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興登堡號飛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BigBullfrog對話 | 貢獻2024年10月16日 (三) 21:07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LZ-129興登堡
萊克湖海軍航空總站的興登堡號
種類 興登堡級飛船英語Hindenburg-class airship
製造商 齊柏林公司
建造編號 LZ129
建造時間 1931-36
民用航空器註冊編號 D-LZ129
首飛 1936年3月4日
所有者以及營運商 德意志齊柏林飛艇運輸
服役年份 1936–37年
總飛行數 63
結局 1937年5月6號失火墜毀

興登堡號飛船(LZ 129 Hindenburg),航空器註冊編號為D-LZ 129,是一艘德國的大型載客硬式飛船興登堡級飛船英語Hindenburg-class airship主導艦船。興登堡號飛船是史上最長的飛行器,也是體積最大的飛船型號。[1]它由齊柏林公司德語Luftschiffbau Zeppelin GmbH腓特烈港博登湖設計並建造。建成後,由德意志齊柏林飛船運輸公司德語Deutsche Zeppelin Reederei於1936年3月開始營運。它在第二個飛行季中的第一次跨大西洋飛行,於1937年5月6日在新澤西州曼徹斯特鎮區英語Manchester Township, New Jersey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總站英語Lakehurst Maxfield Field上空嘗試降落時爆炸燒毀。 這次事故是當時最慘重的航空事故之一,也正式宣告飛船時代的結束。

興登堡號得名於德意志陸軍元帥、前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設計與建造

建造中的興登堡號

興登堡號的骨架以杜拉鋁製成,構成15個摩天輪似的隔艙,裝有16個巨型棉製氣囊。隔艙以縱向的大梁連結。飛船的蒙皮為棉質,塗有混合反射材料以防氣囊遭受輻射危害(如紫外線可能會破壞囊體,紅外線則可能會造成囊中氣體過熱)。氣囊使用由固特異公司發明的新方法製造,使用多層糊狀乳膠塗層,以取代早期飛艇使用的腸膜英語Goldbeater's skin。1937年,齊柏林公司購買了5,000公斤(11,000磅)從1930年10月失事的英國飛船R101號上拆解下來的杜拉鋁,這些杜拉鋁可能被重新加熱並用於興登堡號。[2]

餐廳
休息室,背後的牆上印有世界地圖

興登堡號的內部裝潢由費立茲·奧古斯特·布羅伊豪斯英語Fritz August Breuhaus設計,後者也設計過普爾曼車廂,遠洋客輪以及德國海軍的戰艦。[3]位於上層的甲板A,中央是25個雙人客室,兩側則是面積寬廣的公用艙室:左舷為餐廳,右舷則是一個交誼廳與一個寫作室。牆上繪畫描繪齊柏林伯爵號的南非飛行。而交誼廳的牆上則繪有世界地圖。甲板的兩側全裝有傾斜的長方形窗戶。設計師認為乘客們會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公共區域而不是狹窄的客房內。[4]

下層的甲板B有洗手間、一個工作人員餐廳以及一個吸煙室。根據Goodyear Zeppelin公司美國代表哈羅德·G·迪克英語Harold G. Dick[5]的回憶:「吸煙室內的氣壓較高以防任何滲漏的氫氣進入吸煙室;通往吸煙室的唯一通道是經由酒吧的一個旋轉式氣鎖門。所有離開吸煙室的乘客都須經由酒吧工作人員的詳細檢查,以免他們將香煙或煙斗帶離吸煙室。」[6][7]

以氫代氦

最初選用氦氣為飛船提供浮力。氦氣不會燃燒,是用在飛船上最為安全的氣體。[8]但在興登堡號飛船建造之時,氦氣是美國開採天然氣時的副產品,非常稀有且昂貴。相較之下,任何工業化國家皆可大量生產便宜的氫氣,而且氫氣比氦氣更輕,能夠提供的浮力更大。由於氦氣極其稀有以及昂貴,美國政府規定使用氦氣的飛船必須盡全力保護艙體中的氦氣;這項規定影響了美國氦氣飛船的營運。[9]

美國在1927年修訂了氦氣管制法案英語Helium Act of 1925而禁止出口氦氣,德國人在設計飛船時仍然計劃使用氦氣提供浮力,因為他們認為將能說服美國政府出口氦氣。後來了解到美國國家軍需品控制委員會英語National Munitions Control Board不會開放氦氣出口時,他們重新設計興登堡號使其使用氫氣升空。[8]儘管氫氣容易爆炸,但也沒有其他氣體能夠提供足夠的升力且能大量生產。使用氫氣的另一個好處,是可增加興登堡號的乘客房間以載運更多旅客。德國長時間營運客用氫氣飛船而沒有出現過受傷或死亡事故,故德國人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安全使用氫氣的方法,而興登堡號在它第一個飛行季時也未發生事故。

