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五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五嶽
東嶽泰山

五嶽,是中國五大名的總稱,分別為東嶽山東泰安泰山、西嶽陝西華陰華山、中嶽河南登封嵩山、北嶽山西渾源恆山、南嶽湖南衡陽衡山,有些研究認為,「五嶽」一詞來源於中國的五行思想與對山嶽、山神的崇拜,傳說盤古死後,頭和四肢化為五嶽。雖然五嶽不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山群,但由於高聳在平原上,故在古人眼中格外險峻,加上不少名人雅士的祭祀、作詩、修行或到訪,留下遺蹟,因此大大增添了五嶽的聲譽。

起源

[編輯]

五嶽起源於古代中國人的山川崇拜,是和國君對山神的祭祀聯繫在一起的。五嶽一詞始見於《周禮》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禮記》「王制」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這裏的五嶽並沒有列出具體山名。東漢鄭玄對《周禮》的註釋說:「五嶽,東曰岱宗、南嶽曰衡山、西嶽曰華山、北嶽曰恆山、中嶽曰嵩山。」

但是,歷史上所稱的北嶽恆山,其所指的並不是如今的山西恆山。北嶽恆山在歷史上長期都是指河北曲陽大茂山(古稱恆山),直到1660年才由山西的恆山所取代。

一些中國的地方割據政權,也曾以自己的視角封過五嶽,例如三國時代東吳孫皓離縣(現於江蘇宜興縣)為中嶽,又封其南的荊南山為南嶽。五代十國時期,帝王延均霍童山(現於福建寧德縣)為東嶽,高蓋山(現於永泰縣)為西嶽。

因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古代朝鮮、雲南也曾封過五嶽

五嶽的位置(包含新舊南北嶽)

名稱

[編輯]

至於為何取五嶽,而非其它數字,人們經過研究,認為中國五嶽制度立始於漢朝,可能是當時的一些經學家根據殷商時的五方(東、南、西、北、中)和五色(青、赤、白、黑、黃)等觀念,加以附會而成。

五嶽具體山名見諸文字並得到官方確認,是在秦漢時期。《爾雅》「釋山」和秦朝伏生所做的《尚書·大傳》都記載了五嶽分別為「岱(泰)山、霍山、華山、恆山、嵩高(嵩山)」。其中的霍山,又稱衡山。《漢書》的「郊祀志」載,漢宣帝在公元前61年(神爵元年)頒詔,正式確定東嶽為泰山、西嶽為華山、南嶽為霍山(即衡山)、北嶽為常山(即恆山)、中嶽為嵩山。除了嵩山外,確定這四山為四岳,可能早在《周禮》成書的春秋戰國時期,最晚也在西漢時期。

神化

[編輯]

漢武帝之後中國歷代皇帝都對五嶽不斷加封,唐代把五嶽封為王,宋代加封為帝,元代繼續加封為帝,到了明代更被加封為神。

道教創立以後,繼續將五嶽神化,認為五嶽乃是神仙居住之地,把東嶽稱為蓬玄太空洞天,南嶽稱為朱陵太虛洞天,西嶽稱為太極總仙洞天,北嶽稱為太乙總玄洞天,中嶽稱為上聖司真洞天。

道教典籍《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記載:「南嶽司命者,隋魏夫人也。東岳司命者,乃紫微王夫人也。西嶽司命者,乃西王母第十三愛女也。北嶽司命者,乃唐臣崔府君也。中嶽司命者,乃唐臣李靖也。」[1]

晉朝的道士葛洪在《枕中書》中,融合了五行所代表的方位和顏色的說法(木代表東方,青色;火代表南方,赤色;金代表西方,白色,水代表北方,黑色,土代表中央,黃色),聲稱太昊為青帝,治東嶽岱宗山(泰山),祝融為赤帝,治南嶽衡霍山(即天柱山),金天氏為白帝,治西嶽華陰山(即華山),顓頊為黑帝,治北嶽太恆山(即恆山),軒轅氏為黃帝,治中嶽嵩高山(即嵩山)。

五嶽的介紹

[編輯]

東嶽

[編輯]
泰山

東嶽歷來即指泰山,古名為「岱宗」或「岱山」,「岱」即大、長輩之意。泰山素有「天下名山第一」、「五嶽之首」的美譽。孔子讚嘆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西漢東方朔稱「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 杜甫等名人雅士也都曾到訪此山,並留下詩句。

泰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同時是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國道教聖地之一,在歷代具有神山的地位,《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因此泰山經常是設壇祭祀,舉行封禪大典之地。第一個在此舉行大規模封禪儀式的是秦始皇,漢武帝數次封泰山,而歷代共有72位皇帝到泰山封禪。

