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94.190.218.87留言2024年12月16日 (一) 13:5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条目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小学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学教育
升中派位
自行分配学位   统一派位
中一学科测验
授课语文
英文中学   中文中学
以普通话教授中文科
三三四学制
文凭试  改革
校本评核
专上教育
专上学位资讯
经评审专上课程资料网
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SSSDP)
免入息审查资助计划(NMTSS)
专上学位申请
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非大学联合招生办法
专上课程电子预先报名平台
优质教育基金
优质教育新资源
配对补助金计划
教育局
学生资助处
教育统筹委员会
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
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
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
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补助学校议会
香港津贴中学议会
香港直资学校议会
英基学校协会
自资高等教育联盟
应用科学大学联盟
基本能力评估
全港性系统评估
赛马会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
手语辅助教学计划
教育史
小学会考
中学入学试
学能测验
中三评核试
高等程度会考
三二二三学制
会考    高考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
语文能力评核(旧称教师语文能力评核
教育制度改革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2012年至2023年为通识教育
教育多媒体
德育及国民教育科
姊妹学校计划
香港STEAM教育
香港幼稚园列表
香港小学列表
香港中学列表
香港国际学校列表
香港大专院校列表
香港特殊学校列表
香港已结束学校列表

其他香港系列

文化 - 经济
地理 - 历史 - 政治
香港主题首页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英语:Hong Kong Education Reform)主要是指香港主权移交之后,就教育政策及制度上之改革。

近年以来,香港教育改革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在香港中学教学语言政策中小学结龙计划杀校政策、引进副学士制度、大学学士课程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中学改为六年制、把通识教育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成为必修科目,以及将香港中学会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合并成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等。

历史

1997年以前,大多数的中学以英语教学,部分学校以中英混合教学。1995年起,政府开始检讨教学制度;1998年开始推行“母语教学”,政府强制大多数公营中学改用中文教学,只允许保留114间作英文教学。不过此项计划推行一波三折,舆论对母语教学的成效满有质疑,因此作为殖民地产物的英文学校仍被视为占优。经济许可的家长为了让子女获派到英文学校,甚至会不惜在英文学校校网置业。每学年开始前,家长四处奔命为子女寻找考入英文名校机会的情景,往往成为本地新闻头条。

2000年9月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报告书提出容许教学理念相近的小学与中学结盟,使小学毕业生直接升上结盟的中学称为“一条龙”办学模式。同年10月获政府接纳。但由于该计划申请者多为传统上著名的英文中小学,使减低竞争入读的情况无多大帮助。

1997年教育统筹局于每一所中、小学开设一个简称为“家教会”组织,旨在使学校与家长多些了解及沟通。2004年7月立法会通过俗称校本条例的《2004年教育(修订)条例》,规定每一所中、小学的校董会,在2010年前加入校友、教师及家长代表及注册为法团,当局并标榜校政民主化、办学团体可保留最多六成的代表。故当时得到大部分立法会议员及“家教会”代表支持,但条例当中指出政府可解散校董会及原有的办学团体不能再绝对控制校董会,使部分办学团体强烈不满,认为假以民主之名来消灭传统有宗教背景的办学团体,以及有市民担心校董会涉及刑事或民事案件时的法律问题。

教育统筹局于2006年至2007年年度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并于2009年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会考成绩的其中一个评分准则及推行高中通识教育科。

2006年10月行政长官曾荫权于施政报告宣布,将于2007年至2008年起向每名就读于每年学费不超过2.4万元的非牟利幼稚园(全日班不超过4.8万元)的3至6岁的幼稚园学生提供每人每年13000元的“学券[1]及3000元给予非牟利幼稚园作为提升教学质素。2006年11月14日教育统筹局暂时妥协,宣布只要牟利幼稚园公开账目及符合一系列条件,便可于2008年前获得学券资助[2],唯随后牟利幼稚园代表指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拒绝履行先前承诺,使学券制推行处于胶着,2006年12月教育统筹局正式宣布向立法会申请拨款20亿元,于2007年-2008学年起推行学券制[3],唯条款不变。

