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关联谬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关联谬误指的是一种轻率概化方面的非形式归纳谬误,属于一种红鲱鱼谬误,此类的谬误借由利用实质上不相关的关联(且常常诉诸情感)的论述,主张说某事物持有的性质也存在于另一种事物之上。“罪恶关联”(guilt by association)和“荣誉关联”(honor by association)是这种谬误的两种形式。

形式

[编辑]
说明关联谬误的尤拉图。尽管A在B当中,也在C当中,但不是所有的B都在C当中。

一阶逻辑当中,此种谬误可表述为(x  S : φ(x)) ⇒ (x ∈ S : φ(x)),也就是说“假若在集合S当中,有任意的x,对这个x而言性质φx成立,那么对于所有S当中的元素x,性质φ必然成立。”

前提:甲是乙
前提:甲是丙
结论:所有的乙都是丙

此种谬误可以用尤拉图来说明:甲满足了使之为乙和丙一部分的条件,但假若使用尤拉图来表示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可能有部分的乙,不是丙的一部分,因此“所有的乙都是丙”这结论不一定成立。

罪恶关联

[编辑]

例子

[编辑]

一些以三段论形式呈现的罪恶关联:

  • 某某某是个打混摸鱼、不思上进,成天只想赶快退休领退休金的教师,某某某支持体罚,因此支持体罚教师的都是打混摸鱼、不思上进,成天只想赶快退休领退休金的教师。
  • 吕惠卿章惇曾布都是小人,他们都支持王安石变法,因此王安石变法是在图利小人。
  • 支持死刑的人常常都有支持威权的倾向[1],你支持死刑,所以你支持威权。

罪恶关联作为人身攻击的谬误

[编辑]

如果论述攻击说持有某主张的人和其他持有类似观点的人之间有相似之处的话,罪恶关联也可以用做人身攻击的一种形式。[2][3]

此种论述的形式如下:

  • 团体甲持有某种观点。
  • 团体乙持有相同的观点,且团体乙形象负面。
  • 因此,团体甲被论者视为和团体乙相关,且有着和团体乙一样的负面形象。

这种论述的例子如下:

  • 宅男喜欢色情动漫,犯下连续诱拐奸杀幼女案件的宫崎勤也喜欢色情动漫,所以宅男是未来性犯罪的预备军。

希特勒归谬法

[编辑]

当罪恶关联中形象不好的团体或个人是希特勒或纳粹时,这种作法又称为“希特勒归谬法”。[4]

荣誉关联

[编辑]

“荣誉关联”是“罪恶关联”的相反,在其中,论者因为支持某种事物或与之相关的人或组织的缘故,而主张这种事物是可取的、可敬的。[3]另可见诉诸好人一文的说明。

例子:

  • 甲国的人比乙国的人得更多诺贝尔奖、奥运金牌和文学奖项,因此甲国的人比乙国的人来得优越。

另外在许多广告中,广告者大量地使用荣誉关联,像例如说以一个具有魅力的代言人说某产品是好的,而这位代言人的魅力给了产品正面的关联,详情可见诉诸名人

其他关联谬误

[编辑]

就算论述当中没有将某种事物和好的或不好的东西做关联,还是有可能会犯下关联谬误。

例子:

  • 甲、乙、丙、丁都读理工科,他们都是男性,因此理工科是给男生读的,女生不该读理工。
  • 诺瓦露是傲娇二次元少女,诺瓦露有双马尾,因此有双马尾的二次元少女都是傲娇。

伽利略战术

[编辑]

一种否认已被确立的科学学说或历史事实的人所使用的关联谬误名叫“伽利略战术”(Galileo Gambit)。[5]这项论证主张说“伽利略在他活着时候遭到嘲弄,但后来人们证明他是对的;而他们的非主流观点受到其他科学家的拒绝和嘲弄,因此在未来,他们的观点也会被证明是对的”。[6]

伽利略战术的问题在于,受到嘲弄的一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而很多在历史上受到嘲弄的人也确实是错的[5][7];类似地,卡尔·萨根曾提到说,当人们嘲笑哥伦布和莱特兄弟时,“他们也嘲笑了博佐小丑(Bozo the Clown)。”[8][9]

在2012年,伽利略战术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受到关注,因为当时瑞克·裴利表达了他对全球暖化的质疑。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STEVEN STACK. AUTHORITARIANISM AND SUPPORT FOR THE DEATH PENALTY: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ociological Focus. 2003-11, 36 (4): 333–352 [2021-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7). 
  2. ^ Labossiere, Michael C. Fallacy: Guilt By Association. The Nizkor Project. 12 June 2014 [201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3. ^ 3.0 3.1 Damer, T. Edward. 6: Fallacies that Violate the Relevance Criterion. 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A Practical Guide to Fallacy-Free Arguments 6th. Cengage Learning. 21 February 2008: 112 [2019-03-14]. ISBN 978-1-111-7991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8). 
  4. ^ 辨识出曲解的论证语言
  5. ^ 5.0 5.1 Collins, Loren. Bullspotting: Finding Fact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 Prometheus Books. 30 October 2012: 27–28 [2019-03-14]. ISBN 978-1-61614-63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6. ^ Amsden, Brian. Recognizing Microstructural Fallacies (PDF): 22. [24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7-12). 
  7. ^ Gorski, David. The Galileo Gambit. Respectful Insolence. 28 March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February 2018). 
  8. ^ Shapiro, Fred R. The Yale Book of Quota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60. ISBN 9780300107982. 
  9. ^ Sagan, Carl. Broca's brain: Reflections on the Romance of Science. Random House. 1979: 64 [2019-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7). 

参照

[编辑]
  • Fallacies: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edited by Hans V. Hansen and Robert C. Pinto (199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