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
克里斯多福·諾蘭 | |||||||
---|---|---|---|---|---|---|---|
藝人或藝術家 | |||||||
出生 | Christopher Johnathan James Nolan 1970年7月30日 | ||||||
配偶 | 埃瑪·托馬斯 (1997年-) | ||||||
|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1970年7月30日—),英國導演、編劇、攝影師及製片人。2000年以長篇處女作《記憶拼圖》(Momento)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提名。
早期生活
諾蘭七歲就用父親的超8攝影機拍攝自己的玩具兵人,開始了最早的電影創作。孩提時代的他住在芝加哥時,還和日後成為導演、製片人的羅科·貝利克一起拍攝短片。
諾蘭畢業於黑利伯瑞學院,這是一所位於倫敦赫特福德郡的獨立學院,後進入倫敦大學學院學習英國文學,在校期間拍了大量短片。1989年,短片《塔蘭塔拉舞》(Tarantella)曾在PBS創辦的的獨立電影、Video展--Image Union上放映過。另一部短片《偷竊罪》(Larceny)在1996年的劍橋電影節上放映。《獅蟻》(doodlebug)是他短片中較知名的一部,由傑里米·西奧博爾德主演,他也是《追隨》(Following)的主演。1997年,諾蘭與埃瑪·托馬斯結婚。
電影主題
諾蘭的電影總是圍繞一個情感化或概念化的主題來展開。《記憶拼圖》是關於負罪感(倫納德因為未能拯救妻子,此後便想不起自己做過的事)和人格認同的本能,反映了人對記憶的依賴性。《針鋒相對》是關於負罪感(多默失手殺死了朋友),反映了人對睡眠的依賴性。《蝙蝠俠:開戰時刻》是關於負罪感(布魯斯·韋恩堅信他應該對父母的死負責)和恐懼的本能。《頂尖對決》中,諾蘭著眼於負罪感(安傑爾激憤於發生在妻子身上的事)和困撓與執迷(兩個本是朋友的魔術師反目成仇)。
執迷是他經常反映的主題。《記憶拼圖》中,倫納德執迷於追尋強姦和殺死他妻子的歹徒,《蝙蝠俠:開戰時刻》中,蝙蝠俠執迷於扼制犯罪來為父母報仇,《頂尖對決》中,安傑爾執迷於致伯登於死地。而這些故事中,執迷不悟都令人物經受了精神或肉體上的危機。
他電影中常出現精神的極端狀態,這種狀態扭曲真實的感覺,並令人物喪失某些官能。《記憶拼圖》中,記憶失調使主角記不住剛發生的事。《針鋒相對》中,缺少睡眠令主角無法集中注意力,終日無精打彩。《蝙蝠俠:開戰時刻》中,緊張,和時常被喚起的恐懼,令主角感覺周遭的人和事遠比看上去危險。《頂尖對決》中,執迷不悟將兩個朋友引向敵對,並將他們推入漩渦。
另一種出現在他電影中的主角是平民英雄。《記憶拼圖》中,倫納德一心要向殺妻罪犯討回血債。患有針鋒相對的探長多默一心搜集證據好將那些法律的漏網之魚繩之於法,他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己對正義的認知,並未得到當局許可。《蝙蝠俠:開戰時刻》中,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以超級復仇英雄的姿態出現在街頭巷尾,獵捕那些警察沒能抓住的罪犯。《頂尖對決》中,魔術師安傑爾企圖破壞令他妻子慘死的對手的事業和生活。最終,主角是達到了目的,但同時也犧牲了自己的生活、道德準則、快樂。
他的非線性講述手法也是為人熟知的。在《追隨》、《記憶拼圖》、《頂尖對決》中都有突出表現,一幕幕呈現的場景引發了觀眾產生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的疑問。而《針鋒相對》、《蝙蝠俠:開戰時刻》雖然採取了較線性的講述方式,但依然有閃回式的情節。
職業生涯
追隨
1996年,諾蘭拍了首部故事片《追隨》。電影描述了一位作家逐漸成為一個跟蹤癖的故事。電影完全不按事件發生順序呈現,觀眾不得不隨主角一起拼接情節碎片以了解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
