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討論:中央美食展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 新手應該注意的七種常見錯誤。
- 在中文維基裏,間隔號的輸入比較特別,詳參Help:如何輸入間隔號。
- 不知道有何可寫?條目請求、待撰頁面和最多語言版本的待撰條目中列出了許多維基百科目前還沒有的條目,歡迎您來撰寫!
- 希望您能享受編寫人類共有之自由百科的快樂,成為一名快樂的維基百科人。
我是歡迎您的維基百科人: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2:41 (UTC)
糾正你的言論錯誤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僅考古發現台灣的史前文化與大陸一脈相連,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史籍進一步證明台灣自古與大陸密不可分。 況且當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叫台灣的,所以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自有史籍記載以來,台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台灣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大陸人民開發台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萬年以前的更新世紀晚期。據台灣考古學者對20世紀70年代初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的古人類頂骨化石研究表明,被命名為「左鎮人」的晚期智人與福建清流縣發現的晚期智人「清流人」體質形態相同,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兩者存在着共同的起源。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
據古文獻記載,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萬餘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三國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
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逐漸增多。據載隋煬帝曾3次派人到台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是時,大陸和台灣已有貿易往來。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
隋代以後,大陸與台灣往來日益頻繁。《隋書?流求傳》載:公元607年、610年,隋煬帝(楊廣)曾兩次派人到當時稱為「流求」的台灣島。第二次率兵萬餘人,從廣東潮州起航,經一個多月的航行,到達流求時,流求人以為是大型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可見大陸與台灣間早就存在一定的通商關係。
唐宋以後,大陸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多山少田的福建,土地貧瘠,造船業卻十分發達,海洋開發活動逐漸繁榮。泉州成為當時著名的海港和對外貿易中心。1975年在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載重200噸,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這是大規模東渡,開發台灣的重要物質條件。
到元代時,民間的貿易和往來進一步將台灣與大陸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了。澎湖當時已有大陸移民1600餘人。每年有幾十艘商船來往於澎湖與大陸之間。澎湖已成為福建泉州地區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隨着大陸民眾不斷遷居澎湖、台灣,中國政府最遲從宋元便開始經營和管轄台灣地區。
南宋趙汝適著《諸蕃志》載:「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又據同一時期歷史文獻記載,1171年,汪大猷出任泉州知州,改變每年春季派兵到澎湖駐守,秋末撤回的辦法,決定在澎湖當地造屋200間,派水軍常年屯守。這說明,到南宋時澎湖已歸泉州管轄,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一部分。
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斗和兵部員外郎阮臨到台灣「宣撫」。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對此,《島夷志略》記載曰,澎湖「地隸晉江縣,至元年間,立巡檢司『職巡邏,專捕獲』,兼辦「鹽課」」。自此,中國政府開始在台澎設置專門的行政管理機構。明承元制,繼續對台澎行使管轄權。
據《元史》記載,澎湖當時有「泉州外府」之稱。元代著名地理學家,曾親自到過台灣的汪大淵在1344年前後所著台灣實地考察錄《島夷志略》一書中寫道:「澎湖島分三十有六」,「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在那裏「泉人結茅為屋居之」,「煮海為鹽,釀秫為酒」,「工商興販,以樂器利」。這是有關元代台灣社會經濟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是大陸與台灣密切聯繫的確鑿見證。
1592年,日本軍閥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並揚言侵犯台灣雞籠(今基隆)、淡水,為此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兵」,「春冬戍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以防倭寇侵擾。
1642年荷蘭殖民者奪佔了西班牙在台灣北部的據點,台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盤踞38年,其實際佔領區只有南部沿海的有限地區,以及北部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其統治一直極不穩固。
1661年鄭成功親率2.5萬名大軍及400餘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台灣進軍。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台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在圍困9個月後,荷蘭殖民總督於1662年(康熙元年)農曆二月一日被迫投降。
鄭成功收復古灣後,廢除荷人殖民制度,改荷蘭殖民者修築的赤嵌樓為承天府,改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台灣為東都。1662年農曆五月八日鄭成功病故,其子鄭經、孫鄭克爽相繼治理台灣凡22年,史稱「明鄭時代」。鄭氏祖孫三代在台灣實行屯田政策,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推動了台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進軍台灣,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朝。翌年,清政府在台灣設1府3縣,即台灣府、台灣、鳳山、諸縣(今嘉義),隸屬福建省。自此,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
