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 |||
---|---|---|---|
學校標識碼 | 4111010033 | ||
網站 | www | ||
|
中國傳媒大學,簡稱「中傳」,原名北京廣播學院,簡稱「北廣」或「廣院」。地理位置為北京定福莊,為北京五環路以東,有北京地鐵八通線傳媒大學站。
中國傳媒大學致力於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報刊等傳媒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是中國信息傳播教育的高等學府,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的研究性綜合型大學,並已加入國家211工程。
中國傳媒大學於2004年在南京建立了一所隸屬於該校的獨立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歷史沿革
孕育期
1954年3月3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技術人員訓練班在北京西南郊良鄉12號發射台內成立。第一期學員是長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機要學校招來的。李伍副局長臨時兼任班主任,訓練班總共辦了六期,培訓中等技術人員922人。
1958年3月18日,全國省市廣播局長會議決定訓練班從良鄉12號發射台遷回城內南禮士路廣播科研所。
1958年9月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指數的第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北京廣播專科學校成立。倪正義同志為負責人。專科學校設發送、傳音、電視三個專業,學制2年,招收高中畢業生。10月4日首批357名新生入學。學校地址在復興門外真武廟。廣播專科學校在生活上和學習管理上學習解放軍的做法,實行軍事化,每個班級以連為建制單位,設連長、指導員。把教學、生產勞動、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
初創期
1959年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成立,首屆新生開學典禮在廣播大樓音樂廳舉行。學院的領導成員包括:院長周心武、副院長左熒、周雲庭、劉永業。廣播學院設有新聞系、無線電系、外語系。新聞系設編採專業、播音專業、文藝專業、電視攝影專業;無線電系設發送專業、傳音專業、電視專業;外語系設波斯語、西班牙語、泰米爾語、土耳其語等共招收新生573名,連專科學校轉入的344名學生,在校生共計917名。
1959年9月15日,北京廣播學院院刊創刊(10天一期,8個月後改為周刊)。
1959年12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首屆學生會正式成立。
1960年2月17日,廣播事業局同意在廣播學院增設電視技術和電視攝影專業。
1961年8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首屆外語專業本科生畢業。
1962年11月13日,全國教育事業計劃會議通知中國廣播事業局,廣播學院應於1964年結束。
1963年5月24日,國務院下達《關於恢復北京廣播學院的通知》(國文辦字367號文件)同意恢復原定裁撤的北京廣播學院。
1963年5月27日,國務院批准廣播學院繼續招生。1963年招收80名新生。
1964年11月11日,人大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主席郭沫若為北京廣播學院題寫校名。
1965年9月,總務科的馬起元同志代表廣播學院在地質部石油學校留守處房地產移交清單上簽字,定福莊北京石油學校正式作為廣播學院新校址。
1966年3月1日,外語系已全部遷移到東郊定福莊原石油學校辦學。廣播學院自此分為「西校」、「東校」兩個部分。
1970年,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向中央報送《請求停辦廣播學院的報告》,8月至9月所有學生陸續分配到各地。11月全體教職工下放到河南淮陽中央廣播事業局「五七幹校」參加勞動。原有校舍交給雙橋設備製造廠,教學設備、圖書資料均被調作他用。至此廣播學院停辦。
1972年12月1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給國務院寫報告《關於繼續開辦北京廣播學院的請示報告》。
1972年12月21日,復校籌備領導小組成立。
1973年3月17日,國務院科教組同意恢復北京廣播學院,由廣播事業局直接領導,黨的工作、政治工作仍歸北京市委領導。
1974年11月21日,廣播學院在籌辦中招收的第一批新生開學,共159名新生。
