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库拉
凯库拉 | |
---|---|
小型乡镇 | |
凯库拉半岛上的小镇 | |
坐标:42°24′S 173°41′E / 42.40°S 173.68°E | |
国家 | 新西兰 |
区域 | 坎特伯雷区 |
行政区划 | 凯库拉区 |
政府 | |
• 市长 | 克雷格·麦克尔(Craig Mackle) |
• 副市长 | 茱莉·豪顿(Julie Howden) |
面积 | |
• 市区 | 6.78 平方公里(2.62 平方英里) |
• 区 | 2,046.77 平方公里(790.26 平方英里) |
人口(2023年6月)[1] | |
• 市区 | 2,360 |
• 市区密度 | 348人/平方公里(902人/平方英里) |
• 区 | 4,230 |
• 区密度 | 2.07人/平方公里(5.35人/平方英里) |
邮递区号 | Map of postcodes |
市区号 | 7300 |
网站 | www |
凯库拉(英语:Kaikōura)是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北部的小镇兼二级行区域,即凯库拉区(英语:Kaikōura District)。位于新西兰1号国道上,基督城北边约180公里处。永久居住人口数约2,400人(2020年6月统计)。
本小镇是凯库拉区区治所在地,行政区划上属于坎特伯雷大区的一部分。[2] 凯库拉是南半球第一个达EarthCheck标准认可的社区。[3]
凯库拉是新西兰热门的观光景点之一,当地旅游最主要的特色是赏鲸,其次是跟海豚近距离接触或一起游泳。本小镇也是观察新澳毛皮海狮最佳观赏处。
本小镇的基础设施在2016年的地震遭到严重毁损,地震更引发了小型海啸,更使海湾及周边区域被抬升2米左右。地震造成了2人死亡、57人受伤,阻断了交通通行,使往返凯库拉的车辆和铁路列车因公路和铁路毁坏而无法进出,一千名游客和数百名居民受困。[4][5]由于陆上交通都遭到毁坏无法进出,政府当局派出空军直升机将许多人运送出来,海军方面派出坎特伯雷号多任务舰L421运送数百名游客撤离。[6] [7]
名称
[编辑]地名原文“Kaikōura”意思是“龙虾料理”,毛利语“kai”是食物,“kōura”是龙虾[8]。本地盛产一种分布在新西兰的龙虾,至今龙虾依然在小镇扮演重要角色,不少餐厅都会提供用龙虾做成的料理 。
历史
[编辑]毛利人在登陆新西兰后立即定居在此地,恐鸟骨骼在此地出现的证据显示毛利人曾在这狩猎恐鸟。[9] 从1670年起纳塔胡部落便一直住在凯库拉。至少有14到40个定居点位址在凯库拉出现过。[10][11]
库克船长在1770年有经过凯库拉但没登陆。但曾纪录过这里有四艘双壳舟,总共57位毛利人试图接近奋进号。[12][13]
在1827–1828年,纳提托亚部落和纳塔胡部落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部落冲突,造成数百人伤亡。[12] 纳塔胡部落对纳提托亚部落突袭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正在期待纳提卡杭谷努部落的来访,而该两个部落之间互相友好。[9]
凯库拉第一间捕鲸站在1842年由罗伯特·菲夫设立,其后约翰·加德(John Guard)在1844年至1846年跟他的家人一起加入捕鲸业,总计初期有40位男性员工在此捕鲸站工作。1845年,他在南部海湾买了第二间捕鲸站,随后第二间捕鲸站成了小镇的中枢到1867年。因此区域的鲸鱼受滥捕影响导致数量大幅减少,菲夫只好转行运输业和农业持续做他的生意直到逝世。[13] 但捕鲸站直到1922年持续运作著。[12]
新西兰政府于1847年从纳提托亚部落购买了凯库拉以北的土地。纳塔胡部落对此提出质疑,纳塔胡部落认为纳提托亚部落无权出售不属于他们的土地。1857年新西兰政府以200英镑的价格购买阿什利河(Ashley River)和怀奥河(Waiau River)之间的土地,由纳塔胡部落签署并完成了所有土地交易。当地毛利人只分配到少数区域,这些保留给毛利人的区域在1900年被新西兰政府以兴建铁路和改善“地景”为由强制征收更多土地后,空间更少了。[9]
1850年代时,凯库拉获得的土地都会出售给欧洲开拓者,他们在这些区域开设绵羊牧场。半岛周围很多区域被出售,小镇开始逐渐发展,1870年代开通了道路和桥梁,一座小型码头于1863年建成。通往罗瑟勒姆的公路于1888年建成,这条路在1890年代修建成了新西兰1号国道,增加了跨越亨达利山丘的路段,1914年建成跨河桥梁。
从1853年至1876年,凯库拉划定为尼尔森省的一部分。1876年凯库拉郡组成,随后到1900年便在这些平坦空地种了59颗异叶南洋杉,这些树现在以“保育类树种”的状态由区议会成员保护着。[10]
1935年,由于修建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人口一度大幅增加。1945年12月铁路建成,由基督城至皮克顿的铁路正式在凯库拉竣工,当时约有5,000人庆祝这条铁路线开通。[14][9]
