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華民國總統官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0.108.83.179留言2024年5月16日 (四) 10:51 安全維護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華民國總統官邸
總統官邸1號門,專供元首進出官邸使用
別名永和寓所
概要
状态使用中
類型官邸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龍福里重慶南路二段
坐标25°02′03″N 121°30′50″E / 25.03411°N 121.51392°E / 25.03411; 121.51392
现居租户蔡英文中華民國總統
所有者 中華民國政府
地圖
地图

中華民國總統官邸中華民國總統正式居所,由中華民國政府提供予總統及第一家庭於其任職期間入住。現址自李登輝就任總統後開始使用[1],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及愛國西路交會處,與博愛特區相鄰。

沿革

1948年行憲後,蔣中正李宗仁依《中華民國憲法》分別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此時中華民國政府尚未提供正副元首官邸,兩人均各自居住於原有在南京市的寓所。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總統蔣中正最初以陽明山的“草山招待所”暫為住所,1950年士林官邸完工正式後搬遷入住。隨著陽明山管理局被劃入臺北市,後來歷任總統的官邸也皆位在臺北,惟位置並不固定;直到李登輝就任總統後,才以其擔任副總統期間、位於重慶南路上,距離總統府相當靠近之官邸作為總統的正式居所,並延續至今。

總統官邸作為總統的居所,早期並未將其法制化,僅單純將總統個人的寓所稱為官邸,並隨著人事更迭而改變;直到1990年代臺灣民主化以後,官邸作為法定居所的制度才正式確立。現今總統官邸除了作為總統的住所外,也經常成為總統接見、招待賓客之處,儼然已不單單僅具備休憩性質。

歷任總統官邸

次序 總統 別稱 使用日期 地址 備註 照片
1 蔣中正 憩廬 1948年5月20日

1949年1月21日
南京市第一區黃埔路3號
2 李宗仁 1949年1月21日

1949年4月23日
南京市第六區傅厚岗68號
3 蔣中正 士林官邸 1950年3月1日

1975年4月5日
臺北市士林區福林路60號
4 嚴家淦 重慶官邸 1975年4月6日

1978年5月20日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2-4號
5 蔣經國 七海寓所 1978年5月20日

1988年1月13日
臺北市中山區北安路271號
6 李登輝 大安官邸 1988年1月13日
至今
臺北市中正區龍福里
重慶南路二段及愛國西路交會處
  • 原為第七任總統蔣經國為時任副總統李登輝所建之官邸。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總統後成為總統官邸,並將「寓所」改回「官邸」。
  • 臺灣民主化後隨歷任總統交接使用迄今,但官邸別稱隨各總統之維安代號的改變而不同。
  • 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再次將「官邸」改稱「寓所」[2]
陳水扁 玉山官邸
馬英九 中興寓所
蔡英文 永和寓所
賴清德 待定

註:第二次國共內戰影響,總統蔣中正於1949年1月21日宣佈「下野」,由時任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1949年4月23日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佔領,期間蔣中正與李宗仁旅行於中国大陆臺灣各地指揮作戰,並無固定之總統官邸。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蔣中正於1950年3月1日在臺北宣佈「復行視事」,繼續行使總統職權。

副總統官邸

中華民國副總統官邸
副總統官邸側門
概要
状态使用中
類型官邸
所屬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120號
坐标25°02′03″N 121°30′50″E / 25.03411°N 121.51392°E / 25.03411; 121.51392
现居租户賴清德中華民國副總統
所有者 中華民國政府
地圖
地图

中華民國副總統並不與總統住於同一官邸,而是於首都臺北市他處居住。早期之副總統官邸之情形類似總統,為其個人之寓所,位置隨人事而改變(如陳誠已拆除之官邸位於大安區信義路二段20巷1號之1、嚴家淦之官邸位於中正區重慶南路謝東閔李元簇之官邸皆位於中山區大直李登輝任副總統早期之官邸位於大安區大安路二段等)。

臺灣民主化後至2000年代初期的陳水扁政府始將時任副總統呂秀蓮之官邸法制化,整修前副總統陳誠家族於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之宅邸成為副總統官邸(由陳履安兄弟捐贈給政府,作制度化官邸之用[3]),由副總統警衛室進行維安。但之後馬英九政府時期之副總統蕭萬長吳敦義皆未搬進官邸居住,僅將官邸做為會客場所使用;直到蔡英文政府時期之副總統陳建仁賴清德才又以法定官邸為主要居所[4][5]

