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康基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康基田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康基田像
清代學者象傳》第一集之康基田像
大清江南河道總督
籍貫山西省太原府興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茂園
出生雍正六年(1732年)
山西省興縣
逝世嘉慶十八年(1813年)
京師
出身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同進士出身

康基田(1732年—1813年),茂園山西省興縣人。清朝官員,善治水,曾任河東河道總督江南河道總督等職。

生平

[編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授江蘇新陽縣知縣,調昭文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遷廣東潮州府通判。以抓獲盜賊之功,晉同知,累遷河南河北道,調江南淮徐道,以治河而有聲。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江蘇按察使,重點管理河務,次年,遷江寧布政使,仍兼河務。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署江南河道總督,不久回任。同年六月,在睢南防汛有功。次年護理安徽巡撫,因高郵糧胥偽造印串,巡撫閔鶚元被嚴厲斥責,基田則被褫頂戴,又因陳奏不實,革職逮問,遣戍伊犂。僅隔數月,朝廷即准許其贖罪,任南河同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仍授淮徐道。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力守豐汛曲家莊堤防,得到高宗特詔褒獎。擢江蘇按察使,調山東,仍兼理黃河運河事務。

嘉慶元年(1796年),南河豐汛河溢,康基田前往治理,遷布政使。次年春擢江蘇巡撫。秋季,黃和在碭山楊家壩決口,康基田奉命馳往巡視,山東曹縣黃和亦決口,又前往堵築。授河東河道總督,調南河總督。嘉慶三年(1797年),因曹縣河工不力被褫頂戴花翎。不久,命專任下游挑河事,輾轉奔忙。嘉慶五年(1799年)正月,因壩工失火被革職,留工效力。康基田對待下屬一向嚴厲,帶領將卒守堤,動輒以軍法從事,下屬多有怨言。但仁宗知其性剛守潔,又以知州用,補江蘇太倉州知州。累擢廣東布政使,調江西,又調江寧。嘉慶十一年(1806年),因貴州鉛船遲滯,又被降調,授戶部郎中

嘉慶十三年(1808年),隨同協辦大學士長麟戴衢亨巡查南河,加道銜,賜花翎,又加太僕寺少卿職銜,稽核南河重要工程錢糧。嘉慶十六年(1811年),康基田以年過八旬乞休,仁宗批准,命其來京養老。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與鹿鳴宴。賜三品卿銜。同年病卒。《清史稿》有傳。[1]

註釋

[編輯]
  1. ^ 《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七》:康基田,字茂園,山西興縣人。乾隆二十二年進士,授江蘇新陽知縣,調昭文。為令幾十年,遷廣東潮州通判。以獲盜功,晉秩同知。累遷河南河北道,調江南淮徐道,治河有聲。五十二年,擢江蘇按察使。命每年大汛赴淮、徐襄河務。六月,河南睢州河溢,基田奉檄馳往堵築。次年,遷江寧布政使,兼河務如故。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總督,尋回任。六月,基田防汛睢南,值周家樓河溢,上游魏家莊大埽翻陷,基田壓焉,援救得生。詔嘉其奮勉,特加恩賚。五十五年,護理安徽巡撫。以高郵糧胥偽造印串,巡撫閔鶚元被嚴譴,褫基田頂戴。復以陳奏不實,革職逮問,遣戍伊犂。尋許贖罪,以南河同知用。五十六年,仍授淮徐道。五十九年,力守豐汛曲家莊隄,特詔褒獎。擢江蘇按察使,調山東,仍兼黃、運兩河事。
    嘉慶元年,南河豐汛河溢,基田赴工襄治,遷布政使。命回山東,疏消漫水,撫卹災民,基田遂往來其間。次年春,豐工竣,賜花翎。擢江蘇巡撫。秋,河溢碭山楊家壩,命馳視。山東曹縣河亦溢,復命往襄同堵築。授河東河道總督,尋調南河。三年,曹工合而復蟄,部議革職,詔寬免。疏言:「口門深逾十丈,擬就二壩前河勢灣處開引河,別築一壩,即以舊西壩改作挑水壩,俟秋後興工。」詔責其延玩,褫翎頂。尋命專任下游挑河事。九月,河南睢州河復溢,水入渦、濉諸河,正河斷流。大工旋合。次年春,睢工亦竣,河歸故道,引河通暢,復翎頂。時有條奏治海口及復舊制混江龍者,基田疏言:「治河之法,首在束水攻沙。自曹工漫溢,溜或旁趨,遂致正河淤墊。因上決而下淤,非先淤而後決。今睢工、曹工既竣,連年黃水漫衍,所在停沙,比至清江會淮,已成清水。海口刷滌寬三百數十丈,毋庸疏濬。混江龍助水之力甚微,不若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力大而功倍。」仁宗嘉納之。
    秋,河溢邵家壩。十二月,堵合未旬日,壩復蟄,滲水,責基田賠帑。五年正月,壩工失火,積料盡焚,革職,留工效力。基田馭下素嚴,督率將卒守隄,動以軍法從事,稽延者杖枷不貸,人多怨之。又官吏積弊懼揭,陰縱火以掩其跡。帝亦知基田性剛守潔,惟責其苛細,仍命隨辦要工,欲復用之。及邵家壩工竣,以知州用,補江蘇太倉直隸州。逾年,擢廣東布政使,調江西,又調江寧。十一年,因貴州鉛船遲滯,降調,授戶部郎中。
    十三年,從協辦大學士長麟、戴衢亨察視南河,基田請修復天然閘迤東十八里屯二石閘,靳輔所建也,足以減黃濟運,且山石夾峙,無奪溜沖決之患,據以入告。帝嘉其留心河務,加道銜,賜花翎。尋予太僕寺少卿職銜,稽核南河要工錢糧。十六年,以年逾八旬,乞休,允之,命來京就養,以示優卹。後議改建山盱五壩,特命與議。基田疏陳:「舊制盡善,不宜輕改。今仁、義、禮三壩石底損壞,跌成深塘,不得已為變通之計。請將仁、義二壩先改其一,俟大汛果見順利,再議添所建。擬禮壩先築草壩,非湖水大漲,不可輕放。」奏入,報聞。十八年,鄉舉重逢,賜三品卿銜,與鹿鳴宴。尋卒。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清史稿·卷36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編輯]
  •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外部連結

[編輯]