恢復期
1978年3月10日,廣播學院在恢復高考制度後招收的第一批新生入學報到。編採、攝影、播音三個專業共招103人。
1978年5月8日,教育部在關於1978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正式明確廣播學院參加全國重點院校第一批意見。
1978年5月30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教育部聯合法文同意廣播學院播音專業、電視新聞攝影專業,從78年起參照藝術院校招生辦法進行。
1978年12月28日,廣播學院第一批確定或提升教授、副教授、講師名單。教授2名:韓煥堂、齊越;副教授4名:張紹高、殳家琪、徐恆、黎秀石;講師65名。
1979年8月,1979年增設電視導演、電視影片編輯、微波技術、廣播發送等四個專業,並首次招收2名研究生(新聞)。
1979年10月,《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創刊,是一個有關廣播電視編採、播音、攝影、文藝、科技、政治、外語等方面的綜合性的學術刊物,暫為內部發行。
發展期
1980年3月17日至24日,廣播學院首次師生員工代表大會召開,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06人。
1980年11月3日,廣播學院設立的已故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何其芳藏書閱覽室正式開放,展有何其芳家屬捐贈的各類藏書二萬餘冊。
1982年3月18日,北京廣播學院首次接收一名外國留學生,該留學生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派遣的應屆畢業生凱倫夏蒂斯來院進修漢語兩年。
1982年3月18日4月14日,《北京廣播學院院刊》復刊。《院刊》設新聞版、教學版、思想教育版和文藝版四個版面。
1982年5月5日,增設國際新聞專業,為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培養對外宣傳編輯、記者、翻譯等人才,學制5年。
1982年5月31日,廣院合唱團在第一屆「北京合唱節」第六場音樂會上,演出了自己創作的《校園組歌》,其中《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評為優秀獲獎歌曲,向全國推薦。
1983年7月,《北京廣播學院學報》由內部刊物改為公開發行。
1984年2月,文化部同意《新聞廣播電視研究》自1984年起改為公開發行。
1984年11月28日,建國以來第一次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開幕,我院教授齊越、副教授康蔭同志以優秀新聞工作者的身份出席大會。
1985年5月24日,文化部批准同意成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3年10月30日、31日,北京高校文明校園檢查評估專家組一行27人,由市高教局副局長耿高超率領,對廣院文明校園建設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評估後,宣布我院文明校園建設基本符合標準,建議授予「文明校園」榮譽稱號。
1994年4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趙玉明在教學工作會議上宣布:從94級新生開始,全院普遍試行學分制。
1994年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創辦四十周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大會上宣讀了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李嵐清副總理、李鐵映國務委員為廣播學院四十周年校慶的題詞。數千名來自首都和全國各地的校友返回母校參加校慶活動。
1997年1月2日,北京廣播學院有線電視正式開播,內容以院內報道為主。
1997年12月,廣播電影電視部委託北京廣播學院主持編纂的每年一卷的大型工具書——《中國廣播電視年鑑》1997年版問世。
1998年9月,我國廣播電視高等教育第一批博士點在我院建立,批准建立新聞學和廣播電視藝術學兩個專業的博士點,使我校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8年11月21日,北京廣播學院校園網建設一期布線工程正式啟動,預期工期三個月,
1998年12月,北京廣播學院完成了國際網際網路域名註冊工作,正式註冊的域名為bbi.edu.cn。
1998年12月18日,北京廣播學院國際交流中心竣工啟用。
1999年10月16日,北京廣播學院建校四十五周年校慶慶典,舉行了校慶大型文藝晚會。
2000年2月,從國家廣電總局劃轉教育部主管,由教育部與國家廣電總局共建。