评核策略的改革

小学及初中评核试

中学公开试

语文科老师评核试

学科的增减

公民与社会发展科

自2021/22学年起,中四级开始推行的“优化高中四个核心科目”,将原有核心课程中的通识教育更改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并以“达标”与“不达标”作为评核结果。首届公民与社会发展科香港中学文凭公开考试将于2024年开考。[6]

公民、经济与社会科

2024年7月31日,香港教育局宣布,香港初中生活与社会科将改名为“公民、经济与社会”将于2024年9月新学年在全港中一级推行,教育局向全港中学发通告公布相关课程指引。[7]

STEAM教育

自《2015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起,资助学校于高小推行强化编程教育,以及在初中课程加入创科元素,例如人工智能。 小学常识科于25/26年起分拆为人文科及科学科,并于27/28学年全面推行。

国家安全教育

2021年《香港国安法》施行后开展国家安全教育。

争议

香港朝令夕改的教育制度,自母语教学、三三四、小班推行以来,都令学生及家长们带来巨大压力。

2006年1月,在两位教师相继自杀死亡后,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的李国章承认教育改革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压力,但不认为该两位教师的自杀与教育改革有关。李表示改革是为了学生好,“如果教师接受不了,可以选择参加提早退休计划”,希望教师可以承受压力。[8]同年1月22日,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发起游行,抗议教育改革措施过多及步伐过急、教师工作压力沉重等。[9]当日游行人士从中环爱丁堡广场游行至政府总部,教协称有超过1万人参加。[10]

相关条目

相关教育政策

  • 优质教育基金:为鼓励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政府特别拨款50亿港元成立优质教育基金,使学校能够透过基金的拨款而改善学校的基础建设,从而使改革顺利推行。
  • 母语教学:本来政府欲将全港所有中学的授课语言变成中文(粤语)。不过,基于部分社会人士和部分英文中学的反对下,最终有114所学校(一说为112所)可以保留以英语授课的传统。后来,政府改为推行校本语文政策,容许学校因应本身学生的特质而选择合适的语文教学环境及措施。港府再于2009年“微调”教学语言政策
  • 一条龙学校:让相关的小学及中学“结龙”,一方面为学校的招生人数做出保证,二来透过结龙学校之间的协作,从而使所收学生的质素得到保证。
  • 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把原有的两年高中、两年预科及三年制大学改成三年高中连预科及四年制的大学课程,以便与国际教育接轨。
  • 法团校董会:透过校本条例,强制学校成立法团校董会,使学校校董会变成学校的不同持分者所掌管。一方面避免学校行政被少数人士操控,减少利益输送的机会;另外亦有助提高学校行政的透明度。不过,教会学校普遍担心容许教会以外人士参与校政,会使学校的教会背景聊备一格,失去与其他非教会学校的优势。
  • 自愿优化班级结构计划:旨在纾缓部分中学收生不足而被“杀校”的压力。
  • 直接资助计划:计划目标是以促进优质的私立学校发展,为鼓励学生提供教育水平的非官立中学资助学校以外的更多选择。教学以开放式为主,以提高私立学校的教育质素。

相关人物

相关媒体

  • 香港一套由舞台剧剧团好戏量制作的话剧阴质教育》透过嬉笑怒骂的方式,以一宗在虚构的优质教育学院(HiEd)发生的校园谋杀案,揭露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所衍生的种种问题,讽刺本港教育制度。

参考资料

  1. ^ “学券”于五年内逐步增加至16000元,而作为非牟利幼稚园作为提升教学质素的3000元津贴则取消。
  2. ^ 幼稚園團體接受政府整套學券制方案. 政府新闻处. 2006-11-18 [201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幼稚园学券已于2007年1月下旬接受申请
  4. ^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簡介 (PDF). 
  5. ^ 二零二四/二五學年於小三、小六及中三級 中、英、數科全港性系統評估 (PDF). 
  6. ^ 公社科新學年取代通識 教育局:9月先授「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香港01.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初中公經科指引出爐 增愛國主義教育 中三學「習近平思想」. 香港01. 2024-08-01 (中文(香港)). 
  8. ^ 《罗太为用词不当公开道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文汇报》,2006年1月11日。
  9. ^ 存档副本. [200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万人上街高呼教改太重》[失效链接],香港《星岛日报》,2006年1月23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