飛行歷史

首飛以及實驗性的飛行

1936年3月的興登堡號,飛船的名字尚未被噴塗在船體上。

飛船於1931年開始建造。五年之後,興登堡號載着乘客及工作人員共87人在1936年3月4日於腓特烈港開始了它的處女航。齊柏林公司的董事長胡戈·埃克納英語Hugo Eckener擔任指揮官,前任第一次世界大戰齊柏林指揮官代表德國航空部,而齊柏林公司8艘飛船的船長以及47名其他的船員和30名造船廠工人則是這趟飛行的旅客。[10]儘管埃克納在一年之前就選定了「興登堡」這個名字,[11]但在這艘飛船前6次試飛中只有船體上只印了它的登記號「D-LZ129」以及用來宣傳1936年奧運會奧運五環。當這艘飛船於第二天下午在它的第二次試飛中飛過慕尼黑時,慕尼黑市長卡爾·菲勒利用無線電向埃克納詢問飛船的名字,而埃克納回答道「興登堡」。

興登堡的文字商標

齊柏林公司董事長的這一次關於飛船名稱的宣告卻惹怒了宣傳部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他馬上於隔天召見了埃克納,並於會議中坦率地提出將這艘飛船重新命名為「阿道夫·希特拉」。當埃克納表明他無意這麼做時,戈培爾下令在德國境內,這艘飛船只能被稱為"LZ 129"。同時,他還警告埃克納他會讓這位全球知名的飛船大亨在德國媒體上變得「默默無聞」(non-person)。[12]3周後,高1.8米的紅色興登堡(Hindenburg)名稱字母印在了船體上,但並沒有舉行正式的命名儀式。[13]

德意志齊柏林飛船運輸的旗幟

赫爾曼·戈林於1935年3月建立了德意志齊柏林飛船運輸(DZR)來增加納粹在齊柏林營運中的影響,而興登堡號正是由這家公司營運的。[14]這家公司由齊柏林公司(飛船的建造商)、帝國航空部(德國的航空部)以及德意志漢莎航空英語Deutsche Luft Hansa(當時的德國國家航空公司)聯合所有,這個公司還於LZ 127齊柏林伯爵英語LZ 127 Graf Zeppelin號飛船的最後兩年(1935至1937)飛往南美的商業飛行中掌管該飛船的營運。興登堡號和它的姊妹飛船LZ 130齊柏林伯爵II英語LZ 130 Graf Zeppelin II號(於1938年投入使用)是僅有的兩艘專為跨大西洋航行而建造的飛船,但是LZ 130齊柏林伯爵II號從未投入載客營運,直到在1940年被廢棄。

在經歷了歷時三周,於製造廠起飛的六次實驗性飛行之後,興登堡號已經準備好在公眾面前初次亮相了。這是一次全程達6598公里的環德國宣傳飛行,與其共同飛行的則是齊柏林伯爵號,這次飛行將從3月26日持續到29日。[15]在這次飛行之後,興登堡號將於3月31日從勒文塔爾(Löwental)附近的腓特烈港機場起飛開始它前往里約熱內盧的首次商業載客跨大西洋飛行,這次飛行將持續4天時間。[16]接着,興登堡號將於5月6日開始它從勒文塔爾往返北美十次的載客飛行,[17]所有接下來往返北美以及南美的飛行都從位於法蘭克福的機場起飛。[18][19]

在德國的飛行

興登堡號散發的納粹宣傳單

儘管興登堡號是作為跨大西洋載客、貨運以及郵件服務而設計的,但是在國民教育與宣傳部的命令下,興登堡號第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職能則是被帝國航空部(DLZ的共同管理者之一)散發納粹宣傳單的交通工具。[20]1936年3月7日,德意志國的地面部隊進入並佔領了萊茵蘭(位於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之間的一個區域),而這個區域根據1920年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屬於非軍事區,目的是提供一個位於德國和這些周邊國家的緩衝區。

為了證明這次違反1925年羅加諾公約軍事行動的合理性,[21]希特拉迅速的組織了一次「事後」公決英語German election and referendum, 1936,這次公決被定於3月29日,「讓德國民眾」批准德國軍隊對萊茵蘭的佔領以及組成一個只由納粹黨組成的德意志共和國國民議會。在這個行動中興登堡號和齊柏林伯爵號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22]