2002年3月,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東校園整體併入北京廣播學院。
2004年8月,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2004年9月,舉行校慶50周年暨校名更名晚會。
學科建設
學校設新聞傳播學部、影視藝術學部、理工學部等3個學部,設電視與新聞學院、廣告學院、國際傳播學院、媒體管理學院、社科學院、影視藝術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學院、文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計算機與軟體學院等12個學院及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新聞學系、傳播學系、電視系、編輯學系、廣告學系、廣告設計系、公共關係系、國際傳播系、國際關係學系、英語語言文學系、外語系、經濟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藝系、導演表演系、廣播電視文學系、攝影系、美術系、錄音藝術系、錄音技術系、播音系、應用語言學系、動畫系、數字藝術系、中國文學系、語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廣播電視工程系、自動化系、應用數學系、光電學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體工程系等 37個系。擁有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個博士點、40個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點,71個本科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291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389人。
校園環境
中國傳媒大學校園占地面積708畝,校舍面積46萬平方米。
核桃林
核桃林是位於學校主樓後面的兩片不大的林子,這裡由許多核桃樹和幾張石桌、石凳組成,浪漫的氣氛和溫馨的氣息成為廣院最有名的景點。因此這裡成為廣院的學生閒暇時間散步、休閒、約會、讀書、聊天的最佳選擇。每周五這裡還會舉辦英語角活動,同學們自發聚集在這裡用英語交流。這裡還是愛好文學、攝影、美術的同學展示自己作品的場地。許多校友在回憶起大學生活,都是從這片核桃林談起的。
梆子井學生公寓
共有六棟公寓,其中1、2、3、4、6號樓為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公寓,5號樓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生公寓。梆子井公寓居住著全校本科所有男生和部分研究生男生,設有學生三餐廳、小餐廳、男孩餐廳、星光教育超市、普羅旺斯餐廳等。
中藍學生公寓
目前A座共分A、B、C、D、E五個區,供中國傳媒大學本科女生及部分研究生女生居住,一樓大廳設有會客區。B座正在建設中。
南院一號教學樓
在校學生上課、考試最常使用的教學樓,建造時間較早,原為四層,後改建為五層。
綜合實驗樓
綜合實驗樓是學校最新修建的集科研、實驗、教學為一體的建築。別致的造型和其他樓群無法企及的高度使得人們在東五環和京通快速路上就遠遠望見它的身影。在一層,它擁有一個1500人的大禮堂和400人的報告廳,學校內的大型活動如廣院之春、戲劇之夜以及小型的報告會、宣講會都在這裡舉行,因此這裡經常成為同學們匯集、交流甚至媒體關注的場所。綜合實驗樓其他幾層擁有新聞演播實習基地、網絡流媒體實驗室、數字視頻線性對編機房、視頻非線性編輯機房、網絡傳播應用機房、數位化廣播直播間、黑匣子劇場等一系列科研教學設備,最大限度滿足了廣播電視類專業科研教學的使用需要。
主樓
一進南門正對著就是學校的主樓,這棟樓看上去像一個廣播盒,這讓人想到了學校的舊校名「北京廣播學院」。樓前有一座大噴泉,歡迎著各地朋友的到來。主樓的一層陳列著學校全景模型,校園全貌會清晰展現在你的面前。主樓主要是信息工程學院所在地,主樓的東邊和西邊通過走廊各連接著兩棟樓,即西配樓和東配樓,分別是電視與新聞學院和影視藝術學院。主樓的北邊與小禮堂相連,這可是學校大多數中小型晚會、報告會舉辦的場地,許多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都是從小禮堂的舞台走向全國的電視觀眾面前的。
四十八號教學樓
於200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成為目前學校最新的建築。樓高十三層,配有四部電梯。內設普通教室及計算機室、表演教室、鋼琴房等。
白楊大道
