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战斗机
第四代战斗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继第三代战斗机出现及具备这个世代特征的战斗机。这代战斗机于1970年代中后期起陆续服役,而四代机与前代相比较大分别之处,包括重视机动性多于高速性能,并且大量应用电子科技提升飞行及作战性能。
四代机吸收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三代机参与六日战争、越南战争及赎罪日战争期间,在多场空战中的使用经验,配合电子科技在1970年代的发展,涡扇引擎的实用化,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局部采用隐身技术的尝试,使这代战斗机具备高推重比、采用电传飞控系统、重视机动性、配备可发现及追踪低空目标的多功能雷达,并成为第四代战斗机的特征。
这代机型在1980年代起活跃于多场战争,至2000年代仍是多数国家空军的主力,由于持续的升级改良,预期第四代战斗机可应用到2040年代。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有说法认为美国曾很长时间称呼这类战机为第三代战机,但这事实上是错误的。早在20世纪末,美国政府便将F-15、F-16等战机称之为第四代战机。[1]
特征
除了多用途和精密航电的发展方向大致不变以外,第四代战斗机放弃对高速,高翼负荷的设计追求,转而扩展飞机在不同高度与速度下的运动性,其中又以美国空军约翰·柏伊德上校提出的能量运动理论(Energy Maneuverability Theory, EM)对第四代许多飞机设计的影响最深。运用新材料与技术开发的大推力涡轮扇发动机开始广泛运用于第四代战斗机上,取代过去的涡轮喷射发动机。新型发动机推力提升的同时降低燃料的消耗,使得体积较小的机型也有机会拥有较长的航程,像是F-16A使用内载燃料的航程比F-15A还要高。因为第四代战斗机在只有携带一部分燃料以及两枚导弹的情况下,多数可以达到推力大于重量的状态,也就是推重比大于一,使得许多厂商经常以此作为广告的促销手段之一。
第四代开始引入线传飞控与静不定的设计概念搭配,完全颠覆过去的气动力设计方式和飞行控制机构。静不稳定的理论早已存在,可是传统的控制系统无法以每秒数十次以上的频率不断改变控制面的角度,维持稳定飞行。直到线传飞控搭配电脑系统成熟化之后,静不稳定设计能够更充分运用机身产生的升力,提升运动性等优点方才露出实用化的曙光。其中又以F-16战斗机为采用的先驱者。在F-16之后许多国家纷纷跟进,在改良型或者是崭新设计的型号上采用。
数位电脑成熟与超高速芯片的量产,将过去使用与显示非常复杂的雷达改头换面,以多样化的图形和文字显示更多的资讯,提高飞行员的状态意识(Situation Awareness,SA)。同样的技术与产品激发出另外一条路线的发展是飞行仪表电脑化(也称之为数字化或者是玻璃座舱),利用多功能,单色或者是彩色的阴极(CRT)或者是液晶(LCD)显示萤幕取代以往的指针仪表,过去令人眼花撩乱的仪表板被大小不同的方型萤幕所取代,这些萤幕除了显示被取代的仪表的资讯以外,还可以整合不同来源的讯息,利用重合或者是切换的方式提供,例如将彩色数位地图与导航系统整合之后,可以在萤幕上显示出目前飞机在地图上的位置和附近的地形。
此外,第三代设计为了降低高速下的阻力,座舱罩的外型需要与机身配合而牺牲飞行员的视野,在第四代大幅改进,采用泡型舱罩或者是类似的设计,让飞行员能够更有效的掌握周遭的状况。
机型
尽管这些飞机在中文中有时会被误称作第三代战机,但是事实上美国政府一直称其为第四代战机。这些战机中较先进的型号和升级型号一般被称作“四代半战机”。最早服役的四代机是1970年试飞的美国F-14雄猫式舰载战斗机,于1974年装备美国海军航空队。
四代半战斗机
四代半战斗机主要是指现役四代战斗机的升级型,在气动和隐身技术方面没有大改进,而是随着90年代电子芯片和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对航电与其他电战系统进行了大幅升级,作为第五代战斗机全面服役前的过渡机种;虽说是性能低于第五代战斗机的过渡机种,但价格上比起昂贵的五代战机有优势,其中也有部分是研发时即采用四代半规格的新造战机。包含下列机型:
- F-15E/S/K/SG/I+
- F-15EX/SA/QA/IA/IDN
- F-16C/D Block70/72/E/F
- F/A-18E/F
- F-2
- F-15JSI
- 飙风
- 台风
- JAS 39NG/E/F
- Su-30SM
- Su-35S
- MiG-35
- 歼-10B/C
- 歼-11BG
- 歼-15T
- 歼-16
- FC-1/JF-17 Block 3
- KF-21[2]
- 光辉 Mk1A[3]
- 光辉 Mk2(开发中)
- TEDBF(开发中)
相关条目
参考
- Kelly, Orr. Hornet: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F/A-18. Novato, California: Presido Press, 1990. ISBN 0-89141-344-8.
- Kopp, Carlo. "Lockheed-Martin F-35 Joint Strike Fighter Analysis 20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ir Power Australia, 2002. Retrieved: 10 April 2006.
- Richardson, Doug. Stealth Warplanes: Deception, Evasion and Concealment in the Air. London: Salamander. 1989, First Edition. ISBN 0-7603-1051-3.
- Shaw, Robert. Fighter Combat: Tactics and Maneuvering.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059-9.
- Sweetman, Bill. "Fighter Tac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Retrieved: 10 April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