作為一個公共宣傳的策略,戈培爾要求齊柏林公司讓這兩艘飛船在投票開始前的4天環德國飛行中能夠「一前一後的」飛行,並需要同時於3月26日早晨從勒文塔爾起飛。[23]儘管那天早上的風況讓飛船的順利起飛變得異常困難,飛船的船長恩斯特·萊曼英語Ernst Lehmann依舊堅持按時安全起飛以給納粹黨官員以及在場的媒體人留下一個好印象。當這艘巨大的飛船馬力全開緩緩升起的時候,它受到了35度側風的吹襲,這讓它垂直尾翼的下部重重的擊到地面,並在地面上拖行了一段距離,這在機翼的下部以及連接的船舵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24][25]

因為不想政治化這兩艘飛船和因為飛行需取消興登堡號的最終基本耐力測試而反對這次聯合飛行的齊柏林公司主席埃克納激烈的譴責了飛船船長萊曼:

為了等待興登堡號而在機場上空盤旋的齊柏林伯爵號需要先獨自開始這次宣傳性的飛行,而興登堡號則回到飛船庫修理損毀的部位。對尾翼的修補很快就完成了,而興登堡號也於數小時後加入了飛行。[27]就像數百萬的國人在下面看到的一樣,這兩艘巨大的飛船在4天3夜裏完成了環德國飛行,撒下大量納粹傳單,揚聲器用巨大的音量播放着軍樂與口號,興登堡號上臨時無線電播音室則向外播送着政治演講。[28]

首次商業旅客飛行

齊柏林乘客領針

在全民公決結束之後(德國政府宣稱98.79%投了贊成票)[29],興登堡號於3月29日回到了勒文塔爾準備開始它第一次商業載客飛行,這是一次飛往里約熱內盧的跨大西洋飛行,計劃於3月31日從勒文塔爾起飛。[30]胡戈·埃克納英語Hugo Eckener並沒有成為這次旅行的指揮官,而是成了沒有控制權的「監督人」,恩斯特·萊曼英語Ernst Lehmann則成了這次旅行的指揮官。[31]雪上加霜的是埃克納從一位報道興登堡號到達里約熱內盧的美聯社記者那裏得知,戈培爾堅持了他曾經在威脅埃克納時說的話,埃克納的名字「從此不會出現在德國的報紙和報刊中」而且「任何與他(埃克納)有關的照片或文章都不能印刷」。[32]這個決定是因為埃克納反對將興登堡號和齊柏林伯爵號在德國之行中作政治用途,而且他「拒絕在德意志帝國國會的競選活動中作為特別嘉賓推薦總理阿道夫·希特拉和他的政策。」[33]戈培爾從沒有公開的宣佈這個禁令,而且它在一個月之後被安靜的取消了。[34]

在興登堡號第一次南美飛行起飛時,4具丹拿-平治公司製造的16缸柴油引擎其中的一具發生了活塞銷英語Gudgeon pin破裂,儘管在累西腓經過了修理,這具引擎還是不能全功率工作。回程時,興登堡號另外一具引擎在摩洛哥附近的黃金海岸突然不能工作,飛船上的工程師們嘗試修復引擎但是不成功。僅有兩具引擎驅動的興登堡號可能會墜入撒哈拉沙漠,興登堡號可能需要在沒有地面工作人員和碇泊杆的情況下進行緊急降落,而這可能會導致難以修復的損壞而使飛船報廢。為了避免這種災難,飛船的工作人員提升了飛船以尋找與飛行方向相反的信風;這種風通常在超過飛船壓力高度以上的海平面1500米處被找到。令人意外的是,工作人員們在海平面1100米處找到了這種風。於是,利用信風,工作人員在從法國處拿到了緊急許可之後將飛船安全的駛回了德國。這一許可能讓飛船經羅訥河利用一條較短的航線飛往目的地。這次歷經9天的飛行在203小時32分的時間內飛行了12,756哩(20,529公里)。[35]所有四個引擎後來都經過了大修,並且在後來的飛行中都沒有遇到過什麼問題。[36]