1970年代,由于渔业资源逐渐枯竭,导致凯库拉赖以为生的产业衰退,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使得本区不得不转型朝旅游业发展。1975年,已可提供304张汽车旅馆床位和500张露营地床位及旅馆床位。马尔堡区发展委员会指出,这里有人投资住宿,但没人投资旅游景点。1984年工党新任首相当选后的经济重置也对本区产生不利影响,农场没了收入,公共部门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本年足足失去了170个工作岗位。[9]
1985年,一群当地有志人士在凯库拉建立了旅游中心,将本区的特色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此时的重点在于吸引观光客,赚取观光收入以建设步道和风景区。[9]
1987年赏鲸业的来临,开始使本区的经济复苏,当地部落领导人担心当地失业问题,抵押他们的房屋而买了6.7米长的赏鲸船,开启了赏鲸业务,以吸引观光客观赏抹香鲸为卖点。第一年就有超过3,000位观光客来本区赏鲸。至此成了本区一大支柱的产业,每年吸引100,000人次来赏鲸,成为凯库拉目前最大的收入来源。[15][16][13]
地理
[编辑]凯库拉区最重要的海岸线是从康维河河口到克拉伦斯河河口这一段,通称为“凯库拉海岸”。该段海岸线在南岛东海岸颇为特殊,因为几乎没有沿海平原地形。濒海的凯库拉岭为南阿尔卑斯山脉的一条分支,直接从海洋耸起。
凯库拉的环境特色是优美的景色,可映入眼帘地观看凯库拉岭,正因如此,本小镇建造了很多步道上山穿过山脉,让游客到不同区域观赏不同景色。最常用的步道是往菲夫山(Mountain Fyffe)的步道,在菲夫山的山顶就可看到凯库拉半岛的全景。
菲夫山(Mountain Fyffe)的名称是为纪念菲夫家族而得名,他们是第一个居住在凯库拉的欧洲移民家族。其于1842年建造的村舍至今仍屹立不摇,现在是凯库拉热门的旅游景点,由新西兰遗产局管理。该村舍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基础结构是由鲸骨制作而成的。[17]
本小镇位于凯库拉半岛,从本岛延伸至小镇以南海域,产生了上升海流,吸引很多从希库朗伊海沟附近地带游来此处的生物聚集。受惠于当地海流带来的丰富渔业资源,凯库拉成了当时新西兰捕鲸业的中心。但随着捕鲸禁令的实施,凯库拉受到影响而衰退,如今靠着转型成赏鲸业吸引大量观光客,这项产业成功地使凯库拉成了新西兰赏鲸业的中心。
本小镇东部边缘也是一大群新澳毛皮海狮群聚地,退潮时可更好地观察海狮群。由于位置是在较能步行的岩石区块,在这可在此区域步行一段距离,较近地观察海岸的生态。本小镇也是世界上观赏信天翁、海燕及海鸥等海鸟的最佳赏鸟地点之一。[18]
气候
[编辑]凯库拉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20.6 (69.1) |
20 (68) |
18.8 (65.8) |
16.6 (61.9) |
14.1 (57.4) |
11.6 (52.9) |
10.9 (51.6) |
11.5 (52.7) |
13.6 (56.5) |
15.3 (59.5) |
16.9 (62.4) |
19.1 (66.4) |
15.8 (60.3) |
平均低温 °C(°F) | 12.8 (55.0) |
12.8 (55.0) |
11.9 (53.4) |
9.9 (49.8) |
7.7 (45.9) |
5.8 (42.4) |
5.1 (41.2) |
5.6 (42.1) |
6.7 (44.1) |
8.2 (46.8) |
9.8 (49.6) |
11.7 (53.1) |
9.0 (48.2)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47 (1.9) |
59 (2.3) |
92 (3.6) |
81 (3.2) |
71 (2.8) |
75 (3.0) |
80 (3.1) |
78 (3.1) |
70 (2.8) |
74 (2.9) |
60 (2.4) |
54 (2.1) |
844 (33.2) |
数据来源:NIWA Climate Data[19] |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
---|---|---|
2006 | 3,621 | — |
2013 | 3,552 | −1.9% |
2018 | 3,912 | +10.1% |
来源:[20] |
根据2018年度新西兰人口统计,凯库拉区人口数为3912人,较2013年度人口统计的增加360人, 更比2006年度人口统计增加291人。区内总户数为1458户。性别方面,男性1998人、女性1911人,性别比为1.05。年龄方面, 630人(16.1%)为15岁以下、600人(15.3%)为15至29岁、1,848人 (47.2%)为30至64岁、831人(21.2%)为65岁以上。
