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吳
吳 | |||||||||
---|---|---|---|---|---|---|---|---|---|
222年—280年 | |||||||||
粉色為226年孫吳疆域 | |||||||||
京城 | |||||||||
• 222-229 | 武昌 | ||||||||
• 229-265 | 建業 | ||||||||
• 265-266 | 武昌 | ||||||||
• 266-280 | 建業 | ||||||||
国君姓氏 | 孫 | ||||||||
君主 | 4 | ||||||||
• 222-252 | 大帝孫權(開國) | ||||||||
• 252-258 | 少帝孫亮 | ||||||||
• 258-264 | 景帝孫休 | ||||||||
• 264-280 | 末帝孫皓(亡國) | ||||||||
常用语 | 上古漢語 | ||||||||
人口 | |||||||||
• 約238年[1] | 2,567,000人 | ||||||||
• 約280年[1] | 2,535,000人 | ||||||||
兴衰 | |||||||||
• 222年 | 孫權獲封吳王 | ||||||||
• 229年 | 孫權稱帝 | ||||||||
• 280年5月1日 | 晉滅吳之戰,吳滅亡 | ||||||||
宗教 | 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 ||||||||
通币 | 五銖、大泉 | ||||||||
| |||||||||
今属于 |
吴越地区历史 | |||||||||
---|---|---|---|---|---|---|---|---|---|
史前 时期 约前9000 | 约前1100 |
上山文化 | ||||||||
跨湖桥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钱山漾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周 約前 11世紀 |
勾吴 约前1100﹣前473 |
于越 约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汉 前202﹣196 |
吴(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晋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齐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陈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刘元进 沈法兴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吴越 907﹣978 |
杨吴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腊 | ||||||||
元 1276﹣1355 |
杨振龙 陈空崖 方国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叶宗留 | ||||||||
清 1646﹣1911 |
|||||||||
钱宝通 1708 张念一 1709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太平天国 1853﹣1864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据 1937﹣1945 |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办上海市政公署1938 | |||||||
上海特别市政府 (日占时期) 1938–1945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今 |
分属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饶市)等 | ||||||||
标注之年份为该政权统治吴越地区的时间 |