1936年跨大西洋飛行季

興登堡號於1936年5月9日到達萊克湖,洛杉磯號在右上方停泊。

興登堡號在這一年完成了17次跨大西洋的往返旅程,而這也是它第一年也是唯一一年全年服務。在這17次旅行中,由10次飛往美國,7次飛往巴西。第一次跨北大西洋航行載着56名工作人員,50名乘客於5月6日離開腓特烈港,並於5月9日到達萊克湖。往西飛的飛行時間在53至78小時之間,而往東飛的飛行時間在43至61小時之間。最後一次往東飛的旅行於10月10日離開萊克湖;1937年的第一次北大西洋飛行結束於興登堡空難

1936年7月,興登堡號創下了於5天19小時51分鐘內完成跨大西洋往返旅行的記錄。著名的乘客中包括了德國重量級拳王馬克斯·施梅林英語Max Schmeling,他於1936年6月19日在紐約擊敗了喬·路易斯之後乘坐興登堡號返回德國參加英雄式的歡迎會。[37]在1936年飛行季,興登堡號共飛行了191,583哩(308,323公里),並搭乘了2798名乘客以及160噸重的貨物以及郵件,這激勵了齊柏林公司英語Luftschiffbau Zeppelin公司計劃擴張它的飛船艦隊以及跨大西洋服務。

據說飛行時飛船異常平穩,以至於人們能將一支鉛筆或者鋼筆立於桌子上而它不會倒下;飛船起飛也非常平穩以至於旅客經常會錯過觀看起飛,因為他們以為飛船還停留在系留塔上。往返德國以及美國的單程票是400美金,這讓興登堡號的乘客都是富裕的人們,其中包括公眾人物、演藝人士、著名運動員以及工業上的領軍人物。[38][39]

193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候,興登堡號再次被用於宣傳活動,它於8月1日飛過柏林奧林匹克運動場並在座艙處掛有五環旗。當天,它於希特拉宣佈奧運會開始後低空飛過滿是觀眾的體育場。[40]

在1936年,興登堡號上的音樂沙龍處放置有一台博蘭斯勒的鋁製平臺鋼琴,但是在第一年過後這座鋼琴被移走以減輕重量。[41]在1936年至1937年的冬天,興登堡號的結構經歷了幾處明顯的變化。更加大的升力讓人們往飛船上增加了10個額外的客艙,其中九個有兩張床位,另外一個則有四張床位,這讓飛船一次能夠搭載72名乘客。[42]除此之外,飛船上還被安裝了用於收集雨水的水槽,雨水被收集起來用於充當壓艙物英語Buoyancy compensator (aviation):利用雨水來充當壓艙物比直接排掉氫氣更加經濟。

另外一個增加的裝置是一個尚處於試驗階段的航空器停泊吊架,這個裝置與美國海軍固特異-齊柏林英語Goodyear AerospaceGoodyear-Zeppelin)製造的阿克倫號以及梅肯號兩艘飛船上使用的裝置類似。它的作用是讓海關官員能夠在飛船着陸之前飛向興登堡號檢查乘客們的相關入境證件,同時,它還能預先從飛船上拿取信件以節省投遞時間。在1937年3月11日和4月27日開展了對這個裝置的試驗,但是由於吊架的不穩定,這個實驗不怎麼成功;5月初的興登堡號空難也不得不讓往後的測試全部取消。[43]

空難

興登堡號最後一次飛行上部分被燒毀的郵件

在於3月末完成了1937年飛行季的第一次南美飛行之後,興登堡號於5月3日晚離開法蘭克福飛往萊克湖,這是該飛行季中的第一次往返歐洲與北美的飛行。儘管逆風強烈,延緩了飛行速度,但是從其他的方面看來,飛行一如往常,飛船於3日後準備在萊克湖降落。[44]

為了避開越過萊克湖上空的雷暴,興登堡號於5月6日的降落被推遲了幾個小時。晚上7點左右,興登堡號已經準備就緒在降落海軍航空站。此時,興登堡號位於海拔200米處,艇長馬克思·普拉斯英語Max Pruss掌舵準備降落。在地面的工作人員抓住了於7點21分從艇頭拋下來的降落繩4分鐘之後,飛船突然變成一團火球並在30秒多一點的時間內墜落於地面。飛船上的36名乘客以及61名工作人員中有13名乘客[45]和22名工作人員[46]喪生,地面工作人員中也有一名死亡,總共36名人員失去了他們的生命[47][48][49]。美國記者夏拔·莫里森英語Herbert Morrison (journalist)在這場事故中的評論成了經典。