种族构成欧裔占86.0%、毛利人占18.4%、太平洋民族占0.8%、亚裔占4.1%、其他民族占2.6%。
海外出身者占15.7%,较全国平均27.1%少。
宗教方面,49.5%没有宗教信仰、38.9%为基督教、4.3%为其他宗教。
教育及就业方面,417人(12.7%)拥有学士或更高学历、738人(22.5%)不符就业资格、收入中位数为$32,400新西兰元($22768.74美元)。1,806人 (55.0%)为全职、564人(17.2%)为兼职、39人(1.2%)为失业。
经济
[编辑]根据2013年统计,凯库拉区最大的行业是住宿及食品服务约19.5%、其次是农业、林业、渔业约17.7%和零售业约11.5%。[21]
其经济收入在过去最主要是捕鲸产业,现在是以观光业及转型来的赏鲸产业为最主要收入来源。
文化
[编辑]在毛利人神话中,凯库拉半岛是英雄毛伊在北岛大海捕鱼时来到的觅境之处。[12]
塔卡杭加集会所(Takahanga Marae)是纳塔胡部落位于塔库拉的集会所。[22][23]
政府
[编辑]地方政府历史
[编辑]依行政区划,此区当初是属于尼尔森省的一部分。当马尔堡省从尼尔森省分裂出来时,凯库拉成了马尔堡省的一部分,而康维河成了本区的南部边界。“省”于1876年废止,改制为“郡”。[24]
本区在1877年组成了凯库拉郡,[25] 1940年本郡的边界向北调整,接管了阿沃特郡(Awatere County)东海岸大部分区域,当时有请愿将切奥维特郡的土地转移至凯库拉郡,但失败。1952年有人提议将在本区设为自治市镇,但所产生的问题在皆在多年后解决而没有设立。1971年成立胡鲁努伊郡(Hurunui County)的计划将使凯库拉纳郡失去亨达利山丘以南的地区,结果没有实行。[26]
1989年新西兰地方政府重组,废止了所有的郡,取而代之的是区和大区议会。凯库拉便是从郡直接变为区,而亨达利山丘以南的土地转移至胡鲁努伊区,如同1971年的计划一样。在大区层面上,凯库拉属于尼尔森–玛德堡大区议会,然而该大区议会短短三年就宣告解散,其职能转交至数个单一管理区之议会。凯库拉转移至坎特伯雷大区议会之下。1993年凯库拉区选民发起请愿,要求将凯库拉区北部59%土地转移至玛尔堡区,但遭到地方政府委员会拒绝。2009年再发起了一次请愿,要求将凯库拉区和胡鲁努伊区合并,同样也被拒绝。[26]
以省周年纪念日来说,凯库拉因历史渊源会庆祝马尔堡省纪念日。这意味着2011年坎特伯雷地震纪念日法案规定的公共假日不适用于凯库拉区,它仅适用于庆祝坎特伯雷周年纪念日的地区。[27]
凯库拉区
[编辑]凯库拉区总面积约2,046.41平方公里(790.12平方英里),包括如下地区:
|
|
|
区代表
[编辑]凯库拉镇在1860年时,是由尼尔森省议会的阿穆里(Amuri)社区选民当选代表。此选举经验促成了此后每年从本区数个社区候选,高票选出区代表的传统。[25]
交通
[编辑]航空
[编辑]凯库拉有一座小型简易机场,位在城镇中心西南方约6公里处。该机场主要迎接赏鲸旅游观光团,其次是用于停驻小型私人飞机和包机搭送。曾有峡湾航空的航班在此机场往返威灵顿和基督城。威灵顿的航班现在是由凯库拉航空服务。
陆上
[编辑]凯库拉由南岛主干线铁路之主北线延伸通过,以北路线于1944年3月13日开通,以南路线于1945年12月15日开通,后者完成基督城至皮克顿的全线通车。
凯库拉车站有太平洋海岸号长途客运列车停靠,向南连接基督城,向北连接皮克顿及库克海峡渡轮。该车站亦是新西兰最后为乘客提供茶点的车站,于1988年停办,该项服务是由太平洋海岸号特快列车引入的。
货运列车也经过城镇,主要是在基督城的米德尔顿和皮克顿的岛际铁路渡轮之间运送货物。
图辑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RC, SA2),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regional councils);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TA, SA2),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territorial authorities); Sub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urban rural), by age and sex, at 30 June 1996-2023 (2023 boundaries). 新西兰统计局. [2023-10-25]. (urban areas)
- ^ Archived copy (PDF). [12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8 February 2013).