諾蘭拍攝該片只用了6000美元。拍攝工作在一年當中的每個周末進行,和他一起工作的還有以前在倫敦大學學院電影社的朋友們。1998年,該片在舊金山電影節上放映並受到關注,1999年,Zeitgeist公司在小範圍內發行了該片。
影片的成功使諾蘭獲得了Newmarket的青睞,並讓他拍攝《記憶拼圖》。
記憶拼圖
儘管還稱不上巨大成功票房還是很不錯,《記憶拼圖》(2000)被稱為cult經典之作,並獲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編劇獎提名。
該片改編自諾蘭弟弟喬納森·諾蘭(Jonathan Nolan,1976年生)的短篇小說《死亡象徵》(Memento mori),鰥夫Leonard Shelby(由澳裔英國人Guy Pearce扮演),大腦受到妻子被強姦殘殺一事的影響,此後便記不住發生過的任何事情。該片區別於其他電影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諾蘭的顛倒時間順序的呈現方式。在這種方式的強迫下,觀眾一看到發生的事就自然地讓自身與主角發生關聯。
這種令觀眾摸不著北的手法也同樣出現在之前的《追隨》一片中,該片可以說是為《記憶拼圖》的製作方式探了路。不過,《追隨》中有三條時間線同時出現,分別是主角在三種不同外表下做的事,而在《記憶拼圖》中只有兩條時間線,一條向前發展的,一條倒回的,最終在當中相遇。而且這種變化很明顯地由黑白與彩色的交替呈現來區別。
針鋒相對
2002年,諾蘭拍攝了《針鋒相對》,翻拍自1997年上映的挪威同名電影(雖然情節和主角的性格都有了調整)。兩位探員去阿拉斯加協助當地警察確定一名殺人犯,調查期間正值阿拉斯加的極晝期,影片主角(艾爾·帕西諾扮演)在這種整天都有陽光的天氣中失眠了。終日無眠的狀況令他不能正確判斷,觀眾也在諾蘭典型的「混淆是非」中迷失了。該片還匯集了羅賓·威廉斯,希拉蕊·史旺。該片被評論界讚譽為少有的翻拍自歐洲電影的美國片中的成功之作,並取得了穩定的票房。
休斯先生
在馬丁·斯科西斯宣布拍攝《飛行家》之前,諾蘭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霍華德·休斯傳記片的劇本了,並打算由金·凱瑞主演。在2005年7月接受《帝國》雜誌採訪時諾蘭曾說:「我想我只是寫得還不夠快。」這項計劃最終流產,與斯科西斯的計劃也沒有產生直接聯繫。
蝙蝠俠:開戰時刻
諾蘭曾說他曾在導演履歷中寫過,童年時就夢想拍攝一部一鳴驚人的電影,在2003年他得到了這個機會。
1997年,擁有《蝙蝠俠》電影特許權的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了由喬舒馬克執導的《蝙蝠俠4:急凍人》。該片成了這蝙蝠俠系列電影中最受詬病,票房亦最慘澹的一部,鑑於這種狀況,華納兄弟公司決定擱淺續集拍攝以防失掉特許權。
六年後,諾蘭聯合《刀鋒戰士》的編劇大衛·S·高耶,帶著一個嚴肅的原創故事打算續拍蝙蝠俠電影。華納兄弟公司決定冒險起用這兩個與之前蝙蝠俠系列電影毫不相干的人來拍攝此片。克里斯汀·貝爾被選中擔綱該片主角,他在獲得這一角色前就已經是影迷心中扮演蝙蝠俠的不二人選了,這都緣於他在《美國殺人魔》和《撕裂的末日》中的出色表現。2005年6月15日《蝙蝠俠:開戰時刻》正式發行,獲得票房大勝,併入選當年夏季賣座影片前三甲,好評如潮,人氣旺盛,很多人將其與1989年版蝙蝠俠相提並論。《蝙蝠俠:開戰時刻》依然有著黑暗主題,但更富於智慧的故事和對人物個性的成功塑造都是其他幾部賣座片所不具備的。
《蝙蝠俠:開戰時刻》在第32屆土星獎(Saturn Awards)上大獲全勝,這一勝利被影迷視為對他們的最好回報。影片獲最佳科幻電影獎,克里斯汀·貝爾獲最佳男演員獎,諾蘭和高耶獲最佳編劇獎。
頂尖對決
2006年10月20日發行的《頂尖對決》改編自克里斯多福·普雷斯特的同名小說,是關於19世紀兩個互為對手的魔術師的故事。該片重聚了《蝙蝠俠:開戰時刻》中的影星克里斯汀·貝爾和麥可·凱恩,以及休·傑克曼,斯佳麗·詹森,大衛·鮑耶亦有現身。該片獲得了評論界的好評,全球票房超過109萬美元[1]諾蘭的弟弟喬納森·諾蘭[2]參與了此片的編劇。
黑暗騎士