從興登堡號墜毀現場搶救出來的肋板處被火燒焦的硬鋁合金

最初的着火點、火源以及最初的燃料至今仍然沒有定論。儘管對這件事故發生原因有着許多的推論,但是這場慘劇的原因也從來沒有一個決定性的結論。從飛船中洩露的氫氣在與空氣混合之後會發生爆炸,甚至在以特定比例混合之後還會發生燃燒。艾迪生·貝恩英語Addison Bain認為飛船蒙皮使用的材料(例如硝化纖維和薄鋁片)在與空氣以特定成分混合之後極易着火。[50]這個假說收到的爭論很大,並且不為其他的研究者們所接受,[51]因為蒙皮的燃燒速度很慢,而這與實踐中火焰的迅速傳播不符。[44]除此之外,氫氣所產生的火焰已經在之前摧毀了數艘飛船。[52]硬鋁製的興登堡號框架被搶救出來並運回了德國,這些材料被回收利用以製造納粹德國空軍所使用的航空器。齊柏林伯爵號英語LZ 127 Graf Zeppelin以及齊柏林伯爵II號英語LZ 130 Graf Zeppelin II於1940年被廢棄解體之後他們的框架也被用於相似用途。[53]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領空安全高級調查員葛瑞格·費斯於紀錄片重返危機現場提出這災難是由於船長急轉使鋼索斷裂打破氫氣囊、為趕時間於下雨期間強行降落、靜電打火引燃洩漏的氫氣引發大火。

大眾文化

1936年的興登堡號與記者以及攝影師

規格

LZ129艇

興登堡號與最大型固定翼飛機們的比較
五角大樓431m(淺藍)、蘋果園區646m(淺綠)、瑪麗皇后二號345m(粉紅)、企業號航空母艦_(CVN-65)342m(黃)、興登堡號飛船245m(綠)、大和號戰艦263m(深藍)、帝國大廈443m(灰)、諾克·耐維斯號458m(紅)

數據來源: 航空器:興登堡號與齊柏林的歷史[1]

基本諸元

  • 乘員: 40至61
  • 載客量: 50至72名乘客
  • 長度: 245米(803呎10吋)
  • 直徑: 41.18 [55]米(135.1呎吋)
  • 體積: 200,000立方米(7,062,000立方呎)
  • 總重: 215,000公斤(磅)
  • 有效載荷: 19,000[56]公斤(磅)
  • 引擎: 4 × 丹拿-平治公司DB 602英語Daimler-Benz DB 602型柴油引擎,890千瓦(1,200匹馬力) 每個

性能

  • 最大速度: 135公里/時(85哩/時)

LZ130艇

數據來源: [57]

基本諸元

  • 乘員: 40至61
  • 載客量: 72至90名乘客/102,000 kg (224,872 lb)
  • 長度: 245米(803呎10吋)
  • 直徑: 41.2米(135.1呎2吋)
  • 體積: 200,000立方米(7,062,000立方呎)
  • 空重: 130,000公斤(磅)
  • 總重: 232,000公斤(磅)
  • 有效載荷: 10,000公斤(磅)
  • 引擎: 4 × 丹拿-平治公司DB 602英語Daimler-Benz DB 602型柴油引擎,890千瓦(1,200匹馬力) 每個

性能

  • 最大速度: 135公里/時(85哩/時)
  • 航程: 16,500公里(10,253哩)

