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商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8.165.165.21留言2008年12月22日 (一) 17:05 外部連結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华商场兴建前(约1950年代)
中华商场启用前(1961年)
上:中华商场兴建前(约1950年代
下:中华商场启用前(1961年

中华商场台湾台北市一座已拆除的大型商场,原址位于中华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爱国西路口,由八座三层楼连栋式的楼座所组成,于1961年落成启用。

中华商场曾为大台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公有综合商场,紧邻西门町,兴盛一时,后来为了因应市区重新规划捷运的施工进程等需求而于1992年被拆除,原址则配合中华路改造计划而成为林荫大道的一部分。

所在地历史概述

中华商场的位置与清治时期所兴建台北府城西城墙位置大致重叠,城墙的高度则约略为商场二楼的高度。到了日治时期,西城墙连同西门1900年代初被全面拆除,城墙原址随后配合已填平的西护城河稍作拓宽,改筑成为西三线路(即现今的中华路一段)。由于西三线路在兴筑之前已有铁路(即纵贯线)沿路行经,所以总体路幅比当时的其他三条三线路来得宽广。

商场的起建与落成

File:中华商场05.jpg
中华商场落成典礼

1949年国共内战时,大批军民随国民政府大规模撤退来到台湾,许多来自中国大陆各地的居民因为一时无法在台北市内找到适当的栖身之处,台北市政府为求有效安置,便委托台北市警民协会,沿着行经中华路的铁路东侧,利用原有三线路中紧邻铁路侧车道的空间,搭建三列临时性质的简易竹造棚屋,低价出租供居民暂住并摆摊维持生计。之后随着涌入该处寄居的人越来越多,在毫无限制的持续扩建下形成大型违章建筑群,不但生活环境恶劣,也衍生出不少卫生治安问题,被批评为“都市之”。

1960年,市政府为了整顿市容,决定于该处原地改建新式商场,同年7月1日起开始进行违建的拆除与商场的兴建工作。当时迫于经费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分期负担20年租金的方式筹措改建经费。工程进展相当快速;经过八个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单一建筑体呈长条状,以连栋方式形成一长串排列的八座三层楼水泥建筑正式落成,命名为“中华商场”,由当时台湾省主席黄杰命名并题字。

八座商场建筑由北而南以“八德”为名,分别为栋,总长1,171,兴建经费总计为新台币47,335,845元。

商场的黄金时代

File:中华商场03.jpg
1963年的中华路

中华商场落成后,总共可容纳1,644个租户,平均每户只分得约2大的空间。八座商场建筑中,每一座商场内的租户所经营的行业各有其特色:贩售家用电器、音响与电子零组件的商家多位于忠、孝两栋,1980年代随着个人电脑产业兴起,贩售相关软件硬件与周边设备的商家也开始出现;玉器珐琅及台湾民俗艺品曾经是1970年代中南部及日本游客采购的重点,此类商家与贩售古董、古玩及字画的商家皆分布在仁、爱两栋;邮票、古币搜集与交换专门店及相命堪舆铺子则零星穿插其间;信、义、和三栋有许多中国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锅”、“真北平小馆”、“点心世界”等;成衣、制服、牛仔裤、军用衣料、老人茶馆、旗帜徽章等相关商家则分别位于和、平两栋。早期中华商场内商家与顾客漫天叫价、讨价还价(甚至杀价)的交易风格盛极一时,懂得行情的顾客较有机会买到价格实惠的物品。

1960年代1970年代,是中华商场的全盛时期。由于西边即为日治时代以来的休闲娱乐街区—众多电影院汇集的西门町,因此吸引了不少人潮;而在商场落成后数年间,附近也有一些初具规模的百货公司接连开幕(台湾首间大型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即位于中华路上),加上城中市场、衡阳路与博爱路等传统商圈,配合周围方便的交通(多条公车路线行经),共同形成当时大台北最繁华的中心商业区

除此之外,西门圆环及其以北商场建筑栋与栋间的重要路口,后来亦设置行人天桥,不但借此得以安全跨越铁路平交道,连络中华路东、西两侧,还可以直通商场二楼。由于商场位置离台北车站并不算远;且在铁路尚未地下化的时代,北上的列车进入台北车站之前,必定会经过商场西侧的铁道,因此中华商场经常成为中南部游客旅途中的重要印象。而商场的屋顶,也曾经成为各家企业竞相设置大型霓虹灯广告的场所,入夜之后,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更衬托出街景的亮丽。

从没落到化为瓦砾

File:中华商场06.jpg
1989年的中华商场

到了1980年代,随着台北市的商业重心逐渐东移,加上原有消费型态的快速改变,年久失修,已经显得陈旧的中华商场吸引力与日俱减,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而整个西区商圈几乎也都逐渐面临老旧所带来的瓶颈。沿商场西侧而行的铁路,虽然已经于1989年地下化,但商场西侧长久累积下来的脏乱,却已经难以改善;且对都市景观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台北捷运的兴建计划中,南港线板桥线行经中华路,并设置西门站,须取得工程所需用地。因此随着中华路改造计划的提出,市政府决定拆除商场,并提出后续方案:包括未来优先进驻兴建的西门地下街及费用补偿等。但由于此时商场内租户以年纪较大者居多,有些租户经济能力较薄弱,以及情感上因素使然,因而引发普遍反弹,拆除前夕甚至频传激烈抗争。1992年10月20日,市政府正式下令拆除商场;六个月后,八座商场建筑全部被拆除殆尽。

原本在商场内作生意的商家,有一些搬迁到附近或较远的地方继续营业(例如贩售音响的商家移到中华路东侧和武昌街;贩售电脑周边产品的商家大部分移到光华商场,也有一些移到西宁(南路)电子广场;小吃店移至商场拆除当时尚未整建的原 理教公所遗址…等),但更多的商家却从此消失无踪;当时安置计划未尽完善的结果,也导致许多租户仓皇搬离而不知所措。至于商场原址,大部分于商场拆除后随即作为捷运工程用地。直到地下部分工程告一段落并展开地面恢复工作后,即配合改造中华路为林荫大道的计划,原地面改筑为车道与安全岛(2003年完工);捷运西门站与西门地下街则设置于商场爱、信、义栋原址地下。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庄展鹏,《台北古城之旅》,P.50~51,远流,1995
  • 庄展鹏、王明雪,《台北古城深度旅游》,远流,2000
  • 黄大洲,《更新-中华路的重建》,正中书局,2001
  • 远流台湾世纪回味编辑组,《认识台湾,回味1895-2000》,P.144,远流,2005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