校歌唱道:「校園的大路兩旁,有一排年輕的白楊。」說的就是南一教學樓東側的這條大路。路兩旁的白楊都是建校初期就栽種的,個個高大挺拔,枝繁葉茂。現在它們偉岸的身影和堅挺的氣質已經成為傳媒人拼搏精神的一種象徵。從白楊樹下走過,一種莊嚴與使命感會油然而生。路旁躺著一塊刻有「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石頭,這是每一個廣院學子都牢記心中的校訓。校訓石後面是文化廣場,每學年開學前幾周的社團招新活動會在這裡舉行。屆時每個社團都各顯神通,文化廣場熱鬧非凡。
文化廣場
學校社團舉辦文化活動的場所
南操場
這是學校最大的一個操場,擁有400米標準跑道和可以容納數千人的觀禮台。一年一度的新生運動會、廣院杯足球賽、月光杯足球賽以及其他體育賽事都在這裡舉行。平常這裡是同學們鍛鍊身體、活動筋骨、競技交流的絕佳場所。值得一提的是,每天早上這裡都會有許多播音專業的同學練聲,寒暑不易,堅持不懈。他們面壁練習的景象成為廣院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南圖書館
圖書館南館建於1987年,共有5層,建築面積為8400多平方米,內設流通部、電子閱覽室、音像閱覽室、教師閱覽室、文科閱覽室、理科閱覽室等,有閱覽座位800多個。圖書館北館建於1988年,共有6層,建築面積為4000平方米,內設古籍珍藏室、期刊閱覽室、報紙閱覽室、綜合閱覽室等,有閱覽座位400多個。
領導機構
根據《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中國傳媒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現任黨委書記為李培元同志,現任校長為蘇志武教授。
現任領導
- 黨委書記:李培元
- 校長:蘇志武
- 黨委副書記:田維義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李煥生
- 副校長:高福安
- 副校長:丁俊傑
- 副校長:袁 軍
- 副校長:胡正榮
- 副校長:呂 銳
- 副校級領導:於 利、呂學武
歷任校長
- 常振錚
- 劉繼南
- 蘇志武
學院和系
學院
研究所、中心、研究院
- 高等院校外語非通用語本科培養基地
- 廣播電視研究中心
- 中國系統經濟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播電視研究中心
- 廣播電視數位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有聲語言分中心
-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 國家動畫教學研究基地
- 亞洲傳媒研究中心
- 媒介與女性研究中心
學生與教師
- 中國傳媒大學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餘人,其中約4,000人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
- 中國傳媒大學現有專職教師9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50%以上,同時學校還聘請了100餘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
校園文化
藝術節
藝術節是每年10月到12月期間學校最大的活動盛事,它由學生會、社團承擔的幾個獨立的活動組成,成為每年同學們展現藝術風采,弘揚校園文化的平台。
風采之星
風采之星是藝術節的開幕式,由校學生會文藝部主辦。作為2004年新推出的一項校園活動,「風采之星」較已有22年歷史的「廣院之春」更為活潑與張揚。2006年的第三屆「風采之星」受到了全校師生的廣泛關注,從2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的50名複賽選手向大家展示了他們最具自信的一面。原創歌曲、即興伴奏、武術表演、民族舞蹈、器樂演奏、相聲小品等,品目繁多,禮堂內掌聲不絕。由於我校是國內「奧運志願者」招募重點院校,故這次大賽以「攜手奧運夢想,點亮青春風采」為主題,加入了「奧運知識問答」等全新環節,為選出具有校園特色併兼具奧運精神的文化新星進行更為全面的考量。
戲劇之夜
戲劇之夜是由影視藝術學院學生會主辦的一場戲劇盛宴,每年都會有七八個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短劇在舞台上演,這些劇或輕鬆詼諧、或風趣幽默、或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各專業同學充分發揮自己「攝、錄、美、編、導、演」的專業優勢,通過戲劇之夜展現了我校學生非凡的創造力和藝術感悟力。《麻將人生》《方寸空間》兩部戲劇之夜舞台上的優秀劇目於2006年代表學校參加北京首屆大學生戲劇節並載譽而歸。
舞耀中傳