參見

參考資料

腳註
引用
  1. ^ 1.0 1.1 "Hindenburg Statis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2009. Retrieved: May 6, 2010.
  2. ^ "R101: the Final Trials and Loss of the Shi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Airship Heritage Trus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3. ^ Lehmann 1937, p. 319.
  4. ^ Dick and Robinson 1985, p. 96.
  5. ^ "The Goodyear Zeppelin Compan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Ohio History Central.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6. ^ Dick and Robinson 1985, p. 97.
  7. ^ "LZ-129 The Latest Airshi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opular Mechanics, June 1935.
  8. ^ 8.0 8.1 MacGregor, Anne. "The Hindenburg Disaster: Probable Cause" (Documentary film). Moondance Films/Discovery Channel, Broadcast air date: 2001.
  9. ^ Vaeth 2005, p. 38.
  10. ^ Lehmann 1937, p. 323.
  11. ^ "The Airship." British Quarterly Journal, Spring 1935.
  12. ^ Mooney 1972, pp. 77–78.
  13. ^ "Today in History: Hindenburg’s First Flight, March 4, 193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14. ^ "Deutsche Zeppelin-Reederei (DZ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15. ^ Lehmann 1937, pp. 323–332.
  16. ^ Lehmann 1937, p. 341.
  17. ^ "Hindenburg Begins First U.S. Flight." New York Times, May 7, 1936.
  18. ^ "Hindenburg is off on 2d U.S. Flight." New York Times, May 17, 1936.
  19. ^ "Hindenburg Flight Schedu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20. ^ "Propaganda 'attack' made by Zeppelins." New York Times, March 29, 1936.
  21. ^ "Belgium Insistent on Locarno Terms." New York Times, March 12, 1936.
  22. ^ "Two Reich Zeppelins on Election Tour." New York Times, March 27, 1936.
  23. ^ "Photograph of the Hindenburg and Graf Zeppelin preparing to depart Löwental on Die Deutschlandfah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pecialcollections.wichita.edu. Retrieved January 11, 2010.
  24. ^ Lehmann 1937, p. 326.
  25. ^ "Photograph by Harold Dick of damaged lower vertical tail f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pecialcollections.wichita.edu. Retrieved January 11, 2010.
  26. ^ Eckener 1958, pp. 150–151.
  27. ^ "Photograph by Harold Dick of temporary repair to lower vertical tail f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specialcollections.wichita.edu. Retrieved January 11, 2010.
  28. ^ Lehmann 1937, pp. 326–332.
  29. ^ "Hitler gets biggest vote: Many blanks counted in, 542,953 are invalidated." New York Times, March 30, 1936.
  30. ^ Mooney 1972, pp. 82–85.
  31. ^ "Transport: Von Hindenburg to Rio." Time, April 13, 1936.
  32. ^ Mooney 1972, p. 86.
  33. ^ "Eckener Refused Election Plea for Hitler: Name Barred From the Press as a Result." New York Times, April 3, 1936.
  34. ^ "'Eckener's Disgrace Ends: Zeppelin Expert is Victor in Clash with Goebbels." New York Times, April 30, 1936.
  35. ^ "Two Motors Crippled as Zeppelin Lands." New York Times, April 11, 1936.
  36. ^ Lehmann 1937, pp. 341–342.
  37. ^ Berg, Emmett. "Fight of the Centu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Humanities, Vol. 25, No. 4, July/August 2004. Retrieved: January 7, 2008.
  38. ^ Grossman, Dan. "Hindenburg’s Maiden Voyage Passenger L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Retrieved: May 9, 2010.
  39. ^ Toland 1972, p. 9.
  40. ^ Birchall 1936
  41. ^ "A History of the Blüthner Piano Compan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2-06. bluthnerpiano.com. Retrieved: January 7, 2008.
  42. ^ Mooney 1972, p. 95.
  43. ^ Dick and Robinson 1985, pp. 142–145.
  44. ^ 44.0 44.1 "Cause of the Hindenburg Disas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erospaceweb.org. Retrieved January 11, 2010.
  45. ^ Hindenburg Passenger L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irships.net
  46. ^ Hindenburg Crew Li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irships.net
  47. ^ Thompson, Craig. "Airship Like a Giant Torch On Darkening Jersey Field: Routine Landing Converted Into Hysterical Scene in Moment's Time—Witnesses Tell of 'Blinding Flash' From Zeppelin." New York Times, May 7, 1937.
  48. ^ "The Hindenburg Disas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irships.ne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49. ^ Morrison, Herbert. "Live radio account of arrival and crash of the Hindenbur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adio Days via OTR.com. Retrieved October 27, 2010.
  50. ^ Bokow, Jacquelyn Cochran. Hydrogen Exonerated in Hindenburg Disaster. National Hydrogen Association. 1997 [201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月13日). The NHA's mission is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technologies and their utilization in industrial, commercial, and consumer ap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role of hydrogen in the energy field. 
  51. ^ Dessler, A.J. The Hindenburg Hydrogen Fire: Fatal Flaws in the Addison Bain Incendiary-Paint Theory (PDF). John Dziadecki, Libraries Webmaster,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2004-06-03 [2012-01-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26). 
  52. ^ Grossman, Dan. Hydrogen Airship Disasters. airships.net. October 2010 [2012-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53. ^ Mooney 1972, p. 262.
  54. ^ Davis 1995, pp. 32, 44.
  55. ^ "Zeppelin Museum" site - reconstruction of LZ 129 Hindenburg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7-26.
  56. ^ Ege, L,; "Balloons and Airships", Blandford (1973).
  57. ^ Brooks, Peter W. Zeppelin: Rigid Airships 1893–1940 1st. London: Putnam & Company Ltd. 1992: 174-185. ISBN 9780851778457.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