吳(222年-280年5月1日,史称大吴[2]、孙吴、东吴或吴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國時期東南方的政權。始于222年魏文帝封孫權為吳王,终于280年併入西晉。
孫氏之祖孫堅发迹于吴地。另外漢獻帝劉協曾封孫策為吳侯,故国号为“吳”;後世因其皇室姓孙以及其统治地区古称江东,又將其称作孙吴[3]、东吴[4]、吴朝[5]。
三国之中,孫吴佔領扬州、荊州大部地區及交州全境。北至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至长江三峡;东至东海、南至越南的中部。东吴是三国中统治时期最长的政权,亦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前后共历经4位帝王的统治,享国58年;若从孫策渡江开始算起,孫吴皇族统治江东共长达85年。
歷史
討伐董卓
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孫堅任破虜將軍受烏程侯、領豫州刺史、長沙太守,曾經參戰黃巾之亂、西涼邊章之亂、區星之亂。率兵積極參與討伐董卓期間建立許多戰功擔任先鋒、斬殺華雄、擊退呂布、率先進入洛陽、董卓逼迫求和等事蹟,后因依附袁术卷入袁术与袁绍的政斗。
191年(初平三年),孫堅应袁術要求征讨袁绍盟友荊州襄陽劉表、黃祖時戰死,年僅三十七歲。
统一江东
孫堅死后,侄孙贲繼承領導之位,投靠袁術。后孙坚长子孙策投身于袁術帐下,向袁術借兵馬率兵攻佔揚州。在袁術自行稱帝后,孙策、孙贲等與其決裂,自立門戶。孙策先後擊敗劉繇、許貢、嚴白虎、王朗等揚州割據勢力,奠定孫吳開國基礎。曹操控制的許昌朝廷拜其為討逆將軍,袭封乌程侯,又册封吳侯。建安五年(200年)夏,孫策被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襲擊,不久傷重去世,時年二十六歲。
孙策临终前命二弟孫權繼位執掌江東。因孙策为汉臣,孙权也并非孙策子,故未得继承汉庭官位和吴侯爵位。孙权繼承其兄遺志,在短時間內穩住了江東形勢。其後孫權一方面鎮壓揚州境內的山越反叛,同時三征黃祖,謀求佔领荊州和江夏。
争夺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曹操軍也在這時南下征荊州。繼任荊州牧的劉琮投降曹操。曹操在獲得荊州之後,進一步謀劃攻打孫權佔據的江東。孫權派部下魯肅到劉備處探索軍情,魯肅得知劉備欲投奔蒼悟太守吳巨後,便勸說他改投孫權。於是劉備就派諸葛亮前往東吳會合孫權,在赤壁黃蓋火燒敵船大破曹操三十萬大軍(後世稱赤壁之戰)。此後曹操退守北方,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章陵郡、江夏郡局部及南郡局部地區即后来的襄阳郡。孫權派周瑜、呂蒙、甘寧、程普、韓當、周泰、蔣欽等將領攻占夷陵、江陵、部分武陵郡,及部分长沙郡即后来的汉昌郡。
這一時期,劉備則去攻打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周瑜主张自江陵入蜀再夺取襄樊,也曾与吕范提出控制刘备,但鲁肃建议扶持刘备一同抗曹。周瑜死後,孫權听从鲁肃建议,將所占南郡及其周边的部分武陵郡、长沙郡借給劉備以及確認他分得荊南四郡,督導荊州,以希借助刘备的力量抵抗曹操在江陵一带的军事压力。同時在建安十五年,孫權取得了交州。在劉備取蜀之後,孫權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但劉備托辞拒絕,孙权遂派吕蒙夺取三郡。最後雙方同意恢复盟友关系,以湘江為界,長沙、桂陽、江夏屬孫權;零陵、武陵、江陵屬劉備。主张结盟刘备的鲁肃死后,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总管荆州的關羽作出一連串傲慢舉動,其势力过大更让孙权感到威胁,乃至后悔当初听了鲁肃的建议。吕蒙向孙权提议袭击关羽,夺取江陵、襄阳和白帝城,分别由孙皎、吕蒙、潘璋把守,再派蒋钦巡江,全据长江,孙权部下也多建议夺取荆州。因此孫權向朝廷稱臣,曹操答应割让汉南的襄阳等地给孙权,孙权派呂蒙趁關羽攻襄陽時奪取江陵、零陵、武陵、宜都等地,是為白衣渡江,并杀死败逃的关羽,至此劉備勢力退出荊州,孙权受封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南昌侯。但吕蒙、孙皎、蒋钦也皆在此时病故。