2006年校團委校園·社團文化部主辦了首屆舞耀中傳晚會。這是一場綜合了各種舞種的舞蹈盛會,吸引了校園內所有熱愛舞蹈的同學關注的目光。晚會中既有風格清新的民族舞、古典舞,也有激情十足的街舞、勁舞,以及富有異域風情的拉丁舞、爵士舞、華爾茲。上百名來自不同專業的舞蹈愛好者的傾情演繹使得它成為一場名副其實的「舞林盛會」。
音樂無國界
音樂無國界是由國際傳播學院學生會主辦的一場中外歌手大賽,從1999年創辦至今,成為增進北京各高校間相互交流與了解,充分展示當今北京各高校藝術人才才藝,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其活動的特色在於,為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廣大高校學生提供展示自我才藝的廣闊平台,「中國人唱外國歌,外國人唱中國歌」。在展示首都高校學生的才藝同時,吸納來自各國的留學生和來華人士,促進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
傳媒影像力
傳媒影像力作為藝術節的閉幕式,由校學生會宣傳部、文藝部主辦,是一場反映校園生活影像的年終盤點活動,在晚會中分別設立了圖片類、影像類的「最佳故事獎」、「最佳啟示獎」、「最佳印象獎」等獎項,並在候選的作品中現場開獎、頒獎。同學們可以通過這些獲獎作品從每個作者的角度感受一年來的校園生活。這些影像作品還將被我校的影像資料館收藏作為永久的記錄。閉幕式上,藝術節所屬的其他活動各會選送一個優秀的節目,為整場晚會添彩助興。
讀書節
讀書節是由校學生會學習實踐部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從每年的9月開始,學習實踐部會陸續邀請文學、音樂、影視、媒體等行業的知名人士做客廣院,與廣大師生進行交流和對話,分享他們的生活與思考,並回答同學們所關注的問題。讀書節舉辦幾年來,已經邀請到了白岩松、黃百鳴、張亞東、張揚、高曉松、蔣雯麗、顧長衛、鄭淵潔等文化名人造訪。
2006年的讀書節以「80後長大成人」為主題,先後舉行了金馬獎影帝——著名演員劉燁專場交流會、首屆「超級女聲」冠軍安又琪專場交流會暨「超女現象」研討會、著名電視劇導演趙寶剛交流會、《夢想照進現實》放映暨導演徐靜蕾專場交流會、《瘋狂的石頭》放映暨劇組主創交流會、華語詞壇巨匠姚謙交流會、北京音樂台著名主持人伍洲彤專場交流會、著名編劇王斌專場交流會等八場專場交流會以及《長征史詩》作者何輝讀者見面會、教育台《我的太陽》紀錄片展映暨交流會、留洋作家馬澄燁交流會、《暗戀桃花源》導演賴聲川等四場特別場交流會。在本屆讀書節的閉幕式上,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製片人哈文夫婦回到母校,讓寒冬里的小禮堂出現了長久以來在此舉行的所有學生活動中現場最火、人氣最旺的場面。
廣院之春
廣院之春歌手大賽是我校最具傳統的學生活動,1984年的春天,剛剛恢復教學的北京廣播學院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剛剛成立的學生會隊伍經過無數次研究推敲、預算審批,終於決定在4月份舉辦首屆「廣院之春」歌手大賽。20多年過去了,廣院之春一直是全校上下矚目的焦點,作為我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第一品牌,在經歷了風雨洗禮後仍經久不衰。每年的4月份,校學生會文藝部就會展開廣院之春的選手海選,凡是願意一展歌喉的同學都可以通過報名從而站在廣院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風采,晚會的場面異常熱鬧,水平各異的選手在台上盡情演唱,台下的觀眾也通過特有的方式與台上展開互動,使得初賽、複賽的每場晚會都成為廣院人揮灑激情、張揚個性的場所。進入決賽的十餘名選手站在精心布置後的大禮堂的舞台上,通過幾個環節的較量和演唱,最終由評委選出一名選手獲得廣院之春的最高獎項——「小白楊」。2004年的廣院之春決賽上,來自03音導的王公冠一邊彈琴一邊演唱著自己原創的歌曲《我來廣院那一年》,傷感的旋律讓每個同學為之動容,他也當之無愧地當選「小白楊」。
廣院杯足球賽
廣院杯足球賽是一年一度學校最熱鬧的體育賽事,每個學院都組成自己的隊伍參與到比賽中來,通過小組賽、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決賽的角逐最終將有一支隊伍取得「廣院杯」的桂冠。廣院杯在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的心中地位不亞於世界盃,每一場比賽都能看到許多的球迷到場加油助威。在2006年的第23屆廣院杯上,工學院A隊在點球大戰中以6:5力克國際傳播學院隊,奪得了冠軍,從而也成就了工學院十年稱霸廣院杯足球賽的輝煌記錄。季軍和第四名分別被影視藝術學院B隊和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系傳播系隊獲得。
廣播台