1727年(雍正五年)清政府定「台灣」為官方統一名稱。1885年(光緒十一年),清政府將台灣建制為一個行省,派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劉出任台灣巡撫後,廣招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遷台,進行大規模開發,先後設立撫墾總局、電報總局、鐵路總局、軍械局、通商局、礦油局、伐木局等機構;修築炮台、整頓防務;架設電線,創辦郵電;修鐵路、開礦山、造商輪,發展工商業;興建中西學堂,發展文化教育等。其中有些項目,在當時全國尚屬創舉。如台灣鐵路不但是全國最早的鐵路之一,而且是中國人自己集資修成的。劉的這些舉措,大大推進了台灣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1888年(光緒十四年),清政府重劃全台灣行政區劃,設3府(台北府、台灣府、台南府)1州(台東直隸州)3廳11縣。
從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到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清政府有效治理台灣200餘年。1894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翌年3月攻佔澎湖,1895年4月17日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強行割佔台灣、澎湖等地。從此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下,廣大台灣同胞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保疆衛國,光復失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丘逢甲等一批台籍士紳,建立掙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民主國」,發表《自主宣言》稱「推擁賢者,權攝台政;事起之後,當再請命申朝,作何辦理」。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與台灣抗日民軍並肩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時間的血戰。到台南失守為止,台灣軍民共斃傷敵3.2萬餘人,占日寇侵佔初期兵力一半以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國政府在《中國對日宣戰佈告》中嚴正指出:「茲特正式對日宣戰,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馬關條約》屬於當然廢止的條約之一,日本由該條約所獲得的對於台灣和澎湖列島的領有權自中國對日宣戰之日起失效。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開羅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國此次作戰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身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日本亦將被逐出於其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所有土地。……」
太平洋戰爭末期,中、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7月26日再度簽署發表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第8項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這樣,台灣、澎湖必須歸還中國,由具有國際法效力的聯合公告方式,兩次正式通知了日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正是根據以上規定,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在東京灣簽署的《無條件投降書》第一條明確寫道「茲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茲為日本皇帝、日本政府與他們的繼任者承擔忠誠履行《波茨坦公告》各項規定之義務」,完全接受將台灣、澎湖歸還中國。
以上四項國際文獻――《中國對日宣戰佈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的簽署和發表,從法律地位上確定了台灣、澎湖及其所屬島嶼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一法律地位得到了國際公認。
1945年8月29日,即日本投降後14天,設在重慶的中國國民政府任命當時的陸軍大學校長陳誠出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兼台灣警備司令。9月4日中國政府宣告:中國政府將根據有關協議,接受治理台灣全境及澎湖列島。10月25日陳誠在台北市公會堂(後改名中山堂),接受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受降儀式完畢,台灣省行政長官陳誠發表談話宣告「自即日期,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政府主權之下。此一極有歷史意義的事實,本人特向中國同胞及全世界報告周知。」至此,淪陷50年的台灣終於復歸於中國主權的管轄之下,台灣人民恢復了中國國籍。
離散50年的棄兒終於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不禁悲喜交加。國民政府接收人員尚未去台,台灣民眾即自動爭掛國旗,爭學國語,自覺維持社會秩序,以實際行動響應接收。國民政府官員和軍隊赴台,均受到台胞歡迎。10月25日受降典禮結束後,「台北40餘萬市民,……老幼俱易新裝,家家遍懸燈彩,相逢道賀,如迎新歲,鞭炮鑼鼓之聲,響徹雲霄,獅龍遍舞於全市,途為之塞」。「家家戶戶,歡欣無比,家家戶戶,祭祖謝神,向先民冥中告知台灣已歸回祖國」。
抗戰勝利了,中國人民卻沒有得到久盼的和平,內戰再次爆發。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支持下,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三次電邀毛澤東主席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一方面抓緊時間調運兵力,把國民黨軍隊部署到原日本佔領地區,以積蓄力量,伺機發動全國內戰,徹底消滅共產黨。到1946年6月,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撕下和平的偽裝,撕毀「雙十協定」,向解放區發起全面進攻。然而,蔣介石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戰爭進行了僅兩年時間,國民黨軍隊在各戰場節節敗退。1949年初,經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國民黨軍隊有生力量被消滅過半,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將戰線壓至長江一線,國民黨反動統治面臨徹底垮台的命運。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蔣介石為戰場上的連連失利而焦頭爛額時,他的後院又起火了。國民黨桂系白崇禧、李宗仁公開要求他下野,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面對艱難的形勢,蔣介石不得不考慮退路了。他採納了歷史地理學家出身的張其昀的建議,決定着手經營台灣,作為今後的退身之所。他認為台灣的好處是退可守,進可攻:與大陸隔着一條海峽,萬一大陸被共產黨拿了去,憑藉海峽天險,和自己掌握的海、空軍力量,完全可以與當時尚無海、空軍的共產黨周旋,以延續香火,積聚力量,待國際形勢發生了於己有利的變化時,再渡過僅有130公里寬的海峽,從廈門、福州登陸,反攻大陸,捲土重來,再圓自己的帝王夢。
至於你問到我在那裏,我可以告訴你,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省。 --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6:08 (UTC)
Hainan and Taiwan
- 海南今天風也很大,而且很冷!