220年曹操死,势力由其子曹丕继承。因曹丕错判形势命曹仁火烧襄阳而去,襄阳为孙权所得。同年,曹丕篡位建立曹魏,東漢滅亡。曹丕随即以孙权未经自己许可就擅自夺取襄阳为由,派曹仁、徐晃夺回襄阳。次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而孙权也以刘璋为益州牧、周泰为汉中太守,并在三峡设立与刘备区划同名的固陵郡并以潘璋为太守,计划入蜀。劉備稱帝后,即以復仇之名向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先向曹丕稱臣,沿用曹魏黄初年号[6],被封為大将军、吳王、使持节、督交州,兼任荆州牧,都武昌(今鄂州市),以避免兩線作戰。222年,劉備在猇亭秭歸一帶被吳鎮西將軍陸遜擊敗,幾乎全軍覆沒。孙权也因面临曹魏进攻,与刘备互派使者讲和。劉備不久就駕崩於白帝城。劉備死後,掌权的蜀汉丞相諸葛亮遣鄧芝出使吳國,孫权同意吳蜀恢復同盟。
建立东吴
由于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派去曹魏做人质,于是斷絕了與曹魏的短暫同盟,并自立年号黄武脱离与曹魏的臣属关系,導致曹丕先後三次對吳用兵曹丕伐吳,均被打退,占领了东吴数个县城,亦反被东吴收复蕲春。後曹休又在228年在石亭之战對吳用兵,亦遭陸遜、全琮和朱桓等人迎擊而敗死。
孙权称帝
黃龍元年(229年,魏太和三年,蜀漢建興七年)四月丙申,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是為吳大帝,并派使者告知蜀汉。蜀汉官员多以孙权为僭越,但诸葛亮认为眼下应该联吴抗魏,如果追究孙权僭越只会让两国陷入长期战事,便派使者庆贺孙权称帝,并接受孙权在共同灭魏之后平分天下的约定;然蜀汉使者邓芝亦对孙权指出,一旦灭魏,两国必有一战。
嘉禾二年(233年),孫權封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為燕王,派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領兵一萬多人並送去金銀財寶,加其九锡,欲立渊为燕王,然渊亦恐吳國無法及時支援又覬覦財物,便斬殺使者。同時數次攻打魏國,也削弱魏國兵力收取數城。次年诸葛亮死后,孙权以为曹魏要灭蜀汉,增兵巴丘助蜀汉守御,也准备一旦蜀汉败亡则与曹魏分割蜀汉的地盘。
嘉禾六年(237年)公孫淵自立燕王,改元紹漢,建立燕國。次年正月向東吳稱臣,但隨即在八月被魏臣司馬懿率兵平定,公孫淵戰敗身亡,燕國政權覆滅。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的長子孫登薨逝。次年孫權立最年长的在世皇子即三子孫和為太子,不久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引發「二宮之爭」,又稱「南魯黨爭」,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最終孫和被廢,孫霸被賜死,最後七子孫亮被立為太子,其母潘淑被立为皇后。吳經此事件,非但皇室遭刑,而且舉國分歧,埋下內部鬥爭的禍根。潘皇后意图效仿西汉吕太后临朝称制,结果被自危的宫女们所杀,一说此事亦系大臣背后指使。
朝政多变
252年,執掌江東五十二年的孫權駕崩,享年七十一歲。孫亮即位,改元建興。由諸葛恪、孫弘、孫峻等輔政。孙弘谋害诸葛恪,诸葛恪在孙峻帮助下杀孙弘。253年,諸葛恪征淮南,慘敗。諸葛恪被孫峻所殺,大權落入孫峻之手。孙峻逼死废太子孙和、孙登唯一在世儿子吴侯孙英、孙权幼女孙鲁育等。曹魏将领毌丘俭、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权臣司马师兵败,寿春大量人口逃往东吴,孙峻趁机出兵淮南,却反被魏将诸葛诞追杀,留赞等阵亡。诸葛恪、孙峻都有进取徐州之意,都未果。
256年孫峻病死後,事付從弟偏將軍孫綝。孫綝处决重臣滕胤、吕据等。诸葛诞又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的弟弟权臣司马昭,请求东吴相助,于是孙綝出兵三万,并封诸葛诞官爵。由于诸葛诞对魏吴边境的合肥新城要塞不再设防,合肥成为空城,一部分吴军因而得以进入寿春城。但魏将王昶据守夹石,江陵守将施绩和全熙遭其牵制,无法赴援。魏军又焚毁了吴军的粮食。孙綝见作战不利,歸咎自家大将朱异並將其處斬,率军返回,诸葛诞也最终败亡,吴军也未能有效占领合肥等地。後孫綝又廢孫亮為會稽王,改立其兄孫休為帝。不久孫綝三族又為孫休所殺,孙亮亦被孙休逼死。