泰山海拔1532.7米,在五嶽里居中。

南嶽

[編輯]

南嶽最初是指湖南省衡山,後來一度改指安徽潛山天柱山[2]。天柱山古代又稱霍山、衡山、皖山、潛山。漢武帝在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明確改立天柱山為南嶽。而根據最晚完成於年間的《爾雅》「釋山篇」記載:「霍山為南嶽。」東晉郭璞對此註釋說:「霍山指天柱山。」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霍山一名衡山」。《潛山縣誌》記載:「秦漢渭楚南衡山為湘山,霍山天柱山為衡山。」可見,古書中所說的南嶽衡山,也可以是指安徽的天柱山。[3]
根據《漢書地理志》所言,禹貢的衡山在西漢長沙國境內[4]

隋文帝在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重新將湖南衡山定為南嶽。衡山古名為壽嶽。據《星經》所載,南嶽衡山是對應星宿28宿之軫星,軫星乃主管人間蒼生壽命。相傳神農氏曾來此採百藥,因嘗線蟲中毒而仙逝於降真峰上。在道教中,此山是道教洞天福地,是神仙居住遊憩的之一。建於唐代南嶽廟,是湖南省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衡山海拔1300米,是五嶽中最矮的。

西嶽

[編輯]
華山下棋亭

西嶽指華山,亦稱太華山、華陰山,雄據於,為古城長安洛陽的中樞。正所謂「華山自古一條路」,華山以山形峻拔高險著稱,享有「五嶽獨秀」的美譽。自古以來,攀登華山僅南北一條約15公里的山道,故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辭。華山還有許多神話傳說,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便是發生在華山西峰上,今天山上有一巨大的斧劈石。當中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着「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面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華山海拔2155米,是五嶽中最高的。

北嶽

[編輯]
張果老畫像

爾雅》「釋山」稱:「恆山為北嶽」。在清朝順治年間以前,北嶽恆山一直指的是今河北保定曲陽縣的大茂山。大茂山,古稱恆山,漢朝宋朝時,因避漢文帝宋真宗的名諱,曾改名常山。《漢書》的「郊祀志」記載北嶽常山在曲陽,歷代史書也都明確記載,恆山在曲陽縣西北,主峰為大茂山。公元前98年,即漢武帝天漢三年,曲陽縣始建北嶽祠,北魏宣武帝年間(公元500~512年),北嶽祠改建為北嶽廟。

1660年(清順治十七年),順治皇帝下詔,祭祀北嶽由曲陽的恆山轉到山西渾源的恆山。恆山又名元岳、常山,素有「塞北第一名山」之美譽。西漢初年,恆山巳建有寺廟;到清朝時已經寺廟群居,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恆山風景以地險、山雄、寺奇、泉絕稱著。恆山的美景,被明代徐霞客錄入《徐霞客遊記》中。古有恆山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府、九天宮和位於金龍口懸西崖峭壁上的懸空寺等十多處。另外,恆山也留下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八仙之一張果老就是相傳在此隱居潛修,並於果老嶺騎毛驢上天的。

恆山海拔2016米,在五嶽中排行第二。

中嶽

[編輯]
嵩山少林寺

中嶽一向指河南的嵩山,《爾雅》「釋山」稱:「嵩高為中嶽」,並稱「山大而高」為嵩。嵩山其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九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於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第一名山。

嵩山海拔1512米,在五嶽中排尾二。

其他

[編輯]

五嶽的讀音之中,衡山和恆山的現代讀音相同。除了用『北嶽』和『南嶽』來區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原本的讀音並不相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衡字是《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何庚切,𠀤音行。意思是說與『行』字同音,是『何』的聲母和『庚』的韻母合併。恆字是《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登切,音峘。意思是說恆字與『峘』字同音,是由『胡』的聲母和『登』的韻母合併的讀音。

註釋

[編輯]
  1. ^ 佚名. . 《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內秘文》. 
  2. ^ 《太平御覽·卷三十九》引徐靈期《南嶽記》曰:「衡山者,五嶽之南嶽也,其來尚矣。至於軒轅,乃以灊霍之山為副焉。故《爾雅》云『霍山為南嶽』,蓋因其副焉。至漢武南巡,又以衡山遼遠,道隔江漢,於是乃徙南嶽之祭於廬江灊山,亦承軒轅副義也。」
  3. ^ “潜山”中的古南岳天柱山. 和訊網. 2012年8月17日 [2012年11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5月11日). 
  4. ^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長沙國》:「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