中國傳媒大學廣播台成立於1958年,除學校停辦期間外,廣播台一直在工作,由於是播音系的同學做播音員,新聞系的學生做編輯,無線電系的學生做機務,廣播台頗具專業電台的風格。1978年復校後,當年10月1日正式開播。最初的廣播站只是一間幾平方米大小的小平房,設備很簡單,覆蓋的範圍也很小。可就是在那間曾經簡陋的小平房裡,卻走出了李修平、張政、楊柳、孫曉梅、賀紅梅、李詠、崔永元、文清、海霞、梁冬等許許多多如今在中國廣播電視領域中叱吒風雲的人物。廣播台多年來以其嚴謹的颱風、精良的製作和專業化的隊伍,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2003年,廣播台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主要宣傳機構和學生實踐基地,經過專家的反覆論證實現了機構調整,節目改革和設備更新。中國傳媒大學廣播台目前下設網絡部、播音部、編輯部、製作部、策劃部、公關部、宣傳部、辦公室8個職能部門,全台陣容強大,共有一百多名個專業工作人員。節目的整合與改版使節目播出更加合理化,目前,有六檔節目正在每周滾動,新鮮出爐的精彩節目內容正引領著傳媒大學校園文化潮流。2003年完成數位化改造,從而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的完全轉變。2004年,因校慶校園重新規劃。廣播台又做空間調整,搬至計算機中心後側。廣播台內設有專業的播音間、製作間、編輯間等。為了製作出更精彩的節目,目前,廣播台的設備已達到或超過專業電台水平。
校報
《中國傳媒大學校報》原名《北京廣播學院院刊》、《廣播學院報》,創立於1959年,後停辦。1982年,《中國傳媒大學校報》復刊,至今已有了22年的光輝歷程。它是由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宣傳部主辦的校黨委機關報社。2000年9月起由新聞傳播學院(現與原電視學院合併為電視與新聞學院)承辦,2008年再次交由黨委宣傳部承辦。每兩周出版一期。《中國傳媒大學校報》依靠學校在新聞傳播領域的豐富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傳媒特色,通過學習和實踐,努力提高辦報人員的角色意識、責任意識、學習意識和創新意識,著力培養辦報人員的專業素質、交流能力和人文氣質,積極報道好學校及各學院正在發生和近期內發生的黨、政、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宣傳、闡釋學校各項政策和方針;同時關注國家的、社會的、身邊的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體現我校師生的精神風貌,為學校領導、老師、學生之間提供一個溝通和交流的平台。
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校報》在全校建立起了完整的新聞信息採集和發布網絡,擁有一支包括05級、06級、07級以及部分碩士研究生在內的100多人的記者編輯隊伍,遍及全校各學院。
青協
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成立於1999年4月15日,隸屬於中國傳媒大學團委,在團委監督領導下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由熱心於志願服務事業的學生組成的全校性志願服務組織,簡稱青協。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每年10月都會定期舉辦志願者招募活動,招募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志願者加入該協會。目前,青協已成為一個擁有會員300多人,涵蓋全校18個二級學院較有影響力的學生團體。對此,中國傳媒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設立了大量的志願服務工作,設立了大學生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愛心捐助、敬老助殘、服務首都等志願服務團,為學校、社區、各基層單位輸送了大量的志願者,並與其建立了良好的志願服務合作關係,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取得了較好社會實效。多年來青協的成員經常組織和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愛心募捐志願活動、敬老助殘志願活動、支教志願活動及校外各種體育類、環保類的活動志願工作等。
學校名人
播音員、主持人
周濤 李詠 趙琳 陳魯豫 羅京 李瑞英 陳曉楠 董嘉耀 畢福劍 李梓萌 康輝 薛飛 杜憲 白岩松 崔永元
歌手、演員
電視製作人
其他
參看
外部連結
此條目尚未參照大學專題之格式編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