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
宣紙又名涇縣紙,原出產於安徽省宣城涇縣,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宣紙是一種主要供中國毛筆書畫以及裝裱、拓片、水印等使用的高級藝術用紙張。宣紙擁有良好的潤墨性、耐久性、不變形性以及抗蟲性能,是中國紙的代表品種。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簡史
[編輯]傳說
[編輯]傳說東漢時宣州人孔丹從蔡倫處習得造紙術。孔丹返鄉,意欲為恩師畫像,然而造紙材料難覓。偶遇青檀倒伏入水,樹皮散成絲綹,潔白如雪。孔丹心有所感,創立檀皮紙。此後凡古法宣紙,祇用檀皮、不加稻草者,皆稱作「丹紙」。
早期歷史
[編輯]宣紙可考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新唐書》中提到宣州出產貢紙[1],《歷代名畫記》直接使用了宣紙這個名詞[2]。宋代造紙行業發達,宣州一帶所製的紙張影響力日益擴大。根據故宮現存的南宋畫作判斷,當時已經有畫院畫師使用宣州紙。但是難以證明此時造紙已經使用了青檀,故而被一些學者認為尚且不能歸為真正的宣紙,衹是宣州所產的優良書畫紙。同時,宣州、徽州、池州等地造紙業逐漸集中到涇縣。但是因為紙張交易的集散地仍然在宣州,習慣上還是統稱宣紙。
發展與興盛
[編輯]宋代末年,曹大三率領族人遷徙至涇縣小嶺村避難。曹大三改進工藝,用青檀造紙,並傳授族人以此謀生。此後七百餘年間,時世盛衰,但是宣紙的核心工藝一直祇被曹氏族人掌握。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類似的書畫用紙,原料以及工藝有所不及。
特性
[編輯]宣紙具有諸多優良特性: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原料中的青檀樹皮被認為是宣紙特性的關鍵。
分類
[編輯]宣紙可以按照如下幾種方法分類。
加工方法
[編輯]- 原紙:即在宣紙經過烘焙工藝、紙張特性固定之後,不再調整,完整保留紙張原本面貌,僅僅加以剪裁。
- 再加工紙:凡是在剪裁之外進行任何加工,均可以稱作再加工紙。包括印刷、過礬、打磨等各種改變紙性和外觀的工藝。再加工紙不僅由涇縣本地出產,也在其他地域利用原紙生產,種類繁多,各有特色。
墨跡擴散性能
[編輯]可分為熟宣、半熟宣、生宣三種。熟宣是加工時用明礬等塗過,故紙質較生宣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時墨和色不會洇散開來。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於繪工筆畫而非水墨寫意畫。其缺點是久藏會出現「漏礬」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雲母箋、冷金、灑金、蠟生金花羅紋、桃紅虎皮等皆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紙。生宣則吸水力強。用淡墨水寫時,墨水容易滲入,化開。用濃墨水寫則相對容易。故創作書畫時,需要掌握好墨的濃淡程度,方可得心應手。而生宣的品類則有夾貢、玉版、淨皮、單宣、棉連等。半熟宣也是從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玉版宣」即屬此一類。
原料配比
[編輯]- 棉紙: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40%左右,質地輕薄,不耐揉搓,可用於書寫,不適於需要反覆點染的繪畫。
- 淨皮: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60%以上,較為堅韌。國畫家通常選用皮紙或者更高等級的宣紙。
- 特淨:紙張原料中青檀樹皮含量在80%以上,韌性極佳,能夠格外分明地呈現墨色層次,是最高級的宣紙。
原料
[編輯]宣紙的選料和其原產地涇縣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青檀是當地主要的樹種之一,故青檀樹皮便成為了宣紙的主要原料。而當地又種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為了原料之一。涇縣更伴青弋江和新安江,這三點便為涇縣的宣紙產業打下基礎。至宋、元之後,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後擴大到十餘種。經過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洪等十八道工序,歷經一年方可製成。
製作過程
[編輯]宣紙 * | |
---|---|
入冊歷史 | |
入冊歷史 | 2009年 |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命名 **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地區 |
宣紙的製作工序大致可分為十八道,如果細分,則可超過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為外人所知。伐條宣紙的傳統做法是,將青檀樹的枝條先蒸,再浸泡,然後剝皮,曬乾後,加入石灰與純鹼(或草鹼)再蒸,去其雜質,洗滌後,將其撕成細條,晾在朝陽之地,經過日曬雨淋會變白。然後將細條打漿入膠:把加工後的皮料與草料分別進行打漿,並加入植物膠(如楊桃藤汁)充分攪勻,用竹簾抄成紙,再刷到炕上烤乾、剪裁後整理成張。宣紙的每個製作過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講究。如撈紙用的竹簾,就需要用到紋理直,骨節長,質地疏鬆的苦竹。宣紙的選料同樣非常講究。青檀樹皮以兩年以上生的枝條為佳,稻草一般採用砂田裡長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長的稻草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