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養秋
徐養秋(1896-1972) 中國著名現代教育家。字則陵,江蘇金壇人。
少時敏學,1904年考取清朝最後一屆秀才。1910年考入金陵大學(1952年合併於南京大學)文科,1914年畢業。1917年赴美國留學,獲伊利諾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並在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教育學。1920年回國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改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科主任,講授教育史課程。其間成績斐然,南高教育科同仁陶行知創辦曉莊師範學校,陳鶴琴創辦鼓樓實驗幼稚園,廖世承所主持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學校(1923年更名為國立東南大學附中)從事教育科學實驗、推行新學制(即六、三、三制),都有他的參與和支持。1928年受聘為金陵大學教授。1927年陳裕光當選金陵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後,決定以美國實業家霍爾的捐款創辦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徐養秋受聘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主任委員,後任所長,1937年因抗戰遷至成都,併兼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專門委員。在他的主持下,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為民國時期最重要和最有聲譽的中國文化研究機構之一。應聘於該所的學者最多時達到十二、三人,其中不少是當時蜚聲學壇的專家。根據1933年資料,專任研究員有李小緣、商承祚、陳登原、王古魯、徐益棠等,兼任研究員有劉國鈞、貝德士、劉繼宣等,特約研究員有呂風子、汪孔祈、杭立武,助理研究員有黃雲眉、於登,助理員有黃玉瑜、葉季英等。一時人才薈萃,著書立說活躍,在開創後的數年間,收藏書籍古物之富、出刊著述之多,蔚為壯觀,學術聲譽日增,在史學、哲學、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文法學、目錄學、國畫研究及海外漢學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成就。現南京大學收藏的中國文化書籍之多,為各大學中所罕見,其中就有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重要積累。抗戰期間,徐養秋曾受聘在重慶任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講授「條約論」、「中國外交史」等課程。抗戰勝利後,1946年返回南京,再任中央大學教授兼教育系主任,1947年起任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院長。1949年中央大學更名南京大學後,仍任教授,並推薦陳鶴琴任南京大學師範學院院長。1952年,以南京大學師範學院為基礎創建南京師範學院,任南京師範學院教育系教授,其間完成著作《漢代教育史》。1972年8月10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