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颱風海棠 (2005年)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熱帶氣旋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熱帶氣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熱帶氣旋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條目名稱

[編輯]

叫「颱風海棠」比較好吧?「海棠颱風」令我以為那是甚麼新的自然現像。-小薯餅(討論頁) 14:48 2005年7月17日 (UTC)

我查了一下台灣氣象和大氣研究單位的論文命名,的確會以譯命+颱風這樣來稱呼該颱風,例如賀伯颱風、桃芝颱風,這樣的中文稱呼是被學術界認可的。--KJ (talk) 15:21 2005年7月17日 (UTC)
香港這邊卻不同,不論是香港天文台[1])(香港官方氣象部門),還是傳媒,都是使用「颱風海棠」(Google新聞(香港版)搜尋「颱風海棠」 搜尋「海棠颱風」,比對一下結果?)-小薯餅(討論頁) 03:20 2005年7月18日 (UTC)

颱風名稱會重覆。應該加入編號。 Peterpan 16:42 2005年7月17日 (UTC)

叫海棠颱風(0505)很怪,不如叫2005年颱風海棠。而且,當一個名字用了在這麼強烈的颱風後,該名字有機會被剔除不會再用。--Hello World! 00:46 2005年7月18日 (UTC)

手上有的中國大陸及香港的氣象學專書都是以"颱風海棠(0505)"、"颱風約克(9915)"之類方法稱呼熱帶氣旋。中國大陸對部份熱帶氣旋亦會只稱其號碼。這是國際慣用的方法,英文會看見T. York (9915) 之類的寫法。就算是專業天氣預報亦必然會加上編號。

颱風除名不一定發生,而且跟據不是颱風的強度,而是颱風所造成的破壞及人命傷亡。 記憶中二千年由WMO命名後未曾出現因颱風破壞力強而除名的事例。Peterpan 05:29 2005年7月18日 (UTC)

2000年時新訂的颱風名單到現在為止都還沒用完,當然暫時不需要討論除名問題。不過就像電影等條目一樣,等到當有哪天颱風的條目重複時,再以年份加註以資區隔就行(到時已經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不是嗎?--泅水大象 訐譙☎ 17:16 2005年7月18日 (UTC)

香港高溫

[編輯]

看氣象報告,香港今天的氣溫很高,是否是受到海棠氣流的影響?請香港的維基人補充一下吧~--KJ (talk) 06:44 2005年7月18日 (UTC)

已經加了……瀑布汗 瀑布屋 11:33 2005年7月19日 (UTC)
我把珠三角那段移到最上面,影響那個段落以人事變化為主,來區分氣象變化。--KJ (talk) 14:07 2005年7月19日 (UTC)
明報即時新聞 澳門昨天最高氣溫38.2度,今天更錄得攝氏39度,創下澳門最高溫度紀錄,超越1930年7月2日和6日錄得的38.9度。--Hello World! 14:17 2005年7月19日 (UTC)

氣象資料

[編輯]

在台灣這邊氣象消息主要由中央氣象局發佈,如果媒體有解讀錯誤,或是加油添醋者,是會受罰的。我不太清楚世界各地媒體對氣象報導是否忠實呈現來自氣象單位的資料,但自行刪減增加在所難免。在氣象分析方面,我建議大家還是直接引用氣象單位的資料,這樣這類條目的可信度會比較高。--KJ (talk) 14:51 2005年7月19日 (UTC)

全球性觀點

[編輯]

為什麼只有在台灣時候的敘述,登陸福建後的內容卻沒有?--百無一用是書生 () 06:37 2005年7月21日 (UTC)

因為中國氣象局的資料很少。--KJ (talk) 09:21 2005年7月21日 (UTC)
再補充一下好了,台灣的氣象局主要只報導台灣附近的氣象和對台灣的影響,只有學術單位拿得到氣象局的帳號,可以進去查到更進一步的資料,這幾天一直在注意中國氣象局的網站或中國其他氣象網站,但是資料並不多,也許大陸的朋友比較清楚哪個地區的氣象台會對颱風做比較詳盡的記錄,且較具公信力。目前編寫此條目的維基人看來都不是氣象專家,由我們來判定福建是何時進入暴風圈、颱風眼是在哪裏消失,也有失公允,台灣的颱風警報單只寫到福建而已,福建哪裏就沒報了。--KJ (talk) 10:03 2005年7月21日 (UTC)

關於2005年海棠颱風,新聞報導恆春成為「孤島」,是否誇大了?