在《蝙蝠俠:開戰時刻》推出後的一個月中,諾蘭曾多次說過他會接著再拍此片的續集。2006年7月下旬,官方證實了由諾蘭執導《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一片,之後希斯·萊傑加入其中,他將出演小丑(蝙蝠俠的死對頭)一角。萊傑爾扮演小丑的劇照出現在一系列意圖破壞此片市場的活動中,有被印在小丑紙牌中出現在滑稽演員商店中,還出現在律師哈維丹特(Harvey Dent)參選紐約市地區律師的競選活動的虛假廣告網站上。這種詆毀性的廣告出現在多個網站上,有的以遊戲的形式出現,諸如每提交一個編號可以揭開圖片的一個像素等。另外一些反對性活動包括製作假的預告片,一些影迷打扮成小丑在2007年聖地牙哥滑稽演員大會參與掠食活動,從那時起,一系列反對網站上還出現了揭露影片故事情節的不同信息,還有遊戲性質的活動,包括影迷打扮成小丑在各自城市標誌性建築前留影的活動等。第一部電影預告片,聚焦於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身上,在12月14日與電影《我是傳奇》一起推出。在IMAX劇院,《我是傳奇》的風頭似乎被以小丑為主角的《黑暗騎士》預告短片蓋過,這段預告短片完全採用IMAX格式攝製。《黑暗騎士》也是迄今好萊塢第一部完全採用IMAX格式拍攝的電影。女演員姬蒂·荷姆絲(Katie Holmes)曾在《蝙蝠俠:開戰時刻》中飾演蝙蝠俠的夢中情人,但在本片中這一角色被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取代,這全仰仗於瑪姬的哥哥傑克葛倫霍(Jake Gyllenhaal),他曾在2003年由Bruce Wayne拍攝的蝙蝠俠一片中任角色審核一職。亞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曾拒絕出演《記憶拼圖》主角,這次將飾演「雙面人」哈維丹特,一個有兩張面孔的惡棍。艾力克羅勃茲(Eric Roberts)飾演高譚市黑道老大Sal Maroni一角,他是造成哈維被強酸毀容的主謀,從而使得哈維有了二張臉。喬納森·諾蘭根據諾蘭和大衛·S.高耶的劇本完成了最終的劇本創作。
該片在2007年開始製作,於2008年7月18日全美公映,該片創美國最大規模開映紀錄,共有4,366家影院同時上映。
計劃中
執行(The Exec)
基於同名漫畫小說,此片展現了在未來如戰爭般慘烈的商戰。編劇是諾蘭的弟弟喬納森[3]。
通往街道的鑰匙(The Keys to the Street)
諾蘭根據Ruth Rendell的同名小說寫了該片的劇本,但他看起來對拍攝此片的興趣不大,有報道稱他說:「看上去這與我之前的三部影片有太多類似之處。」
密諜(The Prisoner)
環球影業公司已經決定由諾蘭拍攝1967年經典英國影集《密諜》的電影版。原版中由派屈克麥古恩(Patrick McGoohan)在劇中扮演前政府諜報員,辭職後被綁架至一孤島,外界只知道這座島被稱為「村子」。在島上他的身份是「6號」,被島上的領導階層屢次逼問他辭職的原因。該片的電影劇本由David Webb Peoples和Janet Peoples共同改編,這對夫妻的最後一次合作是《十二猴子》的劇本。改編後的電影將會是一個現代故事。該計劃定於在諾蘭完成《黑暗騎士》之後開始,環球影業公司希望該片能在2009年夏季或年底發行。
電影年表
主要長片
- 1998年 《追隨》(Following)
- 2000年 《記憶拼圖》(Memento)
- 2002年 《針鋒相對》(Insomnia)
- 2005年 《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 2006年 《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 2008年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 2012年 《Aaron Venskus傳》(未正式命名)(Aaron Venskus Biopic)(TBA)
- 《密諜》(The Prisoner)(TBA)
- 《執行》(The Exec)(TBA)
- 《黑暗騎士續集》(未正式命名)(The Dark Knight Sequel)(T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