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薛长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薛长瑜[1][2][3][4][5](?—534年),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出自河东薛氏西祖第三房,北魏官员。

生平

[编辑]

薛长瑜在北魏官至征东将军洛州刺史。永熙三年(534年),薛长瑜出任行台尚书长史,跟随高欢攻打潼关,九月,高欢攻克潼关,侵犯华阴宇文泰率领各路军队驻扎在霸上准备迎战。高欢留下薛长瑜防守潼关后撤军到河东[6][7][8]。十月,宇文泰进军讨伐薛长瑜,都督贺兰祥擒获薛长瑜[9][10],薛长瑜之后被杀,薛长瑜部下士兵七千人被俘[11][12][13][14]。东魏赠予薛长瑜都督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15]

家庭

[编辑]

祖父

[编辑]
  • 薛破胡,北魏河东郡太守、仇池都将

父亲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资治通鉴考异》:考异曰:北史作“薛瑾”,典略作“薛长瑜”,北齐帝纪作“薛瑜”。今从北齐书。
  2. ^ 《周书校勘记·卷一·帝纪第一·二五》:薛瑾 北史卷六齐本纪上、北齐书卷一神武纪、册府卷一八六“瑾”作“瑜”,北史卷五魏孝武帝纪作“华(按是薛之讹)长瑜”,本书卷二0贺兰祥传又作“薛长孺”,北史卷六一贺兰祥传“孺”作“儒”。通鉴卷一五六作“薛瑜”,考异云:“北史(按当云周书)作‘薛瑾’,典略作‘薛长瑜’,北齐帝纪作‘薛瑜’。今从北齐书。”按魏书卷四二薛辩传附见云:“长瑜,天平中为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击贼潼关,没于陈”,自即此人。当时习惯,双名常单称,又在名的上下加一字为字,其例也极多。其人可能名“瑜”字“长瑜”,也可能名“长瑜”,单称作“瑜”。疑“瑾”字误。但诸本皆同,今不改。
  3. ^ 《周书校勘记·卷二十·列传第十二·一0》:获东魏将薛长孺 北史本传“孺”作“儒”。卷五孝武帝纪永熙三年(五三四年)作“华(薛之讹)长瑜”。此外或作“薛瑜”,或作“薛瑾”,非常混乱,疑作长瑜是。别见卷一校记第二五条。
  4. ^ 《北史校勘记·卷五·魏本纪第五·二0》:斩其行台薛长瑜 诸本“薛”作“华”。按本书卷六齐神武纪云:“命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本书卷九、周书卷一文帝纪云:“神武留其将薛瑾守关而退,帝乃进军斩瑾。”魏书卷四二薛辩传附见薛长瑜云:天平中,“击贼潼关,没于阵”。其人当是名瑾字长瑜,“华”乃“薛”之误,今据改。
  5. ^ 《北史校勘记·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二四》:获东魏将薛长儒 周书卷二0贺兰祥传“儒”作“孺”。按当作“瑜”。魏书卷四二薛辩传见薛长瑜,云:“长瑜,天平中为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击贼潼关,没于阵。”自即此人。“儒”乃音近致讹。参见周书卷一校记。
  6. ^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神武退舍河东,命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厍狄温守封陵。
  7. ^ 《北史·卷六·齐本纪上第六》:神武退舍河东,命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守封陵;于蒲津西岸筑城守华州,以薛绍宗为刺史;高昂行豫州事。
  8.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欢退屯河东,使行台尚书长史薛瑜守潼关,大都督库狄温守封陵,筑城于蒲津西岸,以薛绍宗为华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9. ^ 《周书·卷二十·列传第十二》: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瑜。
  10. ^ 《北史·卷六十一·列传第四十九》: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儒,又攻回洛拔之。
  11. ^ 《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12.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六》:魏宇文泰进军攻潼关,斩薛瑜,虏其卒七千人,还长安,进位大丞相。
  13. ^ 《周书·卷一·帝纪第一》:八月,齐神武袭陷潼关,侵华阴。太祖率诸军屯霸上以待之。齐神武留其将薛瑾守关而退。太祖乃进军讨瑾,虏其卒七千,还长安,进位丞相。
  14. ^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八月,齐神武袭陷潼关,侵华阴。帝率诸军屯霸上以待之。神武留其将薛瑾守关而退。帝乃进军斩瑾,虏其卒七千。
  15. ^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子长瑜,天平中,为征东将军、洛州刺史。击贼潼关,没于陈。赠都督冀定太三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冀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