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郭秉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18.82.39.46留言2004年4月28日 (三) 06:3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郭秉文(1879-1969) 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字鸿声。江苏江浦(现南京浦口)人。生于江苏青浦(现上海青浦)。

1896年毕业于清心书院。两年后赴美留学,1911年获乌斯特大学理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14年以“中国教育沿革史”博士论文获教育学哲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任中国留美学生联合会会长,并兼任会刊主编。毕业后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聘在美国广揽教席,1915年回国协助江谦以两江师范学堂校舍基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务长。1918年3月江谦病退,任南京高师代校长,1919年9月正式继任校长。1920年4月提议筹建国立大学;9月联名上书教育部“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12月经北洋政府国务会议正式通过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高师成立东南大学筹备处;此后以南京高师范学校之教育、农、工、商4个专修科改归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10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上课,南京高师范学校之各本科仍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办理。南高自1921年起不再招生,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郭秉文同时担任东南大学校长和南京高师校长。1922年12月,郭秉文校长呈文教育部提出,南高师与东南大学设在一处,“职员、教员两校共同延聘,校舍设备亦两校共同应用,名虽两校,实则一校”,建议南高并入东大。教育部对此未表异议。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南高正式并入东大。

从参与筹建南京高师,到改建东南大学,数年间主持校务,广揽英才,其中延揽了五十位学有所成的留学生。所延教授,皆一时之选,每一位都精通他自己所教的学科。南高东大各科名师有:

郭秉文办学,和学衡同仁“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一样,主张“学者不干预政治”、“学者不党”。提出“办学四平衡方针”:“(一)通才与专才的平衡,(二)人文与科学的平衡,(三)师资与设备的平衡,(四)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在学制上改行选科制和学分制以利学生志趣和才智的发挥,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开创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南高东大时期科学名世,人文誉高。为中国科学的大本营,誉为“东方教育中心”。郭秉文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被教育界认为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美国洛克非勒基金会曾派专家来华调查中国各大学的科学研究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国立东南大学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遂捐赠建造一座当时一流的科学馆,首开中国国立大学接受国外基金资助的先例。南高东大声誉鹊起,为国际教育界所重。1923年3月,郭秉文任中国首席代表参加第一次世界教育会议,被推选为世界教育会副主席兼亚洲地区主席,之后连任两届。 

就在郭秉文和国立东南大学在中国教育界正如日中天之时,1924年,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有意染指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一职,和吴稚晖李石曾等国民党人士指称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吴佩孚”,属于“直系人物”,一番运动后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授意北洋政府于1925年1月6日突然免去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校长职务。消息传出,全校师生震怒,以集体退学力争,展开护长运动。2月中旬,汪精卫在《民国日报》刊登答复东大学生的公开信,争论一番亦无结果。郭秉文深知政治险恶,深怕学生受到伤害而悄然离开他一手创办的国立东南大学,当月挂冠而去,先是赴美考察教育,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接着就到英国参加世界教育会议。此后国立东南大学进入动荡时期,1927年8月改组为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因全体师生反对要求更名为“南京大学”而于1928年5月定名中央大学,直至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才逐步恢复元气;及至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直至1978年,又经历败落动荡三十年。

1926年5月,郭秉文与门罗在纽约创立“华美协进社”,任首任社长,对中华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1931年受孔祥熙之邀再次回国出任国际贸易局局长,并加入银行金融界,贡献甚多。抗战爆发后,以财政部次长兼中英贸易协会主任身份赴英国争取友邦助力。1945年抗战胜利,出任联合国救济总署副署长兼秘书长。1957年以私人力量在美组织华府中美文化协会,举办学术活动,并应邀担任“中国民国在美教育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一生在教育、文化、经济、外交各界奔波,亲任繁务,举重若轻,被尊为“中国哲人”。1969年8月29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