- ^ Green Globe. Kaikoura District Council. [14 March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March 2008).
- ^ Hundreds of tourists stranded by New Zealand quake rescued by helicopter – World – CBC News. Cbc.ca. [29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0).
- ^ Live updates following Monday's 7.8 earthquake: A picture of devastation. The New Zealand Herald. 16 November 2016 [17 November 2016]. ISSN 1170-07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8) (New Zealand English).
- ^ New Zealand earthquake: Kaikoura evacuations under way. BBC News. 2016-11-15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英国英语).
- ^ Largest navy ship leaves Auckland to assist with earthquake rescue. Stuff. 2016-11-15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英语).
- ^ 1000 Māori place names.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6 August 2019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6).
- ^ 9.0 9.1 9.2 9.3 9.4 9.5 McAloon Jim, Simmons, David, Fairweather, John. Kaikoura: Historical Background (PDF). 1998 [3 April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04).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1”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10.0 10.1 Kaikoura District Plan – 14/12/2010 (PDF). [2021-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0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3”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Solomon, R. An overview of sensitive areas in Kaikoura in response to an application for a global Archaeological Authority by Chorus Ltd (PDF). 2014 [2021-06-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1-29).
- ^ 12.0 12.1 12.2 12.3 History of Kaikoura – Lonely Planet Travel Information. www.lonelyplanet.com.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2).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auto”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13.0 13.1 13.2 The town that whales built. New Zealand Geographic.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New Zealand English).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Kaikoura | NZHistory, New Zealand history online. nzhistory.govt.nz.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 ^ Whale Watch Kaikoura Our Story (PDF). [3 April 20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12).
- ^ NZ eco-tourism: Whale Watch Kaikoura. TNZ Media. [2021-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Fyffe House at the New Zealand Historic Places Trust. [18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 April 2008).
- ^ Team Korowai – Te Korowai o Te Tai o Marokura – Kaikoura Coastal Guardians. Fishnet.co.nz. [16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4).
- ^ Climate Data. NIWA. May 2011 [2 November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 ^ Statistical area 1 dataset for 2018 Census. Statistics New Zealand. Kaikōura (308900). March 2020. 2018 Census place summary: Kaikōura
- ^ 2013 Census QuickStats about work and unpaid activities. Statistics New Zealand. 31 March 2015 [20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5).
- ^ Te Kāhui Māngai directory. tkm.govt.nz. Te Puni Kōkiri.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8).
- ^ Māori Maps. maorimaps.com. Te Potiki National Trust.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 ^ McLintock (编). Nelson Province and Provincial District. An Encyclopaedia of New Zealand. 1966 [2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 ^ 25.0 25.1 Sherrard, J. M. Kaikoura: A History of the District. Kaikoura County Council. 1966.
- ^ 26.0 26.1 Determination on proposal for the abolition of Kaikoura District and its inclusion in Hurunui District (PDF).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May 2009 [2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02-07).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2009 Hurunui merger”的
<ref>
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 ^ Kaikoura not taking day off. The Marlborough Express. 16 March 2011 [27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