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鄰避症候群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鄰避症候群当前版本,由建園春秋留言 | 贡献编辑于2024年10月14日 (一) 04:33 受反對的計劃。这个网址是本页该版本的固定链接。

(差异) ←上一修订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修订→ (差异)
機場也是引發鄰避效應的發展計劃之一

邻避症候群(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簡稱NIMBY,意为“不要在我家后院”。又稱為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LULU;Not On Our Streets,NOOS),是指具有外部性(包含正面外部效益和負面外部成本)的公共設施產生的外部效益為大衆所共享,而帶來的風險和成本卻由設施附近居民承受,造成社會生態的不和諧,體現空間利益分配結構的失衡,導致公衆心理上的隔閡,地區的房地價下跌,因此極易引發居民抵制,不但極大阻礙了公共設施的建設,而且影響社會穩定秩序的現象。

鄰避效應的誕生的背景與公民意識的覺醒、新媒體資訊方式、政府政策制度轉向有關,根本原因是空間不均衡與利益分配結構之間導致的利益衝突[1]。這個詞語於1980年代由當時擔任英國環境事務大臣英语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Environment英國保守黨政客尼古拉斯·雷德利英语Nicholas Ridley, Baron Ridley of Liddesdale(Nicholas Ridley)所使用並廣為流傳。

因該理論名稱各單詞的字首合起來為「NIMBY」,音近似中文的「鄰避」,也就是鄰居迴避之意,恰好符合該理論的意思而被稱之,又稱鄰避效應邻避综合征鄰避情結保家症候寧避症候群嫌惡設施等。

減少鄰避設施厭惡的方法包括:對受影響居民或地區給予補貼、稅捐減免、公共設施補償等一系列方式,減少居民和地區的反對。

受反對的計劃

[编辑]

一般來說,受到反對的發展計劃都會為附近地區帶來長遠的利益,有些甚至是當地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但短期內卻會對附近的居住環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附近居民會反對這個計劃,或不反對這個計劃,但會提議在其他地區興建。總體來說,就如英語原句的字面意思:「不要(興建)在我(家)的後院」。以下列出一些受反對的建築及一些事例:

因污染而遭反對的設施

[编辑]

因電磁波而遭反對的設施

[编辑]
  • 輸變電設施(包含變電所電線桿等)
  • 手機的基地台
  • 電視、廣播訊號中繼站及發射站
  • 軍事、航管或氣象等用途的雷達站

因噪音而遭反對的設施

[编辑]

有治安疑慮而遭反對的設施

[编辑]

其他的設施

[编辑]

衍生詞語

[编辑]

鄰避效應其後衍生出奈避症候群(英語:Not In Anybody's Back Yard,簡稱NIABY),意思是指一些所有地區的居民都會反對在其社區內進行的發展計畫。

鄰避效應衍生反義詞為迎臂效應(英語:Yes In My Back Yard,簡稱YIMBY),相對於居民對鄰避設施的厭惡,迎毗設施則是受到居民的歡迎。如:公園、綠地、圖書館等,通常可以提高居住寧適性,並帶動房地價上升。故會受到該地區居民歡迎。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梅里亞姆-韋伯斯特詞典-NIMBY的解釋. [201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6). 
  2. ^ 東頭邨反對超市銷售六合彩 發起簽名運動 要求立即擱置 邨內掛起橫額到處張貼海報 邨民簽名冊將遞交兩局議員.《華僑日報》,1990年9月8日.
  3. ^ 環球華報-列治文慈恩之家主辦開放日釋疑 反對者周六舉行居民大會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1-01-16.
  4. ^ 梅窩居民遊行抗議正生書院遷入. 星島日報. [2009-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