凰网. 2017-08-04 [2017-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中文(简体)). 
  20. ^ 鲁惟一 (编). 《中國古代典籍導讀》. 李学勤等译.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ISBN 7538247246 (中文(简体)). 
  21. ^ Jean-François Rollin. Li Sao, Jiu Ge et Tian Wen. Paris: Orphée/La Différence. 1990. ISBN 9782729104801 (法语).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