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屯郡
臨屯郡,漢代郡名。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開東夷濊貊而置。治在東暆縣(今韓國江原道江陵市[1])。其境北接玄菟郡,東與樂浪郡、真番郡為鄰,南臨辰韓部落,大致相當於今朝鮮與韓國分治的江原道及其以南地區。屬幽州刺史部。昭帝元鳳六年(前75年)併入樂浪郡。
郡名釋義
臨屯、真番皆為朝鮮附近的部落名。“自始全燕時,嘗略屬真番、朝鮮,為置吏,築鄣塞。[2]”衛滿入據朝鮮後,臨屯、真番二部臣服于衛氏朝鮮。“以故(衛)滿得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2]”臨屯的居民即三國志魏志中所說的濊人。
建置沿革
西漢
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在後來的臨屯郡一帶設立了蒼海郡[3],欲以阻隔朝鮮與匈奴的往來。元朔三年(前126年)即罷。元封三年(前108年),漢武帝滅朝鮮,在沃沮、朝鮮、真番、穢貉各部族之地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韓國學者稱之為漢四郡)。
臨屯郡即臨屯部所居之地,民族以濊人為主[4]。治東暆縣(暆音移,漢語拼音:yí)。共領十五縣[5],今可考者有六縣:
此六縣皆在單單大嶺(今朝鮮境內之狼林山脈)以東之濱海地帶,與原屬玄菟郡的夫租縣合稱為嶺東七縣[7]。臨屯郡其餘九縣疑為開辟辰韓之地所置。
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以其屬縣入樂浪郡。元鳳六年(前75年)罷臨屯郡[8],其屬縣亦入樂浪郡,隸屬于東部都尉。西漢末年樂浪郡所轄縣達到二十五個。
東漢、魏晉
漢光武帝建武六年,樂浪郡“省(東部)都尉官,遂棄嶺東地。”[9]臨屯故地遂沒入東濊或辰韓。
魏明帝時,司馬懿征公孫淵,討平遼東。齊王芳正始年閒,幽州刺史毌丘儉伐高句麗,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伐濊貊,“不耐(即漢之不而縣)侯等擧邑降”[10],恢復了西漢時臨屯郡故地,由帶方郡管轄。
晉建興元年至二年閒(313年-314年),樂浪郡、帶方郡先後沒入高句麗。此後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的直接統治暫時中斷,直至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滅高句麗。
爭議
1997年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邰集屯鎮小荒地古城遺址出土了臨屯太守章封泥。有韓國學者據此認爲臨屯郡地望在今葫蘆島市一帶,從而否認其位于朝鮮、韓國境內。[11]然而遼西地區在漢代為遼西郡轄地,早已是學術界公認的事實。考古發掘者根據出土器物和建築遺蹟,判定小荒地古城遺址為漢代遼西郡徒河縣的縣治所在地,因此“臨屯太守章”封泥的出土無法動搖臨屯郡位於朝鮮半島的結論。
相關條目
註釋及徵引文獻
參考書目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