元興元年(264年),孫休驾崩。這時蜀漢剛滅亡,吳軍西進失利,交趾又叛吳降魏,東吳國內形勢不穩,欲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和的長子孫皓即位。孫皓即位之初曾一度施行仁政,下令撫恤國內人民,又開倉振貧、減省後宮宮女、放生宮內多餘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明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其殘暴一面逐漸開始顯露,以致民怨不絕,幸賴陸抗、陸凱等大臣全力支撐國局。
晋灭吴
曹魏灭亡蜀汉后不久,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即代魏受禅称帝,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
孙皓年间,东吴连年北伐,也取得收复交趾、在西陵之战中击退晋军平定叛将步阐之乱、孙慎掠夺江夏、汝南人口等军事成果,但胜少负多,终无力改变吴弱晋强的局面。
274年,陸抗病死。咸寧五年(280年),晉武帝下令分六路大举伐吳。晉軍勢如破竹,晉將王渾、杜預、王濬和賈充等人相繼擊破吳將張悌、沈瑩、孫震、張象、伍延、薛瑩、胡衝和孫歆等人,夺取西陵、江陵、武昌等重镇,并绕过防御严密的濡须和东关而取道相对薄弱的历阳,吳國的长江防線快速崩潰。晋军水军也从益州顺江而下,东吴建平太守吾彦未能阻止。孙皓安排驻守交、广二州的军队也因路途遥远及遭遇郭马之乱而未能参战。
此战中晉將杜預率領十萬大軍繼續前次伐吳的攻勢,孫皓緊急下令張悌率領七八千人抵禦,杜預擊潰了張悌大軍,直逼建業。孫皓手下已無人為他賣命,自知大勢已去。便等西晉大軍攻來時,在石頭城上宣佈投降。至此,東吳滅亡,三國歸西晉。吾彦及交州刺史陶璜、广州刺史滕修等得知东吴已经灭亡,也向西晋投降。
吳國滅亡時,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7]
疆域和行政區劃
东吴州郡 | |||||||||||
州 | 州治 | 郡名 | 县数 | 郡治 | |||||||
扬州 | 建业 | 丹阳郡 | 16 | 建业 | |||||||
吴郡 | 10 | 吴县 | |||||||||
蕲春郡 | 2 | 蕲春郡 | |||||||||
会稽郡 | 10 | 山阴县 | |||||||||
豫章郡 | 16 | 南昌 | |||||||||
庐江郡 | 2 | 皖县 | |||||||||
庐陵郡 | 10 | 高昌县 | |||||||||
鄱阳郡 | 9 | 鄱阳县 | |||||||||
新都郡 | 6 | 始新县 | |||||||||
临川郡 | 10 | 南城县 | |||||||||
临海郡 | 7 | 章安县 | |||||||||
建安郡 | 9 | 建安县 | |||||||||
吴兴郡 | 9 | 乌程县 | |||||||||
东阳郡 | 9 | 长山县 | |||||||||
毗陵典农校尉 | 3 | 毗陵县 | |||||||||
庐陵南部都尉 | 6 | 雩都县 | |||||||||
荆州 | 江陵 | 南郡 | 9 | 江陵 | |||||||
武陵郡 | 11 | 临沅县 | |||||||||
零陵郡 | 10 | 泉陵县 | |||||||||
桂阳郡 | 6 | 郴县 | |||||||||
长沙郡 | 10 | 临湘县 | |||||||||
武昌郡[8] | 6 | 武昌县 | |||||||||
安成郡 | 6 | 安成县 | |||||||||
彭泽郡 | 4 | 彭泽县 | |||||||||
宜都郡 | 3 | 夷道县 | |||||||||
临贺郡 | 6 | 临贺县 | |||||||||
衡阳郡 | 10 | 湘南县 | |||||||||
湘东郡 | 6 | 酃县 | |||||||||
建平郡 | 6 | 巫县 | |||||||||
天门郡 | 3 | 溇中县 | |||||||||
昭陵郡 | 5 | 昭陵县 | |||||||||
始安郡 | 7 | 始安县 | |||||||||
始兴郡 | 7 | 曲江县 | |||||||||
广州 | 番禺 | 南海郡 | 7 | 番禺县 | |||||||