[編輯]

關於2005年海棠颱風,我經由Google查詢,發現很多新聞在報導恆春災情時,會使用「孤島」二字。我仔細閱讀這些新聞,原來是楓港橋被溪水沖斷。即便如此,我看Google地圖顯示,南迴公路是位在南岸,根本不受楓港橋的影響,因此還是可以經由南迴公路通往台東,並沒有真的失去與外界聯繫,所以我不理解「孤島」是怎麼來的?難道當年南迴公路是在北岸?

南迴公路#楓港外環道則更是有偏頗的描述,寫道:「楓港溪橋被大水沖斷,恆春半島頓時失去唯一交通要道」。事實上,恆春另有縣道199號可以代替,北上通至壽卡,可銜接南迴公路,不受楓港橋的影響,照樣能通行台東,所以我不理解「唯一」是怎麼來的?2001:B011:A401:316B:8C57:612E:4AF1:8D22留言2023年8月24日 (四) 14:50 (UTC)[回覆]

如果閣下在這裏問的問題常常要加{{saveto}}模板,並且閣下認為確有加這個模板的必要,建議以後移駕到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那邊比較受關注,會有更多能人可幫助你,獲得更廣更深的回應。-游蛇脫殼/克勞 2023年8月24日 (四) 15:57 (UTC)[回覆]
我不懂你的邏輯,為什麼問題有加{{saveto}}模板就要在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問?你如何確定這個問題是適合於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問?--2001:B011:A401:3D37:A87E:232A:63D5:3B3D留言2023年8月26日 (六) 08:13 (UTC)[回覆]
我並沒有說問題有加{{saveto}}模板就要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問,我只是建議閣下這麼做,因為條目探討那邊比較受關注,有更高的概率獲得更廣泛的意見。-游蛇脫殼/克勞 2023年8月26日 (六) 09:31 (UTC)[回覆]
在下認為這源自於地域歧視。他們認為台東是偏遠地方,而聯絡恆春半島與台東之間的縣道199號也不是「交通要道」,屏鵝公路才是交通要道。畢竟整個台東縣的人口只比屏東市多一點點,與鳳山市更是無法比,與高雄市區更是天壤之別。光是屏東市、鳳山市與高雄市區的人口總和就已是整個台東縣的近10倍,或是整個東台灣的2倍。不能直接聯絡屏東市、鳳山市或高雄市區就已是孤島,能聯絡台東又有什麼用?台東自己也是杳無人煙的孤島。記者們可能就是這麼想的。-游蛇脫殼/克勞 2023年8月24日 (四) 15:57 (UTC)[回覆]
這個問題是在問「記者用『孤島』二字報導恆春災情是否誇大」。言下之意,就是楓港橋斷掉,僅能證明恆春失去北上與西部(屏東、高雄)的交通聯繫,記者卻沒有報導恆春失去與東部(台東)的交通聯繫,因此質疑『孤島』二字是否合乎實情。如果你能證明「台東自己也是杳無人煙的孤島」,那麼恆春成為「孤島」才說得通。因為「孤島」一詞是借代詞,用於當全部的交通聯繫斷掉時,人車完全被困住,景象宛如孤島般。--2001:B011:A401:3D37:A87E:232A:63D5:3B3D留言2023年8月26日 (六) 08:44 (UTC)[回覆]
(*)提醒 @克勞棣如果可以,請就問題本身而回答,避免談及無關之事(比如人口分析)。--2001:B011:A401:3D37:A87E:232A:63D5:3B3D留言2023年8月26日 (六) 08:49 (UTC)[回覆]
好!簡單說,「孤島」的說法的確是誇大了,但並沒有誇大很多。-游蛇脫殼/克勞 2023年8月26日 (六) 09:3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