- 我姓陳,我祖籍是福建,請問您祖籍何地?--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6:26 (UTC)
- 我祖籍在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6:28 (UTC)
- 不好意思,我沒有雅虎博客,我要去上課了不能跟你聊了,下次再接着聊。--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06:33 (UTC)
- 我堅決反對台灣成為美國的一部份,台灣永遠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台灣成為美國的一部份,不僅我答應,全中國13億人民也不會答應的。至於講英語方面嗎,我並不反對大家學習英語。順便問一下你對兩岸和平統一以及你對兩岸發展前景的看法。--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4日 (三) 10:25 (UTC)
海峽兩岸必將統一
- 我想說的是,台灣永遠不可能獨立,一旦台灣宣佈獨立,大陸必將以武力統一台灣,中國的統一是大勢所趨,是誰也無法阻擋的,美國也不例外。不管你們是否擁有台灣少數民族的血統,請不要忘了你們身上流淌的是中華民族的血。--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0:14 (UTC)
我們當然還是朋友!
- 朋友間的政治立場、喜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不影響我們成為朋友!
- 關於台灣人的由來,我認為台灣人是有大陸遷移而來的。
- 下次,請在我的對話頁留言,以避免編輯衝突。--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0:39 (UTC)
- 何為「健保」和「37個台灣字」,請指教!--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0:43 (UTC)
- 我們大陸地區也有健康保險,再請教何為「37個台灣字」,還有請稱呼海峽西岸地區為「大陸」或「大陸地區」,不要直接稱為「中國」。--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0:53 (UTC)
- 我是男生,那你呢?--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0:55 (UTC)
- 其實台灣人想要獨立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也曾經想過海南獨立。其實海南和台灣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探討一下。--Qiongshan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11:04 (UTC)
關於必中槍
- 你寫的介紹的道具應該是命令槍而不是必中槍,我在該討論頁有寫了討論。還有,其他人會加小小作品或是合併模板有一定的理由,儘量不要持續作相反的動作,跟別人作些討論或是增加條目本身的內容會是比較好的方法。--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2:36 (UTC)
- 我不太懂你說的,總之這是兩種不同的道具,你寫的介紹是命令槍(日語:命れいじゅう),而條目的名稱是必中槍,對應的日語是アタールガン,如果你能連上這個網頁可以看一下必中槍是什麼,那是一種可以讓人百發百中擊中對手的槍。 --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2:42 (UTC)
- 原來你也有在看多啦A夢喔!你是看華視還是八大的?--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6日 (五) 12:43 (UTC)
- 電視的我不是很常看,有機會才看看吧,因為現在網絡很方便了,很多動畫要找的時候不難找到。相較於動畫而言,我更熟的是漫畫,那個道具列表最初是從日語版的漫畫道具列表譯過來了(我大概譯了7成左右)。--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2:47 (UTC)
- 另外,如果你也同意了我的看法,我就把你寫的介紹移動到命令槍了可以嗎?--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2:48 (UTC)
- 可以啊!--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6日 (五) 12:52 (UTC)
- 再提醒一下,除非有合理的理由,不要把其他人加的刪除等模板拿掉,這樣並不會阻止條目被刪除,要表達反對刪除的意見要到刪除討論的頁面。--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2:59 (UTC)
- 我住在台中市!我姓張!請問你住在台灣哪裏呢?貴姓?--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6日 (五) 13:02 (UTC)
- 我也姓張,我住台北。我另外有弄個有趣的站,有興趣可逛逛這裏或來參與。--ffaarr (talk) 2009年1月16日 (五) 13:24 (UTC)
January 2009
歡迎來到維基百科。請不要移除條目中的申請刪除通告,也不要刪除他人在頁面存廢討論中的留言(正如您在條目命令槍中所做的)。這樣的行為可能妨礙共識的形成。如果您反對某一刪除申請,請到相應的頁面投票或參與討論。謝謝! —『Skjackey tse』 2009年1月17日 (六) 06:20 (UTC)
建議
建議你如果要寫道具的小作品,到多啦A夢wiki來寫吧,維基百科這邊最終應該要作成像日文版維基百科那樣的介紹(很多個道具排在一起),但目前只有零星的很難處理,光是討論要不要刪除就會花很多時間。反正兩邊的版權是互通的,到時候再一併整理好貼過來我覺得比較可行。
另外還是提醒一下,神奇百貨公司和誇大相機不是你寫的那兩個,那兩個是「珍品堂」(電波交換器)和「愛美照相機」,如果不能確定某個名稱是什麼道具的話可以參考一下日語版都會有實際的介紹。--ffaarr (talk) 2009年1月17日 (六) 09:40 (UTC)Commons:
嗯!--中央美食展 (留言) 2009年1月17日 (六) 09:59 (UTC)
- 在這邊寫零星的目前被刪的概率很大(你剛把多啦A夢wiki的貼過來我覺得意義也不大,可能還是會被刪吧),所以其他還有些有誤的我暫時不先改了,還是建議要寫到多啦A夢wiki來寫,不會因為重要性問題被刪--ffaarr (talk) 2009年1月17日 (六) 11:2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