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倫敦傳道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倫敦會全名倫敦傳道會 (英語: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屬於基督教新教宗派公理宗。建立於1795年,1977年與英聯邦傳道會(Commonwealth Missionary Society)及英國長老會差傳委員會(Foreign Missions Committee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of England)合併為世界傳道會Council for World Mission)。總部位於英國倫敦

在中國之活動

[編輯]

1807年,蘇格蘭傳教士馬禮遜到達廣州廣傳福音。1843年麥都思雒魏林醫生一同至上海。理雅各英華書院馬六甲遷到香港。1855年楊格非韋廉臣同到上海,韋氏創辦廣學會。1861年楊格非由上海前往湖北漢口,開闢新傳教區。艾約瑟深入中國北方直隸地區,開創傳教區。[1]

1898年是有倫敦傳道會皮堯士牧師(Rev. T. W. Pierce)和道濟會堂(現稱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主任王煜初牧師商議發展新界傳道工作,其後亦有西人香港愉寧堂加入,組織新界傳道會,在新界屯門荃灣上水大埔離島各地開基傳道。

1919年,倫敦會在華傳教士145人,在各省分佈情況如下:

  1. 直隸48人
  2. 湖北39人
  3. 福建24人
  4. 廣東19人
  5. 江蘇上海15人

1919年倫敦會在華受餐信徒11403人,在各省分佈情況如下:

  1. 福建3022人
  2. 直隸2917人
  3. 湖北2786人
  4. 廣東1874人
  5. 江蘇629人
  6. 浙江175人

華南區

[編輯]
香港羅便臣道80號倫敦傳道會大樓

華東區

[編輯]

福建區

[編輯]

華中區

[編輯]

華北區

[編輯]

在太平洋的活動

[編輯]

詹姆斯·庫克探勘太平洋諸島後,傳教士有新地點可供傳教。詹姆斯·庫克死後,教會將諸島形容為淫蕩、不道德的墮落樂園。倫敦傳道會因此派遣傳教士至大溪地湯加塔布島等地傳教。但因文化差異而困難重重,甚至有傳教士遭當地居民殺害,情況直到19世紀初波馬雷二世皈依以及當地民眾加入傳教後有所轉變。[2]

著名人物

[編輯]
  •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 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
  • 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
  •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
  • 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
  • 洪仁玕(1822-1864)
  • 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 1829—1890)
  • 楊格非(Griffith John,1831-1912)
  • 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1811-1896)
  • 李愛銳(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冶心. 第十三章 道光以后勇正教各宗派的活动. 中国基督教史纲. [2015-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30). 
  2. ^ Matsuda, Matt. 我們的海 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遠足文化. 2022: 158–166. ISBN 978-626-7129-96-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