安全維護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總統與副總統官邸的維安工作由國家安全局特種勤務指揮中心統合指揮侍衛編組、便衣編組、武裝編組、警察編組,並區分侍衛區、內衛區、中衛區、外衛區,共同維護警衛對象、家屬及其住所之安全與安寧(法源依據:《特種勤務條例》─中華民國101年1月4日公佈),隨後衍生為總統就任時自行選定維安任務代號。而總統副總統官邸也隨維安代號的改變,而有不同的別稱。警衛室代號取意不同,則往往展現當時國情、政權輪替,總統治國風格與理念等。

總統官邸

總統 警衛室代號 寓意
蔣中正 官邸原為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士林園藝試驗支所,且位於臺北市士林區而得名。
嚴家淦 重慶 取意「雙重喜慶」,官邸位於重慶南路重慶市亦是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陪都之名。
蔣經國 七海 官邸原為協防臺灣海峽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官使用[6]
李登輝 大安 取意「天下太平,康健舒泰」,其任副總統早期官邸位於大安區大安路,大安亦是常見的臺灣地名[6]
陳水扁 玉山 取臺灣第一高山玉山之名,象徵「全民總統」新氣象,也有「玉山之子」、「臺灣之子」之意[7]
馬英九 中興 寓意「振興台灣」[6],近似中國歷代中興。因官邸位於中正區,其自宅位於文山區興隆路,各取一字組合而成[8][9][10]
蔡英文 永和 取臺灣「永久和平」之意,且曾居住過今日新北市永和區[11]
賴清德 萬里 沿用擔任副總統時期之代號。出生地為今日新北市萬里區

副總統官邸

副總統 警衛室代號 備註
陳誠 官邸地址為大安區信義路,已不存。其家族於大安區仁愛路另有一宅邸。
嚴家淦 重慶 官邸位於中正區重慶南路,繼任總統後繼續沿用。
謝東閔 自宅位於士林區至善路。
李登輝 大安 任職早期官邸位於大安區大安路,後經過官邸搬遷至繼任總統後皆繼續沿用。
李元簇 崇實 官邸位於中山區大直崇實路。
連戰 敦化 自宅位於大安區敦化南路[6]
呂秀蓮 仁愛 官邸位於大安區仁愛路[12]
蕭萬長 長安 自宅位於中山區長安東路。
吳敦義 和平 自宅位於中正區和平西路
陳建仁 平安 由其天主教信仰中取「平安喜樂」而來。原使用「聖家」為代號[13]
賴清德 萬里 出生地為今日新北市萬里區[14]
蕭美琴 安平 象徵其出身台南老家。

註: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副總統李宗仁未曾至臺灣履行職務,因此並無官邸,故不予以羅列。

  1. ^ 新出爐!準總統蔡英文官邸代號:永和寓所. 自由時報. 2016-05-17 [2019-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2. ^ 玉山官邸正名中興寓所 辭廚師改吃便當. NOWnews今日新聞網 (台北). 2008-05-21 [2011-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6). 
  3. ^ 朱明. 自家卡舒適 副總統官邸曾養蚊8年. 上報. 2017-01-24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4. ^ 高凌雲; 陳雲上; 陳易辰; 王敬慈; 楊懿; 曾芯敏; 韓光耀. 官邸、官舍 藏了多少秘密?. 聯合晚報. 2017-02-10 (中文(臺灣)). 
  5. ^ 陳建仁夫婦帶路 副總統官邸日常大公開. youtube.com. 2017-01-27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5). 
  6. ^ 6.0 6.1 6.2 6.3 不是「豆漿油條」 歷任總統官邸名稱各有深意‧‧‧. 三立新聞. 2016-05-18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9). 
  7. ^ 黃瑞弘. 總統官邸代號從大安到中興 見證政權更迭. 大紀元時報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08-10-26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2). 
  8. ^ 王姵雯; 晏明強. 「苦人民所苦」馬再喊拼經濟. 蘋果日報 (台北). 2008-07-13 [201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9. ^ 黃維助; 王寓中; 陳曉宜. 正、副總統「房事」修繕費解凍 看馬怎麼用. 自由時報 (台北). 2008-03-30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0). 
  10. ^ 郭吉銓; 張鎧乙. 中興寓所提升戒備 嚴厲管制. 中國時報. 2014-11-04 [2015-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0). 
  11. ^ 林修卉; 陳郁仁; 王華. 「永久和平」蔡官邸代號「永和」. 蘋果日報 (台北). 2016-05-18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22). 
  12. ^ 林漢洲. 呂秀蓮的後宮故事. 時報周刊. 2007-05-15 [2016-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23). 
  13. ^ 王華; 陳郁仁. 陳建仁維安代號 「聖家」改「平安」. 蘋果日報. 2016-06-06 [2016-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5). 
  14. ^ 520進入倒數 準副總統賴清德特勤代號曝光. 自由時報. 2020-05-14 [2020-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