苍梧郡 | 11 | 广信县 | |||||||||
郁林郡 | 9 | 布山县 | |||||||||
高凉郡 | 3 | 恩平縣 | |||||||||
高兴郡 | 5 | 广化县 | |||||||||
桂林郡 | 6 | 武安县 | |||||||||
合浦北部尉 | 3 | 安广县 | |||||||||
交州 | 龙编 | 交阯郡 | 14 | 龙编 | |||||||
日南郡 | 5 | 朱吾 | |||||||||
九真郡 | 6 | 胥浦 | |||||||||
合浦郡 | 5 | 合浦县 | |||||||||
武平郡 | 7 | 武宁 | |||||||||
九德郡 | 6 | 九德 | |||||||||
新昌郡 | 4 | 嘉宁 | |||||||||
朱崖郡 | 2 | 徐闻县 |
政治
東吳在政治上大體跟東漢相近,地方上仍實行州郡制,中央方面也是同樣。唯一不同者,則是東吳受江南本地豪族影響,單是在朝朝臣,就有不少顧姓人士(如顧雍)、朱姓人士(如朱桓,朱然为丹扬郡人)、陸姓人士(如陸遜)和張姓人士(如張溫),就是後世所稱吳四姓,這些士族都是漢朝時長居江南的望族。
东吴灭亡后,史学家张勃作《吴录》,以天命符瑞、谶纬等称东吴为正统,但未能与曹魏、蜀汉正统观抗衡。
封爵的大臣
受封者:112位
皇族:52位
其余孙皓十一位儿子名与封号均不详
|
大臣:62位
|
獲諡的大臣
宰輔名列
|
|
軍事
吳軍以舟師為主,步兵次之。孫吳水軍發達,在濡須口和西陵設有水軍基地,在侯官(今福建閩侯)設有造船廠。其所造名為「長安」的戰船,可載士兵千餘人。其精銳軍隊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軍與交州義士等。孫吳還有設有山越兵、蠻兵、夷兵等少數民族部隊。由于比较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孫吴除了有世兵制外,还有世襲領兵制。各将领所領軍隊算是其部曲,軍隊除了服从中央指挥参与战役,但还要为其将领提供其它耕种杂役等。在將領死后軍隊須繼續聽令將領之子或其弟等繼承者。
經濟
由於吳據處江南,而這一帶在三國時還是人煙不稠密之地,孫權一登位後就設置農官,實行屯田。由於地處海邊,吳國在造船和鹽業都相當發達,甚至遠超曹魏,同時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單是所生產的船隻,高度已達五層,動輒可載數千人。
孫吳所處的江南,社會經濟起步較晚,在三國時還是人口稀薄之地。然而由於這裡戰亂較少,使得北方人民大量遷居,帶來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力。孫權登位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制,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紡織業方面,江南以產麻布出名,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的雞鳴布名傳千里。三吳出產「八蠶之綿」,諸暨、永安一帶所産絲的質量很高。冶鑄業以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爲最發達,孫權曾在此地開採銅礦,打造兵器。孙吴在海鹽(今浙江嘉兴海鹽)[9]、沙中(今江蘇苏州常熟)設官員,來管理這兩地的鹽業生産;在建安郡(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設典船校尉,海船南抵南海、北達遼東。海上貿易亦有所興起,孫吳的商業都市以建業(今江苏省南京市)、吳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為主,其中番禺以國外貿易為主。
人口
孫權在早期即擊敗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國後為了提昇人口數,平定山越並以其「羸者充戶,強者補兵」,並且騷擾淮南來獲得人口。
依據《三國志.吳書》有傳,孫吳於222年改元黃武年間時,人口大概約二百八十餘萬,士兵二十四萬人;在吳國強盛時期(252年)人口將近三百萬,士兵約三十六萬。
文化
文學
孫吳作家有張紘、薛綜、華覈、韋昭等。張紘為孫權長史,與建安七子中的孔融、陳琳等友善。薛綜為江東名儒,居孫權太子師傅之位。華覈則是孫吳末年作家。
