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苗疆長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苗疆長城,原稱苗疆邊牆,位於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簡稱南長城

長城的「發現」

[編輯]

2000年4月下旬,鳳凰縣縣委和縣政府為了準備申報鳳凰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程邀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建築專家趙景慧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長、長城學會副會長羅哲文等10多人來鳳凰古城進行全面考察。當時當地隨行人員介紹「苗疆邊牆」時,尋找了南方長城長達50年之久的羅哲文對此十分感興趣,並爬上城牆進行具體考察研究。4月底,專家得出結論,認定該邊牆即是南方長城。

歷史

[編輯]

苗疆長城大體位於鳳凰縣境內,全長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縣喜鵲營(一說旦武營),南到湘西鳳凰縣亭子關,多修建在陡峭的山脊上。與北方長城不同的是,苗疆長城的防禦目的不是為了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而是為了隔離生苗(未服從朝廷苗族)和熟苗(服從朝廷的苗族)以防止生苗造事。長城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由明朝朝廷撥款四萬兩白銀修建而成。

明朝末年,苗族暴動,把邊牆夷為平地。清朝政府則在邊牆舊址上重新建設了新的城牆,繼續防止苗民的暴動。

規模與邊防

[編輯]

南長城共有1300多座用於屯兵、防禦用的由汛堡碉樓屯卡哨台炮台關門,僅鳳凰縣境內就有800多座。當時的駐兵約4000-5000人,最多時曾增到7000人左右。城牆高約3米,底寬2米,牆頂端寬1米。當地的地名也因此而大都以炮台、哨、卡、堡、碉、關、營來命名。

長城總體比北方長城要小,並且石塊也只有北方長城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大小,論其原因應該是苗族軍事實力並不強大,不必修建得象北方長城那麼堅固。由於石塊常被周邊民眾拆去以修建房屋,今天的苗疆長城已經是斷斷續續,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是最有特色的。根據鳳凰縣委宣傳部幹部楊志勇的回憶,他小時候的廖家橋鎮就有邊牆,並有東、西、南三個城門。在修建房屋、水庫渠道時就地取材,到1980年代時已經拆毀得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保護狀況也是如此,因此南長城大多是殘缺的。

根據羅哲文教授的看法,在北方的明長城也稱邊牆,每一軍防區的邊牆有長有短。北京保衛明十三陵的「昌鎮」有200餘公里,與湖南「鎮竿」鎮(即今天的鳳凰縣)邊牆的長度差不多。湘西長城不僅其防禦體系與北方明長城一樣,而且,其軍事機構設置,官兵制度也都相同,因此該長城完全屬於中國長城的一部分。

修復以及宣傳

[編輯]

在南長城定論後,鳳凰縣政府和縣委進行了一系列的修復和宣傳活動。政府出資在永興坪拉毫營盤段進行搶救維修,在2001年5月前共修復了1.78公里。

為了達到宣傳的目的,「南長城2003年中韓圍棋邀請賽」在鳳凰縣舉行。[1]相關單位耗資近20萬元在南長城建起號稱世界上最大的圍棋盤,是標準棋盤的5051.83倍,邊長31.7米,總面積1004.89平方米。常昊曹薰鉉等棋手前來下棋,近千觀眾現場觀看,並且上百餘家媒體電視直播。有業餘愛好者為表尊重之意,竟然花一個多月時間徒步前來。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書籍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