韋昭善寫史,著有《吳鼓吹曲十二曲》,內容為整部孫吳發展史,與繆襲的《魏鼓吹曲十二曲》南北相對。他又著有《吳書》55卷等。
近年長沙也出土一批以紀錄東吳史料為主的《三國吳簡》,對於深入研究東吳的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司法制度及有關的典章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宗教
三國時期的佛教重鎮,北方以洛陽為主,南方則為建業。孫吳方面,當支謙、康僧會先後入吳,受孫權推崇並支持發展。孫皓稱帝時,本要毀壞佛寺,因康僧會說法感化,終而放棄。在蜀漢,佛教不是很興盛,規模不大。
藝術
孫吳有很多擅長各種藝術的名士,時人稱為吳國八絕。有吳範、劉惇、趙達、嚴武、皇象、曹不興、宋壽和鄭嫗等人。例如嚴武擅下圍棋,同輩中無人能勝,有「棋聖」之稱。至於曹不興則擅繪畫、皇象則擅書法。
孫吳曹不興,擅長寫生與繪佛畫,被譽為「佛畫之祖」,作品有《維摩詰圖》、《釋迦牟尼說法圖》等等。他曾把五十尺絹連在一起,畫一人像,心明手快,運筆而成。其作品富有立體感,世人有「曹衣出水」之稱,號「曹家樣」。孫吳吳王趙夫人,吳丞相趙達之妹,善於書法山水繪畫,時人譽為「針絕」。她為孫權繪各國山川地形圖,實開山水畫之首。
孫吳的著名碑刻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谷朗碑》等。其中《天發神讖碑》以圓馭方,勢險局寬,氣勢雄偉奇恣。皇象擅小篆、隸書,尤精章草。流傳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將隊帖》及《天發神讖碑》等。
科技
孫吳位於江南地區,水路發達,造船技術發達。其戰船有的上下五層,有的還能容納士兵三千人。[來源請求]
外族
在嶺南地區有俚人,範圍涵蓋孫吳廣州、交州及蜀漢益州南部。孫權也展開海上的發展,他派衛溫、諸葛直泛海到夷洲(一說為台湾,一说為琉球)、亶洲補充人口,另派使臣到遼東、朝鮮半島、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溝通聯繫,這些都擴大孫吳在海外的影響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吳都建業。
君主列表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寝 |
---|---|---|---|---|---|---|---|---|
孙吴政权奠基者 | ||||||||
始祖 (大帝孫權追尊)[10] |
武烈皇帝 (大帝孙权追谥)[11] |
孙坚 (东汉乌程侯) |
155年-191年 | - | - | - | 高陵 | |
- | 长沙桓王 (大帝孙权追谥)[11] |
孫策 (东汉吴侯) |
175年-200年 | - | - | - | - | |
曹丕称魏帝,221年,孙权受封吴王,222年,孙权改元黄武,孫吳建国。 | ||||||||
太祖 | 大皇帝 | 孙权 | 182年-252年 | 221年-229年 (吴王) |
黄武 | 222年-229年 | 蒋陵 | |
孙权称帝,立国曰“吴” | ||||||||
太祖 (孫亮追尊)[12] |
大皇帝[13] | 孙权 | 182年-252年 | 229年-252年 (吴皇帝) |
黄龙 | 229年-231年 | 蒋陵 | |
嘉禾 | 232年-238年 | |||||||
赤乌 | 238年-251年 | |||||||
太元 | 251年-252年 | |||||||
神凤 | 252年 | |||||||
- | - | - | 孫亮 (罢黜,降封会稽王、侯官侯) |
243年-260年 | 252年-258年 | 建兴 | 252年-253年 | - |
五凤 | 254年-256年 | |||||||
太平 | 256年-258年 | |||||||
- | 景皇帝 [14] |
孫休 | 235年-264年 | 258年-264年 | 永安 | 258年-264年 | 定陵 | |
- | - | 文皇帝(原諡昭獻皇帝) (末帝孙皓追谥)[15][16] |
孫和 | 224年-253年 | - | - | - | 明陵 |
- | - | 孫皓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归命侯)[17] |
242年-284年 | 264年-280年 | 元兴 | 264年-265年 | - | |
甘露 | 265年-266年 | |||||||
宝鼎 | 266年-269年 | |||||||
建衡 | 269年-271年 | |||||||
凤凰 | 272年-274年 | |||||||
天册 | 275年-276年 | |||||||
天玺 | 276年 | |||||||
天纪 | 277年-280年 | |||||||
孙皓降西晋,吴亡 |
- 脚注
世系图
註釋
- ^ 1.0 1.1 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992年
- ^ 《三國志·吳書·胡綜傳》:命綜作賦曰:「......明明大吳,實天生德,神武是經,惟皇之極......在昔周室,赤烏銜書,今也大吳,黃龍吐符......」
-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84–86. ISBN 7-5622-2277-0.
- ^ 《三国志》卷42:群臣或难(谯)周曰:“今(邓)艾以不远,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后,不得不礼。”
- ^ 《宋書 卷十九 志第九◎乐一》:何承天曰:“世咸传吴朝无雅乐。案孙皓迎父丧明陵,唯云倡伎昼夜不息,则无金石登哥可知矣。”承天曰:“或云今之《神弦》,孙氏以为宗庙登哥也。”
- ^ 罗新:走马楼吴简中的建安纪年简问题. [2018-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6).
- ^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注引《晉陽秋》
- ^ 从原江夏郡中设立,吴占江夏郡是否尚有存留、郡治所在皆不明。
- ^ 《三國志·孫休傳》永安七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二月,鎮軍陸抗、撫軍步恊、征西將軍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衆圍蜀巴東守將羅憲。秋七月,海賊破海鹽,殺司鹽校尉駱秀。魏使將軍胡烈步騎二萬侵西陵,以救羅憲,陸抗等引軍退。復分交州置廣州。壬午,大赦。癸未,休薨,時年三十,謚曰景皇帝。」《資治通鑑卷七十八·魏紀十》咸熙元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64年):「羅憲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陳騫言於晉王,遣荊州刺史胡烈將步騎二萬攻西陵以救憲。秋,七月,吳師退。吳分交州置廣州。癸未,吳主殂,謚曰景帝。」
- ^ 《三國志·吳志·孫破虜討逆傳》裴松之注引《吳錄》:尊坚庙曰始祖,墓曰高陵。
- ^ 11.0 11.1 《三国志·吴書·吴主传》:“黃龍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勸權正尊號。夏四月,夏口、武昌並言黃龍、鳳凰見。丙申,南郊即皇帝位。是日大赦。改年,追尊父破虜將軍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后,兄討逆將軍策為長沙桓王。吳王太子登為皇太子。將吏皆近爵加賞。”
- ^ 《三國志·吳書三·三嗣主傳》:太平元年春【《吳歷》曰:正月,爲權立廟,稱太祖廟。】
- ^ 《三国志·吳書二 吴主传》:“(太元二年)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
- ^ 《三国志·吳書三 三嗣主傳》:“(永安七年秋七月)癸未,休薨。時年三十,謚曰景皇帝。”
- ^ 《三国志·吳書三 三嗣主傳》:“(元興元年)九月,貶太后為景皇后,追謚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為太后。”
- ^ 《三國志注·吳志·孫和何姬傳》:皓即位,尊和為昭獻皇帝,【《吳錄》曰:皓初尊和為昭獻皇帝,俄改曰文皇帝。】
- ^ 《三国志·吳書三 三嗣主傳》:“(天紀四年)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